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秒杀专区】


【前言】

序:与年轻者说(李燕杰)


【作者简介】
  宋梓豪,天津市2013年应届毕业生,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
【免费在线读】
  亲历高考
  第1篇:站上高考的起点
  2012年8月1日,高中三年级的我们提前开学了。当我已然站在宽阔的操场之上,就意味着,我已经站上了高考的跑道,站上了高考的起跑线。
  这是高三的开学典礼。我低着头,看着绿色人工草皮上,被太阳照射出来的同学们忽忽晃动的、互相遮挡的黑色身影。此时此刻的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就在两天前,发生的事情。
  夏秋交际,还有两天就开学了,只有转天一天的休息时间,我还可以好好的睡一觉,享受一下开学前的安稳觉。我知道,魔鬼一般的高三,一旦开了学,就再没有这样的好时光了。
  这一宿,我睡得很沉很沉,直到惯性一般的清晨醒来。天蒙蒙亮,我还想再睡。于是一翻身,闭上眼,睡起了回头觉。我似乎梦到了一个大操场,同学们整齐的排着队列,校长在讲话。忽的,校长叫到我的名字,让我出列。可我并没有做错什么啊。全校学生的所有目光都转向了我,我被这些齐刷刷的眼睛盯得手足无措,呼吸急促……
  我猛然从睡梦中惊醒,这才知晓,是一个梦境。
  窗外,太阳已经高悬天空。我懒恙恙的醒着双眼,原来是梦境将我带回到了高中的入学。
  还记得,2010年的夏天,在升入高中的开学典礼上,2000名学生在炎炎夏日的朝阳下伫立着。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起,我微闭着双眼,像一个即将登场比赛的足球运动员,将自己的右手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胸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后的吼声……”如今,我这个老兵,经过两年高中生活的摸爬滚打,似乎已经没有了手捂胸口的那份豪迈。
  扩音器里忽然传来学校的指令:请各班主任带好本班队伍,开学典礼马上开始。
  我的思绪被广播里的强大音量拽了回来。两年过去了,我站在同样的操场上,思绪万千。
  高三的开学典礼开始了。升国旗、奏国歌。
  我们随着扩音器里播放的国歌,一起高唱着,像是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又像是即将押赴刑场的囚徒。我感到:勇士和囚徒的界限,其实就在一念之间。我当然要做个勇士,无论后高考的结果如何?一本、二本、亦或是三本。对于人生而言,我以为,高考的成绩可能真的不那么重要,高考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我要在高考的过程中,去体验我青春的人生,去捍卫自己作为一个青年的荣誉和尊严。
  我的心沸腾着、壮烈着、憧憬着……
  当国歌唱罢,我临近的一个同学,继续唠叨着:起来,即将高考的奴隶,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课程,高三同学到了紧要的时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愤怒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高考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旁边的同学看着这位演绎了国歌歌词的男生,那男生立刻有些局促,先是底下了头,紧接着,又若无其事的仰起他那略显稚气的脸,朝着周围的同学会意地微笑着,一种洋洋自得、满不在乎的样子。
  操场上依旧站立着整齐的队伍,太阳依旧展示着它夏日的热度。我知道,被人们称为学生时代为苦难的炼狱般的岁月已经开始了。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将在这一年,不间断地考验着我们的身体和神经。
  我站在炙热的操场上,回想着过去的两年。春天的霏雨、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飘雪,伴着我们疲惫的脚步、困乏的眼睛、凝固的血液,来到了高考年。
  我站在熟悉的操场上,只是感觉操场上的人数比两年前的开学典礼少了许多。因为,这是我们高三提前开学的典礼。
  我看着一张张熟悉的同学们的瘦弱的面孔。我知道,这个暑假,谁都没闲着。
  我知道,今天是8月1日。今天高三开学的日子恰逢八一建军节。
  85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有了自己的枪杆子。终,创建了我们的共和国,有了属于人民的政权。
  85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后来的共和国的青年学子,不在需要紧握枪杆子,而是要紧握笔杆子,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确是如出一辙。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崛起和伟大复兴!为了这个宏伟的目标,一代一代的学生,迎着朝阳,一步一步地走来了!
