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35个国家的基本情况。每篇用一万多字的篇幅对各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包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同时也介绍了各国的地理、人口、国家发展简史和文化特色,还介绍了各国的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政策方面的情况。这就是一本咨询手册,便于读者查询和了解这些国家基本的知识。
【前言】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向共同繁荣
  李永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初步形成。当前,党中央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运而生。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切实加强务实合作,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走向共同繁荣。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西亚、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过中亚和西亚,终抵达欧洲的历史通道。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这条惠及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路线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代表性,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古代商路称为“丝绸之路”,逐渐被后来的史学家所接受,从而将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合作的渠道,也极大地促进了东方与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可以说,这条绵延千年的商道不仅创造了古代的经济奇迹,而且在东西方之间互通有无,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地区友好交往。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就是一条促进繁荣发展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
  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中亚诸国也被并入沙俄帝国,古代“丝绸之路”成为历史的陈迹。19世纪下半叶,在欧亚大陆上,沙俄帝国建设了经西伯利亚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铁路干线,这条铁路以俄罗斯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起点,横穿西伯利亚通向莫斯科,然后通向欧洲各国,后到荷兰鹿特丹港,被称为条亚欧大陆桥。苏联时期,又修建了著名的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干线,俗称“贝阿干线”。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独立,20世纪90年代,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开始建设,这条大陆桥跨越欧亚两大洲,东起我国连云港,向西经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的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至荷兰鹿特丹港,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约10800公里,通向中国、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长的一条大陆桥。由于这条大陆桥经过中亚联通中国与欧洲,实际上意味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
  今天,中国与亚洲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目的是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提出这个伟大倡议时所强调的,“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期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个倡议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此,“一带一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
  2014年11月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副总理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时期,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当代内涵
  当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首先着眼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可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初是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倡议提出的。不过,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014年春季中国召开人大和政协两个会议。会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这说明,“一带一路”已经从初的国际合作倡议发展成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一个倡议以党的文件和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要求,构成“一带一路”战略出台的主要原因,也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当代内涵。
  ,中国开放事业从主要以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向全方位开放;从“引进来”为主,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众所周知,中国在35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主要是对外开放,打开国门,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即所谓的“招商引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根据世界经济一般规律和贸易规则,调整和理顺国内各种关系,与世界经济规则接轨,吸引国外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这方面我们做出巨大努力,取得巨大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个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绩,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35年。1979~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产值年均增长9.8%,而同时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速只有2.8%。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位,到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收入从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通常的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35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建立开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入世界经济进程是中国前35年改革开放事业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我们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此前的开放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开放。现在,我们面临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结构问题和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实施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沿边省区对外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日益迫切,在西部和沿边地区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体实施紧密合作成为时代趋势。我国大企业国际合作经验日渐丰富,走向国际市场的愿望日益强烈。因此,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成熟的标志。
  第二,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规划各种一体化和区域合作模式,美国也在中国周边谋划自己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为此中国应提出自己的合作构想和应对理念。
