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赵建东,中国海洋报社周刊编辑部副主任、首席记者。曾参加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位进入内陆的文字记者,位登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三站的记者。2012年,先后跟随“中国海监83”船和“向阳红09”船赴我国南海和马里亚纳海沟,参加维权巡航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上试验。其新闻通讯、消息、图片及报告文学等作品多次获得中国产经新闻奖;新闻通讯作品《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写传奇》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
  由于“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大获成功,2013年5月17日,作为海试队员之一,受到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免费在线读】
  走下火车,北京的炽热瞬间被爽朗的空气一扫而 光。早已静候在站 台上的中国西藏登山队领导,一看到队员们下车,即 刻迎上前去为每一 位队员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2008年起,为了保证南极内陆考察的安全、高效 ,国家海洋局极地 考察办公室与西藏登山队达成协议:凡是参加当年南 极内陆冰穹A地区 考察的队员,都要参加西藏登山队的集训,通过者可 赴内陆冰穹A。
西藏登山队是目前我国一支齐装满员、长期 开展专业登山活 动的登山运动队,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西藏 登山队中,藏、汉 族登山运动员160多人(次)登上珠穆朗玛峰,400多人 (次)登上海拔 8000米以上高峰。这支高峰探险队展示着坚忍不拔的 顽强意志和永不言 弃的奋斗精神。50多年登山历程,五代西藏登山运动 员艰苦奋斗,勇攀 高峰,挑战极限,一次次将五星红旗插在雪山之巅, 一次次创造了世界 登山历史新纪录,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新中国登山事 业的辉煌篇章。
接站的车子在拉萨市转了几个弯,缓缓开进西藏 登山队的训练地。
分配好了房间,我和小伙伴们还是掩饰不住异域,尤 其是这神圣之地的 诱惑,在拉萨的街上转了好几圈。
回到房间,忽地觉得头疼,一骨碌躺在床上,呼 呼地睡了。
夜里,头痛脑涨得更加严重了,我用拳头“当当 ”地狠敲了几下 头,怎奈无济于事。睡不着觉,干脆做点有意义的事 情吧。闪过这个念 头,我立刻打开电脑,百度了评书网,点开袁阔成播 讲的评书《三国演 义》,重新躺回床上,边听边闭上眼睛。
浑浑噩噩中捱了一宿。起床后,我感觉似乎有些 好了,晃一晃头,还是有些晕涨。
第四节训练 8月21日一28日,我们在拉萨和羊八井分别通过 登山、跑步等项目,对体能、耐力、高原适应性等进 行了一系列训练。
羊八井训练基地的西边有一座不高的小山,步行 过去大约半个小时。我们抵达羊八井之后的第二天, 便进行了爬山训练。
吃过早餐,我们换上运动装,开始爬山。天空蓝 得像绸缎一样,白 云像细纱一样,这样美丽的地方配上20多个大男人一 起爬山,也算是一 道独特的风景了。
羊八井加上山的海拔大约将近5000米。半山腰有 一座小庙,国家海 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董利和卢成早就与寺里的住持 商议,让大家在此 歇歇脚,顺便感受一下藏族文化。
寺里的僧人为每位队员献上了一条哈达,将煮好 的酥油茶冲给大家喝。
我很好奇地端起来,猛地一喝。“哎呀,什么味 道?”心里想了一 下,没敢说出来,就觉得有些涩和馊,甚至还有点臊 腥味,差一点就 喷出来。但是,刚喝了一口就吐出来,太不礼貌了。
那口酥油茶在嘴 里晃了两晃,我一咬牙生生给咽下去了。低头看了看 ,不由得对藏族 同胞无比敬佩:真比河北人还实在啊,倒得这么满满 一碗,可怎么喝 下去? 据说,酥油茶可以补充体力,缓解高原反应。没 有喝过酥油茶的人 口异味难耐,第二口醇香流芳,第三口永世难忘 。当地人说,没有 喝过酥油茶,就不算到过西藏。他们总是善解人意地 补充一句,喝多了 就习惯了,甚至还会喜欢上它。
众多僧人都在,队友也在,实在不好意思将茶倒 掉。于是,只能捏 鼻子了。我屏住呼吸,像喝中药一样喝下第二口、第 三口,暗想,难怪 要“据说”,第三口的“永世难忘”体会得蛮深刻, 第二口的“醇香流 芳”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感受到。“据说”的确是不准 确。
由于海拔高,有的人半途而废,有的人爬到了山 顶。站在山顶向下 望去,你就能从心底里冒出“中国真不愧是地大物博 ”的感慨来。人们 禁不住大喊大叫,抒发着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大约也 是面对美景,不知 如何表现的行为吧。
没想到“彪哥”却在旁边不以为然。“这样蓝蓝 的天空,白白的云彩,在国外经常看到,南极更是基 本上天天如此。” 彪哥是荀水彪,江苏常州人,作为昆仑站的建设 者于2008年11月一2009年4月赴南极内陆考察。
“给讲讲呗。”我很好奇。
