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引进,官方**授权,内容全新升级】【新增现代案例分析】【赠“卡耐基原则”官方完整版】
  感觉自己的价值时常被埋没?
  梦想的种子究竟能不能发芽?
  只会关心别人,不会好好爱自己?
  公众演讲时紧张、焦虑?
  什么是领导力?如何打造领导力?
  ……
  “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的人生哲学与智慧
  作品曾被译成58种语言,全球畅销9000万册,影响4亿读者
  *经典的人生智慧+*现代的案例咨询+*权威的问题解决方案
  *经典——基于“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
  *权威——由戴尔·卡耐基亲创的美国戴尔·卡耐基联合公司全新修订升级
  *实用——融入官方*典型的咨询案例,*权威的解决方案,*成熟的指导经验
  助你迈向事业的**,成就完美人生!


【内容简介】
  不善于表达自己,时常让人误解?只会关心别人,不会好好爱自己?公众演讲时紧张、焦虑?和朋友闹矛盾不知道如何化解,整天心情不好?
  想知道真实原因和解决办法吗?想化解类似的矛盾吗?想知道你忽略了哪些致命因素吗?想找到突破口吗?
  戴尔·卡耐基的人生智慧经典——《十步走向完美人生》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本书分为【建立自信、成就梦想、有效沟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打造领导力、克服心理问题】七大主题,探讨的问题有:
  如何挖掘被你忽略的价值?
  如何成就梦想?
  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
  如何克服心理问题?
  领导力是什么?如何打造领导力?
  ……
  “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的人生智慧,与戴尔·卡耐基联合公司【*案例】完美融合,“亲传弟子”权威解读
  带给你【原版经典与现代实用】的双重收获


【作者简介】
  戴尔·卡耐基联合公司(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由戴尔·卡耐基先生亲创于1912 年,前身为卡耐基培训班,在1954年注册为Dale Carnegie Training(卡耐基训练)。半个多世纪里,培训课程发展至领导力、成人教育、演讲、企业内训等领域。2001年,其在美国所有的授权机构都被政府批准,正式成为美国各州政府机构可采购的合格培训商。
  如今,戴尔·卡耐基联合公司在全世界超过86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以30种语言提供专案服务。毕业学员超过 800 万人。Fortune(财富)500 大企业中,超过 425 家企业长期使用其培训课程。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1955)
  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
  他在1936年出版的《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风靡全球,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被视为社交圣经之一,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这本书在近80年后经过官方修订升级,加入赢得信任等更符合现代需求的内容,译名更新为《交际的艺术》。
  他于1912年创立卡耐基培训班,教导人们人际沟通及处理压力的技巧。后发展为戴尔·卡耐基联合公司,如今已在86个国家以30余种语言提供专业培训,毕业学员800余万人。


【目录】
前言
01 挖掘被你忽略的价值
02 梦想并非天才独享
03 善待他人即善待自己
04 掌握表达的技巧
05 克服公众演讲的焦虑
06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07 控制焦虑,战胜恐惧
08 领导力是一门艺术
09 团队管理与员工成长
10 化解冲突,和谐相处
附录一 戴尔·卡耐基简介
附录二 戴尔·卡耐基联合公司简介
附录三 亚瑟·R.佩尔简介
附录四 戴尔·卡耐基原则


【媒体评论】
  除了自由女神,卡耐基精神就是美国的象征。
  ——《纽约时报》
  由卡耐基开创并倡导的个人成功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有志青年迈向成功的阶梯,通过他的传播和教导,无数人明白了积极生活的意义,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卡耐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本书和一所学校,其真正价值是他把个人成功的技巧传授给了每一个向往成功的年轻人。
  ——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
