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

人民日报、、新华网官方力荐!

稻盛和夫经典著作,总结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先生70多年工作经验,季羡林、张瑞敏、马云、俞敏洪、陈春花、樊登等倾情!诠释一切成功皆源自于热爱!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指引当下年轻人的职场哲学!

深受广大年轻人喜爱,屡获各大管理学图书畅销榜前列;樊登读书会重磅解读;长期占据亚马逊哲学理论类电子书销售排行榜*名;有声书和电子书在Kindle/喜马拉雅/微信读书/掌阅等各大平台上架;抖音力荐!覆盖超2亿用户;多家企业团购,内部培训学习,覆盖房地产、咨询机构、快消、互联网、软件开发行业。

常读常新的能量之书,成年人的之书,给浮躁的当下,开一剂良方。


【内容简介】

《干法》完整阐释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看法、做法。从字面上讲,《干法》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的重点,专注于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在浮躁的当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干法》既是稻盛先生70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享,也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哲学。尤其是,它不是被简单地误读为,“只要埋头苦干,经年累月就能成功”的鸡汤说教,它是“不能放弃对自我的人生责任”的信念。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日本京瓷株式会社)。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高的利润。这个利润率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的利润率。现任京瓷和日航名誉会长,KDDI顾问。1983年创办盛和塾,向企业家塾生义务传授经营哲学。目前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过9000人。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并创设“京都奖”,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

译者简介

曹岫云
  

江苏无锡人,196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后在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企业经营者,从1992年起创办企业(6家)。现任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著作《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以中日两种文字出版。稻盛亲自此书时说:“正因为是透彻理解京瓷哲学的非京瓷人所著,所以很值得参考。”另著有《稻盛和夫记》一书。翻译了稻盛和夫《活法》《干法》《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阿米巴经营》等16部著作,编译出版了《六项精进》《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等6本书,并为各书写了序言。翻译近8年来稻盛先生来华和在盛和塾世界大会上讲演的所有文稿。在2013年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成都)报告会上,曹岫云老师发表了《有关稻盛哲学的11个问题》。稻盛先生听后称赞说:“衷心感谢曹先生。像您这样理解和解读我的哲学的人,全世界恐怕再也没有了吧。”


【媒体评论】

名人

稻盛和夫是我*尊敬的企业家,他的著作让我很受启发。

——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我把做企业,从当成一种乐趣,到做成事业,再把它当成做人一样。这一路上,我学到了很多。我对稻盛先生的思想、哲学、观点尤为赞赏。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我可能无意之中使用了世界上*明的经营诀窍,就是拼命地、认真地工作。稻盛和夫讲了很多理念,我看完发现,跟小米讲的惊人一致。

——雷军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2010年,深受稻盛和夫作品的影响启发,后积极推进集团的组织结构变革。

——李书福 吉利集团董事长

《干法》是一本“泄露天机”的书。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类生活、生命的意义都是由工作创造的意义所支撑的。

——刘东华 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

《干法》对我启发很大。薄薄一本,就把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讲清楚了。

——樊登 樊登读书创始人、首席内容官


【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章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为什么要工作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工作造就人格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那些智慧迸发的瞬间
 乍看的不幸,实际上是幸事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要每天反省
第2章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
 改变“心态”
 “迷恋”工作
 感动给人注入新的动力
 “抱着产品睡”
 倾听“产品的哭泣声”
 成为“自燃型”的人
 勇于在“旋涡中心”工作
第3章以“高目标”为动力:
 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不断树立“高目标”
 首先“必须得想”
 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
 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乃是自然的机理
第4章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比昨天更进一步
 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苦难和成功都是考验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哪怕险峻高山,也要垂直攀登
第5章追求“完美主义”:怎样才能出色工作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橡皮擦不掉的错误
 重要的是“注重细节”
 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
 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不是“”,而是“完美”
第6章“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扫地”改变人生
 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
 既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现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将创造发明导向成功的“正确的地图”
 结语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附录干法:经营者应该怎样工作
关于盛和塾


