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书摘与插画】

【作者简介】
  肖东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聘为出版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协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年鉴编辑研究委员会主任。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国际名人辞典》。代表作有:《中国书史》《中国图书》《中国藏书楼》《中外出版史》《北京传统文化便览》《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风物-燕园景观及文化底蕴》《风范-北大名人寓所及轶事》等。
  吴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副主任,代表作:《关于“有教无类”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专刊》《中国反腐败——理论与实践分析》等。
【免费在线读】
  对于北大精神的关注,早已超出北大的范围,成 为近年来很多国人十分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无疑 是因为北大确实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在过去对中国 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关注它,研究它,是希望它能 够继续发展,从而为中国的进步发挥更大影响。对它 的讨论与研究已经很多了。我们注意到有很多争论和 很多不同意见。其中甚至有人否定北大精神的存在。
  我们编写这本书,首先是肯定有北大精神存在的,而 且认为北大精神的讨论包含着社会与时代的热烈期望 ;其次是肯定每个关心此事的人的心中都有自己认定 的北大精神,当然也必然还存有疑惑需要思考;后 这种思考是必要的、有益的,北大精神必将在一代又 一代的关心北大的人们的思考与推动中不断变化,不 断前进,并在引领中国的学术文化乃至文明进步的过 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本书的概论部分,我们选择了几位作者的言论 以便读者对北大精神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这些当然 不可能全面阐述北大精神的方方面面,而只能从某些 方面对北大精神提出一些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看法。
  我们把这些言论放在概论部分,是想由此引起进一步 的思考与争论。
  北大精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其讨 论范围也没有界定。对它的讨论必然是百家争鸣的局 面,任何企图一锤定音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行 不通的。北大精神是发展的、变化的,也是随人类文 明与国家进步而不断向前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北大精神是指积极的、正面的、能够激励北大师生甚 至影响国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推动政治发展、 国家进步、民族向上的那些精神要素的聚合。北大精 神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北大范围,受到全国人民的关 注,还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人们甚至期 望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带领民族精神向前发展的一种 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证明,在北大精神能够 得以发扬、发展、成长、进步的时候,我们国家与民 族向前迈进的步伐就会更快更好。
  让我们共同关心北大精神,探讨北大精神,推动 北大精神,期望北大精神发扬光大,再创辉煌!北大 精神是流动的、发展的 闵维方在为《我心中的北大精神》一书写的代序 “北大精神的坚守与创新”中这样写道: “谈北大,一定会谈到北大精神。或者感觉不尽 相同,或者语言难免趋异,但是,不同的概括,却内 含着普遍的认同,那就是北大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密切 关注,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对学术自由的不懈追 求,对思想文化的独立思考;不同的理解,揭示着同 样的精神内核——这是北大110年积淀下来的品格风 尚,是深入每一个北大人心灵的特有气质,是融入每 一个北大人血脉的文化基因。” “北大精神是流动的、发展的,既有经过百余年 的积淀、深化而凝固下来的永恒的精神要素,作为历 史的存在为一代代北大人和社会公众所感知、纪念; 同时也包含当代北大人共同拥有和参与创造的时代特 质。因此,坚守和创新是每一个北大人对北大精神的 态度和责任。如果说北大精神是一棵大树,那么它的 根系必然扎根于北大光荣而辉煌的历史,它的枝叶必 然伸展于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1 10年来,北大精 神熠熠生辉,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北大人奋发有为, 艰苦创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当代 北大人要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就必须继承和发 扬北大的光荣传统,善于吸收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敏 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在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潮中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永葆北大精神的青春魅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当代北大青年既有 着同龄人共有的困惑与迷茫,也有着融传统精神与现 代意识为一体的独特气质。激情与理性、理想与现实 ,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型塑了新时代的北大和新 时代的北大精神。”(闵维方,2008:1-2)
