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什么是明治维新?在中国人的历史观里,知道那是日本国在百年前发生的事情。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日本发生了很多变革。特别是明治维新对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让人们记忆犹新。明治维新的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她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是文明的还是野蛮的,她对东亚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了解这些真相对研究世界近代史至关重要。

“明治”是日本一个时代的年号,指明治元年一月一日(1868 年1 月25 日)至明治四十五年(1912 年7 月30 日),即明治天皇(睦仁祐宫)在位的时间。严谨地说,明治元年的开始,应是指改元诏书发布日,即庆应四年九月八日(1868年10 月23 日)。由于法规上改元年,需从庆应四年一月一日(1868 年1 月25 日)算起,因此庆应四年一月一日就是明治元年一月一日。明治五年十一月九日,太政官发布改历诏书,废旧历改西历。宣布旧历明治五年十二月三日(公元1873 年1 月1 日),改为明治六年一月一日。自此,日本以年号纪年,以公元历法纪日月。

日本的“维新”之语,解释为“变革”之意。日本早的“维新”用语可以追溯到天保元年(1830),水户藩的藤田东湖决意藩政改革时,引用《诗经》中《大雅·文王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古语。《诗经》成书于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其维新之意蕴涵丰富的哲理。日本人在接受大量中国文明时,也同样吸收传承了“维新”的理念。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明治新政府在转换政体为天皇亲政体制的过程中,伴随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范围涉及中央官制、法制、宫廷、身份制、地方行政、金融、流通、产业、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宗教、思想政策等诸多方面,使日本变貌为东亚初的、具有西洋文明特征的、国家体制下的国民主义的近代国家。

研究世界近代史,不能不研究日本近代史;研究日本近代史,不能不究明明治维新;究明明治维新,不能不窥视明治维新的国度。当读者通过视觉器官,亲自感触百年前发生在彼岸的那些逸闻轶事,就会引导我们冷静地面对历史,重新认识近代历史的变迁和演化过程。回溯百年前未开化的野蛮落后的时代,一个维新的文明出现在东方。当作者撬开历史的缝隙,发现神秘岛国许许多多的故事,竟然和现代文明的许多事物颇多相似时,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在那个时代,明治维新的理念独树一帜,给东亚社会带来了近代文明的曙光。明治时代的维新精神源远流长,在现代日本社会仍然展示出极大的影响力。社会的改革与进步,需要维新的思想冲破腐朽、顽固、自大的桎梏。明治维新的日本接受了西方“国民”的理念,人民从愚昧狭隘的个人意识,一举跃进到国家观的高度。“国民”的思想,超越了“人民”、“臣民”的概念。“民”的脱胎,成为国家为我、我为国家的近代国家主义。这样的理念即使在今日,也是所有具备先进政治的国家确立的国家思想原型。

明治时代并非完美的时代,日本有过三次对外的战争行为。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北清战争(义和团事变)、日俄战争,三场战争都发生在清国的土地上。一个主张政治维新的国家,对外战争意味着什么,战争给维新之国带来什么,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战争的受害者永远是民众,无论任何胜利和失败的国家,都有着民众血泪的历史。透过《明治维新的国度》中的那些图片,或许可以引导我们找到了解战争根源有价值的线索。

解读明治维新,需要研究日本人国家意识的形成过程。明治的前期和后期,日本人在国家意识上有着极大不同。日清战争以前,日本人对改造国家缺乏信心,国民普遍没有大国意识,只是埋头苦干,盲目模仿西洋文明。日清战争胜利,刚刚燃起的一点自信,又让三国干涉打了个措手不及。日本人不得不冷静下来卧薪尝胆反省自己,脚踏实地刻苦奋斗了十年。随着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人的自信心得到了升华,终于燃起了大和民族的大国意识,自我民族的优越感和他国民族的劣等意识在同一时间形成。

《明治维新的国度》之编著,旨在通过人们的视觉神经,亲临百年前发生在岛国彼岸,被中国人谓之“倭人”的那些事情。看看那个弹丸小国,看看那里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又在做些什么,看看他们所作所为背后的野心。《明治维新的国度》之回溯,会让人们的思绪延伸到审视自身文明的进化史。看到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弹丸小国出现的人物、事物、思想、文明和大陆之国的差别。看到只有勇敢接受进步的文明,才能将国家带入先进的国度。这种审视和思考的延伸,能帮助认识一个真实背景下的历史。

