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对你遥远,对我平常——恐惧和误解源于一无所知;
一位新疆维吾尔族摄影师,100位普通新疆人,用影像和纪录展现真实的新疆。
一百个图文故事,蕴涵着“大爱”,也阐释着一个群体的集体意识与困惑;
这是一部纸上的“群像纪录片”,说的是新疆人的经历,讲述的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


摒除标签和偏见——换一个角度看新疆,用了解化解误解;
分清普遍和特殊——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拿个人的行为代表整个地域和民族;
带给社会正能量——鼓励年轻人不抱怨、不懈怠、不**,勇于拼搏实现梦想。


【内容简介】
库尔班江·赛买提是一个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青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纪录片摄影师,也是一个跳出地域、民族的限制,能够客观看待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思考者。
  他看到了本民族同胞的困惑,也看到了造成困惑的原因。即使饱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理解,他仍然没有*的怨念,而是意志坚定地举起手中的相机,用微笑面对社会。他将真实存在的新疆和生活着的新疆人展现给所有人,帮助我们站在新疆的角度,看看另一个视野里的中国。
  这本书说的是新疆人的经历,讲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它记录了摄影师本人库尔班江·赛买提和100个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新疆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东乡族、藏族;有着不同的年纪和性别;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区域和角落;工作在各行各业,有演员、主持人、企业主,有社会知名人士、企业高管、飞行员,还有创业青年、在校学生、地摊小贩……
  《我从新疆来》自开始拍摄到出版图书,一直受到关注;作者库尔班江本人及其影像背后的故事被媒体争相采访,如《中国日报》、《新京报》、网易“看客”、腾讯“中国人的一天”、香港Now TV、《凤凰周刊》、《纽约时报》中文网、英国BBC等。

【作者简介】

  库尔班江·赛买提,来自新疆和田,维吾尔族,1982年出生,自由摄影师、纪录片摄像师、独立策展人。曾在北京、平遥等国际摄影节以及新疆多个城市举办个人影展,并在2014年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获“年度优秀青年摄影师”称号;参与拍摄《森林之歌》《时·光》《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时尚圈》《牦牛》《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等多部纪录片。


【媒体评论】

  白岩松主持人◆看新闻时,新疆有时很远很陌生;看这本书时,新疆却很近很熟悉!这些图片与文字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这些故事会改变什么,我不清楚,但这些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就是改变!
  陈坤演员◆《我从新疆来》的每张图片都是一部电影!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库尔班江是我的同事,我们一起工作多年。作为一名业务出众的摄影师,小库敏锐、勤奋、和善,深受大家喜欢;作为一名维吾尔族青年,他对这些年新疆发生的种种变化一直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这本《我从新疆来》就是他沉淀很久之后的表达,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成龙演员◆《我从新疆来》这本书用心和照片记录了100个故事,记录了友爱与和平。
  崔永元主持人◆这是用镜头记录的100个来自新疆的普通人和100种真实朴素、各有性格的生活方式。我相信真实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熟悉与陌生。
  丁磊网易CEO◆库尔班江对新疆人的拍摄在当下的中国弥足珍贵,也很好地体现了网易所推崇的求真相、近人心的态度。态度在每个人的身上。
  窦文涛凤凰卫视主持人◆库尔班江的故事也走进了《锵锵三人行》。
  徐列《南方人物周刊》主编◆《我从新疆来》聚焦了当下新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即使在读图时代,人性的力量依然葆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杨锦麟时事评论员◆库尔班江用镜头和文字,努力向人们介绍客观、真实的新疆,以及在内地工作、学习、生活的新疆人,用心良苦。只有用爱的视角、爱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新疆,走进新疆各族人民的心里。
  张悦《人物》主编◆任何试图走近新疆人的外乡人总会遇到语言所指和能指上的困扰,看过《我从新疆来》后我很感叹,也许只有像库尔班江这样娴熟游走在维汉两端,并胸怀人类普世价值的有识有情之人,才能避开此困扰,并为我们呈现此中端的。
  周宇《凤凰周刊》主编◆2014年年初,库尔班江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时,《我从新疆来》还只是一个idea。没想到短短半年之内,他就完成了对百余位新疆人的采访与拍摄。就像他自己常说的: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


【目录】
推荐序 1 光明的《我从新疆来》 王蒙
推荐序 2 他们也是你的兄弟姐妹 那日松
我这三十年
无法忘却的记忆是割不断的热爱
为后代留下自己的脚印
*爱的还是那故乡
美好很短,梦想很长
在差异中感受新疆
跋 我是哪里人? 黄章晋
编后记 我从新疆来 库尔班江赛买提


