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管锥编(共4册)》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他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等中国十部传统典籍的“读书心得”。这十部典籍分属经、史、子、集,渊博浩瀚。全书多谈文论艺,均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比较和文献征引的方法,举凡音韵、训诂、经义等等涉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方方面面概有涉及。本书作者钱钟书先生(一九一○—一九九八年)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的著述,如广为传播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均已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共分四册,展现了它所具有的独特诠释方法及其价值,并着重阐明其诠释方法对中国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继承、发展和贡献。


【内容简介】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本书堪称“国学大典”,是一部钱钟书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学术著作,是其主要学术代表作之一。
  《管锥编》辑录《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共计781则,近130万字。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证和诠释。其中以《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种耗力*巨,占全书近半篇幅。


【目录】

周易正義二七則
毛詩正義六○則
左傳正義六七則
史記會註考證五八則
老子王弼註一九則
列子張湛註九則
焦氏易林三一則
楚辭洪興祖補註一八則
太平廣記二一三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二七七则SDX


【免费在线读】

周易正义 一 论易之三名 *、《论易之三名》:“《易纬干凿度》云 ‘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按《毛诗正义·诗谱序》:“诗之道放于此乎”;《正义》:“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皇侃《论语义疏》自序:“舍字制音,呼之为‘伦’。……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未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第三五:“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智者《法华玄义》卷六上:“机有三义:机是微义,是关义,是宜义。应者亦为三义:应是赴义,是对义,是应义。”后世著述如董斯张《吹景集》卷一〇《佛字有五音六义》,亦堪连类。胥征不仅一字能涵多意,抑且数意可能同时并用,“合诸科”于“一言”。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辩a(1)a;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einund dasselbe Wort fur zwei entgegengesetzte bestimmungen),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a(2)a。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
  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如《论语·子罕》:“空空如也”,“空”可训虚无,亦可训诚悫,两义不同而亦不倍。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训,如“乱”兼训“治”,“废”兼训“置”,《墨子·经》上早曰:“已:成,亡”;古人所谓“反训”,两义相违而亦相仇。然此特言其体耳。若用时而只取一义,则亦无所谓虚涵数意也。心理事理,错综交纠:如冰炭相憎,胶漆相爱者,如珠玉辉映、笙磬和谐者,如鸡兔共笼、牛骥同槽者,盖无不有。赅众理而约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焉,使不倍者交协、相反者互成,如前所举“易”、“诗”、“论”、“王”等字之三、四、五义,黑格尔用“奥伏赫变”之二义,是也。匹似《墨子·经说》上:“为衣、成也,治病、亡也”;非即示“已”虽具两义,各行其是乎?《论语·微子》:“隐居放言”,可释为极言尽词,亦可释为舍置不言,然二义在此句不能同时合训,必须拈一弃一。孔融《离合郡姓名字诗》云:“无名无誉,放言深藏”,谓“与”字也(“誉”去“言”),仅作弃置解;而路粹枉状奏孔融云:“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后汉书·郑、孔、荀列传》章怀注:“跌荡,无仪检也;放,纵也”,又仅作肆极解。是“放言”之“放”体涵分训,用却未著合训矣。即以“奥伏赫变”而论,黑格尔谓其蕴“灭绝”(einende machen)与“保存”(erhalten)二义a(3)a;顾哲理书中,每限于一义尔。信摭数例。康德《人性学》(Anthropologie)第七四节论情感(der Affekt),谓当其勃起,则心性之恬静消灭(Wodurch die Fassung des Gemüts aufgehoben wird)a(4)a。席勒《论流丽与庄重》(Ueber Anmut und Würde)云:“事物变易(Ver?nderung)而不丧失其本来(ohne seine Identitat aufzuheben)者,唯运行(Bewegung)为然”a(5)a。冯德《心理学》引恒言:“有因斯得果,成果已失因”(Mit dem Grund ist die Folge gegeben,mit der Folge ist der Grund aufgehoben)a(6)a。歌德深非诗有笺释(Ausegung),以为释文不啻取原文而代之,笺者所用字一一抵销作者所用字(so hebt ein Wort das andere auf)a(7)a。此皆只局于“灭绝”一义也。席勒《美育书札》(Ueber die asthetischen Erziehung des Menschen)第七,*八函等言分裂者归于合、抵牾者归于和,以“奥伏赫变”与“合并”(Verbinden)、“会通”(Vereinigen)连用a(8)a;又谢林《超验唯心论大系》(System des transzendentalen Idealismus)中,连行接句,频见此字,与“解除”(aufl?sen)并用a(9)a,以指矛盾之超越、融贯。则均同时合训,虚涵二意,隐承中世纪神秘家言a(10)a,而与黑格尔相视莫逆矣。别见《老子》卷论第四〇章。
  语出双关,文蕴两意,乃诙谐之惯事,固词章所优为a(11)a,义理亦有之。后将随文阐说,兹拈二例,聊畅厥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