【前言】

◆ 译者序 ◆
  热爱的力量
  曹岫云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稻盛和夫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是科学家,25岁时在精密陶瓷领域内就有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但他出名却是企业家,稻盛27岁时开始创业,赤手空拳40年间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然而,我认为稻盛先生本质上是哲学家,而且是一位彻底追求正确思考和正确行动的哲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一身而三任,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当今世界上是的。
  稻盛先生65岁时从经营线引退后,将心血倾注于“盛和塾” 及“京都奖” 等公益活动上。13年后的2010年2日1日,在日本政府再三恳请之下,稻盛先生以78岁高龄毅然出任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长,仅仅一年就让日航起死回生,并创造了日航60年历高的利润,这个利润还是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中的利润。
  传奇人物的身上又增添了一笔浓重的传奇色彩。
  然而,让稻盛先生成为传奇人物的稻盛哲学却丝毫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恰恰相反,这种哲学十分朴实,用稻盛先生自己的话来说甚至有点“幼稚”。这种哲学,每位企业家,甚至每个人都能掌握,都能实践。当你读完稻盛先生的《干法》一书以后,我相信你自己就能得出上述结论。
  读《干法》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强烈感动,为了与读者分享这种感动,我不仅翻译了这本书,而且觉得应该借此书中文版出版的机会,将我读此书、译此书时心灵上所受的冲击,以及我自己的感悟和实践告诉读者。
  《干法》从字面上讲,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讲具体的工作方法,而是论述位于工作方法前面的问题。它着重阐述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热爱导致成功
  你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吗?如果你想这样,稻盛先生告诉你,这很简单,但前提是你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这个词,稻盛先生又常常用“喜欢”“迷恋”这类词汇来表达。
  如果你不喜欢、不热爱你当前的工作,那么在多数情况下,你得马上改变你的心态,哪怕是强迫自己改变。
  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全身心投入。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就会产生良好的工作结果,你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结果不但能获得周围人的肯定,而且会让你从内心感到满足并产生自信。而这又会成为动力,激励你更努力地投入工作……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就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因为这种良性循环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这就是稻盛先生重要的人生经验之一。转变自己的心态,从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到喜欢、热爱乃至迷恋自己的工作,稻盛的命运就从这里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热爱燃起激情
  我很幸运,2001年10月28日这一天,我在天津次见到了稻盛和夫先生,从此与稻盛和稻盛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自己已经有了多年经营企业的经验,但在经营和人生中有许多困惑。在接触稻盛和稻盛哲学的一瞬间,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觉得稻盛先生将人生和经营的基本问题都讲清楚了,讲透彻了,而且他做出来了,做得近于完美。在现实世界中,我还从未见过像稻盛这样纯粹而且思想深刻的人。凭直觉,我感到稻盛先生可以成为自己的精神导师,稻盛哲学就是我一直寻找的人生真理。
  同年12月我专程拜访了位于京都的京瓷公司,购买了稻盛先生的全部著作,订购了自创刊以来所有的《盛和塾》杂志。
  我在天津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百术不如一诚》,在天津会议后写给稻盛先生的信《解读稻盛成功方程式》,以及2004年寄给稻盛先生的《关于实事求是:读稻盛先生〈企业人所见中国之现状〉及〈中共中央党校讲演要录〉有感》等文章,受到稻盛先生的称赞,并在日本《盛和塾》杂志上陆续刊载。
  我多次赴日本参加日本“盛和塾”全国大会(后称世界大会)和塾长例会,并有机会经常向稻盛先生当面请教。2006年我所著《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一书在中国出版后,又被译成日文,经稻盛先生亲自,在日本出版并畅销。在2007年3月30日中文版《京瓷报》上,稻盛先生评价此书道:“正是透彻理解京瓷哲学的非京瓷人所著,所以很值得参考。”
  2007年我与无锡许多志同道合的企业家一起筹建了中国首家“盛和塾”—“无锡市盛和企业经营哲学研究会”。同年7月2日,稻盛先生率领日本盛和塾120位企业家来无锡举办开讲式。
  2008年2月,为了配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准备制作专题节目“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他们希望邀请稻盛先生作为日方主嘉宾参加节目的录制。受该栏目导演的委托,我出面邀请稻盛先生获得成功。2009年4月受有关方面的委托,我又赴日本,当面邀请并说服稻盛先生6月9日到清华大学、6月10日到北京大学、11月2日到“中外管理第18届官产学恳谈会”上发表讲演,均获成功。
