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书摘与插画】

【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免费在线读】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

讲 你从哪里来?

中国有56个民族,究竟有多少个姓氏,迄今还是未知数。有人说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有一万个之多,这个说法当然不准确;但可以肯定,《百家姓》收录的姓氏只是冰山一角。如此繁多的姓氏,究竟源自哪里?它们又是如何演化的呢?姓理应是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每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凡是中华子孙,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八个字的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大家张口就来。同时,估计也都知道,这八个字出自一本书——《百家姓》。

但是,大家到底是不是真的熟悉这本书呢?这就很难说了。因为,就算你知道“赵钱孙李”,知道“周吴郑王”,那么,请问接下来的内容是什么呢?很多人大概就会愣在那里了。这个情况和《三字经》是一样的,大家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起码这几句是张口就来。然而,接下来呢?很多人都会发愣了吧?确实如此,我们对《百家姓》仿佛很熟悉,熟悉到“周吴郑王”已经成了一个俗语,比如:“你今天怎么穿得周吴郑王了呀?”穿得一本正经,就叫“周吴郑王”。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我非常喜爱的演员陈道明先生在里面就有一句台词,“你今儿干吗穿得周吴郑王啊?”可见,这都已经成俗语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百家姓》就真的熟悉。

面对浩瀚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面临的困境就是:貌似熟悉,实则陌生。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对祖宗的东西都很熟悉,恐怕不是的。若不服气,我们就先一起来回答几个问题试试。

1、六问《百家姓》

《百家姓》是什么时候的书?作者是谁?为什么以“赵钱孙李”开头?在众多讲解姓氏的典籍中,为什么偏偏《百家姓》脱颖而出?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道题,《百家姓》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它究竟有什么用?

答:《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一样,都是童蒙读物,而且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流行的童蒙读物,所以并列号称“三百千”,《百家姓》就是当中这个“百”。《百家姓》将中华姓氏排列成四字一句,辅以韵律,供孩子们认字用。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第二个问题:在《百家姓》出现之前,有没有类似的书?为什么偏偏是这本《百家姓》为流行呢?

答:有,不仅有,而且有的是。在这本《百家姓》以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在甲骨文里就有。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一本叫作叫作《世本》的书,专门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和居邑等。世系就是你爹是谁、你爷爷是谁、你曾祖父是谁;居邑,也就是你住在哪里。《世本》记载的这些信息非常珍贵。可惜,大概到了宋朝,《世本》就不存在了,散佚了。

中华民族历来重姓氏,可以说全世界重姓氏的大概就属中华民族了。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书,有些还传到了今天。比如,有一本叫《皇明千家姓》,明朝的,大家可以想一下,明朝的“百家姓”肯定不会以“赵钱孙李”开头了,以谁开头?当然是皇姓“朱”嘛。还有一本,康熙年间的,叫《御制百家姓》,康熙皇帝亲自编纂指导的,它以什么开头呢?孔、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清朝的皇帝要表达自己对汉族传统儒家文化的尊崇,所以用“孔孟”开始。另外,还有一些兄弟民族文字的“百家姓”,比如《蒙古字目百家姓》,用蒙古文;还有《女真字目百家姓》,用女真文。然而,这些都不能说是童蒙读物,没有成为孩子们的童蒙课本,所以也就没能流行起来。

第三,《百家姓》是什么时候的书?

答:晚在宋朝。为什么?根据在哪里?著名诗人陆游有一首诗叫作叫作《秋日郊居》,在这首诗后面他做了一段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什么意思呢?到了农历十月,没有什么农活好干了,农家子弟就该读书了,这就叫“冬学”,就好比咱们现在冬季的学期。在这个冬季学期里读什么书呢?一本叫《杂字》,都是一个个字,杂的,认字用的;还有一本叫《百家姓》。你看,这不就来了?“谓之村书”——乡村里很流行,不是很高雅,入不了大雅之堂,不是国子监里读的,是农村里读的。可见,在南宋陆游生活的时代之前,《百家姓》已经成为村书了,农村里都找得着了,非常流行了。所以我们说,《百家姓》晚宋朝就有了,这应该没问题。

第四,难的问题来了,《百家姓》是谁写的?

