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有我的整个人生:京都206路

久违的206路。我自打生下来就住在这条公交线旁边,但不管是上学还是玩耍,我的生活总是迈过这条线,几乎没坐过206路公交车。

这条线沿途挤满了著名的寺庙。我常常经过寺庙门口,却只进过其中很少几处。西本愿寺离我出生、长大的家只有两百米。我曾在寺门口的大路上玩棒球蹭坏了墙壁,玩累了就进寺庙,用龙形的“御手水”洗头,然后在休息处讨杯冰茶喝。但在四十岁之后,我才瞻仰该寺至关重要的飞云阁。银阁寺和206路隔开一截,从我上了十年的大学走过去只要十五分钟,而我至今还没进去过。常听说东福寺的庭院很美,也没去过;广隆寺的弥勒菩萨,我也只在美术课本上看过。至于南禅寺和高台寺,几年前陪远道而来的客人才次去,金阁寺和龙安寺则是三十岁之后去的。

不花钱就能在这些寺院休息让人不会有付钱进寺的感觉,所以在这趟公交旅程中我暂时放弃那些需要门票钱的地方。东面自三十三间堂起,经过智积院、知恩院,从平安神宫一侧上行;西面则从大德寺经过北野天满宫旁,然后掠过二条城的背后、壬生寺的一侧,往西本愿寺和东本愿寺下行……据说这些地方都有气派的庭院,不过,且让我一概过门不入。

在乘车前东想西想也没用,不过我们也可以预先想象一些场景:京都的花街、往昔的青楼、情人旅馆区中,规模较大的都集中在这条公交沿线,如五条乐园、宫川町、安井、祇园、冈崎、上七轩、五番町、岛原等。还有不少赏花点,如八坂神社、冈崎、贺茂川、樱花胜地平野神社、梅花胜地北野天满宫。另外就是大学。东侧沿线有京都女子大学、华顶大学、艺术大学音乐系、京都大学、京都工业纤维大学、京都圣母女子大学、京都府立大学、大谷大学、佛教大学、龙谷大学。同志社大学和立命馆大学离206路也只有两站路。学问之地也几乎都集中在这条线。

苦读,痴恋,疯玩,有时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条路仿佛人生。

京大以前有位哲学老师一夜游乐后,直接从祇园打车去学校讲课;有学生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翻墙溜进银阁寺的庭院,在跨年宴会上烂醉之后冻死;也有一些学生在大文字送火1的前一天集体登山,藏在树林里,在大文字点火的同时一齐拿出手电点亮,使“大”字变成一个“犬”字,让京都市民大为光火。想必还有许多男生在这条公交线告别了处男时代。这里,搞得起首映礼的大影院少,潦倒的小影院扎堆。既有逼仄的商业街,也有繁华的市民娱乐场所,例如歌舞练场和南座。这条公交线汇集了许多城市回忆,“圣”、“性”、“学”、“游”,形成层叠的记忆套盒。

不用说,这样的街道通向“那个世界”:法悦的世界(神社佛阁),推论的世界(大学),陶醉的世界(花街)。然而就在这些“表象”的边缘,在京都人低调、恭谨、认真的日常之中,还有许多通向更远的“另一个世界”(autremonde)的孔洞。我接下来要书写的,其实是生长于此地的人们所创造的“背后的206路”,也就是正常体温下的京都,以及在那上面开敞的各种孔洞。

寂寞的人们悄然前往的神社与祇园背后衰败的情人旅馆区接壤。为疾病所苦的人们把钉拔地藏当成救命稻草频繁拜望。某座著名寺庙的塔头1,如今成了可疑男子们的聚集地。闪着钝重金属的光泽、如同宇宙基地的高楼群紧贴在茶馆之后。商店里的商品像垃圾般散落在地板和过道上。元祖和本家烤年糕在马路两边唱对台戏。花街背后响起织机声。“男”人专属的电影或秀正在某间剧场上演。色情影院的票价永远都是五百日元,如此等等。

这条公交线沿途—吉田、下鸭、古门前、上七轩,或是稍远一些的衣笠、莲华谷—不论哪个时代都有“三奇人”出没(祇园大概有数不清的能人异士)。这些地方,以及这些人,与其说是世界的极限,不如说是通向“那个世界”的中继站。