  近年来,我翻译了稻盛先生的著作《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干法》《活法》《敬天爱人》《坚守底线》《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燃烧的斗魂》《稻盛和夫的实学》《阿米巴经营》《成功激情》《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七个关键》以及稻盛先生与梅原先生合著的《拯救人类的哲学》共12本书,编译了《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六项精进》《经营十二条》《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心灵管理》《领导者的资质》《稻盛和夫语录100条》7本书,审译了《活法叁:人生的王道》,并为各书写了序言。同时,这7年来,我还翻译了稻盛来华以及每年在盛和塾世界大会上的全部讲演文稿。应出版社要求,我夜以继日,只花了3个星期就写出了《稻盛和夫记》—稻盛和夫60个哲理故事,初版2万册当即被当当网一家买断。
  2010年,由稻盛先生亲自提议的稻盛和夫(北京) 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我担任董事长。由于公司干部员工齐心协力,由于全国“稻盛迷”的全力配合,我们成功召开了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北京报告会,青岛、广州、大连、重庆、成都以及杭州报告会,2015年5月还要召开3000人规模的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上海报告会。每次报告会场面火爆,好评如潮。这几年中,中央电视台采访稻盛先生达7次之多,节目播出之后,影响深远。
  我今年已经69岁,每天工作12~15个小时,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例外。除公司内部工作,翻译工作外,有时一个月乘飞机十余次,应邀去各大企业和各地盛和塾,宣讲稻盛哲学和阿米巴经营,解答企业家们的问题,有时连续讲解五六个小时。如此大的工作量,家里人、企业同事、周围的朋友、日本友人都为我的健康担忧。但因为稻盛哲学和实学是正确经营企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受到广大企业家发自内心的热忱欢迎。所以工作虽然忙碌,我却总是乐在其中,并不感到过度疲劳。因为带着紧迫感和紧张感,所以往往精神充沛,信心十足,真是“不知老之将至”。我想,这么重要的工作居然落到我的头上,我居然似乎尚能胜任,这让我感到格外荣幸,抱着一颗感恩之心,我内心的充实和满足难以言表。
  我想,无非是因为我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燃起了我的激情,而且使这种激情持续不断。我在亲身实践中领会了稻盛先生在《干法》中阐述的这个道理。
  热爱激发灵感
  一位著名的德国汉学家说:“没有翻译就没有新中国,因为没有翻译,马克思主义就无法传进中国。”这是强调翻译重要性的一句很中肯的话。
  翻译要达到信、达、雅的境界,译者至少要具备四种能力,即外语能力、母语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有时甚至还涉及译者的人格、治学作风以及心灵的状态。
  译者只能按自己的理解来翻译原著,往往文字上似乎译出来了,但作者的思想却译不出来,有时甚至把作者的原意弄颠倒了。
  有时即使理解了,但要把理解的意思用文字准确、流畅、恰如其分地表达,仍然颇费思量。表达不到位、不充分,不足以带给读者感动乃至震撼,但用词过了头,又在瞬间减弱甚至失去了作者观点原本具备的说服力。
  我的经验是,不理解或原意吃不准时,可以查阅资料,可以请教别人,甚至请教作者或作者周围的人。但如何将原著的精神如实表达,译出神韵,让读者易于理解,并有阅读快感,却常常让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读了作者一段精彩的话,备受感动,但因为文化的差异,用中文如何表达,却手足无措,很是焦急。但是,既然热爱这项工作,我就不敢怠慢,不敢敷衍,无论如何必须把作者的思想忠实地传递给读者。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似乎会进入潜意识,让我在散步时,洗澡时,睡觉醒来时,甚至如厕时,头脑里灵光一闪,出现神来之笔,我因此会心一笑。当这一节翻译完成后,对照翻译前的窘态,我自己也会吃惊,我竟能译得如此酣畅淋漓。
  我很喜欢辛弃疾的词: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当稻盛的著作融入我的心中时,当我的心融入稻盛的著作之中时,当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象融为一体时,灵感就会油然而生。
  常常出现的这种小小的灵感,虽然同稻盛先生开发划时代的新产品时上苍赋予他的灵感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翻译和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也深切体会到了稻盛先生有关热情可以激发灵感这个重要的思想。
  热爱陶冶人格
  稻盛哲学的精髓可以用“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这句话来表达。所谓“提高心性”,稻盛先生又常用磨炼灵魂、净化心灵、提升理念、陶冶人格、扩展器量等说法来替代。
  这里又出现一个因果循环:只有提高心性,才能拓展经营;反过来,只有在拓展经营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提高心性。
  换言之就是:比完成活儿更重要的是完善干活人的人格。 但是干活人的人格必须在干活中才能提升和完善。
  “工作造就人格”。要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就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用真挚的态度,正面面对生活、工作、经营中的现实问题,绝不逃避,拿出勇气,用良知去应对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心性。
  稻盛先生说:“回顾自己人生的每一天,其实就是通过经营实践,不间断地提升自己心性的每一日。”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特别在传播稻盛哲学和阿米巴经营的过程中,对这一点有特别深刻的感受。
  热爱工作,投身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抑制私心,陶冶人格,鼓足勇气,贯彻正义,这样才能获得周围人们由衷的信任和尊敬。