【前言】

【作者自述】

我叫库尔班江·赛买提,维吾尔族,和田人,今年32了。我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做摄像,同时也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专注于纪实摄影,有拍摄专题包括《喀什葛尔老茶馆》、《采玉者的致富梦》等。

我的家庭和我这三十年经历了一些风浪,《凤凰周刊》第505期“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库尔班江一家的“开放年代””讲述的就是我家人和我的故事。2014年,我拍摄了一组环境肖像,主人公是一百多位来自新疆在内地生活的新疆人,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十几个新疆的主要民族。

我讲的故事无关乎民族、宗教、地域,就是普通人的故事。而新疆人,往往离开家乡才会被打上家乡的标签。当他们回到新疆,并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人群中的少数。在家乡,他们可以放心做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而新疆人来到内地,便被动地开始代表新疆、代表自己的民族,从而成为真正的少数民族。在这里,从外貌到语言,从生活方式到宗教信仰,新疆人从普通成为特殊,甚至很多时候备受困扰。而这更多的是由于内地对新疆认知的缺乏。

我曾经拍摄了很多很多新疆的俊美风光和人文风情,我曾经以为这些美好的景物和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对新疆有美好的印象,我也经历过一些风浪,我发现*动人的还是身边真实的人和事。因为一个特殊事件而对一个群体产生特殊印象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话题。风景、歌舞和瓜果是不变的,表面的事物也固然美好,力量却很脆弱,人们只会被吸引一时。而一个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一个群体生产生活的产物,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能表现出来的时候,人们才会为之所动,如蝴蝶效应,其实个体所散发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也是我应该关注和记录的事实。少数人的错误做法可以改变一个群体的印象,那么多数人的正确理解和积极行动更应该可以改善一个群体的印象,现在*能改变人们的看法的是我自己,和像我一样从新疆来到内地的勤劳上进的新疆人的模样。我想我必须做点儿什么,因为心里有那么一种力量在猛烈撞击我的内心,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我会后悔。从去年年末,我就开始了《我从新疆来》的策划。

在拍摄和采访策划、调研的过程中,国内暴力恐怖事件频繁发生,每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无论犯罪分子是哪儿的人、有什么信仰,对我来说这种行为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同时更对受害人和家属表示哀悼。这样的社会安全现状,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也同样需要担心我的家人还有朋友们的安危,特别是昆明事件之后,我着实陷入了恐惧之中。到底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如何解决,是全社会共同的话题,而不是一个特殊群体应该单独面对和负责的事情。这两年,我开始从很多的网络评论发现,人们不再关心新疆的秀美风光,而是开始问候新疆,问候身边的新疆人,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才会发生现在这样的情况。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难找,机会很少,特别是在新疆对于维吾尔族年轻人的空间更加狭窄,很多拜金、拼爹等消极思想以及宗教*思想的侵蚀,使他们更多地处在一种精神空虚的状态,不愿意付出,不肯吃苦,而网络暴力可以没有界限的表达自己,即便是空虚,也是一种间接地肯定。这使我突然发现《我从新疆来》正好可以给人们一个答案,让大家重新对新疆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

人类进步需要大爱,而我想要做的就是让大爱回到人们的心中。这无关宗教或政治宏旨,专题讲述的是普通新疆人*平常、*卑微、也*动人的故事,用*简单真实的角度让镜头里的人物传递出一种沉静且直接的力量,与对“新疆人”这个词汇的异化进行小小的抗争。从2014年3月开始,我联络、调研了几百人,跑了20多个城市,*终拍摄记录了100多组新疆人的形象和故事,而这个拍摄不会停止,会继续下去。他们在内地各行各业工作生活,去掉新疆人这个标签,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普通的公民中的一员。在寻找内地的新疆人,和他们聊天,记录拍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同时,我发现这也是在记录我自己。当他们叙述自己的过去、近况和未来的梦想的时候,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对自己不断反省,以希望更加努力去完成这件事。

《我从新疆来》不是要树立少数的个别的偶像,除了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的故事重新认识新疆人,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希望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所散发出的榜样的力量,能够鼓舞所有年轻人,特别是新疆的年轻一代,鼓励年轻人能够不抱怨、不懈怠、不*,激励年轻人勇于拼搏,敢于吃苦。越努力才会越幸运,越勇敢才能有改变。

