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书摘与插画】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收藏有7万余册古籍善本,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多的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嘉德等数家拍卖公司学术顾问。相关著述有《古书之美》《古书收藏》《批注本》《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初集》《芷兰斋书跋续集》《中国古籍拍卖评述》 等。

  拓晓堂,原供职于国家图书馆,1994年加入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是年秋,组织中国古籍善本场专场拍卖会,开创了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并确立了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免费在线读】
拓:公藏百分之七八十都来自民间,这是黄门公案
  韦:不久前黄裳先生过世了,您可以谈谈对黄裳先生藏书的看法吗?
  拓:我和黄裳先生打交道的时间,大概持续了四五年。黄裳先生是一个很好的人,也是我很敬重的,一个在学业上、做事上等各个方面都很执着、很认真的人,没有什么可挑剔的。黄裳先生长得像一个很老实很老实的北方人。
  韦:因为他是山东人嘛。
  拓:但是他的心思缜密和细腻,比任何斤斤计较的南方人都要过之。或者不说斤斤计较,他本质上就是事无巨细反复考量的人,所以他的憨厚相貌和细腻心思完全不符,真的是两回事。再有呢,他看似和你嘻嘻哈哈,这也可那也可,但你一旦和黄先生做事,他的认真程度和挑剔程度可绝不是嘻嘻哈哈的。韦:您说得对。他晚年时,每年我都会去看看他。我发现了
  一个奇特的现象,他每次大约给我看二十部书,这二十部书,他允许我自己记录,我发现从来没有重复过。那我的反应就是,是不是他给我看书都留了底?因为连续几年看书,每次都不重复,这不可能没有记录。
  拓:对对对,他都没拿重复过,那他一定是留底了。
  韦:很少有人会这样,就像你要来我家看书,那就看嘛,过几年再来,我没准儿又拿出那几部,你说看过了。
  拓:那再去换嘛。这都有可能,大家都会。
  韦:可他从没有重复过,从这点讲,我觉得黄先生有些超乎寻常人的做派。
  拓:黄先生对书的喜爱程度那是没得说的,大家看他的那些著作就知道他对书是真的很喜欢。因此,我觉得黄裳先生作为一代赏玩家来讲,足够了。但是我在他那里还真的没看到过宋元版,这和我们通常定位一个收藏家的标准,还不太一样。
  韦:您的意思是,还是要根据有多少的宋元本来决定他的藏书水准?
  拓:对。因为他那个年代,并不是完全不能得到,而是有机会得到的。你也看了他的一些藏书,但你注意没有,黄先生的藏书,首先大部分品相都很棒。
  韦:因为他会修书。第二个,黄先生认为他初也是追求宋元、正经正史,后来他突然改了,走了情趣的路子。比如说他重点藏词集,重点收集明末清初的东西,我觉得他换了一个路子。他开始喜欢大量的题跋,不再以正经正史、宋刻明抄作为他的主要标榜,这都是常熟藏书家的玩法。所以,我就回应您那句话,他是主动地根据个人情况,放弃掉了。
  拓:对,放弃掉了。说到常熟藏书,大家对常熟派的赏玩这一路玩法比较推崇,但我认为实际上支撑常熟派藏书地位的,还是宋元版。如果说翁同龢翁氏藏书没有这样重量级的东西,也支撑不了常熟一派的地位。我们讲毛晋汲古阁,陈揆稽瑞楼,再到翁同龢这一脉,这些重分量的,都是建立在宋元本这个基础上。但是情趣一脉,也有书生在玩。比如说,晚明以后的常熟藏书家都在抄书,其实抄书真的是个穷玩法,包括当时很多重要的藏书家,你再注意看他们的身份,真是一介书生,都不是什么重要的名家望族,但是他们也喜好玩。没有钱怎么玩,就是要走出另一条路,比如说抄一些秘籍,这个自钱谷以下就有很多,都在这一路上走,包括毛晋也在抄。
  这个抄秘籍,就是我们讲的下真迹一等。有时候宋元版原本不见了,它的抄本反而成了当年宋元版的依据了。当然仅仅依靠这个去支撑整个藏书的地位,我认为还不够。赏玩固然是常熟藏书的一个后续,玩的是情趣,但是常熟藏书的重头依然是毛晋宋元这一路往下传的,这也是当年常熟藏书地位之所以高的原因,没有这个做支撑点,鉴赏一路也无法玩深入。为什么呢?没有这样的秘本存在,你抄的那些东西都是俗物啊,玩小东西构不成大收藏。比如说国家图书馆,如果单说数量,国家图书馆从册数上不见得比人家多,再以善本这一块来说,如果把敦煌写经、四库全书这些专藏的量都剔除掉,仅就宋元刻本、正经刻本著录的数量而言,不一定比上海图书馆多。韦:是这样的,国家图书馆线装书册数总体上不如上海图书馆多,因为到现在为止,上海图书馆还有一大批线装书没有整理编目。其实不少馆都有这种情况,所以各个馆所藏线装书的数量,都是用公布出来的数据说话,真实的情况其实谁都不了解。所以有人想编中华古籍总目,我认为是很难完成的一件事,即使搞出来,恐怕也够不上一个“全”字。
