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要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塑、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不得不研究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一部中国史,分裂、分治的时间与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几乎同样长,到今天还没有结束,难道可以视而不见吗?葛剑雄教授发问:究竟是否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在坚持统一的前提下消除集权、专制的影响,避免由此产生的弊病;在防止分裂的条件下,获得分权、竞争、自治带来的活力和进步?
要探寻中华文明的发祥,不能不了解滔滔黄河。她的历史过于丰富,又过于复杂;她记载着繁荣、强盛、和平的辉煌业绩,也留下了灾害、战争、衰败的创伤。八百年安流谁创造?黄河能长期安流吗?黄河流域能保持繁荣吗?都在《滔滔黄河》。
面向未来,人类生存空间如何变迁?气候剧变、水土流失、物种存亡、地震天灾、天外来客、粮食危机……葛剑雄全面剖析:不能无忧,不必过虑。

《葛剑雄文集》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学人文库”之一,七卷精装本,囊括葛剑雄先生迄今*重要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史人口史领域的研究丰碑。文集由葛剑雄重新编订,当中很多为市面上已经绝版的书目,如修订版《悠悠长水:谭其骧传》增补更多历史细节,第四卷《南北西东》首次发表《北极日记》等。

葛剑雄文集一 普天之下
葛剑雄文集二 亿兆斯民
葛剑雄文集三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
葛剑雄文集四 南北西东
葛剑雄文集五 追寻时空
葛剑雄文集六 史迹记踪
葛剑雄文集七 冷眼热言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葛剑雄四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
  《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作者*本讨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的专著,或许也是国内*本。尽管其后他又出版了更深入全面的著作,却再也找不到比“普天之下”更合适的题目。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滔滔黄河》和《未来生存空间》——讲述沧海桑田,人间几度寒暑,人类靠什么与自然相处?捅破预言谬误,用历史昭示未来。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从马王堆汉墓和放马滩秦墓中的惊人发现开始,讲述原始地图、汉代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中国地图演变与测绘,*详尽的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史,从地图读懂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苦难。

【作者简介】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1983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媒体评论】
无论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都离不开人们的观念与认识。对以往和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或许都难摆脱“普天之下”的观念。
  ——葛剑雄

【目录】
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
一、统一观的回顾与思考
(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二)中国地图的联想
(三)长城的价值
(四)炎黄子孙与中国人
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历史中国的范围
(二)历史中国的分合大势
(三)统一的含义
(四)分裂、分治、自治
三、统一与分裂的根源
(一)地理环境
(二)人口迁徙
(三)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
(四)文化与制度
(五)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
四、统一与分裂的比较
(一)社会财富的投向与作用
(二)行政效率与政治制度
(三)分裂政权对地区开发的贡献
(四)农牧对抗中分裂的作用
(五)分裂时期与百家争鸣
(六)历史经验呼唤政治改革
后记

滔滔黄河
一、黄河——中国的母亲
(一)鸟瞰黄河
(二)无可争辩的地位: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
(三)农业文明的曙光
(四)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黄河儿女遍中华
(一)黄帝与夏的传说
(二)商周时期:早期的外迁
(三)秦汉的开拓和移民
(四)南迁的序幕
(五)永嘉南渡和向边疆的迁移
(六)怛罗斯的战俘和安史之乱后的南迁浪潮
(七)靖康南迁和金元时的外迁
(八)移民东北和南迁的余波
(九)各族人民的大熔炉
(十)黄河儿女的贡献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
(一)导河积石
(二)重源伏流
(三)亲历河源
(四)探寻河源
(五)测定正源
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一)大庆关沧桑和洛水、汾水入河之谜
(二)变化莫测的下游河道
(三)分流湖沼何处觅
五、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一)世界*的黄土高原:黄河泥沙的来源
(二)下游悬河:泥沙堆积的杰作
(三)中游来沙,暴雨助虐
(四)干支流的下切和侧蚀
(五)沟壑的发育和原的缩小
(六)从统万城的兴废看沙地的扩展
(七)平原飞沙何处来
(八)森林的消失
(九)八百年安流谁创造
六、大禹的后人
(一)大禹治水
(二)战国筑堤,河道固定
(三)瓠子堵口
(四)贾让的“治河三策”
(五)王景治河
(六)高超合龙
(七)贾鲁河的来历
(八)潘季驯“束水攻沙”
(九)靳辅和陈潢的贡献
(十)近代水利学家的代表——李仪祉
七、黄河万古流
(一)黄河能长期安流吗
(二)黄河能变清吗
(三)黄河流域能保持繁荣吗
(四)黄河文明能复兴吗

