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花事》是法国著名作家科莱特的文艺随笔集,一篇文字描绘一种花,并配以精美手绘贴图。
  著名青年翻译家黄荭以优美的译笔生动再现科莱特如花的文字。
【内容简介】
  1947 年,瑞士出版商梅尔莫提议定期送一束不同的花给科莱特;作为交换,科莱特要以如花文字细细描绘众花。于是,有了《花事》,有了这一段徜徉于花丛中的文字。花开花落,世事流转。一种花,就是一种生命的姿态,一段人事的记忆。写《花事》时,科莱特已近迟暮,却无繁华落、花事了的柔弱,她倔强地翩跹出与众不同的诗意,以不经意的细节瞬间击中你的感觉。
【目录】

玫瑰
百合
栀子花的独白
兰花
紫藤的习性
郁金香
“浮士德”
恶臭
金盏花

幸运花和石柑
铃兰花
红茶花
人工培育的风信子
银莲花
嫩芽
女门房家的侧金盏花
红口水仙
药草
马蹄莲
罂粟
铁筷子

外两篇
葡萄卷须
茜多

科莱特生平及创作年表

附录
被花的闪电击中
曾经花语……


【免费在线读】
  兰花
  我看到一只小小的尖头木屐,很尖。它是用一种像玉一样的绿色材料打造的,在鞋尖上画着一只很小很小的夜鸟,两只大大的眼睛,一个鸟喙。在木屐里面,沿着鞋沿,有人——但是谁?——撒种了一种垂下来的银色小草。鞋尖也不是空的,一只手——却不知道是谁的手?——在里面倒了一滴亮晶晶、玻璃般的水珠,和清晨天然的露水不同,像花店喷在花上的人工露珠。我用刀的刀尖把它挑过来,我的什么家务活儿都不怕的女仆也在,她削铅笔、剥栗子、把雪青色的纸张裁方、把黑萝卜切片。这滴半透明、凝固了的水珠,我放在嘴里尝了尝,为了更好地了解它。马上,我好的朋友抬高了嗓音和手臂:“不幸的人儿!……”他叫道。他又加了几句关于马来西亚植物毒液和永远神秘的箭毒制造的玄乎玄乎的话。在等着承受他认定我要受的痛苦折磨的时候,我在一个大大的放大镜的帮助下解读了兰花。花是我女儿送的,我嗫嚅了几句表示了我的谢意:
  “你就不能问问卖花女这个怪物的名字吗?”
  “我问了,妈妈。”
  “她怎么说?”
  “她告诉我说:‘说实话,我还真不好意思教不了你。反正不是个普通的名字,真不普通。’”
  那滴小水珠,在我的舌头上竟然没有化掉。我品出一点淡淡的生土豆的味道。
  在小木屐四周是五条不对称、发散开来、绿色长着褐色斑点的手臂。一条美丽的唇瓣,和鸢尾花的花舌几乎一个模样,在手臂下面伸展开来,开始是白色的,慢慢有了紫色的斑点,那模样,是的,宛如章鱼的墨囊,因为,事实上,我的兰花就是一只章鱼:虽然没长八条手臂,但她有八爪鱼像鹦鹉一样的嘴巴,就是我刚才称作鞋尖的嘴巴……
  只有五条手臂。谁砍掉了其他三条?谁?在哪儿?是什么天意?是怎样的命运?谁同意它装八爪鱼的?
  安静,安静。这朵惟妙惟肖的花是多么令人赞叹啊!它是我们春日酷似胡蜂的红门兰、模仿蜜蜂细腰翅翼游刃有余的羊耳葱的曼妙姐妹。外面世界的奇观再不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的好奇心也不会再那么急切难耐。我远不会因此抱怨,今天我的兰花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变形的梦。她向我隐喻了章鱼、木屐、银胡子、猫头鹰、枯血……她一定引诱过很多比我更明智的造物,但我只想跟你们说说上个世纪一位猎人的故事,他是那帮冷静灵活的小家伙中的一个,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例行公事般地狩猎美洲花豹。他只猎美洲豹——有时候为了活命,这儿那儿地也打几只肥鸽子。
  一天,被他那帮当地赶猎物的同伴独自留一条美洲豹出入的小径上,他等得百无聊赖。抬起头,他看到上面有一簇兰花……一朵别致的兰花。她像极了一只鸟、一只螃蟹、一只蝴蝶、一个魔法、一个性器,或许甚至还像一朵花。惊艳之下,猎人放下猎枪,并非不冒生命危险地爬了上去。他采到了兰花下来,正好看到朝他走来,朝没有武器、空空两手的他走来,一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的美洲豹,它被露水打湿了,做梦般地打量了猎人一眼,继续走它的路。
  人们告诉我说,从那以后,就是这个在1860年左右打猎的猎人,改行成了植物学家。我只是想知道他之所以改行是出于对那只温和的美洲豹的感激呢,还是因为兰花,比其他所有的猎物都迷人,已经永远地毁了他,因为在那些地区,人们面临两种危险,必定会去选择其中更坏的那个。


