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黑洞不是黑的】

【媒体评论】
在9000年前,就有了音乐的影子。原始人剥削骨头,制作了笛子。
  在5000年前,还诞生了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首歌,描述了原始人断竹成弓、飞弹捕兽的整个过程。歌词结构非常有趣,二言,四句,八字,方方整整,铿铿锵锵,分分明明。
  那么,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呢?
  早期,原始人对雷电风暴等现象不明白,感到恐惧,便对上天祈祷,在这种巫文化中,会不自觉地伴随着一些呼喊、吟诵、手舞足蹈;他们又对溪谷山林之音、对走兽飞鸟之音,感到新奇,便去模仿高高低低的声音,开始了音程的探索;为了表达感情,他们还创作了原始情歌;为了劳动时更有干劲儿,他们还喊出了号子。号子,便是*早的音乐节奏和音调。
  原始时代终结后,历史进入夏商时期。这时,音乐的*张脸孔,是端正的,庄严的,典雅的,矜持的。音乐也为宫廷所垄断了。
  到了周朝,音乐走下庙堂,走上江湖,变得活泼了,可爱了,多样了。
  于此,各种音乐奇迹,各种首屈一指的音乐成果,累累而生。
  ——战国人制的编钟,有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一样。
  ——说唱音乐在现在好像还很新鲜,但在战国时代,它早就不新鲜了。
  ——战国末年,五声音阶也很有风头了。
  ——笛子被汉朝人增为5个孔,一直沿用到现在。
  ——唐朝人还有了音乐人选拔制度。
  ——明朝的大音乐家朱载堉,开天辟地地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乐律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音乐史上的伟大发现。现代钢琴就以它调律。若没有它,就没有现代钢琴。
  ——而那首经典的民歌“茉莉花”,它在清朝时就有谱子流传了。
  这些音乐成果,都渗透在雅乐与俗乐中。
  如果古代音乐是一条河流,那么,雅乐和俗乐便是它的两条支流。
  雅乐,被古人抬举为正声、中声、平和之声,流荡着儒家思想;俗乐,则追求音响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是一种不节制的音乐、率真的音乐、野性的音乐、自然的音乐,也就是极尽浪漫的音乐。可是,由于它不符合传统的音乐审美,它被斥为淫声、放荡之声,相当于靡靡之音,好似音乐的渣滓、音乐垃圾。
  俗乐因“媚耳”而遭排斥,这是对人的需求的忽略,是对人的情感的漠视。
  情感是乐之母,若无情感,乐将枯萎。在一定意义上,音乐的尊严,也是人的尊严。
  古代音乐的雅俗之争,从始至终,未有断绝。但时至今日,雅乐因曲高和寡,已销声匿迹;俗乐则因共鸣甚多,而踵迹依旧。
  其实,音乐并无雅俗高下之分。雅乐庄重、沉静、含蓄;俗乐热烈、奔放、大胆。同为音乐,都深蕴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都是一种价值创造、价值实现。
【作者简介】

刘金金:山东淄博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长期从事音乐发展史的研究工作。现任杂志编辑,撰写了《中国音乐史小考》等著作。


【免费在线读】

“讴”出的音神


一年春天,宋国与郑国交战。宋国派华元作为统帅,华元在战前,特意杀了一群羊犒劳士兵。不巧的是,他的车夫没有吃到羊羹,心下怨恨,便驾着车叛逃了,一溜烟跑到郑军中,把情报告诉给郑国。


结果,战役开始后,郑军就占据了上风,宋军失败,华元成了囚徒。


宋国用100辆兵车、400匹毛色漂亮的马想赎回华元。这些东西还未送到,刚到半路,华元就自己逃了回来。


华元回来后,监督宋国人修筑城邑。


筑城的民众有些鄙视华元,便“讴”歌:“晖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意思是说,华元鼓着两眼、腆着肚子,大模大样,装得很了不起,其实却是一个从战场上逃回来俘虏!


华元听到了,马上让手下的人也“讴”歌:“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意思是说,宋国不缺牛皮,作盔甲的犀兕之皮也很多,丢盔弃甲算得了什么。


筑城的民众又“讴”歌:“从有其皮,丹漆若何?”


意思是说,皮革是不会缺少,但制作盔甲的丹漆又到哪里去弄呢?