  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出现一种现象:各国都希望与中国经济发展构建联系,或提出合作设想,或针对中国经济制定某种战略构想。我国周边已经出现或建成若干一体化设想或结构。美国在中亚先后提出“大中亚计划”“新丝绸之路计划”,欧盟也曾经制定“中亚战略”,俄罗斯除具体实施欧亚经济联盟计划外,还提出远东和西伯利亚开发战略以及欧亚发展带构想,不仅如此,各种自由贸易区倡议及谈判都显示区域合作不断升温。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宣示了中国与地区国家合作的愿望和理念。这个倡议并不包含所谓的地缘政治博弈成分,而是倡导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充分考虑了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和差异性,以及由这种互补和差异产生的机遇。这种互补性是中国与地区国家长期务实合作的重要基础。甚至欧亚经济联盟的建立也没有改变中国与地区国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提出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国内来说,是我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而对于外部世界而言,则是一项互利共赢的合作倡议。“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设想的提出充分说明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我们将迎来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阶段。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理念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联系欧亚各国经济体的纽带,体现的是中国“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和平与合作倡议,反映了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进程中的开放态度、合作诚意以及和平愿望,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倡导的是政治上平等相处,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求同存异。“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和平、合作的纽带,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的必然产物。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要实行包容发展,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要做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落实,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扎实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起来。
  第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要帮助有关沿线国家开展本国和区域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共同推进前期预研,提出一批能够照顾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清单。要高度重视和建设一批有利于沿线国家民生改善的项目。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要重视国别间和区域间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工作,设计符合当地国情的投资和贸易模式,通过机制化安排推进工作。要加大对外援助力度,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要统筹好部门和地区关系,各部门和各地区要加强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从具体举措而言,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主要应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确保“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要把握重点方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点港口城市,共同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为此,首先要强化规划引领,把长期目标任务和近期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工作的具体指导。要抓好重点项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发挥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和示范效应。要畅通投资贸易,着力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营造区域内良好营商环境,抓好境外合作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共赢发展新格局。要拓宽金融合作,加快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渠道支撑,强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保障。要促进人文交流,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和社会基础。要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建设绿色、和谐、共赢的“一带一路”。要加强沟通磋商,充分发挥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和平台的作用,扩大利益契合点,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其次要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要注意按国际惯例办事,充分借鉴现有多边金融机构长期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透明度和包容性,确定开展好批业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同其他全球以及区域多边开发银行的关系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将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下运行。
  2014年10月,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0月24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2014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外的投资者参与。丝路基金将为“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提供融资支持。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时指出,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是关系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天时、地利、人和使然,它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匹配,是惠泽各方的多赢之举,将同其他多边开发机构一道,为推进亚太经济融合和发展做出贡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建立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证明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诚意和决心。
  后要通过“五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一是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二是加强道路联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三是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的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四是加强货币流通。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开展了良好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好的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广。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只要我们在实现五通方面付出努力,产生积极效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就会结出丰硕果实。
  概括起来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蓝图包括以下内容。
  (1)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关注亚洲国家互联互通,努力扩大亚洲国家共同利益。
  (2)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目前,中方制定的“一带一路”规划基本成形。这包括在同各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正在构建的陆上经济合作走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这一框架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中方愿同有关国家进一步协商,完善合作蓝图,打牢合作基础。
  (3)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丝绸之路首先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中方高度重视联通中国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蒙古国、塔吉克斯坦等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优先部署。
  (4)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提供融资支持。
  (5)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支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鼓励更多亚洲国家地方机构与我国省区市建立合作关系。
  根据学者的估计,“一带一路”建设将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而且这些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如果“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未来可能出现一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
  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联系欧亚各国经济体的纽带。它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际合作与区域发展上的创新意义不容忽视。
  ,“丝绸之路经济带”追求的是互利共赢的理念。“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种多边合作的形式,追求的是一种共赢的理念,没有任何政治诉求。
