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全集鉴赏》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作于1908~1909年,是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的评论。*初发表于《国粹学报》,是中国近代*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人间词话全集鉴赏》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作为中国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全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每篇文字都妙语连珠,见解独到,不仅有对诗词作品的点评,而且对历代词人的人生境遇和得失都有所评价,可谓难得的国学经典、美学巨著。作者王国维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近代中国*早试图以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评鉴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学者,中国人心中*耀眼的国学巨匠之一。其所著的《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诗人纯净的灵魂被束缚在尘世间的忧伤中难以解脱,*终王国维选择在其人生*为辉煌时投湖自尽,一颗国学巨星陨落在颐和园昆明湖的水波之间


【媒体评论】

本书精心汇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现存于世的珍稀手稿,将王国维本人亲手删改后的64则《人间词话》原本及剔除掉的49则删稿完整呈现。是一本全面、经典的《人间词话》版本,集编、校、释、评于一体,赏读、收藏于一书。


【目录】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 001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 004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 007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 009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 012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 014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 016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 017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 019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 022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壹 025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贰 028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叁 031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肆 033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伍 035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陆 038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柒 039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捌 041

人间词话·手稿本·拾玖 044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拾 045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壹 048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贰 051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叁 052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肆 054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伍 058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陆 059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柒 062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捌 065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玖 067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拾 069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壹 070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贰 072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叁 074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肆 077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伍 079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陆 080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柒 082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捌 083

人间词话·手稿本·叁玖 084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拾 086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壹 088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贰 090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叁 092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肆 095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伍 096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陆 101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柒 102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捌 105

人间词话·手稿本·肆玖 108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拾 110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壹 112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贰 114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叁 116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肆 118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伍 121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陆 123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柒 126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捌 127

人间词话·手稿本·伍玖 131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拾 133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壹 136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贰 138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叁 141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肆 142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伍 144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陆 145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柒 147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捌 149

人间词话·手稿本·陆玖 151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拾 153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壹 155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贰 157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叁 160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肆 163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伍 164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陆 167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柒 169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捌 171

人间词话·手稿本·柒玖 175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拾 177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壹 179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贰 182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叁 185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肆 186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伍 190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陆 192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柒 193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捌 196

人间词话·手稿本·捌玖 198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拾 199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壹 203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贰 205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叁 207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肆 209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伍 212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陆 214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柒 216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捌 218

人间词话·手稿本·玖玖 220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佰 221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零壹 223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零贰 225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零叁 227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零肆 230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零伍 232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零陆 233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零柒 235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零捌 237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零玖 239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零 241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壹 244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贰 246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叁 249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肆 251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伍 253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陆 255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柒 258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捌 260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壹玖 261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贰零 263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贰壹 266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贰贰 266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贰叁 267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贰肆 268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贰伍 270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贰陆 272

人间词话·手稿本·壹贰柒 273

附录一 《观堂词论》 276

附录二 《人间词》序 291


【前言】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作于1908—1909年,*初发表于《国粹学报》,是中国近代*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人间词话》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书将对《人间词话》手稿本一百二十七条逐一赏析,主要评说王国维对历代词人的看法和他的其他词论。为方便读者理解,本书对于其中的每一条目都作了适当的注解和文白对译。另外,亦将王国维的《观堂词论》和两篇《〈人间词〉序》作为附录置于书末,并加以注解,以便读者参考。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在品读这本《人间词话》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下这本词话的王老先生究竟何许人也。

王国维生于187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我们即将品读的这本《人间词话》就作于这一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62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赏“著在紫禁城骑马”。这要是在康乾时期,那可不得了,策马上朝,何等的威风。清代才子仿佛只有清初朱彝尊才享有此殊荣。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6月2日上午,王国维在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时年五十一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有人说,他这个“辱”,为死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人说,他这个“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人们都认为不值得。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但由于时代和阶层的局限,他的一些观点还是不免失之偏颇,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有所体现。对于其不当之处,我们也将在对其中各条目的赏析中进行评析。


【免费在线读】

《诗·蒹葭》①一篇,*得风人深致②。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①《诗·蒹葭》:指《诗经·秦风·蒹葭》,全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深致:风人,即诗人。《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深致,达到高深精致的境界。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死后谥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晏殊又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工于造语,其一生安逸富贵,故而他的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虽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深为后人称许。

④出自晏殊的《鹊踏枝》(一作《蝶恋花》),全词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牌解:《鹊踏枝》本唐教坊曲,玄宗开元、天宝间人作。唐人以鹊声报喜,乃命为曲名。又作“雀踏枝”。在敦煌曲子词中还保留有《鹊踏枝》的原貌:“叵耐灵鹊多满(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此词七言八句,多加衬字,自五代起则完全演为杂言(如晏殊词)。入宋以后,则易名为《凤栖梧》、《卷珠帘》、《蝶恋花》、《黄金缕》等十余种。其中以《蝶恋花》之名*为通行。晏殊所作此词,实际上即宋人所谓《蝶恋花》。

《诗经》中的《蒹葭》一篇,*能体现诗人深婉真挚的情感境界。晏同叔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几句,在情感上和《蒹葭》有很相近的地方,只是《蒹葭》诗体现了洒脱自然之美,晏殊词体现了悲壮之美。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荡漾于文字之间。在诗人的现实中,道阻且长,伊人难寻;他不得不溯游从之,却发现恍然间她在水中央悄然而立,似幻还真。朝思暮想的她仿若触手可及,但却永远不能拥她入怀。