  在急功近利的世风中传播稻盛的利他哲学,好比“向沙漠中洒水,在急流中打桩”,需要有明确的信念、强烈的愿望、坚定的意志和甘愿付出自我牺牲的勇气。
  我把传播稻盛哲学看作自己的天职。稻盛先生说:“天职需由自己创造。”而这项事业的报酬不是别的,就是磨炼自己的灵魂,使它在人生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
  热爱获得天助
  天道酬勤。只要热爱工作,只要抱着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感动上帝,获得天助。因为这种态度符合天道,与天地宇宙的意志相一致。
  稻盛先生在谈到日航重建成功时说:“看到我奋不顾身的样子,神灵、上天,或者说是自然,因感动而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如果不是这样,日航如此奇迹般的回升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不是人的力量,只能说是Something Great,即某种‘伟大之物’在发挥作用。这种‘伟大的存在’让我参与了日航重建,并援助推动重建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功。”
  稻盛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出现类似的现象。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实践稻盛敬天爱人哲学的优秀企业。“一灯照隅是国宝”,一个行业中只要出现一家这样的企业,就能影响整个行业的风气。“一灯照隅,万灯照国”,如果每个行业都出现这样的企业,就可能改变整个商业文明的走向:从利己的文明走向利他的文明。
  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因为这就是天意。违背天意,人类将没有未来。
  2015年2月5日
  ◆ 中文版序 ◆
  我的劳动观
  本书的原著于2009年4月在日本出版以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连续占据排行榜前列。出版后不到一年,接连再版,获得年轻读者们广泛的支持。
  我写这本书是出于对日本社会变质的深刻忧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从废墟中奋起,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人们在赞叹物质富裕的同时,却丧失了重要的价值观,而正是这种价值观才从根本上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价值观指的是劳动观,就是对工作的基本观念。工作在人的一生中占的时间多,人们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也多。但是,现在许多人却找不出在工作这一尊贵的行为中所包含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多年来,在日本的年轻人中逃避工作的倾向逐渐严重。比如,在年轻人中,不想认真干活,靠打零工糊口,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急速增加,这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泡沫经济的消极影响,在理应承担起当今社会责任的这一代年轻人中,将“流汗工作”视为美德的社会风气逐渐淡薄,而不劳而获,想靠投机赚大钱的恶劣风潮却在逐年增强。
  这种劳动观、价值观的变化,伴随日本劳动人口的减少,再加上人们劳动热情的降低,不仅招致日本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而且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也投下了阴影。
  这样下去,日本将会国将不国。所以,就在今天,必须对劳动,对工作,从根本上重新审视。
  将劳动、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及其方法告诉年轻的一代。抱着这样的使命感我执笔直书。
  我认为,上述观点对于取得惊人的经济发展的中国而言,也具有同样的参考意义。据说,中国在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急剧的社会变动中,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今后中国要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要成为全球经济大国,那么,如何在整个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将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巨大的课题。
  本书的内容不过是从我粗浅的人生经验和思索中所产生的质朴的“劳动观”。但同时,它又是从我70余年的切身经历中所获得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也可以说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哲学”。
  表述我“劳动观”的这本书,如果能成为肩负中国未来的年轻人前进的路标,我将感到莫大的荣幸。自古以来中国人一贯真挚地追求正确的为人之道,这是值得中国人高度自豪的。如果本书中的观点能为中国人广泛接受,也将是我的望外之喜。
  ◆ 前言 ◆
  幸福“工作法”
  为了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日本这个国家迎来了一个“没有方向的时代”。一方面,人们找不到前进的明确指针;另一方面,人们又面临许多过去未曾碰到过的问题:社会趋向于少子高龄化,人口减少,地球环境恶化等。同时我们看到,人们的价值观本身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对于人生中费时多的“劳动”的观念扭曲,以及对于“工作”的认识改变,正是价值观混乱的表现。
  “人为什么要工作?”“劳动究竟为了什么?”现在多数人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目标和意义的正确认识。
  讲述如何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的技术,以及操作指南之类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是,工作的根本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么重要的问题却无人探讨。