  上课的铃声响了。不,不是上课的铃声,应该是战斗的军号声吹响了。我们高三的学生,将开始投入后一年高考的阻击战、攻坚战、大决战。
  第2篇:我选择文科
  进入高二,的决策是文理分科的选择。面对这样的大事情,对于我而言,就如同是寻求真理一样艰难。我反复征求父母的意见,到底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他们总是回答得相当干脆:“你自己决定。”父母将后的决定权交给了我自己。
  自古以来,中国科举制衍生出了一句名言:武能定国、文能安邦。这里面似乎没有理工科什么事情。但是,那毕竟是在舞枪弄棒的古代。在现代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理工自然可以算做是个武行了。
  改革开放以来,自从中国重新恢复了高考,又有一句名言流行开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理工科无论从其实用价值上看,还是从其就业前景上看,似乎都成为了时代的新宠。理工科用数字和技术改变了生活的形态,扶危挤困于苍生。
  回顾历史:中国著有《本草纲目》的医药大师李时珍、桥梁设计专家李春、记录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的《梦溪笔谈》作者沈括、造纸发明家蔡伦、写有《数书九章》的的数学家秦九韶、天文学家张衡,这些中国理工科名家永载史册。在国外,“万有引力”创立者牛顿、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家爱迪生、数学家笛卡尔、天文学家哥白尼、人类学家达尔文、化学家诺贝尔、“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这些国外著名的理工科名家光照千秋。
  文科,人文的学科,难道真的落伍了吗?
  我们可曾记得幼年学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蒙学读物;我们可曾记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志》这些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我们可曾记得《周易》、《楚辞》、《史记》这些脍炙人口的中华典籍;我们可曾记得《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耳熟能详的千古诗篇;我们可曾记得《诗经》、《论语》、《礼记》这些圣言书经;我们可曾记得《孙子兵法》、《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军国政要。
  在我们的眼前,依然经常浮现着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拜伦的《唐璜》;依然经常浮现着卢梭的《爱弥儿》、歌德的《浮士德》、小仲马的《茶花女》;依然经常浮现着泰戈尔的诗歌、高尔基的散文、达芬奇的绘画;依然经常浮现着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古巴比伦的神话。
  没有文史哲,我们很难知道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艺术,不知道这一切,我们人类就不知道什么是人类。
  我知道,人是有类别的。人和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价值趋向各有不同又各有所常。我缺少学习数理化的天分,尽管我没有治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通古论今的胸襟情怀。但思前想后,我以为,人活在世间,伦理美德、文化交往、法理规范、人伦天性、修养情操,这些作为人基本应该拥有却有很多人没有的人生之本,还是要学习一些,武装自己的。否则,人要么就是一部造粪的机器,要么就是别人的工具,要么就是缺少情商的人类附庸,要么就是浪荡江湖的行尸走肉。那将失去认识自己、理解人生精华的机会而枉费一生。
  在中国近代史的名人堂里,弃理工转学文史的巨匠也比比皆是。鲁迅、郭沫若、钱春绮等,或是为了唤醒中国大众的觉醒,或是为了中国文学的复兴,或是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先后弃医弃理而从文,开创了自己一翻新天地。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决定选择文科,去哪个人文专业的学府,去与德者为师,去与智者为伴,去与兵者为伍,去与仁者为友。做一个一生接近德者、接近智者、接近兵者、接近仁者的人。去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人生阅历、人生智慧。
  我决定选择文科,还希望自己是一个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承者,好还是一个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播者。
  我希望大学以后的我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我将用我毕生的所学为我!我将用我毕生的所学为人!