《明治维新的国度》之阅读,是反省自身历史的痛苦过程,因为那样会发现许多已经定格了的历史缺陷和说教,找到自身的劣根性。中华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正是从反省开始,吸收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的精神,坚定了改造自我的决心,开创出一个崭新国家的新纪元。这样的反省即使在今日的国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切身价值。

《明治维新的国度》之研究,是“知己知彼”的究诘过程。从百年前现场的视角,考察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可以解明彼此之间的差距和产生的原因。研究对方并非卑躬屈节,而是任何企望找到自身优劣的谦逊之人应有的智慧和胸襟。

明治维新不仅仅是日本文明的遗产,也是亚洲及世界文明进步的象征。明治维新的国度奠定了一个国家价值的存在,新兴国家的价值又推进了那个国度和近邻国度的崛起,从而进化成文明的近代国家。

作者 宗泽亚

结束语

《明治维新的国度》的编著画上了后一个句号,经过数年的良工苦心,终于完成了明治维新的自由研究课题。在出版之际,作者向阅读本书的读者表示真诚的谢意。

《明治维新的国度》的研究,是《清日战争》研究的继续。作者在前著写到大清国李鸿章签下《马关条约》的那一瞬间起,就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号,为什么一个蕞尔小国可以战胜堂堂大国,那是一次偶然的胜利吗?作者曾为之彷徨迷惘。许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在其著说、论文、演讲中经常使用这样一句话,“日本战胜大清国是综合国力的胜利”,的确,作者也和各位贤明持有相同的基本认识。可是日本的综合国力是什么,百年前日本的国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作者也是一知半解似知非知。在这样一个模糊的和欲知的原动力下,作者决心去挖掘百年前敌国的那些事情真相,寻找解明沉淀在心中多年的疑问和答案。

日本人赞美明治维新的国家,因为明治时代把日本人从封建制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带领国民走向文明的国度。当日本人自我标榜明治历史时,不免会给外国人留下自吹自擂、自我感觉良好的印象。对此作者选择了两种方法来求证明治历史,使对历史的认识有一个公道的解释。种方法是“第三只眼”。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一个事物的好坏,通常在旁观者的视角下,容易看得比较客观。《明治维新的国度》充分引用了当时列强的第三只眼,对明治维新展开评论。其一针见血式的西方人性格的尖刻评论,还算比较公正客观。第二种方法是采用了当时“照相”技术留下的珍贵写真,其中包括笨重的摄影器材无法到达的现场,由那些天才画家留下的反映历史的绘画,来佐证历史的那一刻。这些直观的历史素材,再现了时代的背景和故事,让读者能容易理解时代的原貌,回避了连篇累牍、枯燥无味的文字写作方式。

《明治维新的国度》的编著,只是宏观概论明治国家的印象。一个国家的政经、民生的方方面面,是无法用一本书说清楚的。作者仅仅希望通过宏观概论,给读者提供一个对其深入了解的视角。明治时期和大清国后期处在同一时代,曾经有过相同屈辱的历史。明治新政府从江户幕府接手过来诸多的不平等条约,在日本全国各地,到处可以看到飘扬列强旗帜的租界。那里有让日本人屈辱的属于西洋人的自由天堂。但是明治人没有躺在屈辱中怨声载道,而是从自身文明进化做起,在屈辱中站了起来,终将洋人赶出了自己的国家,甚至赢得了列强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在近代世界大动乱的博弈中,代表东亚为黄色人种争得了国际地位,从此西方列强开始重新审视崛起的亚洲各国。但是在明治时代以后,日本人没有了谦虚谨慎,没有发扬光大明治维新的精神,被一群骄横跋扈的军人用残酷的战争,玷污了明治维新的初衷,走上了逆人类文明意愿的自焚之路。

《明治维新的国度》的创作,作者较多着墨于“国民教育”的章节。明治国家的巨大变化与国家教育的投入息息相关。明治国家的教育传承了汉唐文化的精华,嫁接了西方文明的枝叶,保留了岛国古来的个性,变化成了一个具有近代独立性格的、令世人瞩目的国家。这也许是日本人成功之所在,或许是日本人失败的起点。因为纵观日本的历史教育,只愿意放弃过去、展望未来,却不愿意回首反省自己的龌龊。在虚伪历史的教育下,即便实现了物质上的飞跃,在精神面上也是暗伤遍体。历史教育,无论是日本还是任何其他的国家,都存在相同意义上的反思课题。

