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三个日本与两个中国

“在世界上恐怕再难找到哪两个大国能像中国与日本这样,相互交往的历史是如此之悠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如此之深远,文化上的血缘关系是如此密切和广泛。而两国的相互关系,对双方的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是一幅谁也无法清晰勾勒的图景。一衣带水也好,血流成河也好,同种同文也好,剑拔弩张也好,中日关系就是这样的剪不断理还乱。”

——校阅二十年前的书稿,再读这些文字,感慨系之。

因为文化的接近,中国人向来以为了解日本。然稍作观想,便知日本之于中国,始终是“熟悉而陌生”的存在。近代如此,现代如此,当代似乎依然如此。我们之所谓“熟悉”,是历史的日本、过去的日本;而我们所“陌生”的,则是现实的日本、当下的日本。问题就在于,不论过去还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都是现实的、当下的日本;而我们所谓熟悉的、以为了解的日本,实际上是已经成为过去的日本,甚至是自己想象中的日本。

何以故?

日本者,“三个日本”也。

个日本,近代以前的日本,全面学习和输入中国文化的传统的日本。

第二个日本,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从富国强兵到军国主义的日本。脱亚入欧与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主导观念。脱亚者,摆脱中国影响;入欧者,模仿西方列强。在个日本的历史时期,从文化到国际关系,日本大都处于中国的影响之下;只有跻身列强行列,才能真正摆脱中国的影响。近代西方文明的模式,强兵是富国的捷径,列强多为侵略掠夺他国而致富。按照西方的标准,清代中晚期的中国,是典型的富而不强。这样的中国,便成为日本弱肉强食的主要对象。富国强兵与军国主义,乃逻辑之必然。第二个日本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达到,其军力之强前所未有,而明治以来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和掠夺的资源,复全部投入侵略战争的无底洞。富国强兵的结局是整个国家变成废墟,那个“大日本帝国”亦随之灰飞烟灭。

第三个日本,二战后新生的日本,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的日本。二战结束时,战败投降的日本被美军占领。美国军事管制时期的两项重要措施,对于再造日本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解除日本武装制定和平宪法,二是对日本强制进行民主化改造。第三次学习形成了第三个日本。日本次学习是主动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学习模仿乃理所当然求之不得。日本第二次学习是被动的,脱亚入欧是摆脱落后挨打命运的无奈选择。而学习西方列强的军事扩张,后导致了第二个日本的毁灭。日本的第三次学习则是完全强加的。幸运的是,这刺刀之下的学习,规定动作为民主法治与和平发展,恰恰是西方文明的精华,加上日本民族特有的认真、扎实、敬业、严谨,日本于是迅速发展成为非西方世界个现代化国家。几十年下来,第三个日本的科技与经济实力、社会之繁荣稳定、国民之文明素质等,皆名列世界前茅。

日本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当然自有其内在连续性,但是,上述三个时期的日本差异之大,又可谓面目全非。以故,笔者称之为“三个日本”。

之所以会形成三个日本,之所以几度迅速实现历史性幡然转身,其秘密还在日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之中。

日本文化的原生态根基较浅,开化度不高,故其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主要依靠学习和输入。所以日本文明的性质,属于学习型文明。三个日本都源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因为根基不深,传统负重不大,所以学习新的文明比较方便,接受新的文化非常迅速。而既然已经到手的东西都是学来的、借用的,那么再换一套、再走新路也就无所谓。故其变化与适应、得之与弃,同样方便而迅速。

三次大规模向外学习,三番另起炉灶重新开始,形成了三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日本。学习型文明的历史,与日本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和塑造了日本的民族特性,他们的实用和机智,他们的执着和灵活,他们的保守与多变,他们的适应与成功,等等。既然是学习,必然是以今天为基点,以实用为标准。可以说他们什么特点都有,然而,日本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没有特点所以学什么像什么,所以做什么成什么,这本身又确实是特点中的特点。

