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茫茫黑夜》对我们的道德感而言是一个大胆的挑战。二战期间的一个美国间谍小霍华德·W.坎贝尔,现在是羁押在以色列一个待审的纳粹战犯。但是他真的有罪吗?这本杰出的作品充满了真正的黑色幽默,冯尼古特将黑白之辨变成一个将会困扰我们所有人的、带有判决性质的、令人战栗的灰色阴影。
【作者简介】
  库尔特·冯尼古特(Kurt Vonnegut,Jr.,1922—2007),美国作家,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之一,1959年因《泰坦的海妖》成名,《纽约时报》称其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代表作有《猫的摇篮》《冠军的早餐》《第五号屠宰场》等。

【媒体评论】

  冯尼古特是乔治·奥威尔、卡利加里博士与飞侠哥顿三者合一的作家……一个滑稽而又道德狂的科学家。——《时代周刊》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辛辛那提问讯报》
  美国*秀的作家之一。——格雷厄姆·格林


【前言】
这是一部现代派的小说。
笔者选定冯尼格特的《茫茫黑夜》…作为剖析和研究的对象,是因为这位作家和这部作品在众多现代派作家、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像一面折光棱镜,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思潮的变幻及其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的影响,而且有助于读者触及西方作家的思想脉搏。
库尔特·冯尼格特(Kurt Vonnegut Jr.)是20 世纪60年代崛起的一位美国作家。1922年,他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波利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在德累斯顿对德战役中被俘,目击了战争的种种惨象。战后遣返,先后在田纳西州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进修。50年代初期开始写作,近十年中杰出的作品不多,并未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注意;在一般人心目中,充其量不过是个普通的科学幻想小说作家而已。
直至60 年代以后,特别是他的《茫茫黑夜》和《五号屠场》出版后,他才蜚声文坛,甚至被美国文学评论界尊奉为对民族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近二十年来,他的作品被译成各种文字,介绍到欧洲、南美和亚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冯尼格特常常通过平凡角色的不平凡遭遇来揭示社会问题。他着力于描绘一些外表荒唐可笑、内心颇多隐幽、意识却异常清醒的悲剧性人物。通过这类人物在犹如茫茫黑夜的当代西方世界中无可奈何的处境,以及他们的内心矛盾,以艺术手段将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腐朽和疯狂暴露在读者面前。《茫茫黑夜》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
这部小说运用明显区别于传统小说结构的蒙太奇手法,以短章节、小段落和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出情景、人物和事件错综发展的过程。小说一开头,就使读者随着作家塑造的人物进入了当代历史的暗淡年代。从一个曾经既是纳粹广播员又是美国谍报员的双重人物——霍华德·坎贝尔被关押在狱中写自白书开始,紧接着通过时间、空间上的交错穿插,展开三层叙述:一、主人公早年迁居德国,从事戏剧创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充当纳粹广播员和美国谍报员,以及主人公在战争期间如何企图在爱情的“两人国”中寻求解脱。二、战后,美国不肯披露主人公的特工身分,他匿居纽约一斗室达十数年之久,由于敌对的双重身份,处境尴尬,危机四伏,内心十分痛苦。他渴望摆脱陷阱,与世隔绝,从此隐姓埋名,销声匿迹。
三、幻梦破灭,主人公发觉自己已逃脱不了残酷斗争和政治上被愚弄的命运,终于失去了对生活的任何希望和兴趣,自愿受审,并自杀以了结一生。显然,这部小说集中了美国现代派小说处理矛盾常见的三大解决办法:爱情(包括“性”) 生活、遁世逃跑和发疯自杀。不难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安排的命运也是战后许多美国小说“英雄”人物的普遍命运。我们不仅可以从J.D塞林杰的《燕麦田里的守望者》(J.D. Safinger:The Catcber in the Rye)中看到类似手法,而且可以从约瑟夫·赫勒 (Joseph Heller)和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作品中发现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把《茫茫黑夜》看作具有美国现代派小说典型特征的作品,恐非过甚其词。
至于小说的寓意,也颇耐人寻味。在结尾部分,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过“永别了,残酷的世界”之后,似乎余音未尽。
作者暗示的仿佛是:对置身于西方社会中的某个人而言,一切 “逃避”均属徒然,到头来唯有一死或可彻底解脱;但是,社会中某个人死了,荒谬、欺诈、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那个罪恶的世界恰似无底的深渊,对不幸的芸芸众生而言,根本无所谓解脱。小说的另一个寓意是:在充满狡诈、争斗、战乱的残酷环境中,一个人往往不得不靠欺骗而生活,而且不可避免地要不断扮演政治悲剧中具有双重人格的可悲角色,自欺欺人。
小说引言中有这样一句:“我们都会成为我们所装扮的形象,所以当我们乔装打扮的时候务必十分小心。”的确,在整部小说中,作者以怜悯、愤懑而又带有讥讽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坎贝尔欺骗和被欺骗、利用和被利用的一生悲剧。作者借主人公之口抱怨说,“我想讲真话的那一部分终于变成了一个撒谎专家”,进而以充满辛辣讽刺的口吻大叫:“当肉类工业的屠夫宰杀猪猡时,除了猪的叫声以外。每一部分都利用了。”至-y- 坎贝尔,作者当然认为连尖叫声都受到了利用。他有意使读者认识到坎贝尔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所起的作用,毫不掩盖他的深重罪孽。小说明显地暗示,像坎贝尔这类悲剧性的角色比比皆是。他们无疑都是动乱世界的牺牲品;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们却又无一不是充满罪恶和恐怖的世界的可耻帮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冯尼格特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现实。尽管他怀着某种怜悯之心塑造坎贝尔这一政治悲剧中具有多重人格的角色,他却并未使用重彩遮人耳目。作者明白地贬斥纳粹分子为“拖在后面的一条令人恶心的黏液”。他笔下的战后法西斯分子也无一不是顽固、可笑而又凶恶的丑类。读者可以从这部小说里对纳粹分子琼斯的描绘中看出冯尼格特的态度。
然而,应该指出,作品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作者与共产主义思想格格不入,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他在刻画一些应该受到批判的人物时,与其说是在批判,不如说是在进行直观性的暴露;与其说是企图在“茫茫黑夜”中寻求出路,毋宁说是对一切统统加以摈斥,对一切表示绝望。尤其是小说虚构出某些情节,对斯大林时期的社会进行歪曲,这充分暴露出他的阶级偏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冯尼格特固然有所创新,但也时有败笔。如对某些角色的刻画就难免夸张失真,矫饰过度,令人难以置信。在整部小说中,无论是他对各种思想的剖析和否定,还是他的幽默和讽刺,都表现了玩世不恭的态度,深藏着一种莫可名状、无可奈何的悲哀甚至绝望情绪。显然,作者流露出来的明显的政治偏见、虚无主义的态度和愤世嫉俗的感情,使他的小说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消极因素。这是不少现代派作家的致命伤,是需要我们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鉴别和分析的。
《茫茫黑夜》问世以来,二十余年已经过去,这期间美国文学继续发生着变化。冯尼格特在文学创作上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今后他将如何发展,能否抛掉偏见,从较高的角度去揭示和剖析他所处的那个社会,那就要看今后的实践了。
译者 1983年5月于上海


