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媒体评论】
  近二十年来,我时时感到,从我们的老师到学生,三代人都在注视着我们。我时时感到,我不仅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目标而走在这条路上,也是为了弥补三代人的缺憾,为了同时代的那些不幸者。
  ——葛剑雄

【书摘与插画】
地图上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
——读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和《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先师谭其骧先生在主编和修订《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的三十多年间,一直无法回避一个重大问题——这套地图集需要显示的从原始社会到清末的“中国”有多大的范围?以什么为标准,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在当时,这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学术难题,更面临着政治上的风险,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和“心有余悸”的年代。

到《图集》终于开始分册修订,即将公开出版时,他在《总编例》中正式确定了这一原则: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映射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这套图集力求把这个范围内历史上各个民族、各个政权的疆域全部画清楚。有些政权的辖境可能在有些时期一部分在这个范围之内,一部分在这个范围以外,那就以它的政治中心为转移,中心在范围内则作为中国政权处理,在范围外则作邻国处理。

在此前的1981年5月,谭先生在北京出席“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在会上作了一个题为《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报告,比较详细地谈了他确定这一原则的根据和想法。但据他的报告整理出来的文章却迟迟未能问世,直到10年后才发表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后收入《长水集续编》,在先生去世后的1994年出版。

众所周知,《图集》在正式出版时尽管由谭先生作为主编署名,但一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办,由一个专门设立的“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简称“杨图委员会”)指导,由中央主管部门审定的。《图集》所依据的原则、观念和处理办法必须与官方立场一致,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先生所能做的是如何在官方所划定的空间限度地尊重历史事实,使这些政策化的原则找到恰当的史料根据,得到合理的解释。

但实际上,谭先生连自己确定的(也是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原则也无法完全遵守。例如唐安南都护府的南界、隋唐的北界等,只能放弃自己根据史料作出的判断,根据领导的裁决定稿。直到1982年,他坚持增加一幅公元820年吐蕃(藏族的前身)分幅图以显示其疆域的主张,有幸“上达天听”,由胡耀邦批示“同意”,才得以实现。详见拙著《悠悠长水——谭其骧后传》,第二章《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下,续《前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文革”后半期,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定外交部副部长余湛主持审定《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稿,条约法律司人员具体联系。以下有关《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叙述并见此章及《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第十二章《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另一方面,谭先生的认识与观念也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图集》编绘、修订的阶段,即1955—1988年的中国——经历着“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整风反右”“大跃进”“反右倾”“拔白旗”“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苏论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反苏修”(苏联修正主义)、“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等政治运动,都曾直接或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图集》,甚至具体而微的某一条线、某一个点的确定、移动、增加或删除。当时对“严格尊重历史事实”的理解,是尽可能找到“政治上”有利的史料,或者对史料尽可能作对我方有利的解释。而对重大的“政治原则”,是无法越雷池一步的。如对台湾的画法,尽管谭先生的主张终被接受,但《图集》的出版因此被推迟了五六年,经过胡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努力并获得三位中央书记处书记(包括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部长)圈阅方能实现,而作为主编的他也不得不同意作某些变通。否则,就像他曾经悲观地预测,在他的有生之年会看不到《图集》的出版。

谭先生在晚年,曾不止一次与我谈及编绘《图集》的往事,也提到他提出“历史时期的中国”与“中国疆域”处理原则的艰难与无奈。我曾告诉他,质疑或反对他的意见的人两方面都有,有人认为《图集》所画的“历史时期的中国”超出了实际因而太大了,也有人指责这个“中国”的范围太小了,例如6世纪后的高句丽、高丽应该包括在内。他叹息道:“我是没有办法了,今后看谁能解决吧!”
……

【作者简介】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1983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内容简介】
《葛剑雄文集五:追寻时空》收入葛剑雄教授三部重要学术论文自选集,全面反映了作者在其三十余年学术生涯不同阶段的治学历程。
《葛剑雄自选集》收录作者早年在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领域的代表性论文,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力和扎实的学术水平。
《行路集》收录作者多年来在治学道路上的所思所感,体现出一位知识分子深沉的治学和家国情怀。
《葛剑雄自选集续编》则体现了作者近年来知行合一,对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古老而崭新的交叉学科的继承与发扬。

【目录】
选编小记
葛剑雄自选集
自序
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兼论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关于秦代人口数量的新估计
汉武帝时“户口减半”考实
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
《中国移民史》前言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古都与移民
移民与秦文化
永嘉乱后汉人对河西的迁移及其文化意义
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
宋以前的洛阳与移民
历史的启示:中央集权下的中央与地方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
关于西南早期文化和交通的几个问题
历史人才分布研究二题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
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与开放观
我看东西方文化
就事论事与不就事论事——我看《怀柔远人》之争

行路集
永在路上(《行路集》代自序)
五十述学
真实的历史:永恒的追求——我的史学观
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主人意识
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社会公正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阶段
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关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
移民与中国的现代化
民族主义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吗?
我们应有的反思——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开放观念与世界新文明
世纪杂感
略论我国封建社会各阶级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
论中国史上之户口——兼论准确使用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秦汉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
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
宋代人口新证
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阳能否列为“七大古都”

葛剑雄自选集续编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尊重历史,立足现实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
从历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
从历史地理看长时段环境变迁
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
“天人合一”——建设美丽中国之道
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到数字化
《苹果里的五角星——〈系列世界地图〉诞生纪实》序
移民与都市文化
移民与文化传播——以绍兴为例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地图上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读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和《历
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世界史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应该延续河流的生命
城市品性
城市城市——从中国的城市体制看旧城破坏
利用、改造、普及代替不了保护
纪录片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吗
从历史地理认识郑和航海的意义
评《1421:中国发现世界》——兼论真实史料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编辑】
葛剑雄教授以历史地理学为根基,潜心治学三十五年,直面历史学真问题:
1.秦朝人口有4000万吗?
2.汉唐时代的开放观念有何负面影响?
3.北宋人口到底有没有1亿?
4.明代晚期人口就有2亿?
5.清代盛极一时的徽商何以在近代没落?
6.河南安阳有资格成为中国第七大古都吗?
7.如何辩证看待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现象?
8.谭其骧先生在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困惑与无奈何在?……
《葛剑雄文集五:追寻时空》论从史出,深入浅出。另外,葛剑雄教授对传统中国的民族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认识和继承传统的深度思考,在《追寻时空》中值得一读。

《葛剑雄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学人文库”之一,七卷精装本,囊括葛剑雄教授迄今*重要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中国人口史领域的研究丰碑。文集由葛剑雄重新编订,当中很多为市面上已经绝版的书目,如修订版《悠悠长水:谭其骧传》增补更多历史细节,第四卷《南北西东》首次发表《北极日记》等。

葛剑雄文集一 普天之下
葛剑雄文集二 亿兆斯民
葛剑雄文集三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
葛剑雄文集四 南北西东
葛剑雄文集五 追寻时空
葛剑雄文集六 史迹记踪
葛剑雄文集七 冷眼热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