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爱冒险、敢追求的美国人,有多热爱自由、民主与平等?

美国土地上会不会诞生位女总统?

美国FBI有哪些特别的招数?

在美国,哪个职业令人尊敬?

中国人爱吃的皮蛋,为什么会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

一位移居美国20年的华人,徜徉在太平洋彼岸,亲历美国硅谷的风云变幻,也感受地球村的强劲脉搏。本书作者深入美国生活的细微角落,笔下既有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大格局,视野中又有美国人情世俗的微风景。让我们一起打开本书,发现一个你没有看见的美国,领略一个无比真实的美国!




【内容简介】

美国,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国家。

本书分为八辑,从不同角度聚焦美国社会、文化、风俗、民生、政治、经济等不同层面,作者在文字中观察美国社会,于生活中体验美国文化,且以移民“边缘人”的切身感受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一抒胸臆,所思所感形诸文字,自有独特的视野与魅力。

阅读本书,像是听一位从美国归来的朋友讲故事。岁月积累,娓娓道来,既有鞭辟入里的宏观思考,又有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似看电影那样一页一页翻过去。到过美国的人,可以从中透过许多现象看到它的背景和本质;没去过美国的人,是一次纸上“旅行”,这个大洋彼岸的“花旗国”,“万花筒”般地展现在你眼前。

本书作者眼睛须臾不辍地盯着美国社会的大动向大变化小细节,思维冷峻地梳理着昨天的积淀、今天的现状、明天的走向,笔下流动的是美国与今日“地球村”特别是中国的比较、关联与彼消此长的态势。


【作者简介】

阙维杭,浙江杭州人,旅美作家,笔名沙蒙、远航等。

文学创作由诗歌入门,涉猎随笔、散文,兼及文艺评论。赴美后于本世纪初开始个性化“镜头”透视、聚焦美国社会、文化、风俗、民生、政治、山水、环境等不同层面,在新闻中观察美国社会,于生活中体验美国文化,在海内外十余种报刊发表随笔、纪实文学、散文等上百万字,并得过相关媒体、文学奖项。

出版有《美利坚传真》《美国写真》《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世纪之吻》《美国到底有多美》《在自由的旗号下》《今日美国:阵痛与变革》等专著。

