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被选入2014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

★CCTV-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官方图书!

★当今讲得ZUI透彻、ZUI有趣、ZUI易懂的汉字解密书。读者可以一边欣赏图画,一边阅读故事,一边学习汉字知识。

★《汉字树》上市一月即引发多家报纸、网络媒体报道狂潮,并迅速占领图书畅销榜首,成为汉字解说类冠军读本!

★本书的装帧方式独一无二,在国内同类书中,实为首创,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是文字爱好者快速入门的良师益友; 适合老师、学生、家长三方共读的汉字经典!

★本书以“树”的形式来解读汉字,将看似没有关联的汉字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趣味阅读的同时,轻松掌握汉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既能丰富文字学知识,又能提高国学素质。

★本系列丛书详细解读与人、身体、植物、动物、建筑与器皿、武器等相关的将近3800个汉字的基本含义,并以图画形式描述汉字构形源流,同时也详细罗列了与这些汉字相关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海量信息。


【内容简介】
在汉字解说领域,汉字树系列首次通过系统梳理汉字构件,描摹出“汉字树状图”,将看似毫不相干的汉字联系起来,探索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联。
本系列丛书不仅详细解释这些汉字的基本含义、常见用法以及汉字背后的趣味故事,同时搜集并标注这些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体以及繁简写法等,由简入繁、由浅入深逐步揭示汉字的发展脉络。读者可以迅速了解不同汉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便是毫无文字学根基的读者,也可以在趣味阅读的同时,学习古文字学的入门知识。

【作者简介】
廖文豪
现任台北商业大学副教授,钟情于古汉字研究,钻研甲骨文十余年,发表过《汉字龙原来是一条逆天之龙》、《纹身习俗对汉字的影响》、《在汉字里遇见上帝》、《品茗汉字里的酒香》等文章,《汉字树》系列一经上市即收到热烈反响,目前已授权中文繁体字版和简体字版和韩文版。

【媒体评论】
汉字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见证中华文明历史;中国心意切情真,念念在兹,愿景世界风雅大同。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树木则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生生不息的中华精神。靳之林在《生命之树》一书中说:“人类通天通地生命永生意识的观念体现,就是作为大地中轴的宇宙树。”台湾学者廖文豪先生大作以《汉字树》为题,颇有深意。
该书雅俗共赏,虽为文字学的普及读物,但不乏科学性、学术性。作者廖文豪先生充分吸收文字学界先贤的释读成果,或择善而从,或另立新说,皆言而有据。不仅是文字学爱好者的入门津梁,而且是文字学研究者的良师益友。特此。——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杨效雷

