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媒体评论】

人为何会陷入疯狂?

历史上对疯狂是如何界定的?疯狂的人又会遭受怎样的对待?

这一系列的经典问题总是让人着迷、困惑,这本《疯狂简史》,大家之作,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考,是近年来精神医学史的杰出入门书。


【作者简介】

罗伊·波特(RoyPorter)一生写过80多部作品,这是后一部。在精神病学史上他著作等身,其中包括《疯狂社会史》(1987)和《疯狂文选》(1991)。他是伦敦大学学院维尔康医学史研究中心的医学社会史教授。


【免费在线读】
  章诸神与恶魔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1.开端
  疯狂或许与人类一样古老。在考古学家挖掘出土的颅骨上发现了环锯和钻孔的痕迹,这些颅骨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而这些小孔则是用当时的燧石工具钻挖出来的。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将恶魔从被附身的人体内释放出来。
  在早期的宗教神话和英雄传说中经常出现因遭受灾难或惩罚而发疯的人物。《申命记》(6:5)中这样写道:“上帝必用疯狂重击你。”《旧约全书》中也包含了大量恶魔附身的故事,其中包括上帝为了惩罚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而令他发了疯,使其行为与野兽别无二致。
  荷马(Homer)曾写过发了疯的埃阿斯(Ajax)将羊群当成敌军而大肆屠杀的故事,正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样。暴力、悲怆、嗜血和吃人肉等行为通常都与疯狂相关。希罗多德(Herodotus)在描述疯狂的波斯王冈比西斯(Cambysees)嘲笑宗教时这样写道:“除了疯子还有谁会轻视上帝?”一般来说,情绪、语言和行为上的严重失调都被归咎于超自然力量。印度教里有一个特殊的恶魔加罗希(Grahi),她被认为是引发癫痫抽搐的元凶,同样在印度还有一个跟狗有关的恶魔,他会缠着患者不放。犬类特征通常都与疯狂联系在一起,譬如广为流传的狼人传说,也就是人狼或者“狼一样的疯子”,传说患病的疯子常在坟墓边徘徊并对月嘶吼。通常人们还用“黑狗”(theblackdog)比喻意志消沉和沮丧。
  古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则认为精神错乱是由于灵魂附体、巫术、恶魔怨念、邪眼或者破坏禁忌所造成。附体是一种审判也是一种惩罚。公元前650年,亚述人的文献记录中曾将明显的癫痫症状描述成了恶魔附体:如果被附体时人是坐着的,那么他的左眼珠转向一边,嘴唇起皱,口水从嘴角直流下来,他左侧手脚和躯干像被屠杀的羔羊一样抽搐不止。如果附体时他神志清醒,那么恶魔可以被驱逐出人体,
  如果附体时神志不清,那么恶魔将占据他的身体。
  早期希腊人对疯狂的看法可以从各种神话和史诗中发现端倪。在这些神话和史诗中,缺乏诸如理性和希望这样存在于后世的医学和哲学里的习惯和态度;而且它们的主人公也不具备像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笔下的俄狄浦斯(Oedipus)一样强大的心灵,就连莎士比亚(Shakespeare)和弗洛伊德(Freud)笔下的人物都不如。荷马(Homer)笔下的人物不像几百年后出现在苏格拉底对话中的人物那样具有内省和自知的能力,事实上,在《伊利亚特》中根本没有出现“人”或者“自己”这样的词语。人物的生存与行为,正常与异常皆由外界或神力而定,人类则受愤怒、痛苦或复仇之心的驱使而出现精神错乱。《伊利亚特》中的人物皆是傀儡,均受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外力所支配,例如上帝、魔鬼以及复仇女神的惩罚、报复和摧毁,而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诸神和魔鬼的意愿决定的,通常借由梦、神谕或预言的形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他的良知和选择陷入无能为力的窘境,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人物的行为而非他们的思想。
  然而,在雅典的黄金时代,精神病学界浮现出一派较为现代的风貌。公元前14~公元前15世纪对人心智的思考为西方世界关于精神和疯狂的主流观念提供了初的模型,同时,弗洛伊德在索福克勒斯戏剧的影响下正式将婴儿时期的性冲动命名为“恋母情结”,也就是俄狄浦斯的矛盾(OedipusComplex)。希腊戏剧中融合了精神领域内传统和新颖的多种因素。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戏剧都描写了悲剧性基本冲突,例如一方面男主角或女主角沦为神的玩物而遭受折磨与痛苦或者被自己无法逃避的命运压垮,另一方面他们又为了爱和荣誉,为了责任和渴望,为了自己、家人和国家而奋起反抗。有时候疯狂就成了无法逃脱的结局:他们或发狂,或暴怒,或彻底失控,正如美狄亚(Medea)残杀了自己的孩子们。然而,与荷马笔下的主角不同,这些悲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是有主观意识的,他们会思考,有责任心,会自责,当内心矛盾痛苦时,他们也会选择背叛自我,剧情的矛盾与前后呼应就在这样大声地思考中体现。悲剧中毁灭性的力量也不仅仅来自于预设的命运—傲慢的上帝或歹毒的复仇女神。
  毁灭有时候也可能是咎由自取—主角们会因为他们的狂妄自大、野心勃勃和傲慢无礼而招来厄运,饱受折磨,承受羞愧、悲伤和内疚的情绪。他们将自己撕裂,把自己逼疯,心灵的内战是人类独有的特征。
  戏剧中也蕴藏了解决之道——或许可以这样说,看戏也是一种“治疗”。当然,所有的罪恶可能都简单地以死亡作为惩罚,然而,对于俄狄浦斯来说,痛苦能指向更高的智慧,失明能带来顿悟,而戏剧的公演本身也是一种集体宣泄(心灵的净化)。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就是如此,李尔王的自我异化行为终以发疯的方式达到了自我认识的境界。
  古时候有关附体的超自然信仰也曾受到希腊医学的质疑和挑战。如前所述,癫痫的发作通常都归咎于神灵,这种“神圣的疾病”的受害者是以其躯体和灵魂与魔鬼或恶灵进行搏斗却被征服的结果。然而,这种病症据说也能通过宗教的方式得到缓解,人们可以祈祷、念咒,可以在庙里祭祀或供奉治愈之神艾斯库累普(Asklepios),对此,《神圣的疾病论》提出了异议。
  该文的作者是所谓的“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57),他认为癫痫的发病原因中根本没有超自然因素,而纯粹只是一种大脑疾病而已:
  对我来说,这种所谓的圣病并没有那么神圣不可捉摸,它与其他疾病一样具有引发症状的自然诱因。正因为它的症状与众不同,作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带着几丝嘲讽和讥笑将癫痫根据不同的发病症状分门别类归咎于各路神灵。如果患者发病时状如公羊,或者出现磨牙的情况,又或者只有右半边身体抽搐,那么众神之母赫拉(Hera)就是罪魁祸首。如果患者双脚乱蹬且口吐白沫,那么战神阿瑞斯(ares)难辞其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之所以称其为神圣的疾病也仅仅只是因为症状的怪异离奇,病症不会结束,你还将承受同样的痛苦。以癫痫为例,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学赋予了疯狂自然的属性,令其与神灵再无瓜葛。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详细探讨由他开创的医学理论。