  第3篇:突击英语
  面对高考,进入高三的我,每天都要背英语单词,这已经成为了我学习的惯例。今天也不例外。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能否熟练的驾御它、掌握它、使用它,很重要。这个道理,每一个中国的高中生心里都很清楚。不仅因为高考,更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当然,目前的情势下,更因为高考。因为英语在高考分数中占了150分,真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思想。呵呵。
  我接触英语的时间很早,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花费6千元钱,为我报了幼儿英语辅导班,被称做是一个叫做“YOU AND ME”的全球培训项目。直至今天,当时的学习光盘还完好无损的保存在我家写字桌的抽屉里。刚上初中的时候,我还报名参加过“新东方”英语培训。可我并没有从心里准备好学习英语,只是走马观花,热热闹闹的跟着稀里糊涂的走了几次过场。尽管如此,我的英语语感还是或多或少的被潜移默化了出来。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初期,我虽然知道英语重要,父母也始终和我不厌其烦的唠叨着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可我就是提不起精神。“玩”,贯穿了我10余年校园生活的全过程。到了高三,我真的是有些后悔了。随着高考的迫近,一次又一次各种考试中英语成绩的低靡表现,令我有些着急了。为什么不早一点下手学习英语呢?别的课程都可以突击,惟有英语学习是个慢工夫的事儿。
  高二暑假的前夕,父亲的同事从网上给我购买了一本题为《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的书,是一个留美大学生写的,内容是怎样学好英语,我随手翻了几页。我所翻看的几页,就是我对关于这本书的全部印象。这种印象只有三个字,就是“背单词”。“考拉小巫”告诉我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背英语单词,每天背100个。
  我照着这个方法开始了自己补学英语的突击。这种突击学习是极其痛苦的,而且高二期末考试迫在眉睫,我放弃了其它的课程,开始专攻英语单词,每天背100个,连续背了2个月。背了前面,忘了后面,背了后面,忘了前面。我知道这很正常,但这样的情况足以让我崩溃,我不止一次的想要放弃,但我告诉自己,不能!
  我坚持了下来,我每天坚持背100个英语单词,背了忘,忘了再背。2个月后,我的英语学习终于追上了大部队。尽管,这种追赶是痛苦的,是以其它5门课程全线退步的代价换取的,但我依然感觉值得。
  我的心里笑了,一种痛苦的笑,笑的又是那么的痛苦,更是那么的欣慰。从此,我懂得了坚持的重要性。我知道了,即便是困难的事情,即便是令你感到绝望和崩溃的事情,你也不要轻易的放弃,要尝试着,坚持着挺过去。
  第4篇:欧洲见闻
  高二的暑假,不到20天的时间,当我的同学们都在开始大范围的补课,以为进入高三准备冲刺大打基础的时候。我的父母却带着我,从北京国际机场起飞,踏上了前往永恒之都罗马的飞机,开始了我们一家三口意大利、瑞士、法国的欧洲三国游。
  这是我有生以来的次远行。
  坐在国航的飞机上,透过舷窗,当云彩已经在我视线下方的时候,新鲜的一切才刚刚开始。经过了13个小时的飞行,当飞机的尾翼轻轻掠过亚平宁山脉的瞬间,我对着自己说:罗马,我来了!