  拓:那我问您一个问题,为什么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相比,在藏书的排位和重要性上还有这样的差距呢?其实还是在宋元版上。
  韦:那您的结论就是,像黄裳的这路玩法,还是一个小玩儿?
  拓:应该说,这是以情趣为主的一路玩法。黄裳先生九十多岁才去世,你如果算一下当年和他同时代的藏书家,比如陈澄中,他的宋元本真的可以同当年的北平图书馆叫板,那才叫书可敌国。
  韦:因为他是银行的董事长,当年很有钱。但另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好书,没有大量归入公共图书馆,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得到。今天不行了,你把比尔·盖茨叫到中国来,让他把资产都拿出来买中国古籍,也无法超过中国这几大馆。并不是他的财产抵不过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而是公共图书馆的东西不可能再进入市场流通,而在市场上流通的好书就那么一点点,这二十年来出现在市面上的所有好书,都让一个人买了去,再来和国家图书馆比,也不过是九牛一毛。所以说时势造英雄,藏书的黄金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
  拓:是的。但在黄裳那个年代,北边还有一个周叔弢,周先生的宋元本也可以。
  韦:周叔弢也一样有钱,他们家有开滦煤矿、北京自来水公司、北京电灯厂、启新洋灰公司,即使不全是他们家的,他们家也都是占大股,说不上富可敌国,但也是晚清民国间中国的巨富之一。以此来讲,那藏书的层次就没办法谈了。
  拓:不论在哪个年代,宋元也罢,明清也罢,民国也罢,共和国也罢,作为大富豪来讲,应该有资力和义务保护和传承社会的文物(包括古籍在内)。这些东西在国家收藏的层面,不一定都能网罗到,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富人的财产对于社会的贡献,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你对文物的保护。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现象,你注意看,不论哪一个朝代的富人,他们都有人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做这件事情,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管是富可敌国的周叔弢,还是身居高位的陈澄中,他们其实都用自己的一部分财产作了这个贡献。如果以现在的目光去看,他们的贡献真是不可忽视,我认为现在给他们什么评价都不为过。
  韦:我也是这么看的,我认为他们对文物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拓:对,尤其是在没有公藏图书馆之前,他们在过去起的作用,可能真的是功莫大焉。当然,过去讲皇宫藏书,那是一个既算是公也不算是公的收藏,这是题外话。那么当今有了拍卖市场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先富起来了,他们拿出来一部分资金投入古籍收藏,也是一大贡献。其实就刚开始拍卖来讲,他们真的是在一些公藏机构资金没有保证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藏书里面来,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我认为他们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责任,区别只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做这件事情。
  韦:听您这么一聊,我觉得信心很受打击,今天因为特殊的原因,已经不能像周叔弢、陈澄中他们那样在好书中游刃有余地左右采之,因为大部分已经尘埃落定地归了公藏。今天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过是拾遗补缺地采些遗珠,虽然偶尔也会出来一些真正的好东西,但就整体而言,不管是藏书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可能企及那个时代了。这是让我感觉很悲哀的一件事。
