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汇集艺术史领域*学者:
  李零、缪哲、来国龙、Peter C.Sturman、Shih-shan Susan Huang、
  施静菲、白谦慎、Lothar von Falkenhausen、谢世维
  图文并茂,中英双语文本
  内文用纸采用130g纯日本进口哑粉
  印刷制作精良无匹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对象,若非传世品,便是考古品,各为江山之半壁。艺术史的对象,固然虽是作品,是“物”,但我们应问、并回答的问题,却无不与人有关:人如何设计、制作并使用了它?人对它有怎样的观念、看法,或感受?这些问题,唯有把物置于其产生时代的政治、社会、宗教、文化乃至经济的脉络中,方才问得允当,答得确当。时代好比织物,艺术乃其中的经纬,其材料、色彩、粗细及摛布的方式,莫不取决于与其他经纬的关联。如此开展艺术史研究,方可摆脱艺术史旧有的恋物倾向(fetishism),并成为严肃的历史研究的一组成。为此,我们在用心于“物”的同时,亦须用心于同时代的全部或主要文献。我们相信,综合两者,方可希冀复原其赖以产生的经验与生活。(并以此)强化我们对文明传统的感受,进而加深我们对文明传统的理解。
【作者简介】
  缪哲,著名的中西艺术史学者。他长年在《南方周末》、《读库》、《读书》等人文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获得海内外知识分子群体的高度评价与读者的热烈追捧。着有《祸枣集》。译作有《瓮葬》、《钓客清话》、《塞耳彭自然史》、《美洲三书》等。现任职于浙江大学。媒体评价:“如果说近年来,有谁的文字能看见陈寅恪的影子,那就是缪哲了。”“缪哲的文字里有一种隐约的文气,与我们几千年的东西暗暗相通:他用母语,还原和再现出了传统思想的精髓与优美。”
【目录】
出版说明
论 文
马王堆《太一祝图》考
来国龙 1
“国际动物”: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
李 零 28
The Poetic IdeasScroll Attributed to Mi Youren and Sima Huai
Peter C. Sturman 84
Reassessing Printed Buddhist Frontispieces from Xi Xia
Shih-shan Susan Huang 129
景德镇元青花起源之本地因素考察
施静菲 183
晚清官员日常生活中的书法
白谦慎 218
书 评
Li Feng, Bureaucracy and the State in Early China: Governing the Western Zhou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252
Kakinuma Yōhei柿沼阳平, Chūgoku kodai kahei keizaishi kenkyū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史研究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278
Anthony J. Barbieri-Low,Artisan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与Lillian Lan-ying Tseng,Picturing Heaven in Early China
缪 哲 292
Shih-shan Susan Huang,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谢世维319
【免费在线读】
“国际动物”: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
  李 零 北京大学
  提 要:
  本文以狮子和老虎两种跨越洲际的“国际动物”为线索,利用古文献、考古、古文字及艺术史材料,对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做概括性描述,探讨中国文明腹地与中亚文明间的文化交流。狮子与老虎本在两个不同的自然分布区,因人类的交往,在丝绸之路的枢纽(今伊朗、阿富汗一带)彼此接近,并且作为贡物,被东西方互相馈赠。中国艺术中的狮子是一种外来动物,虽然其形象在中国被彻底改造,已经面目全非,但在千变万化之中,我们仍然不难窥见其原型和不断被人引入的外来影响。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老虎虽是中国的本土动物,但其形象也一样受到外来影响。
  关键词:狮子、老虎、艺术形象、外来影响、文化交流
  我们的话题是两种动物,一种是本土动物老虎,一种是外来动物狮子。它们有点像,但又不太一样。
  研究跨文化交流,动物是个好题目。它们虽然不会说话,有时却能传递文化信息。动物有动物王国,领地意识极强,抬起腿,撒泡尿,不光方便一下,同时在宣示主权。其迁徙流转,不光与气候变化、环境变化有关,也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同时也是研究人类文化交流的线索。
  过去,美国汉学家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写过《中国伊朗编》,1谢弗(EdwardH. Schafer)写过《撒马尔罕的金桃》(中译本作《唐代的外来文明》),专门研究exotica,即对双方而言,属于舶来品和带异国情调的东西,不仅涉及矿物、植物,也涉及动物。二书都是研究跨文化交流和名物考证的经典之作。我要谈的问题大体属于这一范围。
  这里的“国际动物”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什么科学术语,只是玩笑话。比如人就是一种“国际动物”,特别是那些在全球做买卖的人。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大家可能会说,鸟和鱼*有资格当“国际动物”。但我关注的“国际动物”,不光活动范围大。要讲活动范围,老鼠、苍蝇、蚊子,谁都比不了。我说的“国际动物”不是它们,而是充当人类交往媒介的动物。在我看来,马是真正的“国际动物”,骆驼也是。当然,还有一些动物,不是用于战争,不是用来驮东西,而是作为珍禽异兽,用于进出口,本地没有,一看就是来自远方,这对判断文化传播很重要。
  文化传播,有时很难判断。比如“某某到此一游”,这类糊涂乱画根本用不着传播,人心同理,什么地方的人都可能信笔涂鸦。我们不能看到彼此一样或差不多,就一口咬定,这中间有文化传播。相反,一个地方的发明传到另一个地方,经常被改造,变得面目全非,外来影响和本土因素掺和在一起,很难一清二楚分开来。这种非驴非马的现象,反而可能与传播有关。
  用动物形象研究文化传播,我想举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为例。狮虎跟猫狗、金鱼不一样,不是人工培育的结果,原来长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
  狮子是外来动物。中国只有老虎,没有狮子。狮子的形象在中国扎根,经长期改造,早就本土化,没问题。但外来就是外来,不管你对本土文化如何推崇,对本土化的改造如何强调,你还是无法否认,狮子是一种外来动物,跟狮子有关的艺术与外来影响有关。
  老虎,情况相反。照理说,絶对本土,但下面我要讨论,中国有一种虎纹,居然跟伊朗—阿富汗地区的虎纹如出一辙,如果从年代考虑,人家比我们早。
  总之,外来的东西可以本土化,本土的东西也可以受外来影响。人家影响我们是这个道理,我们影响人家也是这个道理。内外并不是絶对排斥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有趣的话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