  我从8岁就开始读卡耐基先生的著作,现在的年轻人们,你越早读卡耐基的作品,你的人生就越早获得启发。
  ——沃伦·巴菲特(股神、全球著名投资商)
  卡耐基的这些原则如魔术般令人震惊,他改变了3亿人的命运和生活。
  ——鲁伯特·默多克(美国传媒大亨)
  在出版史上,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卡耐基的著作那样持久地深入人心;也唯有卡耐基的书,在他辞世半个世纪后,仍能占据我们的排行榜。”
  ——《纽约时报》
  真想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吗?如果是,那么卡耐基的书可能是你碰到的好的书之一。阅读它,再阅读它,然后开始行动。
  ——奥格·曼狄诺(《世界上伟大推销员》的作者


【前言】
  有的人生命完美而丰盈,他们宛若磁石;阳光、明媚、欢悦,充满魅力。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不需强迫,甚而无需要求,都可以畅行无阻。大门随时为他们敞开,欢迎他们通行,只消见到他们的面庞便会令人快慰欣喜。他们懂得如何不动声色地说服他人,是社交圈里的红人,在工作和事业上都能迅速攀升。
  他们儒雅可亲,魅力令人难以抗拒。有如此魅力的人很难被人忽视。这样的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把人吸引到他的身边。不管你多么忙碌,多么焦虑,也不管你多么厌烦他人的搅扰,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和这个人交流。
  男女就如活的磁石。恰如磁石在一堆垃圾中只会吸出与它相吸引的东西,我们也会吸引那些与我们思想和观点一致的人,并与之交往。
  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熟识的人,我们的境况都是由精神引力决定的。因为我们专注于一些事物,全身心投入其中,所以它们才会聚拢到我们周围; 它们是与我们相吸的事物,只要我们心中的引力一直存在,它们就会伴随在我们身边。
  我们能否过上真正完美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一切皆由此而生,因此需培养有吸引力、有魄力的性格。
  难道你不想成为这样一个令人无法抗拒的人吗?你可以的。这些品性并非与生俱来,只要投入真心,掌握了个中技巧,任何人都能培养出温润、外向、令人喜欢的性格。任何人都能培养出令人愉悦的能力,也都能挖掘性格的力量,从而令人感觉自己在世间存在的份量。
  戴尔·卡耐基和他的传承人在课程和作品中都向我们展示了个中方法。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原理浓缩为十步,引导读者走向更完美的人生。这十步恰如前言之后的目录所列。
  要更多地吸取本书中的方法,首先要通读全书,消化整体概念,而后再重读每一章,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达成每一章的目的。这样你便走上了恰当的路径,千千万万师从卡耐基教导的男男女女都经由此路走上了成功、幸福、完美的人生。
  亚瑟·R.佩尔(Arthur R·Pell)博士


【免费在线读】
  挖掘被你忽略的价值
  与人之交往,与人之关系乃是完美人生的关键,但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善待自己。如果我们不爱惜自己,就无法展现出良好的个人形象,也难以让他人了解我们、信任我们。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并以之示人,是走向成功和幸福路途上的步。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谦逊而恰当的自信,就无法取得成功,无法获得幸福。——戴尔·卡耐基
  我们必须爱自己
  “像爱自己一般善待友邻。”类似的劝诫之言在各个时期的多数哲学作品中都出现过。
  但关于此项讨论多半集中在“善待友邻”几个字上。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如何对待他人,想当然地以为爱自己是本能。
  可惜的是,真实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有很多人并不爱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外貌、个性、能力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不满意。
  要使人生志得意满,就必须先要学会真正地爱自己。这是在节节向上的人生阶梯中的步。爱自己并非是自我中心。爱自己是根基,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建立起与我们生命相关之人的沟通之路。爱自己会给我们带来自信、自尊,会让他人看到自己身上积极的一面。爱自己,之后才会善待他人。
  古希伯来哲学家希勒尔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了这个概念。“若我不为己,孰又为我?若我只为己,又岂能算得人?”