【免费在线读】
戈培尔问我从什么地方得到露天剧的这个暂定剧名的,我给他翻译了葛底斯堡演说词的全文。
他读演说词的时候嘴唇一直在动着。“你该知道,”他对我说,“这是极好的宣传品。我们永远不像我们所乐于想象的那样紧跟时代,那样走在时间前面。” “这篇演说在我的祖国是非常著名的,”我说, “每个小学生都要背得滚瓜烂熟。” “你思念美国吗?”他说。
“我想念美国的山山水水,想念辽阔的平原和森林,”我说,“但是在那里凡事都由犹太人掌权,对这一点我是始终不满意的。” “到适当的时候会收拾他们。”他说。
“我就盼着那一天——我妻子和我都盼着那一天。”我说。
“你爱人好吗?”他说。
“谢谢您,她像盛开的鲜花一样。”我说。
“是个美人儿吧。”他说。
“我要把您夸奖她的话告诉她,”我说,“那会使她感到非常高兴的。” “请谈谈亚伯拉罕·林肯的演说词——”他说。
“先生——?”我说。
“这篇演说词里有非常感动人的词句,可以用作德国军人公墓的献词,”他说,“老实说,对我们的大部分悼词,我从来不满意。这篇演说词却似乎包含着我过去没有找到的内容。我很想把它献给希特勒。” “先生,一切照您说的办。”我说。
“林肯不是犹太人,对吗?”他说。
“我吃不准。”我说。
“如果他竟会是个犹太人,我就非常为难了。” 他说。
“我也从来没有听到人家说他是个犹太人。”我说。
“至少可以说,亚伯拉罕这个名字是很可疑的。
”戈培尔说。
“我肯定他的父母不知道这个名字是犹太人的名字,”我说,“他们一定很喜欢这名字的声音。他们都是头脑简单的边疆居民。如果他们知道这名字是犹太人的,我肯定他们会采用更符合美国习惯的名字,譬如说,乔治呀,斯坦利呀,或者弗雷德呀,等等。” 两星期后,葛底斯堡演说词从希特勒那里批转回来,演说词上端钉了一张“元首”的亲笔批示。“演说词的某些部分,” 他写道,“几乎使我流泪。所有的美国北部人都万众一心,对战士们怀着深厚的感情。这或许是我们的伟大的结合力。” 真奇怪——我从来没有梦见过希特勒、戈培尔、贺厄斯、戈林,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任何魔王。我梦见的是女人。
我问伯纳德·门杰尔(在耶路撒冷,我睡觉的时候是由他监视的),他是不是知道我做了些什么梦。
“你是指昨天晚上吗?”他说。
“任何一天晚上。”我说。
“昨天晚上你梦见的是女人,”他说,“你反复说着两个人的名字。” “她们是谁呀?”我说。
“一个是海尔格。”他说。
“她是我的妻子。”我说。
“另一个是蕾西。”他说。
“她是我的小姨子,”我说,“仅仅说了她们的名字——再也没有其他的话了。” “你还说‘再会’。”他说。
“再会。”我应了一声。不管我是不是梦见她们,这句话倒是有道理的。海尔格和蕾西都和我永别了。
“你还说到纽约,”门杰尔说,“你含含糊糊地说着,然后说‘纽约’,后来听不清楚你又咕哝了些什么。” 像我所梦见的大多数事情一样,这话也是有意思的。我来到以色列以前在纽约住了很久。
“纽约市想必是天堂啊。”门杰尔说。
“对你来说很可能是天堂,”我说,“对我来说却是地狱——或者不是地狱,而是比地狱更坏的地方。” “还有什么能比地狱更坏呢?”他说。
“炼狱。叫“我说。
P17-19