有奇人的街道适宜居住。事实上,如果没有能容纳“奇人”的通达世界,束缚就会太强、太紧,不宜居,让人想马上搬家。但若新居所还是与之前搬离的地方一样,那只能说是命。

据说,没有在京都绵延十几代就不算京都人,荒唐。十几代的只有中京、上京的点心老店或裁缝老店。西阵的住户大多来自丹波或丹后,在室町横行的则是原籍近江的商人。手艺人多是北陆的。许多“媳妇”来自大阪。还有,掌管京都的阶层原本就大多来自关东等其他地区。藤原、平、源、足利、丰臣、萨摩藩长门藩……搅乱京都的全是些外来户,而以汤川秀树打头的一代代诺贝尔获奖者,或者号称是京大“著名”教授的一群人,几乎没有哪个是京都本地人。即便有,多也就是第三代。京都首先是“外来的大人物”、“外来的部队”的争锋之地。对那些碰巧在当时来京都打拼然后住下来的人来说,实在是不胜刀兵之扰。顺便一提,我们家的亲戚全都是从爷爷那一代,自北陆的福井逃来此地的。尽管如此,到了第三代,就被旁人称作是“京都人”。

城市不是施政者一个人的。施政者或许拥有它,但在同一个地方持续过日子的是民众。施政者把民众的屋子挪开,修路、建宅邸或建寺庙,而民众只要找到别的空隙,就在那里继续过下去。因为他们有工作。因为他们要牢牢抓住工作。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联系产生了。对那些来城市打拼然后就此住下的人来说,联系不再是血缘,他们被老家、被城市的统治层推挤到一边,联系是他们之间相互扶助的人际网。有时为了维护这张人际网,他们会向内封闭。在没有进到他们的网之前,他们习惯“对陌生人说不”。但如果有同伴的介绍,陌生人也能得到很好的接纳。只要有一个朋友,就能进到细节深处,这就是京都。

“联系”体现出那些靠联系生活的人们的人生。如果说,某个人依靠小小的联系,以他自己的方式缠绕和笼络,编织他的人生,那么这则“京都指南”的背后,或许就是我的人生。或许我回避的地方正是我人生的底片。也有一些地方是我本不想回避然而又无法讲述的。还有一些地方和我的关系太密切,或是讲述它们让我受不了,让我沮丧,所以我没法讲。这些地方大概才刻着真正的“历史”,可是提起它们,哪怕是现在,都会有过于鲜明的“面孔”一个接一个地浮现。在这一层意义上,我还是只能讲述这座城市的上层澄清的部分。不过即便只是上层澄清的部分,也足以窥见这座城市的“历史”背后养成的“另一部历史”。大部分“京都人”从外地来这座城市讨生活,回不了故乡,就此长居,他们在城市的罅隙里顽强地传承着一种文化,如果能让人看到这种文化的一鳞半爪,我写这本书就是有意义的。

尽管自身没能继承几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传统,但我确实是一名生长于斯、沉浸其中的“京都生活者”。接下来便是我坦诚得近乎羞愧的“京都指南”。

那么出发吧。乘坐“京都206路”,从京都站往东。


【媒体评论】

【书摘与插画】

【作者简介】

鹫田清一,哲学家。出生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专攻临床哲学、伦理学。曾任关西大学教授、大阪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现为大阪大学校长。著有《梅勒庞蒂》、《自己不可思议的存在》、《“弱”的力量》、《脸的现象学》和《感觉的幽暗风景》等。


【免费在线读】

京都是“古都”吗?

京都是属于修学旅行的城市。一想到全日本的居民当中有多少人来过这里,就有些恍惚。来过两次的人也不少,高中一次,之后又来一次。一提到修学旅行就是京都,当然因为京都是“历史城市”。

但我近觉得,说京都是“历史城市”,这一判断从根本上就是错的。像京都居民这么缺乏历史意识的可谓罕见。难道不是吗?京都人混淆了回忆和梦,分不清什么是希望、什么是过去的痕迹,这种时间感和历史意识的阙如因古寺和老房子的存在而模糊,被偷换成所谓“有历史感的”心境。或许正是因为部分地区的外观没有变化,反倒禁锢了历史意识的觉醒。

这座城里有些地方,若你问“这是什么时候的”,我很难做出回答。临近的历史名城,譬如大津、奈良,还有大阪或神户,它们都有各自的时代面孔。而京都则一直是“古都”,几乎让人心烦。

但正是京都这种无历史性引发了我的兴趣。京都人的时间感觉的阙如,可与“茶泡饭”(当京都人对客人说“吃碗茶泡饭再走吧”,其实是送客之意) 的笑话并列,盛传着一些恶搞的说法。譬如当京都人讲起“近的战争”的时候,他们指的其实是应仁之乱,如此等等。不过我们倒也可以通过这种现象,来关注一下京都人非单纯线性的时间感觉。