曾编撰评点“海外华文作家档案”系列。现为美国某华文媒体主编兼主笔。


【目录】


辑一 微观国情


创新让城市生命之树常青/002


美国要掀中产阶层经济新篇章/007


多元理性消费下的经济利好势头/010


“金主政治”的幽灵将游荡美国政坛上空/012


加州天灾的警示/015


旱情告急的加州/019


新天方夜谭:六分之一美国人陷于贫困/022


加州一拆为六的猜想/026


比尔·盖茨的感叹/030


职场随想录/032


幸福在哪里?/034


时薪:美国经济政治的平衡命题/038


薪水彰显国情:清洁工PK飞行员/042


美国受尊敬的职业:消防员/045


游走于民意和法度之间/048


当仇恨携手枪支/051


枪械管制面面观/055


世界不安宁 美国麻烦多/058



辑二 世相纷纭




跳出“愈反愈恐”的怪圈/064


全球反恐态势依然严峻/066


微妙的美国种族关系/069


弗格森骚乱折射种族歧视严峻态势/072


歧视性把戏未有穷期/074


“逆向歧视”传递的信息/078


“狗屎门”事件凸显政要辞职潜规则/080


华裔市长关丽珍闯红灯之后/082


“吉米鸡毛秀”事件:一面洞察人心的镜子/085


又闻胡德堡的枪声/088


皮蛋风波/090


FBI备忘录/092


FBI近年调查华裔政要的个案分析/095


CIA又成众矢之的/099



辑三 白宫拾遗



读书的总统/106


总统和平民的新年祝愿/110


白宫“父女”的相处之道/112


新千金/115


白宫菜园的昭示/116


白宫是超越个人的/118


奥巴马的信仰及其他/121


美国卸任总统的特殊功能/123


美国前后期卸任总统境遇大相径庭/125


前“千金”的薪水风波/130


切尔西婚礼的民意信息/134


克里的“外交官基因”/136





辑四 文化视角




美国人的“三无”/140


怀念罗宾的音容笑貌/142


“终结者”的离去与归来/146


派克与美式文化的精粹/148


无奈的雄狮 永恒的米高梅/150


《时代》“年度人物”传递的信息/153


当代思想家:从理想趋于实用/155


《花花公子》“变脸”的警示/158


万圣节:秋天的礼赞/161


爱因斯坦的小屋/169


与斯坦贝克有约/171


马尔克斯与福克纳的渊源/175



辑五 硅谷脉动



穿帽衫的CEO引领潮流/180


说不尽的乔布斯/184


从印度裔移民出任微软CEO谈起/187


亲历谷歌“父母上班日”/192


感受“硅谷之都”的变迁/202


硅谷民谣/208



辑六 移民情怀



美国亚裔崛起的真相与愿景/212


购物季:亚裔成消费生力军/214


不仅仅是“文化差异”/217


透视美国贫富格局中的华裔状态/220


岁月回眸:华裔在自信而谦卑中前行/223


崔琦回家乡及其他/225


绝望的自杀者与社会的责任/227


中国元素激活拉斯维加斯/231


这个“铁饭碗”冷暖自知/234



辑七  留学之窗




美国大学排名榜面面观/240


另类大学排行榜的启迪/246


留学生安全敲警钟/248


海外游学安全/251


留学潮涌避暗流/254


危机下的美国教育改革契机/256


辑八 迈向白宫之路



进军白宫:希拉里展开圆梦之旅/260


美国会诞生女总统吗?/262


希拉里进军白宫的优势与软肋/266


《艰难抉择》:希拉里的心声/269


祖母级总统候选人期盼圆梦/271


谁来打破硬的玻璃天花板?/274


假如这个布什再竞选总统/276


杰布欲领跑共和党人进军白宫/279


富豪的游戏:美国大选比烧钱/281


跋/284



【媒体评论】

对事物的敏感,勤于思考,专心写作,这是一般报人所具备的素质,但维杭的不同却在于:“眼睛须臾不辍地盯着美国社会的大动向大变化小细节,思维冷峻地梳理着昨天的积淀、今天的现状、明天的走向,笔下流动的是美国与今日‘地球村’特别是中国的比较、关联与彼消此长的态势。”

——美国侨报

认识“真正的美国”,需要一个近距离正面观照的视点,这不仅需要目光如炬,更需要有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阙维杭,正是给自己构筑了这样一个客观冷静全方位“看美国”的“正面平台”,他的难能可贵在于秉持着一个“新闻人”的理性公正以及一个“文化人”的独特慧眼,来透视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及各式多样的人文风景,从而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美国”。

——旅美作家、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瑞琳

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写一手好散文。不是每一个散文家、诗人都有他这样睿智的思想,深厚的情怀,锐利的视角,独到的目光。

——媒体人 徐晓杭

这是一部对美国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深度观察辨析的书,是一部激情与冷思交相辉映的书,更是一部中美文化比较融通的好书。 ——作家 成放


【前言】

我说的三十年陈,是友谊。


1985年,我在《杭州日报》副刊部当编辑,陆续办些知识读书类的版面。一个编辑很大程度上是靠作者吃饭的。能约到好作者拥有好作者,那你就有好日子过。


维杭那时已是一家教育报的副主编了好像,他和另外一个研究弘一法师和丰子恺的学者都由此成为我的好作者,被约在读书版面上开个随笔专栏。都是江湖上有才的好哥们儿啊。


大概就这么熟悉起来了。这之前,他比我早“进”报社七八年,在那个报上登个文章不得了的年代,已是一个“老”作者了。


多年后的今天,家人问起阙维杭长什么样?


嗯——我说,外表嘛,淡淡的,不声不响的,喜怒不形于色的。


说话嘛,细声慢语,不张扬的。好像从来没见过他大笑,大声,大怒……跟那些“大”似乎都不沾边。


做派嘛,老哥样的。一群叽叽呱呱的记者在外面一起采访、活动、吃饭,你可能不会注意到他。各种沉稳冷静,也许就这样。


后来他去美国,每年圣诞一定会发个邮件过来,问好。我这人懒,忙于应付那些近在咫尺的人事,邮箱十天半个月也不看,看到后往往圣诞都过了。维杭从没一句责备的话,依然年年都有祝福从太平洋的彼岸传来。


偶然回国,他仿佛有责任似的,总要上门来看看,再忙也会打个电话来。


有一种朋友,就是这样,你可能常常会想不起他,可他一直不会忘记你。君子之交,三十年。水滴石穿,日积月累,你以为他不在,他却用目光,用影子,用问候,用各种不起眼的方式,在你心的碑石上留下温暖的印痕。





