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二战史》作者约翰·基根是当代著名军事史家,长期任教于世界**军事学府,在军事史教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本书是二战战史中的权威著作。叙述清晰、生动可读。以两个时间段、三个战场、四大主题、五次典型战例,全面、系统、生动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从战役、战略两方面探索战争的胜负手。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的单体事件,战火遍及所有有人类定居的大洲,超过50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全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遭到严重摧残。而且,二战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它的遗产是理解当今世界难以绕开的话题,而它壮阔而又悲怆的战争画卷也始终冲击着后人的心灵。
  约翰?基根以二战战事本身为主要关注点,从战争中的技术与人性两个角度进行了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叙述。在地域上把战争分为东线、西线、太平洋战场,分别按照时间段加以叙述。首先关注领导人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他们的战略困境及其决策给战争进程带来的影响。进而以不列颠空战、克里特空降战、中途岛航母战、法莱斯装甲战、柏林城战和冲绳两栖战为例,重点分析了六种新式、重要的战争形态,以及双方胜负的关键。


【作者简介】

约翰·基根,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1998年BBC瑞思讲演人(Reith Lecturer),多年在英国桑霍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讲授军事史课程,并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和瓦萨尔学院客座教授,是当代*秀的军事史家之一。著有A History of Warfare,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Face of Battle, The Mask of Command, Battle at Sea等。


【媒体评论】

在这本论述精彩的巨著中,我们*有创意的军事史学家阐释了战争和血腥暴力的原因和动机。
  --《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
  约翰·基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无与伦比的。
  --《预评》(Preview)
  作为一位军事史学家,(约翰·基根)令人惊叹地洞悉了主要交战方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战争对它们的直接意义……他把这场战争分为三大战场,即西欧、东欧和太平洋;两个阶段,即1943年前和1943年至1945年。在每个战场和每个阶段,他以一位主要参与者的战略困境开篇,然后借助一场独特的战役阐释战争不断变化的特征……逻辑清晰,有理有据,颇具权威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目录】

前言
致谢
绪言
 一 每个人都是战士
 二 挑起世界战争
部分 西线战争1940-1943
 三 闪电战的胜利
 四 空战:不列颠战役
 五 军事补给和大西洋战役
第二部分 东线战争1941-1943
 六 希特勒的战略困境
 七 保护东方的跳板
 八 空降战:克里特岛
 九 巴巴罗萨
 十 (完整题目请见书)
 十一 克里米亚的夏季,斯大林格勒的冬天
第三部分 太平洋战争1941-1943
 十二 东条英机的战略困境
 十三 从珍珠港到中途岛
 十四 航空母舰之战:中途岛
 十五 占领和镇压
 十六 岛战
第四部分 1943-1945
 十七 丘吉尔的战略困境
 十八 非洲的三场战役
 十九 意大利和巴尔干
 二十 “霸王”行动
 二十一 坦克战:法莱斯
 二十二 战略轰炸
 二十三 阿登山区和莱茵河
第五部分 东线战争1943-1945
 二十四 斯大林的战略困境
 二十五 库尔斯克和夺回苏联西部
 二十六 抵抗和间谍
 二十七 维斯图拉河和多瑙河
 二十八 城战:围攻柏林
第六部分 太平洋战争1943-1945
 二十九 罗斯福的战略困境
 三十 日本在南方的失败
 三十一 两栖战:冲绳
 三十二 超级武器和日本的战败
尾声
 三十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参考文献
五十本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
索引