日本一成不变的东西,即为其灵活善变和随机应变。

了解今天的日本,看现在的中日关系和亚太格局,必须充分认识第三个日本。因为,日本就是当下的日本,而人们所面对的,仅仅是、也全部是现在的日本。

今天的第三个日本,既非个日本,亦非第二个日本。即以外界担心的军国主义而论,应该说,今天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国家体制基础、社会心理基础、民众素质基础和国际环境基础都已不复存在。所以,日本的和平民主道路按说不会轻易改变。尽管军国主义的幽灵还时隐时现,但那只能是幽灵而已,而不会再是别的什么。

曾经深受其害的邻国对于那幽灵的徘徊非常在意,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大多数日本人于外界的种种激烈反应不理解一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两者之间的理解错位,就在于日本始终是当下观,而外界更多使用的是历史观。

作为学习型民族,自然是当下境界为主,而历史文化的连续性次之。你可以说他没有历史感,但因为没有过去的包袱,所以学习得就更快更好。也因为学有成效,所以过去不如现在,今天胜过昨天,因此历史也就更无所谓。

“恸问苍冥”之问者有二, 一问日本,二问国人。

如果说我们对日本的理解时常错位,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之错位也许更其甚之。

何以故?

中国者,两个中国也。

两个中国,即传统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

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从时间上划分,似乎比较简单。而实际上,无论传统还是现代,主要并非为时间概念。

现代之中国,可以说起之于鸦片战争,中国的现代转型从此起步。但直到今天,仍然处于转型过程之中,所以现在的中国还不是名副其实的现代中国。

传统的中国,已是隐在的中国;现代的中国,是还在摸索的中国。

因为传统之隐在,所以现在才摸索;因为现在一直在摸索,所以传统更为隐在。

传统之隐再叠加现在之摸索,致使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始终模糊而难知所以。

先看何为现代。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对现代化这一主题。从洋务运动之坚船利炮,到戊戌变法之制度改革,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科学民主,从新中国之苏联模式,到文化大革命之继续革命,再到新时期之改革开放,所有的现代化奋斗,皆为学习西方的实践努力。

一百多年来,无论何朝何代何党何派,现代化路径与次序轻重或有不同,以洋为师之主题则始终如一。

现代化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现代化以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为发端。文艺复兴一词之原意为: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

这就说到了现代化的本义:自己本来文化之新生。

西方现代化因为是回归自己的文化本来之后的自我生长、自我发展,所以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所以他怎么做怎么是,怎么做都是他自己,所以风生水起,覆盖全球。

非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则是以西方为榜样,步欧美之后尘,故所有学习、模仿、复制和追赶的努力,多为一步步远离自己的文化本来。除了日本那样的学习型民族,其余大都是现代化的学习越坚定越深入,内在冲突越是难以调和,社会乃至文化震荡越是剧烈。

不清楚现代化的本义首先在回归民族文化之本来,是为现代化追求中的集体无意识。

明白这一点即可了然,中国现代化事业一百多年来之所以始终磕磕绊绊,根本原因到底何在了。

再说何为传统。

中华文明为原创型文明,所以中国的关键和重点始终在传统。

中国文化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在于根源本来境界。

中国文化之生命力,中国文化之包容度,中国文化之凝聚力,中国文化之结晶度,皆因其与存在本来之同境,与生命本源之同根,与人类本性之同体。

中国文化还有一道独特风景,儒道释三教之源头即为其峰。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之三圣,及之《易经》、《道德经》、《金刚经》之三经,迄今依然鸟瞰华夏通史。

因为根生本来,所以创世纪即为制高点;

因为境自本来,所以两千春秋无从超越;

因为性归本来,所以中华之道难言难示难传难学;