  如果你深爱着自己,只要可以令自己快乐的事情便会放手去做,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充满了力量?生命恰是如此爱你的,希望你能如此成长。你对自己爱得越深,世人便会更加认可你的价值。而后,你就可以享受一生的爱恋,使你由内而外体会丰盈完美的人生。——艾伦·科汉
  树立自信
  爱自己有助于树立、保持自信。自信的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自我认同
  我们接受自我为人类的事实,同时着眼于塑造独特自我的一些优点,比如我们的长处、积极的品性和美德,此种能力正是自我认同的本源。当我们关注自身好的一面,信心和自尊都会得到提升。人们总会关注自己的缺点,而忽略了自身的长处。这样做弊大于利。我们必须自助,也需助力他人,关注我们自身优秀的品质。
  在脑中构想出一幅自己成功的画面,并深深地印入脑海深处,紧紧把握住这幅画面。无论如何都不要让这幅画面消失,你的头脑便会引导你去追寻画面中的情景……不要在想象中构建任何障碍。——诺曼·文森特·皮尔
  自重
  自重的关键在于聚焦过往的成功和成就,为以往自己做的善事而敬佩自己。人更容易纠结于失败之事,他人随时都想指出我们的败绩。当我们花时间沉思过去的成功时,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信心也会因之建立起来。
  创建成功记事库是一个很有益的实践方法。在这个记事库中记录下我们一生中成功的事情和成就。初建立这样一个记事库或许会有些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我们就可以逐渐丰富这份清单,树立自信。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文件夹,做一些积极的符号,记录下今天取得的成功。可以是老师写的一封家长信,称赞我们的作业写得好;可以是一篇笔记,记录了雇主赞扬我们在工作中的贡献;也可以是顾客或客户的电邮,感谢我们的周到服务;也可以是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的非营利性组织发来的感谢信;诸如此类。此外,还可以建立一项记录表,能在里面记录我们的成就和特别令自己自豪的事情。当我们消沉时,或对境况不满的时候,就可以读一读这份文档,提醒自己,我们以前成功过,可以再取得成功的。
  积极的自语
  我们都会时常“自语”——不断重复的关于自己的事情。当我们将上述内容融会贯通,就能建立起积极的自语,并有经得起斟酌的依据可循。我们的依据越有力且令人信服,自语所传达出的讯息就越有效且可信。积极的自语是我们可利用的一种工具,有了它,我们就能重新控制可以真正掌控的东西——我们的思绪。
  勇于冒险
  勇于冒险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我们可以将全新的经历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衡量得失的时机。这样做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我们的自尊心。若不如此,我们的性格成长将受到阻碍,负面情绪将会强化,会认定新的可能是为失败敞开大门。
  有些人从来都不冒险。他们总是谨慎行事,多半都泯然于众人,永远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不去冒险,他们承担的工作或许就无法完成,他们躲避了“失败的创痛”,但也无法享受“胜利的狂喜”。
  海龟就如一座活着的城堡,它那坚固的甲壳保护它免受伤害。但是,如果海龟想要前行,就要把头和四肢从龟壳里伸出来,直面环境中的各种危险。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想要前行,就不能把自己包裹起来。只有探出头来,才能取得进步。
  勇于冒险并非蛮勇逞强。理智的人冒险很理性,但单从词义上讲,冒险并不等于成功。成功的企业家每做一个决定都要冒一定的风险。但是他们在做出决定之前会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从而使成功的机会化。但是当要终做出决定的时候,经理必须勇于冒险,不惧金钱、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损失。不冒险,就不会有收获。冒险之后,即便结果并非如我们所愿,我们也向他人和自己展现了对个人能力的自信。
  怀着好的期望
  满怀期望的态度,坚信境况会转好而不是变糟,这样的习惯是能令人振奋的;坚信我们能够成功,不会失败;坚信不管是否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会幸福。
  要树立自信,有帮助的莫过于心怀这种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永远追寻、期望好的、的和幸福的——永远不会陷入悲观、沮丧的情绪。
  我们必须全心地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有一丝的疑惑,头脑中只容纳“友好的想法”——我们决心实现的那些理想。我们必须抵制“敌对的想法”——所有的沮丧情绪,任何暗指失败或不幸的想法。
  我们想要做什么或是想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都不重要,只要我们时刻对目标保持期望、希望和乐观的态度。这样我们就走上了全面成长的道路,从而得到提高。
  建立自尊
  自尊可以定义为对自我的感觉良好。有很强自尊的人坚信他们所做之事,成功的概率要远大于失败。他们知道其他人尊重自己。自尊并非是对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盲目乐观。我们都会遭遇阴雨,有时也会诸事不顺。有很强自尊的人能够接受困境,不会被困境压倒,不会因之泄气。
  盖洛普公司为《新闻周刊》做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89%的受访者认为自尊对于激励个人倍加努力工作并取得成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3%的受访者表示在培养自尊上用去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而只有34%的受访者认为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会更有益。
  很多人自尊心严重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他们认定自己是失败的,即便成功了也看作侥幸。为什么会这样呢?