【免费在线读】

三 闪电战的胜利 闪电战(Blitzkrieg)是个德语词汇,不过在 1939年前德国军队并不知 道这个词。这是西方新闻记者的杜撰,他们使用这个 词来让读者知道,在三周 时间内,德国在与装备不良、数量又少的波兰军队进 行陆战、空战时,在速度 和破坏性方面的某些特性。然而,正如德国将军们自 己欣然承认的,波兰战役 并非是对军队战斗力的公平测试。尽管他们中的一些 人认为,纳粹德国国防 军比不上旧的帝国军队——这种看法使希特勒在11月 5日召开的帝国总理府 (Reich Charreellery)会议上对总司令瓦尔特·冯 ·布劳希奇(Walther yon Brauchitsch)将军大发雷霆——行动缓慢的波兰步兵 师根本敌不过古德里安 (Guderian)和克莱斯特(Kleist)的机械化先头部队 。闪电战恰当地描述了波 兰遭遇的战事。
  那么,闪电战会对西方有效吗?直到10月份,希 特勒一直希望,闪电战会 说服法国和英国接受他在波兰取得的胜利;但是法国 和英国分别于10月10日和 12日拒绝了希特勒于10月6日在德国国会所做的演讲 中提出的和平设想。这 种拒绝让希特勒认为,德国必须再次发动战争。希特 勒的野心是,至少要击败法 国,法国的失败也许会劝服英国提出个别条款,让英 国的海上帝国开始适应德国 的陆上帝国,希特勒作为昔日多瑙河大陆帝国的国民 ,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不切 实际地如此期盼着。9月12日,希特勒告诉陆军副官 鲁道夫·施蒙特(Rudolf Schmundt),他相信法国很快就会被攻克,然后英国 会来谈判;9月27日,希特 勒通知三军总司令,打算马上在西线发动进攻;10月 9日,甚至在法国和英国拒 绝他的和平方案前,希特勒已经发布第6号元首指令 (Fuhrer Directive No.6), 准备发动西线攻势。
  在所附的备忘录中,他谴责法国和英国自1648年 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Peace of Westphalia)以来分裂德国,致使德国力 量衰落。希特勒在备忘录里还 宣称,“为了给德国人的扩张留有空间,削弱西方强 国的优势”是重要的。第6 号元首指令还描述了如何去削弱西方强国: 计划发动一场进攻……跨过卢森堡、比利时和荷 兰,而且必须尽早发起进 攻,因为任何进一步的拖延将会……承担比利时、也 许还有荷兰放弃中立的结 果,这对同盟国有利。进攻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打 败法国军队,以及站在 法国一边的同盟国军队,同时在荷兰、比利时和法国 北部获取尽可能多的土 地,作为与英国顺利进行海空作战的基地,也作为经 济地位至关重要的鲁尔 区的巨大防护区。
  进攻计划的代号是“黄色方案”(Fall Gelb), 由德意志国防军陆军部队的 指挥机构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详细设计。希特勒 作为统帅拟订主要的战 略目标,他并不亲自参与作战技巧方面的事宜。尽管 如此,希特勒对“黄色方 案”将要取得的战果仍有着坚定的想法,即使这想法 尚不清晰。这将会造成错综 复杂的战略局面,使元首和军队在未来5个月里发生 争执。从历史观点来说,德 国军队和之前的普鲁士军队常常遵循一种假定,即国 家元首也是军事首领——统 帅(Feldherr)。然而,自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亲自率领他的士 兵们对抗沙皇的军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真正作为国 家元首干预将军们的计划以 来,再没有这样的情况。1870年和1914年德国与法国 两次交战之初,德国皇帝 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Kaisers Wilhelm I and II) 都把宫廷迁到军队司令部;但 是,他们后来都把军事行动的具体指挥权转交给他们 的司令——依次为毛奇家 族(the Moltkes)、法金汉(Falkenhayn)和兴登堡 (Hindenburg)。如果继任 的司令们赞同希特勒所设想的重建后的德国陆军和空 军能够取得的成就,希特勒 也许也会这样做;但是,总司令布劳希奇对此表示怀 疑,他是巴伐利亚参谋学院 (Bavarian General Staff Academy)教育的产物, 人们普遍认为该学院毕业生 在思想上比普鲁士军事学院(Prussian Kriegsakademie)的毕业生更加灵活。然 而,他的作战经历是,他曾是一名在西线按部就班工 作的参谋;他开始服役的军 种是炮兵,也受按部就班思想的支配;他是虔诚的全 国路德教会(State Lutheran Church)的信徒,因此,他对希特勒残忍的国内外统 治哲学感到畏缩,不过也不 至于反对这种哲学,进而挑衅相关的权力机构。结果 ,他为“黄色方案”提出一 种模式,正如他在别处所承认的,这种模式把对法国 发动决定性攻势推延到1942 年。10月19日,他概述了他的计划,即把英国远征军 (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和法国军队分开,并且取得比利时战场的胜利 ,这将为德国空军和海军针 对英国的军事行动提供机场和北海港口,但是这不会 立即取得胜利。
  ……P1-2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