因为源出本来,所以大道周行不息不止不断不绝。

起源于欧洲的现代化,即是回归自己文化传统的运动,所以叫文艺复兴。

而中国的现代化,则始终伴随着对自己传统的激烈批判与否定、割断与背离。

迷根失本,断根丢本,掘根毁本,丧根辱本,古之未闻,于斯为盛。

悖根忘本,根本出了问题,必然遭遇根本问题。

舍本逐末,邯郸学步,本末皆失,落于迷茫。

现代中国的反传统潮流,自有其历史必然性。批判与自省,永远都是需要的。但清理枝叶是一回事,换种栽树是另外一回事。

现代西方为民族国家,中国则始终是文化国家。科学溯分种族基因,华夏承传文化血脉。接入融知中国文化,即为中国人,自生中国心。所以陈寅恪先生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历史时指出:胡汉分别不在种族,而在文化。

对于文化中国来说,传统是回归本来的传统,现代是本来新生的现代。

所谓两个中国者,实则并非传统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其分界分明在明白的中国与迷茫的中国。

迷茫者,迷失了文化本来,既失掉了传统,也不会是现代。

明白者,明白自我本来,即如老子所言,“执古之道,而御今之有”,传统与现代自为一体。

本来与未来,同样一体。

未来皆从本来出,本来自化即未来。

没有本来则未来无以得生,没有未来则本来无从而显。

如是,现代化与文化复兴本为同义与同道、同出与同的。

现代化者必行文化复兴,文化复兴者即为现代化。

国人不知何时开始迷信什么GDP,迷恋其增速排名之类。更为了那个数字,不惜家园满目疮痍,不惜文化乌烟瘴气。其实,不论西方还是东方,也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那个东西从来不成其为什么标准。据说当年大清国GDP世界,结果也没怎么样。当代一些石油国家人均GDP高居世界前列,也没人视其为现代化国家。再看唐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强盛富庶的国家,唐朝首富应该就是世界首富,可还有人知道他老人家姓甚名谁么?堂堂世界首富者,远不敌金昌绪区区二十个字的《春怨》(打起黄莺儿)浅吟,更甭说李仙杜圣、韩潮苏海了。由此亦可见中国的标准,文化中国之恒在标准。

所以,人之为人,国之为国,主要还在文化。文化才是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自强不息之道。

现代化即在文化复兴。复兴者,复归而自兴盛。

得其本源者自然兴旺发达,没有复归则无从兴盛发展。

所以现代化之首要,就在正本清源。

正本清源之常解: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

故正本清源之正解当为:明本知源,抱本守源。

西方现代化之真启示中华者:回归本来,创造文化新生。

学习型日本之屡示范中国者:我本无相,万相皆是我在。

原创型文明之中国现代化者: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本来自在,是为中华之中道。

待中国现代转型达成之时,即为第二个中国之呈现于世。自将是传统与现代之一体的中国,文化立国一以贯之的中国,本来本然本原本在的中国,故中国无二。

而学习型的日本则不止三个,待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人类新文化之创生之大兴,还会有第四个日本。