  凯文是个聪明英俊的年轻人,但他觉得自己既不聪明也不英俊。他觉得自己呆笨,一生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尽管他的学习成绩突出,但没有申请的大学,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够好,学校不会接受他的申请。他的指导老师经过调查,弄清了凯文自尊心如此低的原因。凯文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企业高管,对孩子要求苛刻,不允许孩子有次优的表现。凯文得到90分时,他父亲就想要知道他为什么得不到100分。他的父亲主导着一家人在餐桌前的交流,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凯文感觉自己好像永远也无法令父亲满意,长此以往,内心便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莎拉一直是个很自信的孩子。她在学校里表现突出,而且展现了在美术和音乐方面的才能。然而,当她完成大学的课业开始工作之后,却经历了一系列不满意的工作——每一次都不甚如意,也不成功。她的自信被渐渐蚕食,开始觉得自己永远也无法取得成功了。
  史蒂夫曾是多年的成功销售员,但有一年春天他遭遇了事业的重创。他所做的一切都好像行不通,买卖一桩都没有成。他开始觉得已经过了自己的鼎盛时期。“我已经不行了。”他想,“我再也成不了一单买卖了。”
  凯文患上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专业指导很难重塑自尊。他听从了指导老师的建议,找到一位心理理疗师,开始了几个疗程的治疗。那位理疗师帮助他认识到他有很强的能力,帮助他培养了健康的自我认知。
  不过,多半自尊较弱的人并不需要心理理疗。他们可以自助。莎拉知道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她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并非因为能力不足,可能是因为选错了工作。她想:“我在学校表现很好,美术和音乐方面也做得不错。我以前很成功,现在也可以。”
  她有了这样的态度,重新思考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开始在接近自己兴趣的领域寻找工作。经过一番努力,她找到一份可以发挥自身才能的工作,上司和同事都非常认同她的价值。
  史蒂夫的销售经理对他遭遇的事业重创非常关注——不仅因为这影响了公司的经营情况,而且还因为它影响了史蒂夫。他和史蒂夫进行了一次长谈。“史蒂夫,”他说,“你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事业上的重创在谁身上都可能发生。你具备成功的能力。你是个很好的销售员。你能行的。”有了上司的鼓励,史蒂夫对下一个潜在客户的时候更有信心了,并做成了那一单买卖。在重建摇摇欲坠的自尊的路上迈出了步。
  自尊非常重要——不仅对我们的成功而言是如此,对我们的幸福也是。自尊强的人比毫无自尊的人更幸福,通常也会更健康。我们要保持斗志,不要让失败击倒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会遭遇失败和失望,但凝思此前的成功和过往的好时光,我们便可以重聚自尊,而自尊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暂时的低迷。
  只要你还在担心其他人对你的想法,你的整个人便被他们占据。只有不再顾虑外人的眼光,你才能真正拥有自己。——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抱定成功的信念,否则根本无法走上实现目标的道路。我们要对自己有成大事的期望。这样的信念会激发我们的潜能。正如西方古谚所说:
  赢得生命的奋争,
  并非总为强者或敏捷者;
  但终胜利的人,
  总是那些认定自己会成功的。
  不自信的人会给自己压上很多负担,顾虑他人的想法,以此决定自我感觉。他们害怕失败,不去冒险,而且通常并不期许成功。他们贬低自己,忽视积极的回应,认定有害的假设,总有自我挫败的想法,态度很消极。常见的自我挫败想法包括:
  思想:一次失败或许会引导我们感觉“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灾祸显著化:认为灾祸随处都在,随时都可能遇到。比如说,一点点负面的细节,一点点的批评或是随口的一句评说都会令整个世界昏暗下来。“我搞砸了那次展示,现在肯定得不到晋升了。”