是啊,原来也可以这样思考。给我这一启发的,是大概在十年前的夏天,由比利·丰塔纳开展的“音响雕刻”实验。市场的喧嚣、车的嘈杂、校园的铃声,或是枝叶的喧闹、鸟的鸣啭、河底的轰鸣,还有钟声、水琴窟的声音、织机声、从茶屋逸出的三弦音。日常生活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和传统的声响构成了异质的三重维度。该实验把这些飘浮在市街的声音用的音响装置和通信装置集结在东山脚下,并将它们统合、叠加。

丰塔纳也许是想通过这个听觉实验,让都市固有的“同时性”这种时间形式浮现出来。这种“同时性”并非像念珠般线性相连的多个“现在”,而是越过时差重叠的多个“现在”的厚度,或是其中压缩的浓密的能量;是现在的多层性,九鬼周造大概会称之为“垂直的狂喜”(ecstasis)。多个异质的现在交错冲突,无意识间让一个全然不具非生产性的城市保持高温,京都这个城市就是这么被开发出来的,或许如今我们更应该体会其中的苦心,并且再为之添把火。

比起建都多少多少年这种观念上的历史意识,我觉得“时尚的杂芜”更适合这个城市。茶屋里的西洋古董,老货仓里的咖啡馆,菜市场旁的爵士咖啡厅,寺庙墙壁的尽头的现代艺术画廊,如此等等。

这一类让人稀奇的店铺散布在东大路两侧,从五条坂到八坂一带。既有隐秘的酒吧,也有西风东渐时代的宅邸,仿佛现在也有人居住,其实却是做创意菜的中餐馆。劳驾您亲临探索。

城市正在遭受空袭

城市正在遭受严重的空袭。也许这说法有点过,可是我能想象到的只有这个词。

我在大阪工作,到东京出差时,一般坐飞机,而前往市中心则搭乘磁悬浮。坐磁悬浮让我忐忑。不,现在每次坐也都会忐忑。过了天王洲岛,往滨松町去的时候,磁悬浮擦过沿线的高楼急转。公寓三四楼的房间内部一清二楚。之后,磁悬浮穿过高楼的缝隙,横跨住宅的斜上方或是行人往来的天桥。有时与高架桥交错。

室内因此被非特定的人群窥见。如果想不被窥见,只能放下窗挡。但这样就无法通风。又或者,可能会有数十吨的交通工具或水泥块从天而降,们却不得不在这些地方居住、行走和工作。这不是空袭又是什么呢?

京都这处“古都”也遭受着同样的空袭。不光是我们刚才走过的石塀小路附近,在古老木构建筑林立的中京区域,大约二十年前起就开始修建高层公寓,仿佛要将民居挤到一边。私宅也罢,老字号商铺也罢,传统旅馆也罢,室内暴露在高楼之下。

内院也暴露在高楼之下。阳光被阻隔,加上整日垂着帘子,屋里暗暗的,湿气弥漫。从古时候传下来的御寒消暑的智慧一概作废。

提到“空袭”,就顺便再讲讲,暴力不仅是自上而下的。地面上也有看不见的暴力盘踞,毁坏了地域文化。那就是侵蚀商店街的财大气粗的连锁店。

京都的河原町自古就有成排的书店。某知名书店曾是梶井基次郎的《柠檬》的舞台(指的是如今已成为大型连锁书店的丸善初的总店。丸善京都店在2005年关闭时,有不少感到遗憾的读者模仿《柠檬》一书的主人公,买了水果悄悄放在书店。应读者的要求,将于2015 年重新开设丸善京都店),近也变成了卡拉OK 大楼。故事中的青年把柠檬想成炸弹,放在一本外文书上,“十分钟后,那本让人气闷的艺术书就会炸成灰。”青年怀着这样的想象离开书店,恐怕有不少人到该书店时会忍不住想起这一节吧。而这样的文化终将消亡。旧书店硬撑着,然而有名的书店都倒闭了。书店旧址建起为玩乐和消费而存在的设施。与河原町通齐名的三条拱廊街上,传承了好几代的钟表店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电玩中心;有来历的料理旅馆悄然矗立在洒过水的地面尽头,虽然仍守着房子,但已经部分割让给烤肉店;静静地供应京都特色乌冬面的雅致小馆,变身为台式快餐型面馆,整间店里毫无廉耻地贴满了创意菜单。一想到那些留下来的荞麦面馆、**店或是佛具店今后将走上怎样的道路,便觉得可怜。