  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开始曾经被误读,似乎这是中国对周边国家开展的经济扩张进程,追求地缘政治垄断或至少是地缘政治影响力。从严格意义上说,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不是某种一体化进程,而是一种促进贸易和合作便利化的过程,合作过程中并不要求任何主权让渡,而是各国独立自主参与。这个过程将是经济互补、市场共容、赢利共享、共同发展的过程。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追求某种一体化进程,更不追求建立某种共同体,而是致力于改善多边合作环境,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是要为多边合作创造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它不是中国独享的,而是团结和包容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对区域内各种一体化进程只有好处,因为消除或缓解中亚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会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融合。
  目前在独联体内部、中亚地区存在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一体化进程,从初级的自由贸易区到关税联盟,从统一经济空间直至终的欧亚联盟。那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合作模式,独联体内部的一体化是建立紧密的合作甚至联盟关系,需要不同程度地做出主权让渡,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项目带动合作、带动发展,是单纯的经济合作。这种合作将更少形式主义,更多实质性内容,将更加追求效率,更少官僚主义习气。“渝新欧”铁路运输合作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明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前景。这就是通常说的加强贸易和使投资便利化,通过便利化措施促进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合作。
  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追求的是互利共赢的理念和结果。正因为如此,虽然2015年,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已经开始运行,欧亚联盟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仍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光明大道”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所涵盖的内容有许多吻合之处,充分说明两国发展战略利益的一致性;吉尔吉斯斯坦不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实施充满期待,而且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多次强调吉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密切联系和两国合作的重要性;白俄罗斯期待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商机;即使俄罗斯,也日益表现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趣,甚至提出在“海上丝绸之路”方面也有合作的空间。
  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与文明和谐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追求的不仅是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而且要发展和谐的文化和文明交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颇具特色,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政策差距大,社会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是经济结构、资源结构、市场结构和人口结构等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但是这种潜在的互补性难以变为现实。而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主要内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然会改善有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创造便利条件,从而实现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这里汇集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与当地文明相结合的现代文化的各种表现。每个国家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传统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必然反映到人的思维习惯、处事风格、外交特点等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将加强各国间的人文合作。人文合作、文化交流将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从而提高各国间的政治互信,带动经济合作。
  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目前存在的地区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并不相悖,更多的是对现有各种合作形式和机制的补充。比如上海合作组织是包括中国、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地区国际组织,在中亚地区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成员国间经济合作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可能替代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更不可能弱化上海合作组织,相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丰富和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存在和运转将为这个互利共赢的合作过程创造和平和谐的环境。同样,“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也不可能取代诸如东盟10+3等现存机制,二者只能是互补关系。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的将是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提出后,关于“丝路”的走向问题就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有关国家的朋友甚至直截了当地问,“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否经过他们的国家。这首先反映了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浓厚兴趣和对新型合作模式的期待。2014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对话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亚洲国家联动发展。亚洲各国高度重视互联互通,很多国家有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现在,需要对接各国战略和规划,找出优先领域和项目,集中资源,联合推进。这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创造需求和就业、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打造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亚洲发展新气象。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也指出了实现互联互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各国制度和法律差异较大,各方需求千差万别,各类机制协调不尽人意等,其中资金缺口为突出,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20年以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高达7300亿美元。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一个或几个国家努力是做不到的,只有广泛建立伙伴关系,才能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拟议中的“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都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些都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双赢和共赢项目。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这样的项目。而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把各国的基础设施完善起来,贯通起来,形成网络,就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
  此外,我们处在一个变革和动荡的世界,世界安全面临挑战,地区安全面临威胁。在我们周边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包括国家间矛盾、民族矛盾、不同宗教教派间的矛盾以及资源纷争、领土纷争等。而人类面临的各种非传统安全也在地区蔓延,如自然灾害、核武器扩散以及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毒品走私等恶势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发展是实现安全的基础,而保障安全的环境则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使各国更加关注共同发展,并为地区安全与稳定做出贡献。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的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五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风险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不是一个一体化机制,也不是什么国际或地区组织,而是一个互利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倡议。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但是对于外部世界而言,它是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倡议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是一个自愿、自主、自由参与的过程。这一构想的落实,终还是要依赖千百个具体的合作项目来充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的倡议,但它不是中国自己的事,它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事业。