我们了解一本书,总得知道作者吧。很多人一听这个问题都是一脸茫然,这不奇怪,因为确实是不容易知道。当然,这个不容易知道,不是不知道,是可以推测的。

宋朝有个人叫王明清,他在一部叫《玉照新志》的书里讲,《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什么意思呢?作者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一个小民。钱氏吴越国,也就是我们钱家建立过的一个国家,这我后面要为大家介绍。这个小民呢,肯定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人。当然,这个作者肯定还是个读书人,不然不认字嘛。

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大家看,“赵、钱、孙、李”,为什么不把“周吴郑王”搁前头,为什么不找别的姓呢?“刘、张、徐、黄”,不都可以吗?作者这么做,当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因为,当时“赵”是宋朝的国姓,所以“赵”排位是理所当然的。至于“钱”嘛,是吴越国的国姓,吴越王钱镠,也就是我们这一支钱姓的始祖,很了不起。当年,他可是割据一方、拥有自己的军队的,不然怎么建立吴越国呢?但是他跟别人不太一样,不太喜欢打仗,打下两浙这块富裕的地方以后,就有点小富即安、上进心不强的意思了。他告诫子孙说,将来如果有可以奉为正朔的人,也就是如果有一个了不起的“王者”出现,就纳土归降好了。所以,到了末代吴越王钱俶的时候,就直接向宋朝纳土归降了。因为没打仗,就没让这片富饶之地变成一片焦土,所以江浙一带的人,都很感念钱家。在《百家姓》里,“钱”就给放在了第二位。现在杭州有座塔叫宝俶塔,大家一定知道,就是为了纪念钱俶而造的。不过,我得提醒大家,鲁迅先生对我们这一支钱姓的始祖钱镠是很不以为然的。

至于第三位为什么是“孙”,也很简单,“孙”是吴越王钱俶的皇后的姓。由此可见,《百家姓》的作者把吴越国看得很重。这毕竟是他自己的家乡或者“属国”嘛。

第四位为什么是李呢?当时和吴越国毗邻的国家是哪个呢?南唐。南唐谁有名啊?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这位李后主写的。

所以,《百家姓》的作者把北方宋朝的国姓赵、自己生活的地方吴越国的国姓钱、钱俶皇后家的姓氏孙,以及离自己近的国家南唐的国姓李依次排列,便构成了《百家姓》的开篇“赵钱孙李”。根据这个,我们就可以推断,作者是吴越国的人,而且他肯定是吴越国纳土归宋之后的人,不然不会把赵姓排在。

第五个问题,《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有什么不同?

答:《三字经》和《千字文》里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说是一篇有内在含义的文章。比如,《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都有意思。《百家姓》则不一样,它只是把一个一个的姓搁一块而已,你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有什么关系啊?没有多大的关系。当然,读起来却合辙押韵,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含义。《百家姓》不像《三字经》那样有什么微言大义:我教育你,人不学,怎么怎么样;幼不学,怎么怎么样。没有这层意思,它仅仅是一种排列而已。

第六,问题又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百家姓》会被选做蒙学课本?道理在哪里?为什么那么流行?

答:确实,如果只是为了认字,可选的书,多了去了。但是,《百家姓》汇聚的可不是一般的汉字,而是做姓氏用的汉字,这就大不一样了。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分别亲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信仰。对不对?在传统中国,姓比名重要。比如,我姓钱,如果我做了一件好事,有人问:“这件事情谁干的?”旁边人回答:“钱家人干的”。如果你干了一件坏事,就会有人这样批评你:“你对得起你这个姓吗?别忘了你姓什么!”对不对?所以姓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而且,在古代识字先认《百家姓》还有一个礼节方面的考虑。比如咱们今天见面:“您贵姓啊?”“免贵姓钱。”你要是再接着问人家:“怎么写啊?”这一下子就显着你没文化了,而且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你问我姓什么我告诉你了,你居然不知道怎么写!所以,出于礼仪的考虑,小孩子要尽早把别人的姓给记住。因此,《百家姓》也就成为了童蒙读物。

以上六个问题,我不知道诸位是不是都清楚,也许有些朋友原本并不一定清楚,现在大概可以明白些了吧。

2、“五千年前才是一家”


“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话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沿着历史追溯上去,原来我们绝大多数的姓氏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三皇五帝。那么,初的几个姓是怎么分化成现在这成千上万的姓的呢?