【目录】
《茫茫黑夜》揭示了什么?(译序)
引子
编者的话
一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
二 特别勤务队
三 煤砖
四 皮带
五 竭尽全力
六 炼狱
七 自传
八 Auf Wiedersehen
九 结识我那禁律森严的救命恩人
十 奇遇
十一 剩余作战物资
十二 我邮箱里的奇怪东西
十三 可尊敬的牙科博士和神学博士莱昂内尔·贾森·戴维·琼斯医生
十四 顺着楼梯朝下看
十五 时间机器
十六 一个保养得很好的女人
十七 奥古斯特·克拉普陶耳归天
十八 沃纳·诺思的美丽的蓝花瓶
十九 小蕾西·诺思
二十 “绞死柏林男刽子手的女刽子手们……”
二十一 我好的朋友
二十二 旧箱子里的东西
二十三 第643章
二十四 一对情人
二十五 对共产主义的问答
二十六 在这里纪念普赖维特·欧文·巴切南和其他几个人
二十七 探测器保管员
二十八 靶子
二十九 阿道夫·艾克曼和我
三十 堂吉诃德
三十一 “他的真理在前进……”
三十二 罗森菲尔德
三十三 共产主义兴起
三十四 梦幻泡影
三十五 额外收四十个卢布
三十六 除尖叫声以外的一切
三十七 那条古老的金科玉律
三十八 啊,生活秘密多么甜蜜
三十九 蕾西·诺思辞世而去
四十 重新获得自由
四十一 化学药品
四十二 没有鸽子,没有盟约
四十三 圣·乔治和龙
四十四 “坎贝……”
四十五 乌龟和兔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