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作者回忆童年的散文集,堪称散文版城南旧事。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写了自己儿时的玩具,只是几只简单的“小脚儿娘”,作者却因此获得了童年的乐趣,充分表达出当时“穷开心过日子”的生活实况。
【前言】
  母亲的童年回忆在北京城南游艺园里的那些说书 、京韵大 鼓、杂耍、变戏法、地方戏里;我们的童年回忆在台 北城南川端桥 畔夏夜的凉座里,那里也有说书、相声,还有唱歌和 蒙古烤肉。
念小学时每到周末晚上,父母亲就带我们上厦门 街那家四 川馆吃饭。四个孩子的六口之家,靠两枝勤奋的笔, 负担不轻, 母亲常常说我们是“苦中作乐”。低低矮矮木板搭的 四川馆紧靠 着铁道边,每次隆隆的火车一过,木屋就惊天动地摇 起来。那一 番天摇地动,就像四川馆入门柜台上的那一罐颜色漂 亮好吃的 泡菜;也像那跑堂拖得长长的一声地道四川风味的“ 一碗担—— 担——面——”一样,让我们觉得新鲜有趣。
吃完晚饭,我们照例到附近的一家“大”文具店 逛逛,母亲 说:“每个孩子进了文具店,眼睛就会发亮。”我在 店里东看看、西 摸摸,什么都好。母亲能看穿孩子的心,她慧黠地 笑着说:“好 像看看都过瘾似的!” 班上有一半同学的铅笔盒和那里头的文具都比我 们的好, 但我们不觉得自己非要也有同样的才快乐,父母亲给 了我们自 由和爱,使我们不觉得匮乏。
不过,每回逛文具店,倒也没空手而回过。小手 里总会捏拿 着一、两枝香水铅笔或是小橡皮擦什么的。迎着晚风 ,闻着那俗 丽的香水铅笔味儿,我们慢慢地散步回家。
什么叫幸福?现在回想,那种感觉就是幸福吧。
幸福在艰苦的岁月中特别动人! 多年前有次和母亲聊天,我提起小时候羡慕会 弹琴的人, 自己常常把床尾高起来的横杠当琴键,自我陶醉地弹 上半天。
母亲说:“我也做过这种事儿,我有一个老九霞的鞋 盒子,盒子里 住着我用火柴棒做的小脚儿娘,我常常跟同伴捏着自 己的小脚 儿娘,哆哆哆地走到对方的鞋盒里,展开两‘家’的 来往。敲门、 开门、让座、倒茶、吃东西、聊天,我们假装成大人 ,假装成家庭主 妇,说的都是大人话,爱说什么说什么,不受限于大 人,有意思得 很。那时,我常在我们北屋套间里玩小脚儿娘。” 后来她写了一篇《我的童玩》,就写到她的小脚 儿娘,那个时 代,女孩子自已做的玩具和玩的游戏,常常是和学女 红或做家事 有关,那时的教育多半是在旧式的家庭里自然形成的 。母亲写 道:“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 和一去不回 的生活。” 母亲晚年用心为孩子写了许多有趣可读的东西。
母亲不但喜欢为孩子写故事,也翻译世界儿童文 学名著给 孩子们。她主持纯文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文学作品 ,自七十 年代后期也开始开辟儿童书的路径。当时我协助母亲 编务,我 们精心为小朋友编辑出版了一些童书,其中还有好几 本获得文 学奖。
一九七一年,台湾有一批小学老师参加教师研习 会培训,母 亲担任指导教师,带领一个写作小组,在她的指导引 领下,后来 有好几位成为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自一九六八到一九九六年,近三十年间,母亲受 邀加入国 小国语教科书编审会,为全台湾的小学生编审国语课 本,并主 稿一、二年级的国语课本。她把儿童文学的精神和趣 味注入原 本略显枯燥的教科书,得到社会及教育界的赞赏,认 为低年级的 国语课本呈现出了一番新气象,那是“林海音风格” 。
一位曾经参与编写、教学的教师就说,他们师生 不仅陶醉在 林海音优美的文字中,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 善良的人 格,对台湾的教育是了不起的贡献。
小时候,我们常常把家里的几把藤椅倒扣在地板 上,长长的 摆上一排,藤椅上再蒙上大棉被,我们就在里头钻, 像是在地道、 碉堡里一样有趣,母亲有时还会帮我们摆,甚至给我 们出主意, 把几个枕头堆起来,就成了碉堡口的炮台。