这是泡沫经济之后在全国各地常见的光景。但在看厌之前,请别忘记,这是插在城市腹部的一把“短刃”。“城”会因此瓦解,无法重振。

今后,“城”的重建会是十分艰难的。一些人同心协力,即便时有争执,仍然一起脚踏实地地生活;而另一些人则是住在同一区域的高层公寓里,他们根本不看其他人的生活,仅仅共有着一种抽象的事实:他们活在各个楼层相同格局的空间里。这两类人很难拥有共同的社区意识。商店街的人们在同一片区域工作,和地区同命运;而大企业的员工则是被位于其他地方的中枢所控制,他们游离于地区(他们总是准备着挪到更有销售效率的地点),这两者也很难拥有一致的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是各自的身体空间、视线在日常的悠然交错的过程中产生的。共度冷暖、风雪乃至灾害,牵挂着彼此的辛苦,在这一过程中酿成了社区意识。然而现在出现在各个地区的,是人们之间过剩的阻隔。

柳田国男在昭和初期曾指出,随着社会的近代化,和“贫穷”这一通行的定义相伴产生的“共同防贫”的力量逐渐消失,“贫穷”变得孤立,终,只要是“贫穷”,就是“孤立的贫穷”。如果把“贫穷”替换成“问题”,柳田国男的话就变成一种警告,警告我们,现代社会丧失了和“问题”相伴的力量。

无遮蔽、无缓冲,来自视线的暴力。站立和行走都会不安,终,恐惧让人们陷入“无法站立”、“无法行走”的状态。等回过神,我们的身体已经被这一类损伤所侵蚀,只能蜷缩成一团,无法做任何抵抗。我们必须把这些不可见的暴力一个个推回去,在自己蹲在地上抱头呻吟之前,在自己向“有关部门”发出惨叫之前。只有靠这样的“共同”做到的小小抵抗,我们能再次让身体向外开敞,地区的力量也一定能超越都市构造上的阻碍。


【内容简介】

林立的古寺,薄弱的历史观。

比起自然,更为亲近技巧和虚构。

热衷滑稽可笑之物,大街小巷藏奇人。

独特的构造,有许多孔洞,与“彼岸”相通。

三件物,城中老街有,郊外新城无:古树,宗教设施,清寂角落。这些地方,是世界的开口……

在京都,这样的开口,比比皆是……比影视中描述的,更为形而上学、更为妖魅的城。


【目录】

往东

在京都站下车/003/拉面文化/005/京都烧/009/山本曼波/011/味之味/014/七条内滨/016

往北

/清水坂/021/京都是“古都”吗?/023/安井/025/高台寺塔头——奇人们的住处/028/再次讲述奇人传说/031/“普通”消失的城市/033/从石塀小路到下河原町/036/城市正在遭受空袭/039/祇园今昔/042/有褶子的城/045/折叠的时间/046/祇园新桥/048/举止与舞蹈——南座/049/一钱洋食/052/间接性美学/053/人工美学/057/还有皮格马利翁美学/059/大碗面、糊汤面和鲱鱼荞麦面/061/乌冬面的形态/062/烫海鳗和青花鱼寿司的悲哀/065/继续漫步祇园/067/穿过新门前,到古川町/069/三条/072/京都的“口”/074/多亏了分手费/075/有巨大孔隙的时代/077/宠爱学生的街区—从东一条到百万遍/080/与视而不见相反—绕道前往出町/083/一句“有趣”/086/咖啡馆—让人得以孤独的地方/089/咖啡馆消失了……/092/伊甸之东/094

往西

下鸭——这里也有奇人的传说/097/京都人喜爱,喜爱新事物/100/限制的明确/102/“穷讲究穿”的真实心境/106/从青虫到成虫/108/“不能让十五岁的春天哭泣”/110/北山通/113/从加茂街道望见的景色/116/贺茂的蔬菜——前缀“お”和后缀“さん”/117/物有时令……/120/都市中心的郊外/123/棋盘格/126/过去乌丸车库还在的时候/129/稍微走个几步……/132/自治都市/136/虚都/138/元祖和本家——今宫的烤年糕串


【编辑推荐】

京都,有腔调。京都人,不好懂。

京都不仅有古寺、民居,也有光怪陆离的新建筑,把城市都给“糟蹋”了。

京都的大企业:华歌尔和欧姆龙。这些现代精密测量技术都承袭自传统手工业?

统一制服?这只是一种妥协和退缩,并不利于审美意识的培养。

对了,在京都,怎么吃?

如此等等。

“有趣”的京都大叔、著名哲学家鹫田清一,带你走进多面的、多褶皱的京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