  负面信息扩大化:认为好的表现远不及坏的表现那样影响深远。“我知道上个季度自己的销售额是的,但那只不过是运气好。现在我又变回了真实的自己。这个季度我才勉强完成了配额。”
  过分强调“应该”:“应该”做某件事本是要推动我们向“完美”的结果努力,但这必须要有一套切合实际的思考过程,帮助我们理清达成“应该”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看着自己的所在,远离“本应”所在的地方,就会因恐惧而僵在当场。这种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计划之后的行动,并按计划实施。
  我们都会有质疑自身能力和成就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自信心忽然没了。更糟糕的是,我们会过分看重、纠结于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并以此来判定自己的能力和为人。这种思维倾向使我们害怕失败,因而不愿冒险。不断强化这种思维,令我们看轻自己,忽略积极的回应,认定假想的糟糕事情会发生,总有自我挫败的想法,态度很消极。
  不要忘记,自信是自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想对自己所做的决定有信心,就必须要相信自己。我们必须真正认同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如果我们没有自尊,又怎么可能有信心认定我们的决定是有价值的?
  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便不能得到自由。——埃皮克提图
  我即是我,而非他人眼中的我
  我们经常会太过在意他人如何看待我们。20世纪中期的作家威廉·贝克尔劝诫读者“不要在乎别人如何看你。他们可能会高估你,也可能低估你!在他们发现你的真正价值之前,你的成功主要靠你对自己的看法和你是否相信自己。就算没有人相信你,你也能够成功,但是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么你就永远不会成功。”
  你对自己的喜爱越深,对他人的喜爱就越少,如此你便成了独一无二的人。——沃特·迪斯尼
  我们展现出的个人形象
  我们的形象是个人向外界的一种自我表现。有些人对自己的身份有着很强烈的、积极的想法,他们就会将这种想法传递给他人。他们的性格中有一些特性,摄影师无法捕捉,画家无法复制,雕塑家无法雕凿。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种微妙的特性,但无人能够描述,任何传记作家在书中都无法表现。这种特性与一个人生命中所经历过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
  某些性格比单纯的外形美要更有力,比学习更有效。一个人有了这种充满吸引力的能力,会不自觉地影响与之接触的人。一旦有人来到他们近前,感觉好似一切都变大了。这种性格令他人视野开阔,令他们感觉内心有一种全新的力量在悸动。如果其他人对你有如此反应,岂不是很好?
  我们传递出的印象
  每次陌生人与我们碰面,那个人只需要三十秒钟就会对我们的为人和品性形成全面的印象、认识和揣测。这些揣测比我们花多少钱买衣服、关注头发颜色是否自然之类的事情要重要得多。这些印象范围很广,包括我们的受教育水平、财务状况、事业成败,甚至会上升到我们的诚信和正直等品性。这些认识都在初的三十秒钟里形成,而且几乎是无意识的。
  古谚说:“不能以貌取人。”这句话很有道理,但不幸的是,多半人都会以“貌”取人,依着他人的外表和举止来做出判断。确实,有些人在初接触的三十秒里便会对一个人做出判定。
  如果次接触就留下了负面的或不理想的印象,那么这种印象将贯穿到两人此后多年的交往中。要给人留下好的印象,颇要费些心血和思考,但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要记住,若我们对自己的态度积极而有爱,那么我们在别人眼中所展现出的形象就会是好的。
  怎样才能有魅力?更多关注如何令他人自我感觉良好,而不是让他们对你有好感。——丹·雷兰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