【书摘与插画】


【作者简介】
  金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作家。著有纪实文学《中越战争秘录》《长城对话录》《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苍茫灵山——玄奘传》等。作品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等30余项。
【免费在线读】
  一问苍冥
  他们为什么要杀人
  八个中国军人之死
  仇纪《从地狱中逃出》节录:
  卢沟桥战争发生,我那时深信北平不会丢;北平丢了之后,我才离开。可是在途中被日本宪兵把我抓住了。我说我是商人,但是他们还是把我在拘留所关押了五天。
  我走进一个阴暗的充满着潮湿气味的拘留所,里面一连串排列着七八个人。当我一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之后,我惊倒了!我晕眩了!他们八个都没有了鼻子,再看一看,耳朵那里紫的血凝成一堆,代替了耳朵原来的位置。七八个人用一条铁丝把他们串在一起,而且把铁丝穿过嘴巴,把面颊穿两个孔,铁丝从牙关中间穿过去,好像系马的绳子一样。
  这些中华民族英勇的战士,是北平抗日的保安队,当其他中国军队退出北平之后,他们还是在西郊一带作着顽强的抵抗,后来被俘虏了,就受着这样的待遇。
  他们已经捕来了两天,天天拉出去拷问,问不出来的时候,那些日本野兽们就把穿过他们嘴巴的铁丝,换一根烧红了的,这时候,一阵腥臭便钻进鼻子,一阵煎油条似的声音,钻进了耳朵。这还不算,日本有了一种“新发明”,就是割断肋巴骨,他们中有四个人已经没有根肋骨了。据说这是日本一个有名的医学博士的“新发明”,首先把我们中国人做实验,这四个保安队,就是这位残忍医博士的实验成绩。
  还有,他们那八个人的小腿肚都割成一条一条的缝,里面放一些什么药,我说不出来。在法堂上的时候,叫他们跪着,把杠压在他们的小腿上,使得肌肉压成扁平的。
  奇怪的是,这八个顽强的战士在这样残暴的摧折下,还没有死,他们还能发出低微的呻吟,而且有一个身体曾经是很强的,他还能说话。他对我说了以下的话:“你是能够出去的,我希望你能够出去,好把我们的死……告诉全国人民及全世界,叫全国打日本打到底,只要打到底,我们死了也值得。”他大概是这样说的;因为由于铁丝穿了他的嘴,字眼说的不清楚而且无力。
  三天以后,八个中死了一个,他是保安队的班长。他死的时候,还低低的说:“日本强盗!你看吧!”他软了下去,因此铁丝在其他七个人嘴上加了重量,我扶着这死者,使他立着。我眼泪像潮水一样流着,滴在死者的脸上,溶解了他凝结了的血痕。过了一天,日本强盗才把他从铁丝上取下来。他们拉着死者的两只手,像拉死猪一样,把他拖在地上,拖出去了。我按上我的眼睛,我实在不忍看,愤怒在我心里爆炸了,我忍不下去了。
  就在这天,开门叫我出去,我安静地等候着枪毙,侥幸的是竟把我放出来了;我逃出了。死倒没有什么,值得侥幸的,是日本所干的意想不到的残暴行为以及我国英勇的八个战士的惨死,能够报道于全中国全世界人民之前。
  日本没有从中国学到的是什么
  在近现代之前的十几个世纪中,日本以华为师,钦慕神州,全力以赴学习、输入、复制、模仿中国文化,终于成为汉文化圈的一部分,并给人以“中日同文”的印象。
  千年以降,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很多东西,以汉字和中国文化经典为代表,举凡中国的政治制度典章、儒学、佛教、教育、法律、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历法、农业技术、建筑、工艺技术、节庆和风俗习惯等等,几乎无所不学,但又不是什么都学;他们学了许多中国文化的优秀东西,而对负面作用较大的东西却幸运地没怎么学。比如,日本全部模仿唐代的典章制度,独不取残忍而又经常造成黑暗政治的宦官制度;学习中国的教育制度,却没有抄袭僵化呆板而窒息中国人灵性的科举和八股;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未学使一半的中国人变成残废的妇女缠足,等等,这些都在客观上表明了日本人历史的运气和明智。
  日本向中国学习,善于选择和消化,既注重实用性,也非常讲究形式。如今的日本社会,虽然已经高度现代化,但许多早年学自中国的文化习俗,甚至保存得比中国本土更其完整。
  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人在形式上尤其长于发展创造,茶道、花道等,都使之更为精致化和礼仪化。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全盘学习西方,“脱亚入欧”,逐步疏远中国文化,但这并不影响形式化和习俗性的汉文化的继续保留甚至发展。
  日本的历史和传统赋予了它独特性,不论学中国还是学西方,它的那种内在独特性都没有变。经过消化和改造,那些东西都变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儒教是日本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儒教完全源之于中国的儒学。
  但是,落草东岛,它便与中国儒学已经完全不同。
  儒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重要的美德,其中仁是本质的、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而且,仁又必须与正义连在一起,并由智慧来增强,它才能真正成为美德的核心。
  而在日本,仁是被明确排斥在儒教之外的;即使作为学说,也没有被认真研究过。日本儒教的核心是忠。这个忠,是“忠孝一致”、“家国一体”的无条件的效忠和尽忠。
  因此,日本儒教与中国儒学对忠的解释也极为不同。
  日本为了维持“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家族式国家,不带任何条件的忠和孝是的、必需的。忠即孝,孝即忠,忠孝是臣民对君主的应尽的义务,国民必须地为天皇献出一切包括生命。因此,只要是尽忠,就没有是非曲直行善作恶之分,对日本人都是美德。
  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孟子是主张“性善”的,他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之所以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皆有之”,因为一旦没有了这些,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人就与禽兽无异。因此,中国的圣人把这些作为人的不言而喻的基本的德。千百年来,这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基调。
  与日本的儒教比较,在大陆中国,儒学始终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学说。
  与中国的儒学比较,在岛国日本,儒教终演化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宗教。
  《晏子春秋》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此“水土异也”,亦之为外部条件。
  更关键者,则在基因种信。
  文化之基因种信,即核心观念。
  仁,是儒学的核心观念。
  核心观念决定文化,塑造民族心理,引导行为规范。
  核心观念的差异,规定了文化的不同、民族心理的不同、行为规范的不同。
  笔者在琢磨为什么日本这样一个曾长期从中国输入文化的国家,到后来反而会向中国输出武力暴行这个问题时,便想到了这样一点:
  日本固然从中国学习了许多东西,但是,却始终没有学到中国文化重要核心之根本,即没有学“道”——中国文化之道。
  从名相来看,日本可以算是个多“道”之国了,神道、茶道、花道、书道、吟道、棋道、食道、柔道、剑道、武士道……以道为名之物之事数不胜数。但这些只是日本式的道。而从中国文化的真精神上说,所有那些和道远远不沾边儿。日本人擅长把形而上的东西搞成形而下,并执器为道。甚至可以说,看重的那些东西越多,越执着于形式与名目,离“道”就越远,就越是“无道”。
  道,不在名称,不在形式,不在表面,而在历史和民族心灵的深处。道是中国文化之精髓、灵魂、本来。
  中国文化之道,就可见可言的显在层面,为思想上的内圣外王,修身上的知行统一,文学上的淑人淑事,是旋转乾坤的社会正义感,天下为公的人类责任感,文以载道的文化使命感,是中庸忠恕的生活哲学,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还有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境界,等等,这些构建为东方人文精神之道。
  ——当然,对中国文化之道逐渐把握与深入,倘真正开始“知道”,便会体味老子的千古不二之论: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天不变道亦不变”。多灾多难的历史未能摧毁中国文化之道,改朝换代的频繁也不能改变中国人心中的道。
  它的生命力和统一性就在于:道法自然。
  这就是中国之“道”。
  尽管中国文化有许多传统的惰性,尽管它有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弊端,尽管它不那么实用与灵活,但那道的深厚底蕴,永远给人以无穷力量。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为丰厚、可宝贵、是独特的精神资源。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闻道即死而无憾,足见道之重要。圣人终其一生,方觉仅止“闻道”;日本人向中国学了一千多年,还是未能“得道”,又足见道之难求。
  孟子曾这样表达他对道的信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中国人的求道之心、向道之志、行道之则。
  道是气度,道是胸怀,道是心性,道是境界。
  道是文化本原。道是精神标高。
  道,不在外求,而在明心;道,不在外相,而在本来。
  以功利之心求道,所求者为器;以实用主义学道,所学者为术。勤勉好学如日本者,之所以敏求千年而未能得道,皆因其功利实用本身即背道而驰。
  二战结束之后,经过几十年和平民主建设,如今日本社会富裕公平,国民文明平和,其需要者,惟道而已。
  而当代之中国,社会浮躁功利,民众功利浮躁,心之为物,无人待见,其欠缺者,亦惟道而已。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也者,其难也乎?
  ……