“我们停靠澳大利亚,那边既干净、又漂亮,关 键还能买东西。什 么绵羊油、羊毛被、深海鱼油、红酒等等。”彪哥脸 上显出得意之色, “内陆里面风景也很漂亮,除了蓝天,就是白雪,偶 尔夹杂点白云,亮 得晃眼,空气也好。不足就是太冷,一般人受不 了。” 彪哥打开了话匣子。周景武在哪里上了一次当, 宋九建在哪里闹了 个笑话,崔鹏惠在哪里受了罪……他讲述着,我听着 ,想象着。大家就 这样相互沟通,相互熟悉,加深友谊,我开始掰着指 头期待南极考察早 一天来临了。
  ……P28-30
【内容简介】
  《极至》一书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 队的考察过程,描写细致、情感丰富、气势恢宏,是 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极地文化作品。
  《极至》以时间顺序为轴,通过作者赵建东的亲 身经历,记录了南极科考队出发、航渡、长城站、中 山站、昆仑站的考察历程,细致展示了期间的工作、 生活、情感,穿插式地回溯了历史上的奇闻趣事、历 史典故以及南极考察的一些惊险故事。其中,主要及 重点章节放在南极内陆的考察上,比如维修雪地车、 内陆行军、昆仑站作业、冰盖风景、寒风中裸奔、“ 三流”烧烤等,将南极内陆的工作、生活、风景、人 物、危险、趣事通过优美风趣的语言展现出来,再配 上丰富多彩的图片,为读者奉上了一道新奇美味的精 神饕餮盛宴。
【目录】
引子 遥远的情结
章 心向南极行
节 企鹅的呜叫
第二节 发现南极
第三节 阿蒙森登顶南极点
第四节 斯科特之死
第五节 志向冰穹
第二章 蓝色的梦想
节 远行
第二节 朝议郑和出海
第三节 千古一叹
第四节 开永乐中兴之航
第五节 一片天,一片海
第三章 羊八井集训
节 体检忧虑
第二节 西藏传说
第三节 头晕脑涨
第四节 训练
第五节 羊卓雍错
第四章 泪别上海滩
节 行前准备
第二节 辞行父母遇故友
第三节 中国极地科考之路
第四节 温暖的关怀
第五节 “雪鹰”号入列
第六节 泣不成声说“再见”
第七节 慈母泪
第五章 船启万里程
节 船动稳军心
第二节 海上南大与《建国大业》
第三节 快乐酒吧
第四节 穿越赤道,驶向梦想之地
第六章 晕船悼亲人
节 晕船梦魇
第二节 到了凯旋日,家祭不忘告吾翁
第三节 袁绍宏心中的背影
第七章 航渡中寻乐
节 蹩脚教授
第二节 百十爷们包饺子
第三节 孤独中的热闹
第四节 “七仙女”粉丝大战
第八章 靠港新西兰
节 电话卡脱销
第二节 美丽的克莱斯特彻奇
第三节 中新的桥梁
第四节 忙碌的41小时
第九章 西风带情浓
节 钱学森逝世
第二节 西风带的温柔
第三节 冰海情趣
第四节 写诗赠友
第五节 酒里乾坤
第十章 长城夜不寐
节 战前
第二节 98小时卸货争分夺秒
第三节 “我热爱这项事业”
第四节 亲情南北万里传
第十一章 精彩乔治王
节 南极“地球村”
第二节 大风无情引大火
第三节 访问外国考察站
第十二章 世界的尽头
第十三章 小半球行
节 遥远的家、漂泊的家
第二节 “雪龙”船上的比赛
第三节 美好的一天
第四节 忙碌的医生
第十四章 中山昼夜战
节 初到“中山”
第二节 冰上舞蹈
第三节 “雪鹰”展雄姿
第四节 多面开花
第五节 内陆餐
第六节 通宵架桥
第七节 陆海空卸货
第十五章 壮行酒壮行
节 南极神物
第二节 临行喝碗壮行酒
第三节 当代可爱的人
第十六章 内陆初体验
节 无日夜
第二节 忙行军
第三节 低温冻锁
第十七章 路途多磨难
节 初遇难
第二节 再受阻
第三节 平安夜奔驰
第十八章 夜深赏奇景
节 惊现四个太阳
第二节 行路难
第十九章 驶向新一年
节 雪地车上过新年
第二节 新年洗头
第三节 修雪橇
第二十章 惊惧冰盖里
节 惊惧冰盖
第二节 崎岖行进
第三节 黎明前的黑暗
第二十一章 神奇冰盖巅
节 冰盖之巅神都昆仑
第二节 个脚印
第三节 昆仑站队开工
第二十二章 生死一线间
节 中山站受重伤
第二节 生死之际
第三节 跨国接力转移伤员
第四节 尊重生命大国风范
第二十三章 缺氧中劳作
节 装设备与钻冰芯
第二节 远方的慰问
第三节 劳动者光荣
第四节 两头忙
第五节 东北菜
第六节 千年冰雪水
第二十四章 赤子真性情
节 生日宴
第二节 冻伤与半块牙
第三节 竣工
第四节 冰上裸奔
第二十五章 昆仑站再见
笫一节 腊八节
第二节 昆仑站一夜
第三节 临别时
第四节 别昆仑
第二十六章 返程的愉悦
节 冻伤的暖春
第二节 又到鬼见愁
第三节 内陆老将的“4个五”
第四节 快的机场建设
第五节 “三流”烧烤
第六节 落日地吹雪
第二十七章 春节大聚会
节 回归中山
第二节 难忘的除夕
第三节 初一“遇难”
第二十八章 “雪龙”再相逢
节 回“雪龙”
第二节 睡大觉
第三节 游戴维斯站
第二十九章 挥泪离“中山”
第三十章 谈笑凯歌还
笫一节 西风带狂浪
第二节 弗里曼特尔港
第三节 凯旋上海
后记
【编辑推荐】
《极至》笔触细腻,感情丰富,全景式呈现南极考察过程。尤其是作为首个深入南极内陆考察的文字记者,作者赵建东通过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讲述182天发生在冰雪世界的那些事儿……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中国极地考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反映和记录2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极至》一书,在此时刻的出版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