  在意大利、在罗马、在梵提冈,我们沿着电影《罗马假日》的路线,参观了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古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许愿池、古罗马市政厅……穿越这些千年的遗迹,我感受到了罗马的永恒。在佛罗伦萨,站在大卫广场,鸟瞰阿诺河的绵延与壮阔,深入进去,那一条条的无名街道和一座座的著名教堂,还有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菲尔这些盖世绝伦的艺术大师,以及他们所设计建造的光辉璀璨的瑰丽建筑,帮助我感受着欧洲文艺复兴的不朽气息。在比萨,我望着斜塔的顶层,仿佛看到了伽利略投掷铁球的身影,而我就是一个见证历史的人。在威尼斯,乘坐贡多拉、眺望叹息桥、置身于圣马可广场,领略水城那独具风情的美。在五渔村,沿着爱情的长廊,看着父母手牵着手的走过,在海边,光着脚,荡涤着澈蓝的地中海的水浪,体会着苍海共长天一色的景致,真想住下来了。在米兰,坐在米兰大教堂的台阶上,聆听米兰钟楼在下午4点时分敲击的钟声。
  在瑞士、在卢塞恩,我纵情于俊山绿水的心境,乘着可以旋转180度的缆车登上海拔3000多米高的雪峰,在湖心公园嬉戏白天鹅,散步在瑞士名表街包揽手工制造业的精华,落日时分品味田园山峦的恬静和秀美,婉若人间的天堂。
  在法国、在巴黎,仰望埃菲尔铁塔的刚毅与雄健,跨越凯旋门到协和广场感怀拿破仑的雄心与壮志,品味法国式蜗牛、牡蛎和虾蟹的鲜美,感叹卢浮宫里绝美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精品,在游船上抒情于赛纳河上的异国盛宴,在凡尔塞宫的后花园体验欧洲园林的湖光山色,夜晚的香榭丽舍大街更是游客如梭、霓虹光影。
  这就是我对欧洲三国的表象认识。然而,令我去之不忘的还是我亲历接触的欧洲人和欧洲事。
  在欧洲三国的10余天,我所看到的欧洲人是平缓舒适的。他们作息的时间不像我们这般紧张。成人上班的时间大多9点以后,孩子们上午上学也大多是在9点左右,这不得不令我心向往之。比照我们6点多起床,7点钟到校的作息时间,简直宽松了不知多少?
  当我在瑞士的早晨,看到8点多才背着很轻便的书包,划着划板玩在上学路上的孩子们的时候,我不仅问当地的导游:为什么这里的孩子9点钟才上学?当地的导游告诉我:很简单,孩子们的身体在成长发育期,必须保证他们的睡眠。保证孩子们的睡眠,就是保证孩子们的身体,比喝牛奶、吃牛肉更重要。
  我听着这一番话语,望着已经走远的孩子们的背影,心里真的好生羡慕。
  在意大利米兰的购物广场,我发现了国际米兰和AC米兰足球运动商品专卖店。作为意大利的球迷,作为国米的球迷,我自然不会错过进去看一看的机会。
  我和父母走进专卖店,两名商店的工作人员热情的和我们打着招呼。我的眼睛开始专注于喜爱的各种足球商品:意大利国家队的球衣,米兰队的队旗,球星的宣传画,围巾、袖标、手表等各色小件商品……这可都是真品,绝无假冒。
  我选择了一件阿根廷籍国米球星萨内蒂的4号球衣,价格95欧元,我决定买下它。服务人员用英语和我交流,大概意思是让我们等5分钟,他去楼上现做一件新的球衣。我和父母等了一会,一位工作人员便拿来一件标有4号号码的国际米兰队战袍递给我,那球衣还是热的呢。我检查了一下,准备打包的时候,对着父亲用手指了指号码角上不明显的小褶,父亲说没事,便要母亲去付款。我的这个手指号码的小动作,被工作人员发现了。他马上过来问我发生了怎样的情况?我就又指了一下号码上的皱褶。他马上歉意地表示了SORRY,并要我们再等5分钟,去再做一件新的球衣。又过了一会,一件崭新的4号球衣放到了我的眼前。
  就在我等待球衣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双足球战靴——1986年阿根廷获得世界杯冠军,一代球王马拉多纳签名版的纪念球靴。我激动的差点叫出了声音,马拉多纳的纪念球靴。我心里非常渴望的拥有它。
  我想:一件国际米兰队真品球衣的价格都95欧元,这可是球王马拉多纳的世界杯冠军签名纪念战靴,不知要贵上几倍啊?算了,估计买不起了。
  一个服务人员走过来,问我是否对这双球鞋感兴趣。我很是缺乏底气的点了点头。
  销售员一口气地介绍到:这是1986年销售的马拉多纳签名版纪念战靴,当时米兰专卖商店依据和马拉多纳经济公司签定的合同,被授权销售100双这款球靴,从1986年到现在卖出了98双,还有两双,一双42码,一双45码,每双球靴还有一款兰色意大利真皮皮包作为包装,配有鞋刷、鞋油等护鞋用品和一张马拉多纳的宣传画。
  我犹豫的问他价格。他语气加重的告诉我:49欧元,折合人民币不到400元钱。
  我和父母惊奇的望着这名销售人员,这怎么可能?就是回到天津买一双足球刺客战靴还要1000多块呢?