  ……P2-4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剖析“北大精神”的著作,系“北大文化丛书”中的一册。本书资料详实,分析角度多样,内容通俗易懂。自由、民主、科学、上进的大学精神都是体现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人对事的生动表述,能够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北大精神,我们每个人、整个社会,乃至中华民族都需要北大精神。
【目录】

前言
部分:概说
 北大精神是流动的、发展的
 北大精神的发展演变
 北大精神包含斗争与牺牲精神
 北大曾有过三次辉煌
 北大精神的正反两面
第二部分:北大校长论北大精神
 严复:兼收并蓄,广纳众流
 严复: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
 马良:道德高尚,学问渊深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收
 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卓绝之士,力矫颓俗
 蒋梦麟:大度包容,思想自由
 胡适:北大的努力奋斗
 马寅初:北大主义即牺牲主义
 丁石孙:北大的学生有历史的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
 许智宏:北大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周其凤:要不断地赋予大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王恩哥:让北大精神闪耀在道德星空
第三部分:北大师生论北大精神
 鲁迅: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
 刘半农:我们的职任
 周作人:走他自己的路,北大的学风宁可迂阔一点
 熊十力: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
 李大钊: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梁漱溟: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张的实施
 冯友兰: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罗家伦:群言堂和饱无堂
 罗家伦:蔡元培先生的道德勇气
 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人物
 雷洁琼:发展学术以昌国运
 冯至:校长的力量
 朱德熙:北大的校风和学风
 黄楠森:岁月对北大精神的诠释
 乐黛云:学术自由精神
 谢冕: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
 陈平原:尊重个性,强调独立
 黎乐民:北大随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同步跳动
 钱乘旦:北大印象
 :北大师风体现着北大精神
 当代北大青年心中思考的北大精神
第四部分:北大精神的体现:故事集锦
 京师大学堂时期
 民国初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抗战以前国民政府时期
 抗战与西南联大时期
 抗战胜利至1949年
 1949年以后
第五部分:北大精神的体现:人物小传
 回忆马裕藻教授
 回忆葛利普教授
 回忆司徒雷登先生
 回忆陆卓明教授
 回忆侯仁之教授
 回忆周培源教授
 回忆解万英老师
 回忆陈岱孙先生
 回忆熊正文先生
第六部分:北大精神与中国社会
 以一个大学来转移一时代学术或社会的风气
 从北大走向社会:文革后期北大老五届集体下放的经历与精神坚守
 北大方正公司与北大精神
 北大与清华的比较
 北大的"入世"传统
第七部分:对北大精神的研究分析
 钱理群:一代知识分子的品格,显示着一种精神的力量
 张岱年: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学术自由的传统
 林庚:科学的态度、民主的精神
 任继愈:大学之大,大在思想自由
 柳存仁:大学是提倡的自由的尚的的机关
 柳存仁:中国的民主思想的摇篮
 黄枬森:把追求民主与科学看作北大精神比较合适
 厉以宁:作独立思考者,发扬不断探索的精神
 陈来:北大的传统、精神与使命
 杨河:五四以后的北大精神
 谢泳:西南联合大学的精神魅力
 蒋树声:大学应该是比较理想化的地方
 张耀杰:北大精神的改写与断送
 林合华:北大精神在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季羡林:北大精神是中国"士"的精神传承
 储朝晖:北大精神多样之苗
 陈平原: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
 钱理群:北大精神是北大人一个美丽的梦
 陈来:北大精神的"实然"与"应然"
 董琳琳:北大精神的凝练历程和实质内涵
第八部分:有关大学精神的论述
 董琳琳:关于"大学精神"的定义
 董琳琳:国内外对"大学精神"的研究
 钱理群:大学的基本功能
 梁启超:大学为研究学问之地,学问为神圣之事业
 陈平原:谈梅贻琦《大学一解》
 蔡元培:教育应该由教育家来办
 易琴:大学精神品格的养成与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董琳琳:哈佛精神的凝练历程和实质内涵
 陈平原:我不相信有凝定不变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北大的“文化圣经”……
  引导你叩开北大精神之门的金钥匙!
  想进北大的学子必看之书!
  严复、蔡元培、胡适、鲁迅、陈独秀、梁漱溟、冯友兰、罗家伦、马寅初、茅盾、辜鸿铭、钱玄同、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沈从文、梁思成、季羡林……走近北大,让这些人的精神成为你超越自我的动力!
  北大精神,不是口号,而是由一件件小事的水滴汇聚成的江海,能带给进取向上的学子们无穷的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