她也从来没有进我们房间东搜西寻或是动手整理 ,她说: “小孩子整理书籍、收拾纸屑、剪贴壁画,有他自己 的意思,他自 己的房间、自己的东西嘛!妈妈插手在其间,破坏了 他们的自主 力。人天生就有权利与责任感,赋予他权利,自然他 就负起责任 来了。” 小时候我们淘气,母亲要发脾气管教时,她常常 会“噗哧”一 声笑出来,那只要打孩子的手也就“高高地举,轻轻 地落”了。有 一回,我说:“妈,你干嘛要笑嘛?”她说:“我想 起我小时候的淘 气事儿了。” 有时下过雨,满院子水,我们要求:“让我们光 脚、r出去玩好 不好?”母亲大都会答应,只要天气不冷,玩完要先 洗脚才能进 屋。母亲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我想拦阻 孩子去玩一 盆水的时候,忽然想到我小时候在雨地光了脚蹬水的 快乐,那么 孩子只要求一盆水,实在算不得淘气。” 与母亲接触过的人往往会发觉她是个很有童心的 入。儿童 文学作家桂文亚说的一段话传神:“林海音先生无 论在讨论事 情或谈天时,常会不自觉流露出天真,这个天真不是 造作,是很 自然地把她看见的事情描述出来。由于她从小在北京 成长,词 汇丰富,再加上感觉敏锐,又是一个小说家,所以叙 述的过程很 活泼,常把生活中平淡的事说得有趣、写得生动,这 样的作品也 就很接近儿童心灵及趣味。” 北方人常说“自来喜”,我觉得母亲的儿童文学 作品就有一种“自来喜”的味道。
七十六岁那年,母亲写下:“英子的心还是七十 六年前的那颗心,把家人和朋友紧紧搂在心上,到老 不变。” 七十七岁那年,她聆听钢琴家,与她的名字只差 一个字的林 海为《城南旧事》谱写的一组乐曲,她写下了一首略 带伤感的回 忆童年的小诗:“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 年,忽见柳条 儿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的脸上,鼻孔里刺痒 。抚摸着鼻 尖,泪珠儿沾湿了我七岁的小手。……我愿在这儿静 静地听,向 我自己的心诉求,给我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着它, 我去踏冬月 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静静地听,静 静地听,听到 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七十八岁那年,她许下未来要专注于儿童文学写 作的心愿, 她说:“我要写我的童玩、我的游伴、我说的话、我 读的书、我的小 油鸡、我的小疯狗、土地庙的小吃摊、破洋车上老头 子塞在我脚 下的破棉袄……”可惜这个心愿终因健康因素,半途 而废。
2001年12月1日,母亲病逝台北,享年八十三岁 。我在 重新阅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 多孩子喜 欢她的文章。因为,她一直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十 三岁失去 父亲,仓促结束童年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的 母亲,就像 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里的英子,那个好奇 天真的英子, 一直在她的心里,从来没离开过。
【免费在线读】
  窗和门都是从墙上挖个洞而构成的,也都是可以 开关的。但 是因为名字的不同,意义也大有区别。门是要关的好 ,关了门可以 把一切你所不喜欢的事情摒弃在外。所以门是无情的 ,我们看见 “门禁森严”,便要掉头而返;吃了“闭门羹”便会 垂头丧气。
  窗是要开的好,开了窗首先便迎进新鲜的空气、 充分的阳光、 美丽的风景。窗把我们和大自然的隔膜打开。有一位 作家对于门 和窗有这样一句妙语: “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的丈夫,但是理想的爱 人总是打窗子出进的。” 窗子是有情的,它使失望者得到安慰,不是吗? 除了情人以外,贼也是喜欢打窗子出进的。
  无论在房屋建筑上,在人们生活中,窗都占了重 要的地位。“窗 明几净”是勤快主妇的表现,而文人的家庭,也总是 把书桌分配到 窗下,迎着窗前的景色,执笔人的思潮便会如泉水一 样地涌出。我 们在漫长的旅途上,也是仗了车有车窗、船有船窗才 把沿途的风景 一览无余。我们中国有一位美学家李笠翁,便是一位 “窗”的欣赏 者。他发明了扇形窗,开在湖舫上,因为中国的折扇 上常画风景, 湖舫上如果有了扇形窗,窗外的风景便如上了折扇。