同《蒹葭》相比,虽同属怀人之作,晏殊的《鹊踏枝》多了几许悲壮。“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极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故这三句才能成为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在晏殊的词里,这首词算得上他的得意之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堪称绝唱。“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凋”字写尽心中那种无人可以倾诉的苦楚。天涯漫漫,伊人何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意境全出。西风遽起,独上高楼,抬眼望去,仿佛苍茫壮阔的天地之间只剩下这无法言说的悲伤,绵亘千年不绝。

用诗、词对勘的方式来说明诗、词之间的体性异同。这一则在王国维的手稿中列于*,可见王国维撰述词话的*初用心。王国维提出的“风人深致”属于传统诗学话语,“风人”也就是“诗人”之意。因为《诗经》的“风”不仅居前,而且数量*多。“深致”则是在诗歌语言之外所表达的深刻、深远的情致。“风人深致”一词,刘熙载《艺概·诗概》已屡有使用,王国维这里可能是承此而来。《蒹葭》中的主人公在深秋季节“溯洄”、“溯游”,不懈地追寻着在水一方的伊人,此在情人是如此,但也可完全理解为一种对理想、抱负等的执着追求,阐发的空间可以向深远推进;而晏殊的“昨夜”三句,也是写秋季景象,但“望尽天涯路”这一动作,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对理想的求索来引申。这就是《蒹葭》与晏殊《蝶恋花》两首作品的相似之“意”。

但这种诗、词之“同”并不是王国维关注的重点,所以王国维接下来分说《蒹葭》之“洒落”与“昨夜”三句之“悲壮”的不同。其实,这种不同也部分地包含着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分在内。因为王国维论述无我之境多取诗歌之例,而且诗风和意趣偏于洒落一路;而论述有我之境则多取填词之例,侧重择录悲凉、凄厉之作品。何以说《蒹葭》一篇洒落呢?因为主人公虽然反复追寻,但将这种追寻放在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迷离意境之中,可能是这种迷离使主人公着意的是追求的过程,而对追求的结果反倒显得在其次了。所以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也说自己从中读出了如《庄子·山木》中所透露出来的“令人萧寥有遗世意”。王国维的洒落之感,当意近于此。而晏殊“昨夜”三句则在“望尽”之中,带有极大的忧虑和劳顿之心,而“望尽”之艰难更为这种忧虑和劳顿渲染了一种悲壮的色调。王国维做此比较,宗旨在于将词的“悲壮”的体性揭示出来。这其实也同样是王国维的一种“风人深致”。

人间词话·手稿本·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①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欧阳永叔③)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④(辛幼安⑤)此第三境界也。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依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①罔不:无不,必须的意思。

②经多方勘实,此句应是王国维在这里犯了个小错误,弄错了作者。这句应出自柳永的《蝶恋花》,全词如下: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欧阳永叔: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四岁丧父,生活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秆代笔,在沙上写字。入仕后,欧阳修勇于言事,风节凛然,曾参加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晚年官至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古文、诗词兼擅。其词作一方面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感受,另一方面又主动向民歌借鉴学习,不少作品具有清新的民歌风味。欧阳修是北宋初期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也是北宋文坛上的一大宗师。

④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全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牌解:《青玉案》,汉张衡《四愁诗》有“何以报之青玉案”句,因以为名。又名《横塘路》、《西湖路》等。

⑤辛幼安:辛弃疾,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传世。其人文武双全,二十二岁时,自率义军两千余人投入耿京的抗金队伍中,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领五十名骑兵,直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军大营,将张安国生擒活捉,绑缚建康处死。入仕南宋朝廷以后,辛弃疾历经宦海沉浮,然而终于受人猜忌、不被重用,*后郁郁而终。辛弃疾一生以复国中兴为大业、以气节功业自许,为人慷慨磊落。

古今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然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像这样的语言,只有大词人才能讲得出来。但是,我竟然这样来解释上面的词,恐怕晏殊、欧阳修这些大词人是不会同意的吧。

《人间词话》赖以成名的数段话中,这一段毫无疑问要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段话比喻贴切,佳句宛如浑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王老先生正是“成大学问者”,说的这些话也正是他的切身感触。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做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这种逻辑正分别在晏殊、欧阳修、辛弃疾的三首词的三句话中。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境界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王国维*得意的学问在于史学、古文字学和美学。这几门学问,千头万绪,典籍浩瀚如海,那种想要入门之前的彷徨、痛苦与渴求,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古往今来的大师无不经历过此阶段。不执着,无以成。既已入门,注定将为心中的“伊人”把此生消磨。王老先生在乱世之中,一心治学,那种执着、悲愤、孤苦的心境,恐怕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唯有这种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在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则是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以勤为径,很多人都如此,但是要攀上*,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了。那种灵犀一点参透真谛的大智慧、大喜悦,也只有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的天才们能感悟得到。这种顿悟就好比是掉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释迦牟尼眼前的那棵菩提,一切的一切忽然间都豁然开朗,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这一瞬间都得到了完美的补偿。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