  ……


【内容简介】

疯狂与人类一样古老,但直到近代以前人们对它都讳莫如深,甚至到了今天,社会大众仍没有过多重视。人为何陷入疯狂?经典的问题,却没有正确答案,揣测、议论与深思,它激发了人类的好奇心。在本书作者罗伊.波特看来,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全书主要包括神与恶魔,理性化的疯狂,愚人与愚行,监禁疯人,精神医学的兴起,疯人的抗议,精神分析的世纪等内容,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目录】


章 诸神与恶魔
1.开端
2.基督教式疯狂
3.我感到深深地恐惧,颤抖不止
4.有违常理
5.启蒙思想
6.世俗化的疯狂
第二章 理性看待疯狂
1.关于疯狂的理性思考
2.从医学的角度看疯狂
3.临床观测
4.仍在延续的传统
5.朝心理学方向发展
第三章 傻瓜与笨蛋
1.污名
2.机智的傻瓜
3.傻瓜特权的沦丧
4.疯子与天才
5.神经
第四章 囚禁疯子
1.在收容所出现之前
2.一种伟大的监禁
3.精神病学的温床
4.理想化的收容所
5.收容所成为灵丹妙药
第五章 精神病学的崛起
1.将疯狂的行为机械化
2.心理上的转变
3.法国式精神病学
4.德国式精神病学
5.退化论
6.精神病学和社会
第六章 疯子
1.聋子的对话
2.令人迷惑的信号
3.抗议
4.与上帝结合
5.令疯狂可见
第七章 精神分析的世纪
1.科学与精神病学
2.精神动力学
3.潜意识的征服者
4.精神分析运动
5.新兴的打击
6.化学革命
7.反精神病学和收容所
8.职务照常
第八章 结论:延续至今的古老病症


【编辑推荐】

历史上,疯狂是如何认定的?在当时的认识中,让人疯狂的起因又是什么?社会又是如何处理这些疯狂的人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疯狂简史》,一探究竟。该书内容精彩丰富,见解独到,引人深思;架构合理,叙述精准,是一部专为期望快速了解疯狂发展史的读者而准备的方便手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