  他又发明了 “尺幅窗”,因为他家有一扇窗,窗外恰好是有“丹 山碧水,茅屋板 桥,茂林修竹”的好风景,他便用几张纸把窗的上下 糊成中国字画 的幅头,再镶上边儿,猛一进屋子的人,简直不知这 是画的画儿呢, 还是真的风景? 家家的窗外有着不同的环境,推窗而望,不同的 风光便予人以 不同的灵感。我家的窗和所有旧式木屋的一样,里外 两扇,推过来 推过去。我家有一排窗是紧临着街的,所以过路的人 偶一抬头,我 家的风光便一览无余。我家卧室的窗也临着街。卧室 是纯粹的卧 室,摆床的时候煞费苦心,为了两面留出走路,不知 靠在哪一头合 适,后还是让它贴着窗户。这样一来,虽然有许多 讨厌处,比如 各种市声都好像压在你耳旁吆唤。但是也有许多好处 ,送报的从 窗缝里塞进报来,恰好落在枕旁。除了一排木栏杆隔 断外,似乎家 庭已经和市街融合为一了。
  绿衣人也看中了这窗子的方便,他不再叫门,一 封封的信从窗 子递进来。我的小小书桌也是临窗的,有时正伏案写 读,忽然听见 自行车戛然而止停在窗前。等你抬起头来,一封信已 经推到书桌 上了。到后来,邻长的通知单、取电灯费的、取水费 的、送稿费的, 都到窗前便停步了。我家的窗户,除了人的进出外, 已经代替了门 的许多功用,甚至朋友的光临也是先到窗前来探探头 ,看看主人在 家与否再叫门。
  我分配给书桌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得空我总喜欢 坐在桌前摸 摸索索。有时一无所事,只是坐着望着窗外凝思,一 云一叶都能勾 起无边的思潮。夜晚,拉上窗帘,在万籁俱寂时伏案 写作,不知夜 深到什么程度,因此常常引起巡夜警察的疑心,他们 轻轻儿地在窗 前停下来静听着。过一会儿,似乎失望于没有四个人 在搓麻将,便 骑上车过去了。
  我每天坐在这里,可以定时地看到许多不知姓名 的熟悉的面 孔,买菜的、上班的、上学的。我有时给他们编故事 ,猜他们的身 世,估量他们的脾气,这真是一个思想的娱乐!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再回到北平,北平的朋友 一定要问起 我台湾的生活,我不会忘记告诉他们,几年的木屋生 活里,窗子是 占多么重要的地位。
  ……P1-3
【目录】



友情

寂寞之友
三只丑小鸭
小林的伞
教子无方
妈妈说,不行!
秋游狮头山
日落百老汇
访马克·吐温故居
寂寞之旅
好日子

冬青树
今天是星期天
鸭的喜剧
书桌

文华阁剪发记
虎坊桥
北平漫笔
天桥上当记
苦念北平
骑小驴儿上西山
英子的乡恋
绢笠町忆往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豆腐颂
我的童玩
旧时三女子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闲庭寂寂景萧条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访母校·忆儿时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难忘的两座桥
看象
奔向光明
新竹白粉
爱玉冰
虱目鱼的成长
珊瑚
台北温泉漫写
说猴
鲈鳗和流氓
台湾的香花
艋胛
台南“度小月”
穿山甲
相思仔

爱与牵手
窃读记
吹箫的人
豆腐一声天下白
童年和童心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她原籍台湾,生于日本,长在北京。她的父亲在她12岁时离世,剩下她与母亲一起照顾三位妹妹和两位弟弟。她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成功地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林海音提出“纯文学”的概念,提倡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的文学创作。她成立纯文学出版社,创办《纯文学杂志》,发掘鼓励了无数青年作家,写下独树一帜的出版传奇。林海音一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代表作有《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等,她说:“我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是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