【目录】
汉字树1:活在字里的中国人 *章 人 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12

胎儿时期/15

孩童时期/19

长成期/32

衰老期/33

第二章 人的姿态变化/42

双脚站立的人/46

跪坐的人/60

躺卧的人/78

与他人互动的人/86

消失不见的人/91

张口吐气的人/96

离不开土地的凡人/103

邻国人民/108

支撑家族的民族英雄/117

人的躯体/120

弯着身体的人/124

其他由“人”所衍生的字/128

第三章 大/138

“立”的衍生字/143

“天”与“辛”的衍生字/145

“屰”的衍生字/166

“夭”的衍生字/168

“文”的衍生字/174

“黄”的衍生字/178

其他由“大”所衍生的字/184

第四章 女/198

“母”的衍生字/204

万民皆由女而生/208

女人的婚姻与生活处境/214

汉字树2:身体里的汉字地图

第五章 肉与心/12

“月”的衍生字/14

“夕”的衍生字/16

“肉”的衍生字/20

“骨”的衍生字/24

讹变为月的字/27

“心”的衍生字/33

第六章 头/44

“头”的衍生字/46

“自”的衍生字/53

“目”的衍生字/62

“臣”的衍生字/73

“直”的衍生字/77

“耳”的衍生字/80

“牙”的衍生字/86

第七章 口/88

与嘴巴或声音有关的“口”/90

“厶”——一股云气/90

“曰”——张口说话/97

“亼”——闭合的口/102

“舌”——口中吐出一条会摆动之物/111

“古”——十口相传/114

“吅”——连连呼叫声/116

“告”——吹牛角宣告/119

“可”——击石咏唱/121

补充/124

“右”——引导搀扶/128

“加”——加油声/129

其他与嘴巴有关的“口”/131

与嘴巴或声音无关的“口”/138

“凡”的衍生字/138

“井”的衍生字/145

“向”的衍生字/148

“高”的衍生字/150

“石”的衍生字/153

“品”的衍生字/155

“呂”的衍生字/156

“串”的衍生字/160

“中”的衍生字/161

“豆”的衍生字/163

“壴”的衍生字/166

“囗”的衍生字/170

“田”与“用”的衍生字/174

“ ”的衍生字/181

第八章 手/184

单手所表达的汉字/188

“”——左手/188

“攴”或“攵”——手持器具/193

“殳”——手持长棍/196

“寸”——谨慎的手/202

“爪”——抓取的手/209

“力”——强壮手臂/211

“聿”——握笔的手/215

“九”——努力伸长手臂/218

“手”——五指手/223

“叉”——分叉的手指/226

“丑”——扭转的手/227

其他以单手表达的汉字/228

双手所表达的汉字/236

第九章 脚与道路/248

“止”的衍生字/250

“夂”——往下行走/251

“之”或“ ”——脚踏起跑线/256

“正”——准确到达/260

“足”——下肢/263

“辵、辶”——在路上行走/264

“癶”——攀登阶梯/268

“舛”——踩着凌乱步伐/271

其他由“止”所衍生的字/273

“行”——四通的道路/279

“彳”——道路/280

汉字树3:植物里的汉字之美

*章 屮/6

“屮”中的衍生字/8

“艸”的衍生字/13

“丰”的衍生字/18

“生”的衍生字/25

“木”的衍生字/32

“竹”的衍生字/34

“耑”的衍生字/40

第二章——木


【前言】
序言
《汉字树》系列发行以来,读者的支持与鼓励让我非常感动。有读者表示要带着《汉字树》前往国外教中文,又有分别从美国、澳洲等教授中文的老师来函问候,并希望我能建立网站并发行图像字档,使外国学生能透过图像来认识汉字。此外,也有从中国大陆及香港的读者来函表示对繁体字的热爱等等。这些鼓励,我铭记在心,也将更努力以不辜负读者的期望。
《汉字树》先后出版了两册,陆续有读者问到共有几册?整体的结构与内容为何?我的规划是,《汉字树》共有七册。*至四册是讨论有关“生物”的汉字,第五至七册是讨论无生物的汉字。就生物部分而言,又分成*册人篇,第二册篇,第三册植物篇,第四册动物篇;就无生物部分而言,则分成第五册器物篇,第六册房舍篇,第七册自然界篇。这七册可以说已网罗了大部分的常用汉字。
过去一年,非常感谢、台北市文化局、台大、师大、敏隆讲堂、元智大学、宜兰大学等十余单位的演讲邀请,使我能将《汉字树》分享给许多听众。在龙安国小演讲时,孩子们的热络回应让我印象深刻。本以为小学生很难听得懂汉字字源的解说,没想到他们透过图像所产生的直觉性反应,认知能力往往超越迂回思考的成人。我期望能将古人的造字文化透过图像字来启发孩子,借以激发孩子的艺术与创造能力,并激起他们对汉字的热爱。
有国外大学教授以此方式教授中文,非常受到外国学生的喜爱。当他们看见象形字,往往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意义并玩起猜字游戏。可见,图像传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与渴望。我们拥有全世界*完整的图像字系统,若不加以开发利用,诚然是浪费了祖先所赐的丰厚文化资产。
《汉字树》简体版发行后,非常感谢同处于汉字文化圈的读者给予的烈支持。相信透过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未来一定能发展出*有逻辑系统、*有趣且易学的汉字图像文化。
廖文豪