《明治维新的国度》的编著中,日本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日本人意识形态形成的学者,提出了日本人“建前和本音”的概念。在日本经久不衰的人气著作《菊与刀》、《表和里》、《人格之构造》里,通过定义日本人“建前和本音”的特质,从深层剖析了日本人的个性。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菊与刀》中探讨了日本人的好斗与温和、忠贞与叛逆、约束与放荡、自大与自卑、报恩与复仇的矛盾性格。从民族文化的双重性,揭示了日本人虚伪的“耻”文化个性,找出了隐藏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行为脉络。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执意选择了欧美近代化路线。这些西洋式的社会结构或政府组织只是表面上的近代化,而在精神上日本人强调日本文化独自的价值观,继续保留了大和魂的根性。日本只靠明治维新这样短暂的时间,就脱亚入欧完全吸收西方人经过数百年漫长时间形成的精神文明,是决然不可能的事情。明治时代日本虽然采取了西方国家的制度模式,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制实现了欧美化,然而日本人固有的价值观,却持续着时代的惯性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建前的表象与本音的意识纠结中,明治国家的“建前”理念推进了近代化的表象,但是日本人两千年来“本音”的内心世界,岛国人矛盾的民族个性依然根深蒂固。

日本曾经流传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在日本,人们建造房子前都要举行“建前仪式”,仪式中会供奉一个不知名的女人。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栋梁”的名人,在建房仪式的前夜,忽然发现大门的柱子短了一截。夜已很深,就是用快的修理速度,也赶不上次日的建前仪式了,栋梁在羞愧之中决意剖腹引咎,以挽救自己的名誉。妻子看出了丈夫的难心之处,提议采用临时将柱子垫高的补救办法。妻子的妙案救下了丈夫的性命,迎来了完美的建前仪式。可是徒有虚名的栋梁,唯恐这件欺世盗名的丑事暴露,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栋梁为自己的肮脏行为苦恼,在房屋栋梁之上装饰妻子生前喜欢的七件物品,口红、白粉、梳子、簪子、镜子、发饰、挠发,悄然默诺了建前仪式中供奉女人的做法,寄托对妻子的哀思。但是栋梁从来没有去真心实意反省自己,继续虚伪地掩饰着龌龊,侃侃而谈自己的经世哲学,冠冕堂皇地招摇过市。

《明治维新的国度》的创作中,作者在百年前的历史资料面前,被维新岛国的巨大变貌震撼,一条深深


【书摘与插画】

【作者简介】
宗泽亚,中山大学毕业,曾在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工作。多年专注日本古代民间风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