未来生存空间
一、不是预言:让历史昭示未来
(一)世界末日:预言的谬误
(二)世纪之交:过分的期待和忧虑
(三)让历史昭示未来
二、人间几度寒暑:未来的气候变迁
(一)人间几度寒暑
(二)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吗
(三)地球正越变越暖吗
(四)人类是能够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
三、天灾?人祸?——水旱灾害的未来
(一)洪水滔天,赤地千里:历史上的水旱灾害
(二)水旱灾害的形成和防治
(三)水旱随人:梦想还是现实
四、沧海桑田:水土流失、海陆变迁和物种存亡
(一)沧海桑田的神话和事实
(二)从黄河流域的兴衰看水土流失
(三)从恐龙时代的结束看物种的兴亡
五、人类能奈地震何?
(一)地震——亘古巨灾
(二)候风地动仪的成功与地震预测的失败
(三)并非无能为力
(四)来自地震之国的信心
六、天外来客——来自地球外的威胁
(一)以往的天外来客
(二)小行星与地球:会不会有“世纪之吻”
(三)外星人:企盼还是担忧
(四)走出地球:新的生存空间
七、中国人能养活自己吗:持续发展与资源
(一)“地大物博”的事实
(二)人均资源的危机
(三)中国人能养活自己吗
(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理想与梦想之间
八、面向未来:不能无忧,不必过虑
(一)自然灾害是越来越多吗
(二)人类活动增加了自然灾害吗
(三)生态平衡的基础:以人为本
(四)靠什么与自然相处
(五)不能无忧,不必过虑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一、引子:马王堆汉墓和放马滩秦墓中的惊人发现
二、原始地图和早期地图
(一)原始地图的出现
(二)九鼎的传说
(三)早期的测量技术
(四)早期的地图
(五)放马滩地图
(六)《兆域图》
三、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地图
(一)形形色色的地图
(二)马王堆汉墓地图
(三)*早的地图学理论——裴秀的制图六体
(四)*早的历史地图集——裴秀的《禹贡地域图》
(五)京相璠、杜预、谢庄的成就
四、隋唐至宋时期的地图
(一)隋唐的图经和地图
(二)贾耽及其《海内华夷图》
(三)《五岳真形图》与等高线的运用
(四)宋代的地图
(五)宋代的石刻地图
(六)沈括的地图学成就
五、元明时期的地图
(一)郭守敬与元代的纬度测量
(二)朱思本的《舆地图》、罗洪先的《广舆图》和杨子器跋《舆地图》
(三)测定和绘制黄河源地图
(四)海图的发展
(五)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图测绘的贡献
六、清时期的地图
(一)黄河正源的测定
(二)康熙时期的经纬度测量和地图测绘
(三)乾隆时期的经纬度测定和地图测绘
(四)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
(五)登上*后的急剧衰落
(六)中国历史地图集大成之作——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
(七)《申报地图》的出版
七、结束语:中国古代地图测绘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从世界看中国
(二)过去为什么辉煌
(三)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免费在线读】
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
  一、统一观的回顾与思考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不是*的文明古国,也不一定是历史*长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历史是延续的,中国的文化是一贯的,这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而其他文明古国,有的直到近代才成为统一国家,有的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有的已经多少次更换了它的主人。不仅如此,自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取得岭南和河套地区从而确定了秦朝的版图以来,这两千多年间,尽管在边疆地区时有盈缩,但中原王朝的基本范围,或者说建立正式行政区划进行直接统治的地区是相当稳定的。
  回顾历史,中国还有不少以同一性和延续性闻名世界的纪录: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至迟到春秋时期(前722—前481年)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干民族,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即使在其他民族成为全国性的统治者时,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
  世袭的君主制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夏朝,并已由考古发掘证实到商朝(约前17—前11世纪)。自从秦始皇确定皇帝的称号直到清朝的末代皇帝,2100年间从未改变。
  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的夏历(农历),虽然不时做些修订,但在中国一直使用了几千年,至今还在民间沿用。自汉武帝开始的以帝王年号为纪年的方法,比公元早100多年,一年不缺地排到宣统三年(1911年);中华民国纪年又在全国使用了30多年,至今仍用于台湾。
  仓颉造字的传说虽不一定可靠,但已经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汉字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春秋时期,汉字已经成为中原政权和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字;秦以后,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展,汉字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汉字的基本体系从未发生变化, 在楷书出现以后,字形也基本未再改变。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不过已经足以说明我们拥有一项举世无双的遗产——统一,历史悠久的统一。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文字、统一的纪年、统一的……甚至统一的思想。
  多少人曾为之奋斗,多少人曾为之牺牲,多少人曾为之自豪,多少人曾为之讴歌;到了20世纪的*后十几年,又有多少人为之深思!面对着世界100多个国家,又有多少人为之感慨!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历史数以百年计,我们的历史数以千年计。但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均收入数以千元计,我们的人均收入数以百元计。
  面积与中国相近的欧洲历史上从来没有统一过,无数次战争一次次改变着它的政治版图,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依然有
  几十个国家。但如果把今天的中国和欧洲放在一架天平上的话,悬殊的差别或许会使天平无法工作。