它开放、包容,不会画地为牢,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它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它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涉及周边国家,是一个大周边的概念,涉及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俄罗斯和中东欧地区。中亚和俄罗斯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亚、俄罗斯以及独联体有关国家和地区不仅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我们与欧洲伙伴沟通的走廊。道路、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是中亚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重要领域。我们应该看到,实施这个倡议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中亚问题。所谓中亚问题,指中亚的稳定、中亚的发展、地区安全和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博弈等。中亚是我们的毗邻地区,中国与中亚五国都建立了友好的国家关系,这五国都是我们的战略伙伴。中亚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这些问题中主要的是中亚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中亚地区经历20余年的发展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巨大成绩。但是不平衡和不稳定仍然是中亚地区发展的主要特点。所谓不平衡,主要指中亚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有很大差异;所谓不稳定,主要指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各国在建立独立国家的过程中,尤其在财产分配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而且这个过程仍然没有结束;某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尚未确定,或现存的发展模式不适合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需要长期的磨合;权力交接体制不明朗。所谓外部因素,主要指中亚各国间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边界问题,水资源问题,相互之间的信任问题,等等。
  第二,与三股势力的斗争。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中亚地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区。这里是各种势力活动的地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主义三股恶势力非常猖獗,由于毗邻阿富汗,毒品种植和走私已经威胁到全世界。尤其在目前,主义和非法贩运毒品活动日益猖獗,已经严重威胁中亚和独联体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目前,欧亚腹地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乌伊运”“东突”等恐怖组织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合流,甚至在组织和人员上也开始合流。这种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风险。
  第三,大国在中亚的竞争。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突然成为地缘政治影响的真空,但是这一状况很快被大国的竞争所代替。目前中亚已经成为大国关注的焦点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竞争的舞台。中亚的稳定是关系到各方利益的问题。中国首先关心的是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与中亚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俄罗斯关心和关注中亚,因为中亚是俄罗斯大国战略和国家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亚地区是俄罗斯安全屏障的南部边界;在经济上,中亚不仅是俄罗斯的重要市场,也是统一经济空间。美国对中亚的地缘政治考虑不仅仅在于阿富汗,而且也是其处理对俄、对华和实施亚洲战略的重要手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往往被误读,认为这是继美国的“大中亚计划”“新丝绸之路计划”以及俄罗斯的欧亚联盟战略之后的又一个地缘政治计划,是中美俄在中亚博弈的结果。实际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并不谋求地缘政治目的,只不过是区域经济合作倡议,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并不矛盾,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和利益契合点并未因为欧亚经济联盟的建设而改变。误读、误解“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将使这个倡议的实施遇到困难。
  第四,国家间的分歧与潜在冲突。国家间冲突一般是多年形成的历史问题造成的,包括领土纷争、资源纷争、族际冲突等。欧亚地区存在诸多这类问题,如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问题,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纳卡”问题,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左岸问题,以及近些年独联体内产生的各种问题。中亚水资源问题的矛盾异常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发展问题,解决起来有难度,不解决又影响国家间关系和地区稳定。欧亚地区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态势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第五,乌克兰危机导致的地缘政治不稳定。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地区地缘政治大博弈。参与这种博弈的不仅仅是乌克兰国内的各种利益集团,还有俄罗斯、美国、欧盟及其盟友。这场政治危机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全球能源市场、金融市场乃至全球经济。乌克兰危机不解决,独联体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将受到巨大影响,当然也会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合作。
  第六,阿富汗的稳定问题。阿富汗问题不仅是通常说的恐怖主义和毒品贩运等问题,还涉及阿富汗内部稳定、民族和解、替代种植等问题。美国和北约军队撤离或部分撤离阿富汗并不能解决阿富汗发展和生存的问题。虽然阿富汗成功举行了总统选举,但是要实现民族和解和正常发展,还要走很长的路。因此,外界因阿富汗问题而对地区稳定的担心不无道理。
  这些问题构成的挑战,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无疑是阻力,但是,以互利共赢为合作理念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或缓解。
  从这部《丝路列国志》可以看出,欧亚大陆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历史传统都存在很大差异,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差距产生机遇,差异形成互补,只要相互包容,就能创造发展的奇迹!古丝路如此,现代丝路亦然!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不是建设起来的,而是根据贸易需要自然形成的。在历史的“丝绸之路”上曾经充满繁荣、和谐、和平的气氛,当然也充满各种神秘与传奇。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是和平、和谐、合作的纽带,是各国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友谊之路。
  当我们设计这部《丝路列国志》时,曾经为应该将哪些国家列入的问题感到困惑。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过程,一个自愿、自觉的过程,其走向和内容将由参与国和参与项目确定,因此我们只能大致确定一个范围。此外,我们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是一个具体的倡议,也是一个合作理念,是强调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值得指出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整体,反映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理念。因此,此书包含的国家只是我们大致考虑的范围。“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我们书中除部分亚洲国家外,只包含了中东欧国家,但是谁又能否认,这条合作共赢之路完全可以走得更长更远呢·
  这部书中介绍了有关国家的基本国情,包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状况,也介绍了国家发展简史和文化特色,还介绍了各国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政策方面的情况。因此,更准确地说,这部书就是一本咨询手册,便于读者查询和了解基本的知识。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或瑕疵,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永全,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长期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校订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俄罗斯历史及当代国际问题的研究。
【目录】

阿尔巴尼亚
阿富汗
阿塞拜疆
爱沙尼亚
巴基斯坦
白俄罗斯
保加利亚
波 兰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俄罗斯
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捷克共和国
克罗地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罗马尼亚
马其顿
孟加拉国
缅 甸
摩尔多瓦
黑 山
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塔吉克斯坦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乌克兰
乌兹别克斯坦
匈牙利
亚美尼亚
伊 朗
印 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