【免费在线读】
1幕末之国
  一、江户幕末
  “幕末”指日本历史上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江户幕府执掌政权的末期阶段。嘉永六年六月三日(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里将军,率领舰队抵达江户湾口,以武力威吓幕府开国通商,引发“黑船来航”历史事件,被认为是幕末期的始点。庆应四年(1868),日本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变革国家体制,被认为是幕末期的终点。
  “幕末”没有严格的定义,学术研究上对幕末的终点存在各种不同解说。例如,庆应三年十月十四日(1867年11月9日)德川庆喜实施大政奉还日;庆应四年四月十一日(1868年5月3日)江户开城日;明治二年五月十八日(1869年6月27日),幕府军在“戊辰战争”中败北降伏的战争终结日;明治四年七月十四日(1871年8月29日),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实施一元化行政改革,幕藩体制完全终结日,均被理解为江户幕府的终结和明治时代的始点。
  史学界在政治层面上的视野,对幕末存在三大见解。(1)幕末只是一个单纯过渡的政治体。(2)幕末是异样的独自的政治体。(3)从国际关系史的视角考察,幕末被定义为“近代”的范畴。幕末与近代西洋列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踏入了西洋近代体系的边缘。从幕末将军的封建体制到明治天皇为主权者的帝国主义国家体制,幕末这个带有近代色彩的封建政治体和明治维新国家的政治体,事实上维系着千丝万缕的续存关系。因此在日本史上,论及明治时代,通常用“幕末·明治”来总括这段近代史。
  二、黑船来航事件
  十八世纪末,北方的俄国人为了达到向远东扩张和进出北美大陆的目的,意图将日本列岛作为补给基地。1791年,幕府下达“宽政令”,对前来的俄国船只实施了严格的临检。1806年,幕府发布“文化令”,大幅缓和了相关政策,对遭难漂流的俄国船给予了帮助。1808年,英国军舰“菲同”(Phaeton)号无视日本地方官的制止,强行登陆长崎,发生了抢夺事件,震惊了幕府。1825年,幕府发布了强硬的“文政打払令”,指示海防炮台,只要沿岸看到外国船只就可以开炮攻击。1837年,在“打払令”的强硬背景下,外国船只数次接近日本列岛,都遭到海防炮台的攻击,被迫退去。1840年后,清国林则徐禁烟和鸦片战争失利的消息传至幕府,幕府分析认为,清国败战是因为没有可以海战的海军。清国的事件动摇了幕府一直以来的海防政策。1842年,幕府撤销打払令,发布了稳健的“天保薪水令”,转换了以往的强硬政策,冷静应对来航的外国船只。
  1845年4月17日,美国捕鲸船驶进浦贺湾,送还他们救出的22名遇难日本渔民。捕鲸船进入湾内即被130艘日本警护舟团团围住进行调查。事情速报至幕府,老中首座(“老中”系江户幕府官职,统领政务)阿部正弘同意了美国船只入港的要求。
  1846年7月20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贝特尔(JamesBiddle),奉命参加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率领3艘军舰从清国回国,取道日本请求补给,成为初来日的政府使节。贝特尔要求日本开国通商,遭到江户幕府的拒绝。1849年3月,美国军舰“普雷布鲁”号为解救在北海道遇难漂流的美国船员专程来日,事情在短期内得到了和平友好的解决。库林舰长返回美国后在报刊上严厉驳斥了一直以来媒体宣传日本人虐待美国船员的不实报道。以上三次与美国交涉经验,使幕府对美国人产生了好感。美国1776年才从英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虽然是一个历史短暂的新兴国,但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给日本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与此同时,致力于崛起的美国人已经认识到,要想确保东亚贸易的太平洋航路,保障汽船燃料、水、食料等物资的补给,日本列岛可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寄港地。
  1852年11月24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里将军,率领当时世界的军舰“密西西比”号(排水3220吨,舰长76米,乘员268名),单舰出航前往清国。其任务是受总统委托前往日本,表面上是学术调查,实际上是担负军事和外交的目的。十九世纪中叶,产业革命扩大的欧洲列强,产品面临大量输出的需求。各国纷纷抢占东南亚市场,抢先获得与他国竞争的优势。海外竞争处于劣势的美国,为了扩大市场的竞争力,确保航道安全,把注意力投向了东亚。佩里出发前发布了公报,欧美各国的文人、学者、旅行家踊跃报名,争相要求参加考察,均被佩里谢绝。
  1853年4月7日,“密西西比”号抵达香港,停泊修整。佩里取道香港,…一是为了与3艘待命的军舰会合,二是带上可以和日本人语言交流的翻译。当时美国人知道日本人使用汉字,认为清日两国的语言没有很大区别。结果佩里原定的翻译、传教士威廉姆斯只懂汉语不会日语,无法承担严谨的日语翻译工作。佩里考虑可能会以汉文签约,还是决定威廉姆斯随行。舰队经过上海时,
  ……

【内容简介】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明治维新对日本及其邻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治维新的国度》作者搜集整理日本所藏的数据文件,通过展示上千幅古写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明治维新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本书不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明治维新和近代日本,而且可与中国同时期的“洋务运动” 对比,使读者深刻认识和冷静反思中日在近代化历程中所存在诸多差异和巨大差距。