华元气闷,又让人“讴”了一句:“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意思是说,你们人多我说不过,我走了。


“讴”,是一种演唱形式,无乐器伴奏,多为群众的歌唱。讴的出现,显示出春秋时的音乐形式已经十分活泼了。


王豹被誉为“十二音神”之一,他就善“讴”,人称“韵吟王豹”。


王豹是卫国人,住在淇河边上。他流连在波光水影中,“讴”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儿,把自己“讴”成了春秋歌坛上上盛极不衰的著名巨星,“讴”成了音神。在《诗经》的305首歌中,仅是淇河流域的歌就有39首,中间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于王豹。


对《诗经》做成巨大贡献的音神,还有绵驹。


绵驹是高唐人,史书上专门对他进行了记载,堪称是歌星。他弟子众多,形成了浩大的民歌队伍。孔子在整理《诗经》时,专门收录了他的一些传唱作品,使其流传到今天。


这些由劳动人民“讴”出的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史,也使诗歌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扩展阅读


古代音乐史上的“十二音神”:罗公远、黄幡绰、琴音绵驹、韵吟王豹、猿音石存符、雷音孙登、叶法善、云音韩娥、凤鸣阮籍、虎啸秦青、鸟音薛谭、鬼音沈古之。

说唱音乐的鼻祖


儒学家荀子50岁了,鬓发染上了白霜,他到齐国游说讲学。齐国正在补充大夫的缺额,如此之巧,他被任命为稷下学士的祭酒。他终于从政了。


但他在齐国没有待得太久,倒不是因为年纪大,难以应付,而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观点——齐国被四周国家威胁,若不发奋图强会被灭亡,大夫们都觉得他的言论危言耸听,纷纷诋毁他,逼迫他离开了齐国。


荀子走投无路,只好来到了楚国。楚国让他担任兰陵县令。


可是,依旧不安定,又有人嫉妒他,说他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


结果,他又待不下去了,只好又离开楚国,前往了赵国。


赵国很重视荀子,把他拜为上卿。楚国人听说了,又后悔了,急忙派人又请回了荀子,复任兰陵县令。


但不久,支持荀子的丞相死了,荀子又被罢了官。


荀子悲愤无奈,再也不想出仕了。他在兰陵安了家,一心治学,不问朝政。他教出了很多名震天下的学生,其中有韩非——伟大的思想家;有蒙恬——后来成为秦朝首屈一指的大将;有李斯——后来成为秦朝丞相。


荀子推究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同时,他还研究出一个关于音乐的闪烁成果——《成相》。


《成相》,有3节,每节的文字都差不多,又简明,又扼要,又上口,又押韵;有意思的是,每节的开头,都是相同的3个字:“请成相。”


“成”,意思是“终”,是指演奏或演唱一支曲的完毕;“相”,是一种歌曲体裁,源于民间。


之所以称为“相”,与乐器有关。在乐器中,有一种小鼓,就叫相,用手敲击,可发出咚咚的声响,用来节制演奏的快慢。所以,“请成相”的意思,就是指“请听我演唱一支相歌”,有些说唱的意思。


从这层意义上讲,荀子堪称说唱艺术的鼻祖了。


较之于纯音乐作品,这种说唱很有特色:既包括文学因子,如说、念白;又包括音乐戏剧因子,如表情、动作。


在论述成相时,荀子极其推崇正声。他觉得,乐曲中必须要审定一个中音,这样才能保持乐调的和谐,和谐才能优美,优美才意味着君臣、父子、兄弟、乡族臻于善境。


他还认为,正声能够很好地教化民众。人类对乐有一种自动的趋向,主动的追求,这是天性使然;乐是人类的调心之物。所以,若无正声,只有奸声,就会败坏人类的心灵,从而影响整个国家。他所作的成相,便是正声的代表。


成相的问世,标志着音乐文化越来越深广了。


扩展阅读


说唱有个特色:变文。变文是源自寺院的文体,讲一段,唱一段,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由于佛经中神变故事的图画叫“变相”,所以,这种说唱形式就叫“变文”。
……


【内容简介】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或多或少,都保留着古音乐残片。中国古代音乐在经过了光阴的摩挲、历史的酿制后,格外地活色生香,神秘,温润,玲珑。
  它们犹如一个个密码,一旦破译,就会浮现出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政治信息、文化倾向,就会浮现出苍茫世事的涟漪、市井巷弄的悲欢、雨后杏花的清芬……
  音乐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音乐深深深几许》通过挖掘音乐故事,追踪历史的耳语,再现千古变迁,诠释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

