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建设者,是我们对《教师月刊》2014年度教师以及所有在这一年中勤奋耕耘的教师们的称呼。周春梅、常丽华、林志超、何凤珠、陈斌、张硕果以及“成为学习者”团队当选2014年度教师,是因为他们和所有教师一样,坚守职业本分,主动提升自己;他们和所有教师一样,都是中国教育深刻变革、焕发生机的建设性力量;他们所不同的,也许只是为板结的教育撬开了更大的改革之缝。
同时,我们也回访了2012、2013年度的十三位年度教师,这十三位年度教师站在不同角度回答了我们的询问。他们对什么是好教师有怎样的思考?他们关注哪些教育问题?答案,尽在回访之中。
【内容简介】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4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目录】
008 周春梅 一个特别在意教学品质的人
“手里拿着锤子”
——我的阅读和教学
播种本身即收获
——答《教师月刊》十问
018 常丽华 始业课程的探索者
创造自己的教室
要有能力把孩子带向远方
——答《教师月刊》十问
030 林志超 努力做一个“特殊的艺术家”
探索艺术化教育之道
看着身边人欢呼雀跃的那种幸福
——答《教师月刊》十问
042 何凤珠 以成为学习型教师为职志
我这样做数学教师
给孩子合作、愉快的学习氛围
——答《教师月刊》十问
054 陈 斌 班级微电影的推动者
从改变自我开始
不能等着别人把你所期待的条件都准备好了
——答《教师月刊》十问
066 张硕果 织一张幸福生活的网
总有额外的奖赏
把自己和学生带往高处
——答《教师月刊》十问
078 “成为学习者”团队 研究学习,关注成长
就这样成为学习者
愿人人都是学习者
——答《教师月刊》十问

回访
2012年度教师
091 杨林柯 希望有真正属于教师的独立工会
092 秦建云 勇于挑战自我
093 敖双英 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095 胡兴松 享受教育,幸福生活
097 邱 磊 清醒的、向善的、专业的
098 赵群筠 慢慢做吧

2013年度教师
100 吴启雷 做好职业规划很重要
102 郑立平 这是对教育改革民间尝试的肯定
104 方 庆 我崇拜的人是卢安克
105 陈香吟 热切期待每日与孩子的相遇
107 赵 飞 要清楚内心的需要是什么
109 方春明 上好课,做科研,过好每一天
110 李卫锋 我比较关心师德问题
【免费在线读】
教师作为建设性的力量

文 _ 林茶居

近日,在微博上看到著名“三农问题”学者陈里先生发布信息说,人民网邀请其推荐2014年度责任公民候选人,主要对象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特别是民生和改革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责任公民”一词,让我产生了参与的兴趣,并想到一个人:南京师大附中退休教师王栋生(吴非)。我当即写了如下推荐语:王老师教出了一大批有良知的学生,更影响了众多青年教师,“不跪着教书”,不跪着写作。教书立人,坚持常识和真相,著书立说,清醒而节制,可谓中国教师的高度和良心。
一个中学教师,与大众媒体的“年度人物”似乎不搭界,与“为社会发展进步”似乎也缺乏明显的关联,毕竟,这种评选既强调年度效应,又需要有具体的“贡献”。在人们的心目中,政治精英、商业大佬、传媒巨子、娱乐明星、平民英雄才是合适人选。但我要说的是,这正是教师职业的特点:静水流深,润物无声,不急躁,不喧哗,不追求“头版头条”。王栋生老师通过课堂,通过文字,通过社会交往(包括师生交往),培育有骨气、有担当、有文化的人,影响同气相求的年轻人,发现身边优秀的人或人身上的优秀部分并加以肯定和褒扬。他的教书生活,深含看不见的建设性力量。这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职业品质和文化自觉。
我曾经采访过的原《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先生爱说的一句话是:建设自己,就是改造社会,建设中国。朱学东先生肯定比我更清楚,“建设”一词,因为颇具意识形态色彩,在很多人那里并不受待见。他之所以还这么说,一定是看到了,当下中国严重缺乏“建设”的文化,缺乏那种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建设性力量——个人这样,社会亦如此,各个层面都还存在阶级斗争的阴影和冲动,所以才有一些学者如崔卫平,对协商、共存、共生等“社会理性”的深切呼唤。
所谓建设,并不必然就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尤其是在教育场域。这些年的中国教育,给人的印象是“改来变去”,“找不着北”——我想起多年前跟北师大的丁道勇先生交流时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找不着北,是因为心中没有“南方”。同样的道理,要建设好自己,要建设好教育,前提就是校准内心的“指南针”,弄清楚为什么而建设。否则,愈是“建设”,愈是偏离;愈是“建设”,愈是损坏。
教师内心的这个“指南针”,既指向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也指向自己的职业与生活,既指向当下的需求,也指向未来的发展,要校准并非易事,必须善于动态平衡,有时还需有所取舍。换一句比较简明的话来说,就是要超越简单的教育成功学,有比分数、考试更大的关怀,“把成功当作优秀的副产品”(周国平语),把立志成才当作健康成长的衍生物,还原“教人成功的教育”为“成全人的教育”。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可能以明确的立场和思路去考虑从哪里建设和如何建设。
教师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曾经是以直接参与社会改造的方式显现的,像陈鹤琴、陶行知、晏阳初那一代人,就是如此。在当时,教育被视为社会建设、乡村建设的策源地和原动力。2014年11月底,我到温州市翔宇中学参加“王人驹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民国教育馆筹备会”,得以初步了解王人驹这位民国时期的温州教育家,他在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专著《地方教育辅导经验谈》中,引述了浙江省教育厅提出的农村中心小学办学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要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心”。他本人作为小学校长,在教育教学之外,还致力于当地的农业、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事业。
这个传统,因为社会制度、文化的变迁,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早已失落。不过,近一些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发起成立面向社会的学术共同体或面向教师的成长共同体,积极参与教育公益及民间慈善活动,推动留守儿童关怀和社区儿童阅读事业,呈现出一种新型的社会介入方式。从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到一种勃勃的建设性力量。
当然,今天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育人、立人,培育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来参与社会建设的——它不止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着眼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生幸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同时建设自己并生成源源不断的建设性力量。
【作者简介】
李永梅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国内教师用书领先品牌“大夏书系”总策划人。
林茶居1969年6月生于福建东山岛,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有诗歌、散文、诗歌评论、文化随笔、教育随笔等。2000年出版诗集《大海的两个侧面》。曾供职于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建教育杂志社。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教师月刊》主编。
【媒体评论】
周春梅 一个特别在意教学品质的人
常丽华 始业课程的探索者
林志超 努力做一个“特殊的艺术家”
何凤珠 以成为学习型教师为职志
陈斌 班级微电影的推动者
张硕果 织一张幸福生活的网
“成为学习者”团队 研究学习,关注成长
【1元秒杀专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