【作者简介】
  科莱特(Colette,1873—1954),法国著名女作家,同时也是记者、演员、剧作家和戏剧评论家。其小说代表作主要有“克洛蒂娜”系列等,她还创作了大量散文作品,如《花事》、《茜多》、《动物对话》等。1945年,她当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1949年当选为委员会主席。1954年科莱特在巴黎去世,法国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黄荭,1973年生,浙江乐清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著有《杜拉斯和亚洲》(法国,ANRT,2007)、《经过》(黄山书社,2009)、《闲来翻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转身,相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杜拉斯的小音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主编《圣艾克絮佩里作品》全集,主要译作有《梦》、《外面的世界II》、《玫瑰的回忆》、《小王子》、《人类的大地》、《花事》、《然而》、《解读杜拉斯》、《爱如何降临》、《对面的疯子》、《战斗的海狸》、《鳄鱼的黄眼睛》、《萨冈之恋》、《星期天》、《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乌龟的华尔兹》、《岁月的力量》、《薛定谔之猫》、《爱,谎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像记》。

【前言】
  黄荭:被花的闪电击中
  法语里偏爱某个人或某样东西(avoir un faible pour qn. ou qch.)直译过来是“对她/他/它有一个弱点”。喜欢谁,谁就成了你心底的柔软,你不堪一击的脆弱。换言之,你被击中了,幸与不幸的闪电——法国人把一见钟情说成是一记闪电(un coup de foudre),或许爱情的确是“致命的一击”——,人终究都逃不过宿命,爱情或者其他。
  才把法文版的《花事》捧在手里,我就看到了自己的弱点。
  击中我的不是科莱特的传奇种种,写《花事》(1947)的时候她已经老了,关节炎开始慢慢折磨这只自由乖戾的“老猫”。更多的时候,她蜷在椅子上,蓬着头发,猞猁般的眼睛和嘴角若有若无的嘲讽,一不留神扫射过来,是任由光阴错转也遮掩不住的锋芒,怀疑又不容置疑。
  1873年1月28日,茜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出生在法国外省勃艮第的一个小山村,20岁那年,她嫁给作家亨利·戈蒂埃·维拉尔(笔名维里),随丈夫来到巴黎。年轻而无聊的日子,她开始和文字捉起迷藏,在练习本上描绘童年琐事和自己旧时身影。丈夫很快意识到了妻子的写作天赋,他为自己是这一富矿的主人而喜不自胜。1900年,《克洛蒂娜在学校》出版,署名“维里”。被丈夫冒名、剽窃、侵吞所有著作权,科莱特形同被工头逼迫的矿工,在记忆和想象中没日没夜地挖掘,家庭写作坊的“魔鬼节奏”。《克洛蒂娜》系列作品长期署着维里的名字,科莱特自己也帮着隐瞒,全巴黎都心知肚明,但她就是闭口不谈。1906年夫妻分居,1907年维里卖掉了《克洛蒂娜》系列四本作品的全部版权。走出控制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缄默和忍耐不是因为“激情退却”,而是因为“人必生活着”的危机感和焦虑。离婚在20世纪初还属于不名誉、离经叛道的想法,科莱特不仅想了,还确确实实地离了,而且是两次。