  那销售员似乎读懂了我们的意思,进一步解释到。这个价格是1986年的合同销售价格,根据欧洲法律,一旦价格确定,无论过去多长时间,商家是无权涨浮价格的,否则违法。
  这双球靴我自然是买下了。但这双球靴给我留下了全新的思维理念,这样的新思维、新理念,可能会令我终生受益不尽。
  在欧洲的后一天,7月14日,正值法国国庆日。我们沿着赛纳河的河岸,走向游艇码头,准备乘游船游览赛纳河。忽然前方停着插着各国国旗,准备观摩阅兵式的几十辆大使馆豪华轿车,法国的警察在四周警觉的保安。我们走过去,不断的靠近阵戈待旦的车队,200米、100米、50米,已经太进了,我们边靠近边拍照,法国警察友好而警觉的看着我们,没有人上来阻止,直到照够了,我们离开。
  在赛纳河的游船上,法国国家空军的各式战机一组一组的超低空飞过游船、住宅和我们这些普通游客的头顶,那可是世界的法国幻影战机啊。岸上,阅兵的军队呼喊着口号,迈向了凯旋门,以至于我在船上,清晰的看到了法国士兵举起的整齐的枪刺。
  眼前的阅兵太近了,真的太近了,近的无法想象。相对法国的外国人,在那一刻,如果能够和这个国家的阅兵如此近距离,那么,世界的目光将聚焦法兰西。
  当我的耳畔,还再回响着法国战机的轰鸣声的时候,我已经坐在了巴黎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了。
  我回忆着这10余天的欧洲之行,忽地想起了我在罗马许愿池许下的三个愿望。
  当然,个愿望就是:和我心仪的人一起重回罗马!
  第5篇:军训的代价
  作为高中的学生,上网查看学习资料,是再经常不过的事情了。一日上网,不知点击了哪家网站,进入了一个笑话频道,很是好奇,就进去逛了一下,看到了这样的一则幽默调侃:
  美国中央情报局根据卫星传回的视频,发现中国军队每年夏秋之交必有异动。中国境内各省军队集结,月余后,又神秘消失,百思不得其解。后派间谍潜入中国境内侦察,发现原来是中国所有中学学校入学军训,故警报解除。
  我参加了两次学生军训。一次是在上初中的时候,一次就是高中入学以后。每次军训的内容大体相同,学生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在位于郊县的军训基地驻校,接受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我们参加的军训考核内容是十分严格的。40人一班,每班配备一名军事教官。军事教官大多是部队入伍的老兵,说是老兵,不过是在父母这个年纪看来的生瓜蛋子。教官们大多没有成家,自然不知孩子的特性差异,只是一味的按照军训大纲和军训条例执行。属于那种原则性极强,而灵活性不足的人群。
  军训对于我们这些学生而言,是极其艰苦的。每天5:00起床,入秋的季节,5点中,天才刚刚亮起来。全副武装的我们开始整队、点名、报号之后,接下来就是早练、正步走和长跑,然后是类似于大锅饭般的早餐。上午、下午、晚上都要重复类似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一日四练”。一日四练是艰苦的,可一日三餐也是艰苦的。说起“早中晚”这三餐,几乎全素食,见不到几块肉,也吃不到几个鸡蛋。菜是凉的,绿豆汤确是热的,简直就是一个“拧锅”。
  如此大强度的训练与如此简单的伙食几乎是不成正比的。学生和带队老师向军校培训基地提出了意见。于是,后两天的伙食才有了些许的改善。
  由于环境改变了,或许我们这代独生子女对艰苦环境的适应性,相对于我们的父辈有所不及;或许是人的个体差异使然,无论是因为什么样的鬼原因,反正,同学中因训练呕吐,因强度大恐惧军训,因睡不好觉而失眠的同学偶有出现,我也身在其中。
  当八天的军训结束的那一刻,在同学们登上返程汽车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流下了各种复杂的眼泪。当然,也包含着与教官依依不舍的惜别的泪水。
  军训结束后的同学们,件事儿是大餐一顿,第二件事儿是大睡一场。我想,也许高考结束,也是这两件事吧。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揭示一个重要的问题。同学们军训结束后,一个基本一致的观点,一个比较共鸣的心声是什么?