【内容简介】
  他们为什么要杀人——
  在记录日本侵华暴行的时候,我无数次担心它们会玷污我的笔和纸。我不得不经常强压住自己的情感,不让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不让悲怆之情完全把我笼罩和淹没。实在不行了,只好停下来,起身走一走,呆望窗外的天空,凝视那些正在等待春天的枝桠……
  那场劫难不仅是中日两个民族的悲剧。灾难属于全人类。那是整个人类的耻辱,是这个文明世界的悲哀,是现代人类的一道永远滴血的伤口。
  立此存照,永志不忘:愿我们的后代活得尊严,也死得尊严。
  我们为什么被屠杀——
  中国再落后再贫弱,它也是一个大国,是世界上人口多的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大国历史延续长的国家。中国之被侵略遭凌辱,责任主要在中国,在我们自身。这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推脱掉的。
  中国人不自救,没有人能够救我们。
  中国人不自强,没有人能够使我们强盛。
  中国人不自爱,没有人能够给我们尊严。
  中国人不自立,没有人能够扶我们站立起来。
  侵华战争中,日本在中国所犯暴行和所欠血债,罄竹难书。万千血泪史实汇集成这部厚重的书,也只记录了日军罪状之万一。本书既注重事件,亦突出细节,兼顾史料价值与历史现场感,故于日本侵华暴行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本书的精妙之笔还在于“问”——“他们为什么要杀人”?“我们为什么被屠杀”?书中对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心态、观念做了入木三分的分析,见地之深,目光之透,文字之中肯独到,使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一页页惨痛的历史,更看到了深埋在历史底层的积淀,读后令我们在凝思中拍案而起。
  任何历史回顾都是为着创造今天和走向明天。本书后记“三个日本与两个中国”别开生面,呈现了一体观照过去、现在、未来的全新视角,发人深省。行成于思,开卷有益,读之有心,自生启迪。