  当弦绷得太紧,断是痛,也是解脱。“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要演哑剧,甚至喜剧。要是内衣防碍我的动作,显不出我的身段,我可以光着身子跳舞……我要钟爱那个爱我的人,把我在世上拥有的一切都给他:我不容分享的身体,我温柔的心,我的自由!我要……我要!……”聆听自我,欲望成了自由的先声,当女性成为欲求积极的主体而不是欲求消极的客体,性自由就成了无拘无束、毫无禁忌的本色写作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巴黎、红磨坊、两次世界大战间歇的疯狂和迷醉,“流浪女伶”和“歌舞场的内幕”。管风琴尖锐的伴奏声中,科莱特在红磨坊的舞台上跟米茜(德·莫尔尼侯爵夫人)情意绵绵的热吻,肆无忌惮的暴露和出位,惊动了警察前来封门禁演。
  情人,无数的情人,男的,女的,尤其是年轻的。甚至是前夫年仅16岁的儿子,是她对他进行了情感教育和性启蒙。科莱特说:“我不在乎!”
  她不在乎蜚短流长,她只在乎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可以保障她想要的生活。她很快就成为法亚尔出版社根据销售量抽取版税率的作家。当出版社说安德烈·纪德要求的稿费才只是她的四分之一的时候,她针尖对麦芒地反驳:“这是安德烈·纪德不对。名作家尚且如此,别人还能指望拿多少,不是明摆着要饿肚了么?”科莱特选择不要饿肚,她要享受,享受存在的华美,甚或荒唐。
  我总觉得叛逆是科莱特坚守的一个姿态,一如她的写作风格,带着对大自然、对人性异教徒式的清醒和沉醉。西蒙娜·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说:“我们羡慕科莱特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不会在任何男作家身上碰到;但我们所关心的是她那深思熟虑的自发性——虽然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似乎是矛盾的。她保留了她的某些素材,总是有意地放弃了其他的素材。”简言之,她保留了小素材,放弃了大素材,这虽然常常是女性写作的共性(有人或许更习惯说是通病),但在科莱特笔下,先锋、现代意识的写作就是对个人体验的书写,这也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完全合拍:“自我欣赏,对公众事务缺乏兴趣,在提倡性感与情感的社会里追求幸福……”
  1945年,科莱特当选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成为法国文学史上个享有如此殊荣的女作家。有评论说她的写作“自始至终,无一败笔、无一赘语、无一俗套”,称她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散文作家”。1953年,科莱特八十大寿,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文学费加罗》出了科莱特专号,巴黎市授予她金质奖章,法国政府授予她荣誉勋位……1954年科莱特与世长辞,教会拒绝为她举行宗教葬礼,因为她离过婚,在“红磨坊”当过歌舞演员,生活放荡不羁。但法国政府为她举行了国葬,皇宫的庭院里堆满了鲜花……
  不是的,击中我的不是这些。
  是细节。清晨,铁线莲叶上盛的一滴凝露;正午,栀子花开前幽香未展的那抹淡绿;傍晚,缟裳夜蛾张开灰色的翅膀,舒展开它黑色或蓝月色、覆盆子红缲边的由浅入深的夜宴裙裾……
  是朴素的日子翩跹的诗意,忽然萌生出芭蕾舞迎风展翅式的憧憬。
  想象,自己是一株荭草,驻足在时间的河里,我也曾说起……
  2007年6月8日,陶园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