【目录】
章 夏商周的绝世之音
 逼出来的音乐
 神秘的龟甲器
 原始人的国乐
 周朝规模的歌舞剧
 周公为什么制乐
 什么是歌,什么是谣
 清商,是悲调
 “有劲儿”的歌
 民歌来了
 “讴”出的音神
 乐师是赠品
 野性的桑林之舞
 因唱歌难听而引发战争
 是谁在听音
 实用的歌儿
 高山流水,生死相许
 乐的思想
 怎么唱歌才不“犯罪”
 孔子的音乐老师
 士,不可一日无歌
 埋在坟墓里的编钟
 战国的流行音乐
 反对音乐的大师们
 衷音在哪里
 说唱音乐的鼻祖
 屈原苦中作“乐”
 悲伤的越人歌
 用数字方法计算五声音阶
第二章 大汉乐舞多迷离
 翘袖折腰舞
 桥头的“倚瑟歌”
 曲中的“艳”是什么
 琵琶的诞生
 乐府是怎么回事儿
 只有4句歌词的倾世绝唱
 京房将笛子增为5个孔
 胡笳几多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大融合
 有意思的俳优
 铿锵鼓吹,悲怆军旅
 有杀气的音乐
 “管口校正法”问世
 战场上吹笳的人
 是谁在“梅花三弄”
 琴里志趣,琴外节操
 一首用文字记述的琴曲
 影响世界的“新律”
 音乐史上的顽疾
 谁是早的佛教音乐家
 女音乐人的凄惨人生
 传奇的西域音乐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音乐盛会
 郑译的龟兹调研究
 万宝常提出八十四调
 震惊一世的2000人武舞
 敲断3柜鼓槌的皇帝
 捧着肚子跳胡旋舞
 李龟年识音
 唐朝的女高音歌唱家
 听音知情绪
 “凌波微步”今何在
 竹的纹理,笛的精魂
 佩“鱼袋”的音乐人
 当民歌遇到诗人
 谁在“移调”,谁在“犯声”
 大漠敦煌的音乐之痕
 为求生而溺于软舞
第五章 宋辽金元,乐史繁杂
 “淫乐”的命运
 姜夔:悲凉的爱国作曲家
 从亡国之痛中长出的音乐
 一支曲种,一朵花苞
 对音乐,就如对科学
 野性的《海青拿天鹅》
 漂泊的人推动散曲
第六章 明清音乐的盛与衰
 收藏曲子杀全家
 过分缠绵的昆曲
 伟大而孤苦的音乐家
 世间再无“汤琵琶”
 小兽演员
 乱弹不乱
 清朝的“茉莉花”谱
 歌儿也是一种工具

【编辑推荐】
有一样东西,比人的心思,更难琢磨;比激素的分泌,更难分析;比稀有的语种,更难叙述。
  这是因为,它的成分多如汗毛,深似瀚海;它还没有固定的形状,甚至没有影子。它分秒不停地运动着,荡漾着,弥漫着,无所不在地渗透着。
  它仿佛水,仿佛空气,无所不至。只是,若想用语言描述它,用语言捕捉它,则不啻于要把水点燃,要把空气抓在手里。
  它就在我们身边,很具体;但我们却时刻要寻找它,它又很模糊。
  它是什么呢?它就是传统文化。
  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它是人类“分娩”的;传统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因为它也是历史“分娩”的。
  这使传统文化有了丰富的底蕴,它几乎囊括了世界,概括了世界。它复杂,多端,有各式脸谱,诸如服饰、交通、军事、科学、民俗、体育、音乐、园林、哲学、遗迹等。
  它很包容:在人类的成长中,它慷慨地提供了物质资助。
  它很细腻:在心灵的荒野上,它体己地给予了精神支持。
  它于我们,有哺育之恩。它成就了我们的身体、意识形态、知识、信仰、法律、道德、涵养、风俗等。
  它的倒影,或多或少地,映入了几乎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它的脚印,或深或浅地,踏入了几乎每一个或古老或时尚的自然科学领域。
  传统文化的正脸,是经史文化。在古代,它享有**权威,**规范性。因此,它的影响,极为深远。走过历史,在被称为“今天”的小站上,它暂且停靠,悄悄地、有力地影响着我们。
  有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不明白。不明白所穿的服饰,何以如此?不明白音乐为何是现在这个样子?不明白科学的真面目是什么,不明白道路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文物非要收藏在博物馆里,园林有什么用,战争有什么价值?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多的不明白,为什么总是疑窦丛丛。原因就是,我们疏离了传统文化。我们冷淡了它,漠视了它,遗忘了它。
  当我们遗忘了哺育自身的母体时,我们便迷失了。
  从上古到殷商,若传统文化的胚胎时代;从东周到秦朝,若传统文化的童年;从汉朝开始,传统文化这个少年,开始成长、成熟;唐宋以后,传统文化俨然壮年了。

  如果我们重新凝视它,进入它,探索它,思量它,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明白,就会寻找到自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