  大多数的同学一个共同的回答,不是意志品质凝聚了;不是身体结实了;不是适应性增强了;不是集体观念提高了,而是今后坚决不想当兵了。
  这个回答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思考。
  军训的目的和初衷与军训带给学生感受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其实,我们军训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军训的强度对于还处于发育期的学生而言,无益身体素质的增强,反而,可能是对身体的伤害。因为参加军训的学生往往不到18周岁,正处于发育期和青春期的关键阶段,力还没长齐了。
  我们的军训,如果是以国防教育为主,加以适当强度的锻炼,并引导学生对军训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部队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便在不远的将来,有一部分青年的精英投身部队、心系国防、报效国家,难道不好吗?
  如果一个军训,让许许多多的高中生对国家的军队,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和认识,那这种军训的代价可就太大了。
  学生军训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可学生军训的思路和方式,是不是也可以改一改呢?
  第6篇:小磨难、大智慧
  父辈们常说:人生不容易啊!我对父辈们的这种人生体会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人类不是伴随着快乐、安逸、幸福繁衍发展强大起来的,而是伴随着疾病、灾害、痛楚、困惑、艰辛和苦难繁衍发展强大起来的。在我高考前的18年里,我过早的体会了一些痛苦的感受。包括学习的历练、身体的考验、心理的逆袭,但这是自己的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人之一生通常与痛苦为舞。无论谁人,都是伴随着自己的哭声来到这个世界的,却又是伴随着别人的哭声离开这个世界的。够痛苦吧!
  人类就是在生老病死、生离死别中度日轮回的。能不痛苦?
  听父母告诉我,在我出生后的33天,就患上了急性咽喉炎。小护士对我进行了头部输液注射,够痛苦吧。
  小时侯,我和每个孩子一样,发烧感冒这样的小病小疾是常有的事情。人的心眼儿,就是在与自我身体病毒的较量中增长起来的。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疾病的挑战,还要不断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1998年,我4岁,长江抗洪抢险的一幕,我没有什么印象,但影视剧中关于这一事件的真实艺术再现,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意识。那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争的精神,促使我们在自然灾害中成长强大。
  2003年,我9岁,当时萨斯病毒流行时的恐怖,依然印记清晰。2008年,我14岁,四川汶川地区的地震,震撼了所有国人的心灵。历史告诉我们:人民就是在苦难中坚强起来的;国家就是在苦难中兴邦起来的。我们总是在磨难中增长智慧。
  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跨越的“苦难”。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无论如何,学习都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情。高考自然就成为了这个“苦难”的。只有跨越它,才能看到山峰对面的风景。
  12年的寒窗,时刻鞭打着我们的躯体和神经。我们就是在与为了高考而学习的苦楚中,增长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求学的路上,我们要经历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和考验。小学的时候,我的颈椎就发生了生理曲线的强直;初中的末期,我带上了近视眼镜。这些也一定应该算做是痛苦和磨难吧。
  面对这一切成长的代价,我们只好面对、必须面对。我们在与痛苦的抗争中,强大自己的内心,丰富自己的经验,增加自己的智慧。
  记得在高二的时候,一次去医院看病,一位名叫任自文的留美回国的医学博士对我说:疾病就是人生的小磨难,上苍就是要通过疾病这样的小磨难,给有灵性的人增长大智慧。
  这个大夫真的很好。他不仅是给人医病,而且,他在给人医心。他是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高手。他在引导我积极的看待自己,积极的看待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的看待人生。