【目录】
开篇 两个民族的一个世纪
 血腥的世纪 屠杀的世纪
 公元1900年
 中日文化交流的往而复来
 以怨报德的文化屠夫
 日本武力侵华的次发动
 想起了“倭寇”
 屠杀,屠杀,还是屠杀
 大陆之梦
 一点联想:威廉夏伊勒笔下的第三帝国
 历史的教训
备忘录一 1931—1936
 1931—1936年概要
 一问苍冥 他们为什么要杀人
  对“茶馆屠杀”的困惑
  众说纷纭的人性与兽性
  “日本没有哲学”: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国家至上主义
  同文不同道:日本没有从中国学到的是什么
  从民族主义到种族中心主义
  民族心理的“错记”现象:国家意志灌输的巨型“实验”
  有神无鬼与无所畏惧:没有宗教感的宗教大国
  “谁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发疯”: 道德相对主义与耻感文化
  虐待狂与受虐狂:从家庭教育到军队养成
  集团实用主义:日本人重要的行为模式
  日本的怪圈:战术上的成功同时就是战略上的失败
  李宗仁纵论侵华日军之战略失误
  “鬼子”这一汉语名词如何为日本侵略者所独占
备忘录二
 1937年概要
 1938年概要
 二问苍冥 我们为什么被屠杀
  面对大屠杀之时:任人宰割及其他
  一位在纳粹统治下生活的德国哲学家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国人,你的名字叫苦难
  仅仅是“落后挨打”吗:屡干屡败说改革
  “落后挨打”之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落后挨打”之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何其难也
  “落后挨打”之四:“以夷制夷”与屡被出卖的中国
  “落后挨打”之五:不平等条约与炮舰外交的终结
  在20多把刺刀的簇围中,一位中国农民抽着后一袋烟
备忘录三
 1939年概要
 1940年概要
 1941年概要
 1942年概要
 1943年概要
 1944年概要
 1945年概要
余篇 度尽劫波
 原子弹的多重悲剧
 历史该如何告别
 战争文化的历史惯性
 从战争魔鬼到和平使者
 20世纪再回首
再版后记 三个日本与两个中国
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 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 入选“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百家”、“中国新时期优秀报告文学大系”
  ★ 我用我同胞的血泪、白骨、悲辱和苦难,建造起这座人类灵魂的拷问台,请人们在这里透视人性的内秘,感知人之为人的内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