  曾经为人类贡献了四大发明的中国,今天要花费巨大的代价进口造纸机械、导航仪器、印刷设备和爆破技术。而当四大发明问世时,这些出口国在地图上还没有出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曾经是中国的骄傲,但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到中国人均占有的物不是博而是穷,连水的占有量也不在前列;人口的世界纪录虽然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却是无人羡慕的负担。
  是谁嘲弄了我们?是历史?是祖宗?是我们自己?是其他什么人,还是所有这一切?
  统一,历史悠久的统一,是我们的遗产,还是我们的包袱?都是,还是都不是?
  …………
  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关于统一和分裂,史学界一直就有结论性的看法:(1)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2)统一的阶段越来越长,分裂的阶段越来越短。(3)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4)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进步的;而分裂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是反动的。
  这些说法流行了几十年,有的实际上已经流行了两三千年了。对这些说法有很多理论上的阐述,引经据典的论证似乎无懈可击。当这些说法与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时,就更加变得神圣不可侵犯。社会主义的中国难道不要统一?说统一有缺点,莫非想颠覆无产阶级专政?而要讲分裂也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肯定是意在复辟资本主义。尽管我们可以把讨论的时间严格地界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或者界定在辛亥革命之前,但也是枉费心机的,因为经过多次思想斗争及“革命大批判”教育的人们已经懂得了这种借古讽今是“阶级敌人”的一贯手法,所以注定是不能得逞的。与其说是历史学家不愿意讨论这些问题,不如说是严酷的政治压力不许开展任何有意义的讨论。所幸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而听任这些完全可以自由进行的讨论无休止地冻结下去,只能是学者自己的失职。
  由于以往实际上并未进行过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讨论,所以我们不得不从几个关键词的定义和含义的界定开始。因为只有我们对这几个关键词的意义有了共同的、严密的理解,争论或结论才会有实际价值。
  (一)历史中国的范围
  “中国”这个词至迟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国,大的不到今天一个省,小的不过今天一个县,*小的只相当今天一个乡或一个大一点的村,所以总数多得不胜枚举。于是地理上处于中心区的国就被称为中国,即中心区的国。这一中心区一开始只限于今天的黄河中下游,主要是晋、郑、宋、鲁、卫等国和周天子的直属区,今天的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海河流域、渭河流域还不能算中国,秦、楚、吴、燕等国就不能称为中国。到了秦汉时代,秦、楚等国的旧地都成了统一国家的一部分,渭河流域的关中盆地还成了首都所在,这些地区当然都算中国了。很明显,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疆域的扩展和经济文化的开发,中国的概念是在不断变化和扩大的。一般说来,一个中原王朝建立了,它的主要统治区就可以称为中国,而在它统治区的边远地区以及统治区之外就是戎、狄、蛮、夷,就不是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的概念始终是模糊的,不确切的。即使在中原王朝内部,人们也可以视其中较边远偏僻的地区为非中国。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人们往往只是根据习惯,所以即使在同一时期人们的说法也不一致。例如在西汉时,今天的湖南、江西虽已设置郡县,却还未被承认为中国;但到了明朝,湖南、江西可以被称为中国,今天的云南、贵州一带还被当作非中国。中国往往被作为中原、中心地区或先进地区的代名词,广义的中国又是中原王朝的代名词。同时中国的概念也是相对的,有些地区已经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经济文化有了相当提高, 自认为可以跻身中国了,对周围落后地区更是以中国自居,但在老牌的中国看来,那个地区还没有称中国的资格。例如四川盆地的汉人聚居区对周围少数民族早已以中国自居,但在关中人和关东人的眼中,四川或许还没有称中国的资格。
  在特殊情况下,中国还成为王朝法统和汉族文化的同义词。例如在西晋以后,东晋和南朝以西晋的合法继承者自居,虽然已经离开了传统的中心地区,却自认为是真正的中国,而把北朝称为“索虏”。而黄河流域的政权和北朝认为自己灭了西晋,夺取了这传统的中国地区,当然就成了中国,而东晋和南朝只不过是偏于一隅的“岛夷”。这场中国之争到隋朝统一才解决,隋朝继承了北朝的法统, 自然承认北朝是中国;但它又不能否认南朝的传统,更何况南朝也已入了自己的版图;所以给了南北双方平等的地位,都被承认为中国。唐朝初年同时修南北朝的历史就反映了这一观点。
  总之,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或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概念,更不是国家的代名词。
  …………
  以上概述的内容可以说是人所共知的,并没有什么有异议的历史事实。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略的统计:
  如果以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为范围,统一的时间是81年(1759—1840年)。
  如果把基本上恢复前代的疆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作为标准的话,统一的时间约1000年公元前214—前206年,前108—公元22年,36—184年,280—301年,589—616年,630—755年,1279—1351年,1382—1644年,1683—1850年,1865—1911年。。这1000年间的有些年份,如前面提到的东汉中期、明朝崇祯年间和清朝鸦片战争以后,严格说来是算不上统一的。
  如果以从秦始皇灭六国的公元前221年至清亡的1911年为计算阶段,*标准的统一时间占总数的4%,第二标准的统一时间占总数的约48%。
  如果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算起,前者约占3%,后者约占37%。
  如果从传统的夏、商、周算起,百分比自然会更低。
  这一结果与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长、分裂时间短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标准对统一的要求过于严格的话,那么第二标准与传统的解释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但即使根据这一标准也无论如何不能说统一的时间比分裂的时间长。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