我要强调一点,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些兄弟民族是不用姓的。比如,维吾尔族,一般是没有姓的;再比如藏族,严格意义上也是不用姓的。虽然有些民族并不用姓,但是绝大多数还是用的。姓氏强调的是归属感、认同感和一种清晰的自我定位,表明你是哪家的人,当然非常重要。还有什么比归属感、认同感更重要的呢?

那么,问题在于,我们对姓氏文化又了解多少?在讲《百家姓》具体的姓氏以前,请先允许我努力用简单的方法、通俗的语言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中国的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在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里去摸索。凡事总有一个起源。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起源,离不开谁啊?三皇五帝。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这是一个大家族,其中的很多民族都以三皇五帝为祖先。我们要注意,哪三皇,哪五帝,是没有固定说法的。比如三皇,造房子的有巢氏大概可以排进去,这是构筑而居的祖先,教我们后代有个屋可以住,有个屋顶可以遮风避雨;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伏羲氏,捕鱼狩猎的;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女娲氏,补天造人的。这些应该都是对文明的起始、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根本性贡献的先民。五帝也是说法不一,《史记》的记载比较清楚: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在这五帝当中,黄帝排,影响,所以现在我们每年要祭黄帝陵。黄帝姓什么?姓姬,这是中国古老的说法。我们今天讲自己是什么子孙?炎黄子孙。请大家注意,炎帝虽然排在黄帝前面,但是却不在《史记》记载的五帝里面。当然了,这些都是传说,但我们都接受、都认同。至于这是不是历史事实,恐怕搞不确定了,其实也没必要太较真。总之,中华姓氏,特别是比较古老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

姓氏非常复杂,不像我们今天讲的姓名那么简单。上古有姓、有氏,今天我们讲姓氏,其实就是讲姓而已。如果我说“钱就是我的姓氏”,对不对?错了。按照传统的说法,钱是我的“氏”,而不是“姓”。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有好多认识误区,比如我们平时问人家哪里人,文雅点的说法是“您府上是哪里啊?”大家都知道,这是在问人的籍贯。户口本上就有“籍贯”一栏,对不对?如果回答说“我的籍贯是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临安”。这么说对吗?不对。按照传统说法,“籍”和“贯”是两回事。你老家在哪里,是你的“贯”,不是你的“籍”。那么,“籍”


【内容简介】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


本书经由学术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四字一讲,共21讲。涉及《百家姓》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关于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等。内容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内附三集同名讲座光盘,值得珍藏。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2


本书经由学术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接续部,四字一讲,共分17讲,介绍了《百家姓》第81-148个姓的来源、迁徙路线、名人典故等内容。原汁原味,更突出钱氏风格;注重口语化,便于轻松阅读;历史典故更具故事性,幽默风趣。

本书内容比讲座更为丰富,补全了节目中因时间限制而剪掉的众多片段。

随书独家赠送《百家讲坛》同名讲座精华选编光盘。



【编辑推荐】
继央视“2013年中国好书”《钱文忠解读<百家姓>1》之后,再续经典!

一部中华文明的血脉史!

与每个中国人都切身相关的姓氏符号详解!

17讲,67姓,道尽千年百姓往事!

学术明星钱文忠为您讲述您的姓氏的来龙去脉!

随书独家赠送《百家讲坛》同名讲座精华选编光盘!

通过本书,您将看到:

很多姓我们一直有读错,你知道吗?

有个人是四个皇帝的妈,知道是吗?

中国历史上还有**的女状元,你知道吗?

梁祝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你知道吗?

名将狄青、兰陵王为什么总戴着面具,你知道吗?

明朝大臣米万钟与北京大学有着莫大关系,你知道吗?

*祖上从河北迁到湖南韶山经历了百年迁徙,你知道吗?

蒙古大汗蒙哥的真正死亡之谜,你知道吗?

现在文莱国的皇室祖上居然出自中国过去的黄姓,你知道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