  拓:你为这个悲哀啊?我觉得大可不必。藏书,大部分是文化的东西,是一个需要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东西。因为书籍是知识的承载物,随着近现代公藏图书馆的兴起,在这一百年间很多重要的古籍都进入了公藏,这是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我觉得你应该这么看问题,前一辈的收藏家所做的努力,就是为这种公藏作出的贡献,公藏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私藏,我相信它们其实也没有多少来源,也就没有现在这些大的丰富的公藏。
  韦:您说得对,这个话题我和李致忠先生也谈到过,他以公藏能有这么多好的藏品而骄傲。我认为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来自私藏,他也承认这一点,但是仍然认为好的善本还是要给公共图书馆。两三年前,李先生叫我和陈先行先生一起到南昌去鉴定一部宋版书,去之前李先生叮嘱我:这部书江西省图书馆想买下,我们只负责鉴定,你就别买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怕我看上这部书,自己先买了下来,江西省图书馆就没戏了。你看这就是李先生对于公藏和私藏的不同态度。几十年来,李先生一直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他这种一心为公的心理我当然能理解,但是我觉得他也应当能理解我的爱书之心。

  ……


【内容简介】

  《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为我国民间藏书名家韦力先生同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录。全书分七个部分,详细解读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二十年古籍拍卖的点点滴滴,见证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个爱书人的喜怒哀乐与痴情。喜的是好书得藏,文化得以传承;悲的是错失良缘,斯人斯书已失。
  本书隐含着古籍鉴别、版本选择、价值判断等专业知识,介绍了这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以及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并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以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对认识我国古籍善本的流传及保存状况大有裨益。


【目录】

一、忠义录
二、考工记
1.征集
2.图录
3.封面
4.估价
5.拍卖师
6.拍品
7.佣金
8.保证金
9.布阵
10. 点睛
11. 海外回流
12. 中西权衡
三、艺文志
1.甲骨封泥
2.明清奏折
3.天禄琳琅
4.敦煌写经
5.西域残片
6.名人书札
四、百艳图
1.《春秋经传集解》
2. 《出师颂》
3. 《唐贤写经遗墨》
4. 《十百斋书画录》
5. 《红楼梦》
6. 《冬心先生集》
7. 《玉台新咏》
8. 《两汉策要》
五、英雄谱
1. 瓶花密约
2. 云烟过眼
3. 荀陈迹远
六、先贤赞
1. 大姑
2. 罗振玉
3. 曹大铁
4. 沈仲涛
5. 曾仲鸣
6. 萧盅友
7. 严一萍
8. 程砚秋
9. 田涛
10. 刘苍润
11. 潘景郑
12. 陈伯达
13. 鲍耀明
14. 唐弢
七、清暇录
1. 黄门公案
2. 适之逸闻
3. 千部西文
4. 大仓文库
5. 寅恪遗稿
6. 秦城书藏


【编辑推荐】
1.韦力,中国民间藏书**人,继《古书之美》后又一力作;拓晓堂,中国古籍拍卖的领军人物,开创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确立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2.《古书之媒》的“媒”,是指韦力和嘉德拍卖的拓晓堂对谈,有旗鼓相当的舒畅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娓娓道来古籍拍卖二十年的风云秘事和喜乐悲苦,是了解古书文化、版本鉴别及价值判断的***之作。
  3.本书不仅汇聚萧


【前言】
拓:公藏百分之七八十都来自民间,这是黄门公案
  韦:不久前黄裳先生过世了,您可以谈谈对黄裳先生藏书的看法吗?