作者简介

库尔班江·赛买提,来自新疆和田,维吾尔族,1982年出生,自由摄影师、纪录片摄像师、独立策展人。曾在北京、平遥等国际摄影节以及新疆多个城市举办个人影展,并在2014年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获“年度优秀青年摄影师”称号;参与拍摄《森林之歌》《时·光》《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时尚圈》《牦牛》《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等多部纪录片。


【免费在线读】
我叫库尔班江·赛买提,维吾尔族,和田人,今年32了。我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做摄像,同时也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专注于纪实摄影,有拍摄专题包括《喀什葛尔老茶馆》、《采玉者的致富梦》等。
  我的家庭和我这三十年经历了一些风浪,《凤凰周刊》第505期“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库尔班江一家的“开放年代”讲述的就是我家人和我的故事。2014年,我拍摄了一组环境肖像,主人公是一百多位来自新疆在内地生活的新疆人,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十几个新疆的主要民族。
  我讲的故事无关乎民族、宗教、地域,就是普通人的故事。而新疆人,往往离开家乡才会被打上家乡的标签。当他们回到新疆,并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人群中的少数。在家乡,他们可以放心做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而新疆人来到内地,便被动地开始代表新疆、代表自己的民族,从而成为真正的少数民族。在这里,从外貌到语言,从生活方式到宗教信仰,新疆人从普通成为特殊,甚至很多时候备受困扰。而这更多的是由于内地对新疆认知的缺乏。
  我曾经拍摄了很多很多新疆的俊美风光和人文风情,我曾经以为这些美好的景物和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对新疆有美好的印象,我也经历过一些风浪,我发现*动人的还是身边真实的人和事。因为一个特殊事件而对一个群体产生特殊印象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话题。风景、歌舞和瓜果是不变的,表面的事物也固然美好,力量却很脆弱,人们只会被吸引一时。而一个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一个群体生产生活的产物,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能表现出来的时候,人们才会为之所动,如蝴蝶效应,其实个体所散发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也是我应该关注和记录的事实。少数人的错误做法可以改变一个群体的印象,那么多数人的正确理解和积极行动更应该可以改善一个群体的印象,现在*能改变人们的看法的是我自己,和像我一样从新疆来到内地的勤劳上进的新疆人的模样。我想我必须做点儿什么,因为心里有那么一种力量在猛烈撞击我的内心,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我会后悔。从去年年末,我就开始了《我从新疆来》的策划。
  在拍摄和采访策划、调研的过程中,国内暴力恐怖事件频繁发生,每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无论犯罪分子是哪儿的人、有什么信仰,对我来说这种行为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同时更对受害人和家属表示哀悼。这样的社会安全现状,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也同样需要担心我的家人还有朋友们的安危,特别是昆明事件之后,我着实陷入了恐惧之中。到底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如何解决,是全社会共同的话题,而不是一个特殊群体应该单独面对和负责的事情。这两年,我开始从很多的网络评论发现,人们不再关心新疆的秀美风光,而是开始问候新疆,问候身边的新疆人,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才会发生现在这样的情况。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难找,机会很少,特别是在新疆对于维吾尔族年轻人的空间更加狭窄,很多拜金、拼爹等消极思想以及宗教*思想的侵蚀,使他们更多地处在一种精神空虚的状态,不愿意付出,不肯吃苦,而网络暴力可以没有界限的表达自己,即便是空虚,也是一种间接地肯定。这使我突然发现《我从新疆来》正好可以给人们一个答案,让大家重新对新疆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
  人类进步需要大爱,而我想要做的就是让大爱回到人们的心中。这无关宗教或政治宏旨,专题讲述的是普通新疆人*平常、*卑微、也*动人的故事,用*简单真实的角度让镜头里的人物传递出一种沉静且直接的力量,与对“新疆人”这个词汇的异化进行小小的抗争。从2014年3月开始,我联络、调研了几百人,跑了20多个城市,*终拍摄记录了100多组新疆人的形象和故事,而这个拍摄不会停止,会继续下去。他们在内地各行各业工作生活,去掉新疆人这个标签,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普通的公民中的一员。在寻找内地的新疆人,和他们聊天,记录拍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同时,我发现这也是在记录我自己。当他们叙述自己的过去、近况和未来的梦想的时候,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对自己不断反省,以希望更加努力去完成这件事。
  《我从新疆来》不是要树立少数的个别的偶像,除了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的故事重新认识新疆人,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希望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所散发出的榜样的力量,能够鼓舞所有年轻人,特别是新疆的年轻一代,鼓励年轻人能够不抱怨、不懈怠、不*,激励年轻人勇于拼搏,敢于吃苦。越努力才会越幸运,越勇敢才能有改变。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