【目录】
序言
1 幕末之国
 一、江户幕末
 二、黑船来航事件
 三、攘夷和开国
 四、幕末的维新启蒙
2 明治政治
 一、维新的背景
 二、维新的理念
 三、维新体制确立
 设立中央政府
 首 都
 行 政
 立 法
 司 法
 宫 中
 地方行政
 四、维新的领域
 中央集权
 身份制度
 土地改革
 学习西洋
 创设新法
 意识形态
 宗教改革
 文化教育
 外交政策
 军队改革
 经济产业
 五、维新的成果
 六、维新的反思
3 明治天皇
 一、幕末的动乱
 二、明治的新时代
 三、近代国家的确立
 四、列强之路
 五、天皇的品格
 六、明治天皇逝去
4 日清战争
 一、战争背景
 二、战争经过
 三、战争影响
5 日俄战争
 一、战争的性质
 二、战争背景
 三、同盟国模式
 四、日俄开战
 陆 战
 海 战
 五、讲和谈判
 六、日俄战争胜利的逸话
6 日清关系
 一、清国观形成
 二、日清间的暗涌
 三、国家衰落和崛起
7 日俄关系
 一、俄国威胁论
 二、日俄的宿怨
 三、日俄战争的结局
8 日朝关系
9 国家纠结
 一、日英近代葛藤
 二、日俄近代葛藤
 三、日美近代葛藤
 四、日清近代葛藤
 五、日朝近代葛藤
 六、租 界
 居留地诞生
 居留地贸易
 居留地文化
 居留地和华侨
 居留地的终止
10 民权反战
11 国民教育
 一、日本前古的教育
 二、江户教育的特色
 三、明治的教育维新
 四、明治的教科书
 五、教育与国家
 明治教育的哲学
 国家教育者的培养
 六、教育与战争
12 富国强兵
 一、富国强兵理念的形成
 二、富国强兵的历史借鉴
 三、富国强兵的施策
 四、富国强兵与战争
13 殖产兴业
 一、明治维新的产业革命
 二、产业革命下的民生实态
 三、产业革命和社会主义启蒙
14 交通运输
 一、明治振兴期的交通运输
 明治初期的交通运输
 殖产兴业政策和交通运输
 企业勃兴期的交通运输
 二、明治时期海运的振兴
 海运的国家意识
 海运的公平竞争
 三、明治时期铁道的振兴
 铁道事业的振兴
 战争对铁道事业的贡献
 铁道国有化的实施
 四、明治汽车工业的振兴
 明治汽车的登场
 明治汽车的应用
 国产汽车创作的雄心
15 通信事业
 一、日本通信的沿革
 二、邮政(邮便)通信
 三、有线电报通信
 四、电话通信
 五、无线电通信
 六、手旗通信
16 科技振兴
 一、技术维新的政策
 二、产业技术振兴
 三、军事技术振兴
 枪 炮
 舰 船
 医 疗
 食 品
 军 马
 航 空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17 报刊媒体
18 城市建设
 一、日本建筑的特色
 二、拟洋风建筑盛行
 三、 官厅( 政府机关) 集中建设
 计划…
 四、近代建筑人才培育
 五、近代地下水道建筑
 六、日本近代的桥梁
19 贫困世相
 一、不可思议的国度
 二、贫者的礼仪
 三、庶民的世相和要因
20 脱亚入欧
 一、脱亚思想的形成
 二、脱亚入欧的怪胎
 三、脱亚入欧的有色眼镜
 洋 服
 汉 字
 诸风俗
21 职业群像
 一、公职者
 二、军 人
 三、职 人
 四、医 者
 五、艺 人
 六、小商贩
 七、宗教职
 八、占 易
 九、农 民
22 民俗民风
 一、市 街
 二、礼 仪
 三、娱 乐
 读 书
 大相扑观赏
 棋 类
 音 曲
 体 育
 见世物小屋
 歌舞伎
 四、出 行
 五、婚 葬
 六、洗 浴
 七、行 刑
 八、外国人袭来
23 少数民族
 一、阿伊努族
 二、鄂罗克族
 三、尼夫赫族
 四、外夷族
24 明治女性
 一、母权的时代
 二、近代女权的倒退
 三、女性权利的追求
 四、女性自立的诉求
 五、明治时代女工的苦难
 六、明治时代的娼妓
25 性的文化
 一、处女价值观
 二、日本人的贞操观
 三、性文化风俗
 四、裸体画的挑战
 五、性风俗产业
26 明治灾害
 一、日本地理和自然
 二、自然灾害的肆虐
 地震灾害
 大水灾害
 火山喷发灾害
 三、传染病灾害的袭扰
 天花病
 霍乱病
 结核病
 四、日本的大陆野心
27 岛国清人
 一、李鸿章与明治维新
 二、康有为流亡日本
 三、孙文的日本大本营
 四、梁启超的日本情结
 五、清人的岛国留学潮
28 明治名人
 一、幕末明治人物
 二、政治家
 三、外交家
 四、军 人
 五、教育家、思想家
 六、明治军事技术者
 七、明治的文化人
 八、明治的外国人
明治时代大事年表
日清年号对照表
结 束 语
参考及引用文献
【编辑推荐】
  

推荐一:明治维新的日本,经甲午海战将垂垂老矣的大清帝国打翻在地,日俄战争对马一战,完成了跻身近代列强的“成人礼”。隔海相望,彼时同光中兴的清国,注定不能实现近代化“蜕变”,反被弹丸小国日本逼至崩溃边缘。

  推荐二:全盘西化,誓言“求知识于世界”;出动“半个明治政府”赴欧美考察;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西乡隆盛等群杰涌现,锐意改革;确立国民国家观,普及教育,国民识字率达85%……明治维新的日本,“脱亚入欧”,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推荐三:明治四十四年,慈禧四十八年,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变革与守旧带来了怎样的可能?令人心潮澎湃的腾飞,让人扼腕叹息的衰落。回望昨天的中国和日本,历史的隐喻能否帮我们照亮未来的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