  拓:我和黄裳先生打交道的时间,大概持续了四五年。黄裳先生是一个很好的人,也是我很敬重的,一个在学业上、做事上等各个方面都很执着、很认真的人,没有什么可挑剔的。黄裳先生长得像一个很老实很老实的北方人。
  韦:因为他是山东人嘛。
  拓:但是他的心思缜密和细腻,比任何斤斤计较的南方人都要过之。或者不说斤斤计较,他本质上就是事无巨细反复考量的人,所以他的憨厚相貌和细腻心思完全不符,真的是两回事。再有呢,他看似和你嘻嘻哈哈,这也可那也可,但你一旦和黄先生做事,他的认真程度和挑剔程度可绝不是嘻嘻哈哈的。韦:您说得对。他晚年时,每年我都会去看看他。我发现了
  一个奇特的现象,他每次大约给我看二十部书,这二十部书,他允许我自己记录,我发现从来没有重复过。那我的反应就是,是不是他给我看书都留了底?因为连续几年看书,每次都不重复,这不可能没有记录。
  拓:对对对,他都没拿重复过,那他一定是留底了。
  韦:很少有人会这样,就像你要来我家看书,那就看嘛,过几年再来,我没准儿又拿出那几部,你说看过了。
  拓:那再去换嘛。这都有可能,大家都会。
  韦:可他从没有重复过,从这点讲,我觉得黄先生有些超乎寻常人的做派。
  拓:黄先生对书的喜爱程度那是没得说的,大家看他的那些著作就知道他对书是真的很喜欢。因此,我觉得黄裳先生作为一代赏玩家来讲,足够了。但是我在他那里还真的没看到过宋元版,这和我们通常定位一个收藏家的标准,还不太一样。
  韦:您的意思是,还是要根据有多少的宋元本来决定他的藏书水准?
  拓:对。因为他那个年代,并不是完全不能得到,而是有机会得到的。你也看了他的一些藏书,但你注意没有,黄先生的藏书,首先大部分品相都很棒。
  韦:因为他会修书。第二个,黄先生认为他初也是追求宋元、正经正史,后来他突然改了,走了情趣的路子。比如说他重点藏词集,重点收集明末清初的东西,我觉得他换了一个路子。他开始喜欢大量的题跋,不再以正经正史、宋刻明抄作为他的主要标榜,这都是常熟藏书家的玩法。所以,我就回应您那句话,他是主动地根据个人情况,放弃掉了。
  拓:对,放弃掉了。说到常熟藏书,大家对常熟派的赏玩这一路玩法比较推崇,但我认为实际上支撑常熟派藏书地位的,还是宋元版。如果说翁同龢翁氏藏书没有这样重量级的东西,也支撑不了常熟一派的地位。我们讲毛晋汲古阁,陈揆稽瑞楼,再到翁同龢这一脉,这些重分量的,都是建立在宋元本这个基础上。但是情趣一脉,也有书生在玩。比如说,晚明以后的常熟藏书家都在抄书,其实抄书真的是个穷玩法,包括当时很多重要的藏书家,你再注意看他们的身份,真是一介书生,都不是什么重要的名家望族,但是他们也喜好玩。没有钱怎么玩,就是要走出另一条路,比如说抄一些秘籍,这个自钱谷以下就有很多,都在这一路上走,包括毛晋也在抄。
  这个抄秘籍,就是我们讲的下真迹一等。有时候宋元版原本不见了,它的抄本反而成了当年宋元版的依据了。当然仅仅依靠这个去支撑整个藏书的地位,我认为还不够。赏玩固然是常熟藏书的一个后续,玩的是情趣,但是常熟藏书的重头依然是毛晋宋元这一路往下传的,这也是当年常熟藏书地位之所以高的原因,没有这个做支撑点,鉴赏一路也无法玩深入。为什么呢?没有这样的秘本存在,你抄的那些东西都是俗物啊,玩小东西构不成大收藏。比如说国家图书馆,如果单说数量,国家图书馆从册数上不见得比人家多,再以善本这一块来说,如果把敦煌写经、四库全书这些专藏的量都剔除掉,仅就宋元刻本、正经刻本著录的数量而言,不一定比上海图书馆多。韦:是这样的,国家图书馆线装书册数总体上不如上海图书馆多,因为到现在为止,上海图书馆还有一大批线装书没有整理编目。其实不少馆都有这种情况,所以各个馆所藏线装书的数量,都是用公布出来的数据说话,真实的情况其实谁都不了解。所以有人想编中华古籍总目,我认为是很难完成的一件事,即使搞出来,恐怕也够不上一个“全”字。
  拓:那我问您一个问题,为什么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相比,在藏书的排位和重要性上还有这样的差距呢?其实还是在宋元版上。
  韦:那您的结论就是,像黄裳的这路玩法,还是一个小玩儿?