  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在滋长,那就是不喜欢工作,厌恶劳动,并且还会尽可能地逃避工作的责任。
  有的人把“努力工作”“拼命劳动”看得毫无意义,他们甚至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冷笑和鄙视。
  还有许多人热衷于股票买卖,憧憬于“轻轻松松发大财”。很多人创办风险企业,其目的也只是想通过上市一攫千金,然后年纪轻轻就脱离工作、享受生活。把这些当作人生目标的人正在日益增多。
  与此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恐惧劳动的倾向。
  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把工作视作剥夺人性的苦役。甚至很多人干脆不求职、不工作,而选择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混日子。要不然就不务正业,靠打零工糊口。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的增加,是劳动观念、工作意识改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恶”,这种观念在私下里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
  心里还是不愿工作,但为了要吃饭又不得不干,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而又能多赚钱。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的时间,只想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之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
  因此,今天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的根本意义的正确认识,不愿好好地面对它。
  对这样的人,我想问一句: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
  对,我不仅要问,而且无论如何,我要把自己对于“工作”的正确认识告诉给这些年轻人。
  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在这本书里,通过讲述我对“工作”的思考和体验,我将告诉大家,劳动可以给你的人生带来多么巨大的收获。
  工作是“万病良药”
  我认为工作是对万病都奏效的灵丹妙药,通过工作你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考验,让自己的人生时来运转。
  我们的人生是由种种苦难构成的。
  苦难既不是我们希望的,也不是我们招惹来的,但意想不到的苦难却接踵而来。苦难和不幸袭击我们、折磨我们,让我们为自己的命运而怨恨,甚至灰心丧气,稍一气馁便被苦难击垮。
  然而“工作”却隐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你战胜命运中的苦难,给人生带来光明和希望。回顾我自己的人生,这个真理昭然若揭。我年轻时经历过种种挫折:先是初中升学考试失败,接着患上肺结核,徘徊于死亡边缘。后来拖着孱弱的身体第二次考初中又落榜,同时因为战乱家屋又被烧成废墟。
  在我15岁以前幼小的心灵中,接连的厄运让我几度丧失对生活的希望,然而考验还在继续。
  考大学及后来找工作的经历仍是不断地让我失望伤心。志愿的大学医学部没能考上,只进了一所地方大学的工学部。于是,我只有从懊恼中振奋精神,拼命用功读书。学校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然而毕业后去大企业求职应试却又屡遭挫折。
  后由老师介绍,总算进了京都一家制造电瓷瓶(装在铁塔或电线杆上支撑电线的绝缘陶瓷器具)的小公司。这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亏本企业,上班后个月的工资就没有如期发放,公司给我们的答复是“请再等等”。
  这一年我23岁,我哀叹自己的命运,心中苦恼:“为什么不幸和苦难一次又一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今后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呢?”然而,仅仅因为一件事情,被残酷命运捉弄的我的人生,居然发生了彻底的、戏剧性的变化,从此我开始走出人生新的一步。
  这件事情就是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拼命投入工作。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人生的齿轮—过去一直在苦难和挫折的方向上运转,现在开始朝着幸运的方向转动了。此后,我的人生进入崭新的状态,充满希望,不断成功。
  读者当中也许有很多人每天都在工作,却不理解工作的真正意义,因而天天烦恼、痛苦、叹息。我希望他们务必懂得:“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


【免费在线读】

我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听过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的话,很受感动。他说:
  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
  木匠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不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炼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我在这位师傅的肺腑之言中听出了这样的意蕴。
  他已70多岁,只有小学毕业,职业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几十年间只从事这一项工作,又苦又累,不胜厌烦,有时也想辞职不干,但他还是承受和克服了这种种劳苦,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这样的过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人生体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