【免费在线读】
子xǐ
甲骨文、金文及篆体是孩子的象征文,不描绘脚似乎象征这个人还不能独立自主。
在汉字构形中,“子”多半代表孩童或子嗣,它的衍生字可分为五大类,其中与孩童教育有关的有“字、教、学、觉、孜”等;与生育有关的有“疏、流、育、弃”等;与孩童乳养有关的有“孔”与“乳”;与孩童照顾保护有关的有“呆、保、仔、存”等;而与子嗣有关的有“孙、孟、孕、好”等。
面miàn
人脸。
鼻子位于脸部的中央,因此古人描写“脸部”时,刻意忽略眼睛、嘴巴及耳朵等器官,整张脸只有只鼻子,如“面”的篆体就是这种精简的写意手法。另一个篆体则添增了“头顶”,渐渐接近于现代字体,相关用词如颜面、面孔、面具、面谈等。
息xī
由“鼻子”进入再透过“心脏”传送到全身的生命气息。
早zǎo
太阳从草地上渐渐升起。
古人刻意用低矮的“草”来形容低空的太阳,因此,代表早晨的汉字如“朝”与“早”都含“屮”(小草)的符号。篆体中的“十”字到底是什么?虽然尚未发现“早”的甲骨文及金文,但对照“朝”与“卓”的甲骨文就可以发现,“十”是由“屮”简化而来的。
卓zhuó
“早”起的“人”。
由于“清早的太阳”将“人”投射出高大的身影,所以“卓”引申为高大挺拔,相关用词如卓立、卓越等。甲骨文的右偏旁呈现一个站立的人、小草、及太阳(甲骨文是太阳的象形字),金文及篆体是逐步调整笔划的结果。古人以“卓”来勉励人要勤奋早起,不要睡懒觉,才能成大功、立大业。“晨”也有同样的教化概念,“晨”代表“太阳”升起就前往“河岸边开垦农田”。
风fēng
从“边境”将“虫”带来的使者。
如何描写看不见又摸不着的风呢?古人发现风与虫鸟有密切关系,《礼记》说:“盲风至,鸿雁来。”古人发现,当北风一吹来,大型候鸟就跟着来,但等到东风吹起时,这些大鸟又飞回北方了。风把大鸟带来。也把大鸟带走,风像是一位引领大鸟的使者,因此,“风”与“凤”的甲骨文都代表从边境将大鸟带来的使者。然而,风不仅带来鸟类,风也带来虫类,东汉许慎说:“风动虫生。”《礼记月令》也说:“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东风一吹来,蛰伏于冬眠的虫类便一个个冒出来了,但当寒冷北风吹袭时,各种虫类也纷纷不知去向。令古人纳闷的是,这些虫类从何处而来呢?又归往何处去呢?大概是从边境而来吧!造字者显然也有此种认知,认为风就是将虫与鸟从边境带来的信使,于是风又有了另一种构形,“风”的篆体代表从边境带虫而来也,这个构形就成为现代汉字“風”,而甲骨文的“風”则转作“鳳”。“凡”的甲骨文是一个有边框的东西,在所有包含构件“凡”的汉字,几乎都与边境或边框有关。
“風”与“鳳”二字同出于一源,之后再分化成不同构型及意义的字。
习xí
小鸟(或鸟人)在“白”天挥动“羽”翼,练习飞翔。
“习”的甲骨文 是由“白”“羽”两符号所组成,代表在白天不断挥动羽毛练习飞翔,因为在晚上,视线不清楚。相关用词如练习、学习、习惯等。“习”所描写的对象到底是小鸟还是鸟人呢?古代称呼“鸟人”为“羽人”,就是穿着羽毛衣飞翔的人(请参见“翏”)。有些夜行性鸟类擅长在夜间飞翔,它们的幼鸟显然也能在夜间练习飞翔,这样看来,在白天练习飞翔的或许是古代鸟人吧!?
食shí
“嘴”里咀嚼着碗中“食物”。
甲骨文是由一张嘴、一锅饭及两滴口水所构成,清楚而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人就食的模样。金文及篆体则去除两滴口水。
養养yǎng
将“羊”赶去“食”草。
“养”是古人放养羊群的写照,先将羊养大之后,再宰羊养人。“养”的本义为供应食物给羊吃,引申为供应食物,相关用词如喂养、供养、养分等。
既jì
一个吃完“饭”“打饱嗝”的人。
“既”是描写一个人吃饱饭准备离开的景象。“既”的本义为食尽,引申为全都、已经,相关用词如既然、既得利益等。《礼记》:“君既食。”《谷梁传》:“既者,尽也。”日全蚀也称为“既”,如《春秋》:“日有食之,既。”《论衡》:“日既是也。”“日蚀时既。”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