  拓:应该说,这是以情趣为主的一路玩法。黄裳先生九十多岁才去世,你如果算一下当年和他同时代的藏书家,比如陈澄中,他的宋元本真的可以同当年的北平图书馆叫板,那才叫书可敌国。
  韦:因为他是银行的董事长,当年很有钱。但另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好书,没有大量归入公共图书馆,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得到。今天不行了,你把比尔·盖茨叫到中国来,让他把资产都拿出来买中国古籍,也无法超过中国这几大馆。并不是他的财产抵不过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而是公共图书馆的东西不可能再进入市场流通,而在市场上流通的好书就那么一点点,这二十年来出现在市面上的所有好书,都让一个人买了去,再来和国家图书馆比,也不过是九牛一毛。所以说时势造英雄,藏书的黄金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
  拓:是的。但在黄裳那个年代,北边还有一个周叔弢,周先生的宋元本也可以。
  韦:周叔弢也一样有钱,他们家有开滦煤矿、北京自来水公司、北京电灯厂、启新洋灰公司,即使不全是他们家的,他们家也都是占大股,说不上富可敌国,但也是晚清民国间中国的巨富之一。以此来讲,那藏书的层次就没办法谈了。
  拓:不论在哪个年代,宋元也罢,明清也罢,民国也罢,共和国也罢,作为大富豪来讲,应该有资力和义务保护和传承社会的文物(包括古籍在内)。这些东西在国家收藏的层面,不一定都能网罗到,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富人的财产对于社会的贡献,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你对文物的保护。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现象,你注意看,不论哪一个朝代的富人,他们都有人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做这件事情,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管是富可敌国的周叔弢,还是身居高位的陈澄中,他们其实都用自己的一部分财产作了这个贡献。如果以现在的目光去看,他们的贡献真是不可忽视,我认为现在给他们什么评价都不为过。
  韦:我也是这么看的,我认为他们对文物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拓:对,尤其是在没有公藏图书馆之前,他们在过去起的作用,可能真的是功莫大焉。当然,过去讲皇宫藏书,那是一个既算是公也不算是公的收藏,这是题外话。那么当今有了拍卖市场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先富起来了,他们拿出来一部分资金投入古籍收藏,也是一大贡献。其实就刚开始拍卖来讲,他们真的是在一些公藏机构资金没有保证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藏书里面来,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我认为他们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责任,区别只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做这件事情。
  韦:听您这么一聊,我觉得信心很受打击,今天因为特殊的原因,已经不能像周叔弢、陈澄中他们那样在好书中游刃有余地左右采之,因为大部分已经尘埃落定地归了公藏。今天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过是拾遗补缺地采些遗珠,虽然偶尔也会出来一些真正的好东西,但就整体而言,不管是藏书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可能企及那个时代了。这是让我感觉很悲哀的一件事。
  拓:你为这个悲哀啊?我觉得大可不必。藏书,大部分是文化的东西,是一个需要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东西。因为书籍是知识的承载物,随着近现代公藏图书馆的兴起,在这一百年间很多重要的古籍都进入了公藏,这是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我觉得你应该这么看问题,前一辈的收藏家所做的努力,就是为这种公藏作出的贡献,公藏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私藏,我相信它们其实也没有多少来源,也就没有现在这些大的丰富的公藏。
  韦:您说得对,这个话题我和李致忠先生也谈到过,他以公藏能有这么多好的藏品而骄傲。我认为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来自私藏,他也承认这一点,但是仍然认为好的善本还是要给公共图书馆。两三年前,李先生叫我和陈先行先生一起到南昌去鉴定一部宋版书,去之前李先生叮嘱我:这部书江西省图书馆想买下,我们只负责鉴定,你就别买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怕我看上这部书,自己先买了下来,江西省图书馆就没戏了。你看这就是李先生对于公藏和私藏的不同态度。几十年来,李先生一直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他这种一心为公的心理我当然能理解,但是我觉得他也应当能理解我的爱书之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