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阅读《心理学十五讲》,将有助于读者求知、成才、了解自己和实践成功人生!


【内容简介】

  《心理学十五讲》采纳心理学的多种研究取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内容,如心理发展、意识、感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创造、言语与交往、智力与测验、人格与评估、时间金钱与幸福等,并从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上精选了43项“原创研究”作了专栏重点推介,既展示了这些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人格魅力。此次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替换了过于老化的知识性内容,更具严谨性、丰富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作者简介】

  黄希庭(1937- ),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首届*教学名师奖和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郑 涌(1967-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二版序
*讲 心理学的性质
一、日常生活中说到的心理学
二、独具特色的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目标
四、心理学的方法
五、心理学的观点
重大研究:史上首次心理学实验(冯特,1879)
第二讲 心理的生物基础
一、神经系统
二、脑的三大机能系统
重大研究:裂脑人(斯佩里,1968)
三、脑机制研究
重大研究:脑变化(罗兹维格,1972)
四、内分泌系统
五、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重大研究:分养双生子(鲍查德,1990)
第三讲 心理的环境基础
一、物理环境
二、文化传统
重大研究:个人与集体(川迪斯,1988)
三、拷贝世界
四、社会情境
重大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汉涅和津巴多,1977)
重大研究:从众(阿希,1955)
重大研究:服从(米尔格拉姆,1963)
五、大众氛围
第四讲 毕生心理发展
一、婴幼儿期
重大研究:视崖(吉布森和沃克,1960)
二、儿童期
重大研究:道德推理(科尔伯格,1963)
三、青少年期
四、成人期
重大研究:“历史终结”错觉(吉尔伯特,2013)
五、面对死亡
重大研究:人生八阶段(埃里克森,1950)
第五讲 意识状态
一、神秘的意识
二、注意
三、睡眠与梦
重大研究:释梦(弗洛伊德,1900)
四、催眠
重大研究:催眠(希尔加德,1968)
五、幻觉
第六讲 感觉与知觉
一、从感觉开始
二、知觉的特征
重大研究:知觉能力(特恩布尔,1961)
重大研究:大小恒常性(荆其诚,1963)
三、物体知觉
重大研究:φ现象(韦特海默,1910)
重大研究:大范围首先(陈霖,1982)
四、社会知觉
五、错觉
第七讲 学习与记忆
一、经典条件作用
重大研究:条件反射(巴甫洛夫,1927)
二、操作条件作用
三、观察学习
重大研究:“芭比娃娃”(班杜拉,1961)
四、记忆系统
重大研究:保持曲线(艾宾浩斯,1885)
重大研究:汉字内隐记忆(杨治良,1994)
五、遗忘
第八讲 思维与创造
一、概念形成
二、推理
三、决策
四、问题解决
重大研究:通用问题解决者(纽厄尔和西蒙,1972)
五、创造思维
第九讲 言语与交往
一、言语交流
重大研究: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l957)
二、非言语交流
三、社会归因
重大研究:归因(海德,1958)
四、人际沟通与吸引
五、喜欢与爱
重大研究:爱(哈洛,1958)
第十讲 动机、情绪与意志
一、原发性动机
二、习得性动机
重大研究:需要层次(马斯洛,1943)
三、情绪体验与表情
四、意志控制与失控
重大研究:期望效应(罗森塔尔,1966)
重大研究:横渡大西洋(林德曼,1956)
五、价值观
第十一讲 智力与智力测验
一、智力界说
二、智力测验
重大研究:智力测验(比内,1905)
三、智力结构
重大研究:三棱智力结构模型(林崇德,1983)
四、智力发展
重大研究:出生顺序与智力发展(扎伊翁茨和马库斯,1975)
五、智能特殊者
第十二讲 人格与人格评估
一、人格界说
二、气质类型
三、人格特质
重大研究:特质(奥尔波特,1937)
重大研究:“大七”(王登峰,1995)
四、人格形成
五、人格评估
重大研究:墨渍测验(罗夏,1921)
重大研究:主题统觉测验(默里,1935)
第十三讲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一、心理健康的特征
二、压力与应对
重大研究: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霍姆斯和拉希,1967)
三、危机与干预
四、人格与健康
重大研究:A型人格(弗里德曼和罗森曼,1959)
五、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
第十四讲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一、心理异常的界定
二、心理异常种种
三、心理异常的对待
四、心理疗法
重大研究:疗法选择(史密斯和格拉斯,1977)
五、疗效
重大研究:真的有效吗?(艾森克,1952)
第十五讲 时间、金钱与幸福
一、时间人格
二、时间与幸福
三、金钱与幸福
重大研究:幸福密码(哈佛,1938)
四、时间、金钱启动与幸福
重大研究:时间定价(德沃,2007)
五、健全人格与幸福进取者
重大研究:“四自”(黄希庭,1996)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讲 心理学的性质