  “小磨难增长大智慧。”这真是磨难与智慧的辩证法。我永远铭记了这位留美医学博士的经典语录。
  说起磨难,以我现有的人生阅历,我仍然觉得,的磨难还是高考。高考令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长期囚禁于教室和家中,面对数不胜数的辅导和考试,我们的心灵早已关闭了,我们的精神早已扭曲了,我们的肉体早已萎缩了。虽然我们在用自己的意志坚守,可我们毕竟还是成长中的孩子。当高考令我们的内心除了坚守一份未知的结果而坚守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再有自由,我们的大脑就不会再有创意,我们的精神就不会再有松弛,我们的心理就不会再有纯洁。这种精神领地的磨难,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磨难,令我们增长了“至高无上”的智慧,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磨难,是否会催生我们更大的智慧,也或是催生我们更大的悲哀。
  一位澳大利亚的大学教授对中国的学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中国的教育是关在盒子里的教育,中国的学生就是关在盒子里接受这种教育的对象。而我的工作不是给你们上课,而是将盒子打开,让中国的学生从盒子里面跳出来,永远不要回去。
  我想请心理专家解答一下:我们在高考中所经历的一切磨难,到底是通向智慧的方舟?还是走向死海的枯木?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名参加完高考的学生的日记散文,内容涉及高中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即有学习方面的思考、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真实记录了一个高中生对学习、未来、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读来令人深思。其实本书*的现实意义是为家长和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高中学习的参考模板,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如何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这是每个考生都必须经历的。
【目录】
序言
1、 站上高考的起点
2、 我选择学文
3、 突击英语
4、 欧洲见闻
5、 军训的代价
6、 小磨难、大智慧
7、 享受孤独
8、 我们少有信仰
9、 自觉悟
10、 高考三段论
11、 生活的乱码
12、 母亲是我的衣食住行
13、 高考的成本
14、 “蓝印”之蓝
15、 善意的罚写
16、 新师说
17、 还原高考的本真
18、 学生的近视率
19、 实现教育的自我救赎
20、 我的同桌系列
21、 高考的短板
22、 我们懂得爱情
23、 沉默是金
24、 教师节——老师们的柴米油盐
25、 煎熬的国庆长假
26、 莫言获奖
27、 成人礼的思考
28、 和父亲探讨哲学问题
29、 塑造凝聚力
30、 高考之痛
31、 推进感恩
32、 累、累、累
33、 身体比学业更重要
34、 来自云南腾冲的寄语
35、 抵制补课实在难
36、 平静的世界末日
37、 我们的学业水平考试
38、 大年三十
39、 春天的美丽
40、 倒计时100天
41、 题海战术
42、 2013,高考走来了
43、 评判我们的文明
44、 文科生解读钓鱼岛
45、 高考枪
46、 高考中的禅道
47、 立法方能减负
48、 体检是人生的一次体验
49、 家教一对一
50、 暗香百合
51、 心理的撞击
52、 心寄芦山县
53、 高考商
54、 后的决战
55、 中午一节课
56、 悲催的语文阅读
57、 与偶像同行
58、 毕业典礼
59、 见证UFO
60、 对着天上的星星说
61、 致出国留学的同学们
62、 考前三天
63、 泪水洗刷记忆
64、 撕书的启示
65、 高考“礼赞”
66、 理而知之
67、 远航的梦想
68、 鸣谢我所有的老师
69、 砥砺前行
70、 这就是高考

【编辑推荐】
  高考——这一备受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每年的夏季都挑动全民的神经。众所周知,由于学习的繁重,很多考生都埋头于学习,很少有心情和时间把自己的高考历程纪录下来。但本书作者却在学习之余,用不多的时间把整个高三历程的点滴纪录了下来,虽然仅有几万字,但是却反映了广大考生的心声,读来让家长、老师和社会惊叹,也许青少年的成长不能只有学习,也许高考背负的担子太重了,也许高考的制度和过程是需要改一改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