重磅推荐
【免费在线读】
  翌年六月,交趾(今越南一带)进贡两头怪兽,称作麒麟。其状如牛,独角、有鳞,朝廷内外有不少人认为不是麒麟,但也说不出是什么。
  八月二十五日,朝廷要司马光前去辨认。司马光也不是研究动物的专家,他如何认得?他在奏折中说,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臣没有见过。只要王者道盛德治,感召神明,瑞兽就会不诏而来。
  一件奇兽的事,司马光引申到朝廷大治。可见他的思想深处,总为天下大局着想。
  一年后,朝廷授司马光为开封府推官,但他不愿意,听说虢州有缺,愿意到虢州。虢州的治所在今河南灵宝。放着京师的推官不做,却要到偏远的地方。他的理由是离家近,可以“洒扫先茔”。朝廷没有批准。后来又两次请求到虢州,都没允准。
  司马光是想到边远地方去磨炼自己,他是个想干事的人。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一岁。前年他作诗说:“我年垂四十,安待无华欺?所悲道业寡,泊没无他贤,深惧岁月颓,宿心空弃捐。”
  半年后,任判三司度支勾院。三司是主管全国财政的机关。
  1060年,京师地震。
  是年,朝廷又命司马光为三司度支判官,和王安石一起同修起居注。就是给皇上当生活秘书,这是个很多人求之不得的美差。但王安石不就,他比司马光。送达诰令的人来后,他躲到厕所里,那人将诰令放到几案上,他追出去,塞给那人。拒绝了七八次,终于推脱掉。司马光也推辞了,但朝廷没有准许。
  又是半年后,朝廷以司马光知谏院。司马光看到了机会,一个多月里,上了七八个折子,直陈朝政。有说人君品德的,有说人君如何驾驭朝臣的。也有说拣选士兵和选举的。
  北宋沉疴多多,司马光的办法就是温良地小打小闹。他不喜欢大手术。他不是王安石。
  张方平是封疆大吏,此时为秦凤路(辖今甘肃、宁夏的大部,以及青海、四川、陕西等省的部分)经略安抚使,兼秦州知州。张方平是苏轼、苏辙的伯乐。张方平闻讯西夏入侵,惊慌失措,处置适当。司马光三上折子参张方平,他不是和张有仇,是为国家。后终于将张方平知应天府(即南京,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看来,朝廷不处置张方平,司马光会一直不停地上折子。
  北宋政治开明,允许人讲话,和明代的高压专制不同。
  嘉祜七年(1062)三月,朝廷以司马光为知制诰。不久兼任侍讲。知制诰就是皇帝的秘书兼顾问。侍讲是专门为皇帝和皇太子讲经的。他喜欢历史,也喜欢讲经。
  这次司马光学能了,坚决辞掉知制诰。理由是自己不是做知制诰的材料。辞了八九次之多,终于获准。以起居舍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司马光,仍知谏院。
  仁宗身体不豫,又没有子嗣,立谁为皇太子是个大问题。这种事,闹不好就是杀头。他感到肩上的责任重,一个雨后的深秋夜里,有霜降虫鸣,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就一夜未眠。第二天起来,见自己有了白发。
  他两上折子,请立仁宗的侄子赵曙。但赵曙怕有祸,称病不肯进宫。司马光又上折子,仁宗宣赵曙进宫。
  次年三月十二日,庞籍病逝。司马光很悲恸。为庞籍写了四千多言的墓志铭。
  三月三十日,仁宗驾崩。赵曙即位为英宗。英宗三十来岁,但身体不好,总有病,三年多就病逝。
  ……

【目录】
叔孙通(西汉初?-约前194)
性格多变,秦博士,先投项梁,后投刘邦,为刘邦制定礼仪。为太子太傅,悉心教导太子。刘邦欲废太子,叔孙通以头触地,苦苦相劝。太子即位为惠帝后,又一心辅助。

贺知章(中唐659-744)
唐玄宗时,先为太子侍读,教育六岁的太子,建立深厚师生感情。后任太子宾客。诗人、书法家,性情旷达豪放,善饮酒,与李白、张旭等交友。被杜甫称为“饮中八仙”。唐玄宗很喜爱此人,八十六岁辞官归家时,令太子率百官饯行。

司马光(北宋1019-1086)
大政治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期间为神宗翰林侍讲,讲述治国之道,反对王安石变法,和另一名侍讲吕惠卿有大辩论。被贬洛阳十五年,撰写《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重执朝政牛耳。

朱熹(南宋1130-1200)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性忠直,效法前贤。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清廉为民,仕至宝文阁待制。为宁宗经筵官,侍讲四十六天,讲述圣贤之道,因直言批评朝政被免。倾一生之心血,光大理学。

宋濂(明初1310-1381)
性格坚韧不拔,家贫,苦学,后成就斐然,朱元璋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为太子经师,为朱元璋讲史,深入浅出。后为知制诰。孙子被牵连胡惟庸案中,全家遭流放,太子苦劝不济,终死于半途。

方孝孺(明初1357-1402)
散文家、学者,骨头硬,被鲁迅称为“台州式硬气”。有江南大儒之称,曾为蜀献王世子师,后为惠帝翰林侍讲。不懂兵,于燕王朱棣发动的争夺皇位战争中失败,誓死维护惠帝,被朱棣所杀。

高拱(明中1513-1578)
穆宗为裕王时,高拱任侍讲学士九年,精心讲学,二人关系密切。后两次为首辅。励精图治,胆识过人,积极实施改革,但也专横,斗倒了一个个政敌,但在和张居正争斗中,不及张老谋深算,落败。

汤斌(清初1627-1687)
顺治时为官。康熙年间,为翰林侍讲,参与编修《明史》。一生清廉,踏实任事。后任江宁巡抚,积极救灾。回朝后为礼部尚书,管詹事府,还为太子授课,被明珠等陷害,忧惧而死。

朱轼(清中1665-1736)
农家弟子,一心苦学,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为浙江巡抚时,清吏治,正风俗,刚正不阿。后入值南书房。为乾隆师,以要求严格著称。去世后,乾隆赐字“帝师元老”。立无字墓碑。

翁同龢(清末1830-1904)
状元,其父翁心存先为帝师。其又为同治、光绪两帝师。为刑部侍郎时,平反杨乃武和小白菜冤案。曾两次入值军机大臣。参与中法战争及中日甲午战争决策。著名书法家。戊戌变法后,罢归故里。

陈宝琛(清末1848-1935)
后一位帝师。性情耿介,敢言。光绪年间为翰林院侍讲、江西学政等职。中法战争中主战,荐人不当被连降五级,回乡二十五年,大力举办民间教育。宣统元年,为帝师。后劝阻溥仪当伪满洲国皇帝。

山高师为峰(代后记)

【内容简介】
  帝师们尽自己平生所学,用高端教育教育太子,辅导皇上,彰显儒家的道德风范,打造一个个准君王或君王为有道之君,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缩影。于此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形态各异,色彩纷呈。
  作者从一个历史侧面,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或许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不无裨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