  当今社会的喧嚣和生活的浮躁正在让我们不经意间忘记了生活的本真。很多人都在感叹,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宽裕了,怎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不安分了?心理学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遍关注。确实,每个人都该懂些心理学,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有心灵感应的事实存在吗?我们的梦是怎样发生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有心理学依据吗?使用药物能促进记忆吗?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聪明?独生子女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吗?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命运”?凡此种种,心理学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一 日常生活中说到的心理学
  在日常生活中,当提到心理学时,一般人总觉得有些神秘。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而心理学却能把大家认为不可知的“心”都知道了,这其中一定有特殊的门道,有奥妙诀窍。有的人因此会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了不起的“测心术”,但也有的人可能认为心理学就像“占星”、“算卦”一样不可置信,更多的人则可能是将信将疑。这些看法都是在不了解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难免存在一定偏颇。其实,人心既是可测的,也确实是难测的。让我们先从这个论题谈起。
  人心可测
  人的心理,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因而人们常常把它比喻为“黑箱”。对于这个“黑箱”,作为探索心灵奥秘科学的心理学,是通过哪些途径对它进行探测的呢?
  *条途径是通过言行来探测的心理。个人的言行总是受其心理支配的。我们可以根据人的言行表现去了解其心理。“诗言志”,我们通过一个人写的诗可以了解其志向。又如,一个学生考试考得好与不好,通常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并表现在行为上:考得好的感到欢欣鼓舞,而考得不好的行为沮丧。通过该生的情绪变化,我们大致可以探测出其心理上的变化。
  第二条途径是通过生理变化来探测人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会有生理变化的线索。有些是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的,如人紧张时出汗、害羞时脸红等,但更多的心理活动则需要借助于精密的生理仪器来探测。例如,有些人说他们睡觉时从来不做梦。怎样来检验他们睡眠时是否在做梦?是否有心理活动呢?可以用一种叫脑电描记器的仪器来记录他们在睡眠时的脑电波。如果脑电图出现快波时把那些说自己从来不做梦的人弄醒,他们就会生动地回忆出刚刚做的梦。这说明,运用精密的生理仪器可以探测到人们在睡眠时是否做梦、是否有心理活动。
  第三条途径是通过研究者的推论来探测人的心理。如前所述,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可能会表现在其言行上,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学生是一个一贯刻苦努力的学生,因而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这次考得好会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热情和信心,这次考得不好会激发他加倍地努力;但如果了解到该生一贯表现很差,则大致可能推断:这次考好了他可能会沾沾自喜,这次考糟了他可能会更自暴自弃。类似这样的推断,我们平常是经常在做着的。
  人心难测
  说人心可测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人心确实是很难测的,因为影响人心的因素是很多的。
  首先人心与言行的关系并不是一义的而是多义。例如某人的微笑,它可能表征踌躇满志而沾沾自喜,也可能表示对你的好感,还可以嘲笑你的愚蠢、甚至可能是笑里藏刀盘算着对你的暗害等等。又例如,人心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心理甚至在行为表现很难被人们所发现,也很难被生理仪器所测出。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宝玉对湘云劝他留心“经济学问”的话不以为然,并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黛玉这时的落泪虽与悲哀、哀怨、悲悔、愁苦时的落泪在行为反应相同或相似,但内心的心理矛盾却是很不同的。因此仅以言行或表情,对人的心理作直线式的探测往往是不准确的。
  其次,生理学的方法难以探测心理的奥秘。前已述及今天我们可以用脑电描记器探测到睡眠时人是否在做梦,但却不能探测到人做梦的内容。即使今后科学技术发达了,能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不同内容的梦境的生理反应,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同的生理反应,但是思维意识毕竟不等于生理反应。正如恩格斯所说:“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26页)
  第三,用日常经验来推测人心往往是错误的。就那上面的那个例子来说,虽然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会表现在其言行上,但究竟如何表现还受到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与其平常是否努力有关。比如,据心理学的研究,他对于此次考试成败如何归因,就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因素,你只需想想他是否将其归因于运气就会发现结果会全然不同。正是由于影响我们心理的因素十分复杂多样,心理的表现又可以十分曲折,我们平常在推断人的心理时可说是经常出错的。
  人类的心理现象是世界上的*为神奇而复杂的现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思维着的精神”誉为“地球上*美的花朵”。探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奥秘被看作是人类*后的,也是*重大的科学挑战。这使得许多过去没有什么联系的科学汇聚到了一起,包括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习性学、遗传学、神经生理学、社会生物学,等等。这其中,心理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