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秦腔是中华戏曲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有影响的八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行传播,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原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正强长期从事秦腔的理论研究,以其丰厚的积累编著成一部介绍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的大型专科工具书——《秦腔大辞典》,近日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秦腔大辞典》以辞典的形式全面反映秦腔这一剧种自创生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方便秦腔工作者、爱好者、戏曲研究者以及戏曲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的常备工具书。
【内容简介】
秦腔是中华戏曲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有影响的八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
《秦腔大辞典》以辞典的形式全面介绍秦腔这一剧种,收录词目5200多条,分为总类、剧目、表演音乐、舞美、人物、团体、剧场、文献等九大类。收条周详齐备,释文准确缜密,并附插图、谱例、名段唱词等。
《秦腔大辞典》是一部融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民俗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业工具书,适合秦腔工作者、秦腔爱好者、戏曲研究者、戏曲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
【作者简介】
王正强,戏曲、曲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高级编辑。甘肃甘谷县人。现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甘肃省振兴秦腔学会会长、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委员、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目录】
修订说明
凡例
分类词目表
正文
附录:名段唱词
秦腔大事年表
词目笔画索引
【前言】

《秦腔词典》自1995年初版以来,得到国内外学者、戏曲工作者和广大秦腔爱好者的普遍关注和青睐,这令我始料未及,也让我倍受感动。即使在时隔十几年之后的今天,依然不断有人向我频频投函,或求购,或建言,或纠讹勘误,甚至增漏补缺。我国戏剧界老前辈刘厚生、余从,日本学人敏田佳子、井上村,新加坡教授李国治,台湾游子董吉安、梁鸣岐,陕西戏剧界元老鱼讯、米晞、杨天基、王小民,甘肃戏剧界老领导陈光、金行健、张炳玉、扈启贤,以及北京的常静之、江苏的牛钊,还有上海、四川、山西、新疆等省、区、市的数十位学术界老前辈及秦腔爱好者,都以极大热情,在充分肯定该辞书出版价值的同时,直言不讳地对其排版中的错字、撰写上的误笔,乃至一些词条释义中有待商榷之处,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和宝贵建议。*让我感动的是,这些颇有建树的戏剧界专家和学者,显然都是在认真通读全书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斟酌、深思熟虑之后,非常负责地向我表述了各自的看法,尤其一些年近八十的资深专家和剧界领导,竟以万言长信逐条畅述。毋庸讳言,他们的每一条意见,都成为这次修订的*重要参考依凭。

关注该词典的另一个庞大群体,便是广大的秦腔爱好者。在这群读者中,不仅有农民、工人、医生、教师,还有青年学生、高级知识分子甚至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的许多人,每每因能拥有一本《秦腔词典》而引以为自豪;此外,戏曲学校还将其作为授课教材,专业报刊陆续摘编选登,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还将其作为知识讲座和解答提问的依据……正是来自各方的支持,*终汇聚成一股热情的洪流,这洪流又激励着我下决心再次操笔,将其进一步修改完善。

对于原《秦腔词典》的修订,主要是在综合和听取诸多专家、读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词条的释文,作了大量修改甚至重写,尽力做到准确、缜密、精练。其中“总类”部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名词和术语,本着既突出秦腔剧种特点,又遵循戏曲发展规律的原则,试图通过本部类的总体释文,除让读者对秦腔剧种形成的历史发展轨迹有所了解外,还关照了戏曲研究人员的理论需求。因此,根据秦腔剧种漫长的孕育过程,又编撰新增了400余条新词目,以供理论工作者翻检查阅和参考。其次,许多读者反映,目前颇为流行的秦腔折子戏,在分类词目表中难以查找,他们还建议收录经典唱词等。有鉴于此,故在正文中新增“传统折子戏”一栏,又在附录新设“名段唱词”专栏,收录了*为流行的经典唱腔的唱词,以解决广大秦腔爱好者难觅唱词之苦。对初版中的“剧目”、“表演”、“人物”、“团体”、“文献”诸部类,除在原有词条基础上进行大量改写和增漏补缺外,还增加了插图、谱例,以帮助读者直观理解释文。原《秦腔词典》中对青海省各部类词条的缺失,这次也作了力所能及的补充。同时,对近年成长起来的秦腔新秀、新创剧目以及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等,也尽力搜集筛选后一并收编其内。这样,从初版所收词目3386条。其中依然保留安裕群、焦文彬、荆乃立、周建国先生所撰条目,以及金行健、范克俊、刘鹏、李智等先生提供的条目,其余词条的释文均由我一人编撰完成。当然,在我编撰过程中,曾览阅了数百种图书,包括与之相关的专著、论文、报刊以及各种工具书等,如《陕西文化艺术名人录》,《陕西省戏剧志》,《甘肃戏曲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徐慕云《中国戏剧史》,牛芮青《陇上优伶录》,杨志烈等编著的《秦腔剧目初考》,王小民、王炎合著的《秦腔表导演艺术》,马凌元编著的《秦腔打击乐》,等等。前人的这些学术研究成果,都成为我在编写和修订本辞典各类词条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还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博征了西北诸省乃至全国秦腔名人小传和剧团团史,主观上尽量做到详尽周全。但秦腔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所涉及的知识犹如汪洋大海,而历代名家、团体又是无涯无际,限于资料匮乏和时间、能力、精力不足,虽已尽了*努力,却只能编到这样一个规模。尤其剧目、人物部类,尽管以《凡例》第三条之原则择优选录,但还缺漏许多本该选录的新人新作。这使我非常抱愧而且深感不安。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新人新作的涌现,是个没有尽头的无限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缺漏便是欣慰中的遗憾了。

另外,有一些专家还向我提出为本辞典设立顾问的建议。的确,尽管本辞典纯属个人创编行为,但自出版问世以来,许多资深专家、读者曾为它的进一步提高完善献计献策,甚至还提供了大量史料、资料,使其更加丰富充实。事实上,这些声望极高的专家们,早就以顾问的姿态参与到这一浩繁的艺术工程中来,他们的辛劳理应受到尊重,因此,借这次修订机会,一并将其作为本辞典的顾问列于书首,并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