三十年陈,酿一坛美酒。


1990年,维杭去美。那年代,赴美不易,上海签证之难,就像今天的段子,红黄蓝绿各种版本都有,领事馆前的队伍,排出了人们的心理极限,能签出的,寥寥无几。


他们一家去了,赤手空拳,凭知识能力,夫人和儿子已成为IT精英。他一直在新闻界冲锋陷阵,新闻、消息、通讯、社论、评论、副刊、随笔……无一不能。始终是一支主笔,锋利尖锐,所向披靡;始终是一枚主编,纵横方阵,老辣弥坚。


他去美国多年后,我约他在我们《杭州日报》开了一个专栏,他开始写他看见的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移民,教育……他的视角是全方位的。


我们现在做媒体的人都会分工,跑时政,跑社会新闻,跑医疗卫生。就像医院,每个科室每个医生无论如何都有擅长的一面。记者没有医生这么高深,但也是一个领域,一个专业。跑长之后,记者可以成为半个专家。可维杭让人很惊叹——他几乎全能,每一个领域他都涉及,每个方面的题目他都能谈。


他懂得每一条新闻背后蕴藏的故事,他仿佛浑身都是触角,我这样的编辑用不着和他这样的作者谈下一篇专栏文章写什么,他自然会有的新闻事件作引子,我真的找不出来有关美国他还有什么没讲过的。


去了美国,虽然还在媒体当记者,工作形态和节奏大不一样,个中的转型过程,我从未听他说起过。但在专栏中,他眼中的美国社会生活事件,给我们的读者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野。


维杭的文章不轻易下结论,他从一个事件开头,到一个故事结尾,很少发议论,从不强加他的观点于读者,所有的观点都在他的事实之中。这应该说是美国人的新闻报道方式。


他更像是用随笔的方式来叙述,他的见解深刻而准确,角度把握恰到好处,这都是用两个完全不同代码和不一样的话语体系的记者阵地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


这二十多年来,维杭的写作一刻都没有停过。他才思敏捷,你出命题,他飞快应答;你不命题,他更迅捷。


至今,他在海内外各地的十几家中文报刊上开专栏、发作品,已结集出版的作品有《美利坚传真》《美国写真》《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世纪之吻》《美国到底有多美》《在自由的旗号下》《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三十年陈,还说的是他的文笔。


维杭是枚文艺青年。文艺青年是一种范儿,和年龄无关。


他的文艺范儿已练就四十年。上个世纪70年代,他可以称之为诗人。也写过杂文。那种对文艺的热爱,一直燃烧至今。他对文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一生和他的未来。


维杭“文革”结束后考上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时被省教育厅看中调到《浙江教育》杂志社当编辑,后来参与创办《浙江教育报》,从记者一直做到副主编;几年后又去《江南游报》当编辑部主任。他古文功底好到可以编撰校注《历代竹枝词》,是个杂文、游记、诗歌、随笔无所不能的家伙。


一个评论家对他的作品说过一句话: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写一手好散文。好吧,请允许我在她的名言后面添一句,不是每一个散文家、诗人都有这样睿智的思想,深厚的情怀,锐利的视角,独到的目光的好不好。





昨天,我从清晨七点开始读他的文章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期间不断地被琐事撕开:在路上,来人,商量事情,开会,吃饭……我和那些文章一会儿分开,又黏合;打散,又聚拢;断裂,再重合。


我承认,我对太“奥巴马”的东西不怎么感兴趣,其他的,几乎每篇都很好看。


我迫不及待地滑动着iPad,我甚至没觉得它们是某种写作的文章,因为里面都是案例、故事和事件。


很抱歉我不打算像一个评论员一样,把维杭的文章归纳提炼然后拎出来逐个点评。我只说我对这只鸡的大概印象。因为鸡蛋现在离你仅一页之遥,用不着我再挑几个一一敲开来说:啊,看这蛋黄和蛋白色泽多好……


我相信你的眼光。


也请你相信我。


相信他。


徐晓杭


2015年2月11日


【免费在线读】

美国受尊敬的职业:消防员


数千同僚从全国各地赶来献上致敬,成千上万的民众云集庄重肃穆的礼堂倾洒深情热泪,巨大的国旗被云梯张挂在城市的天空,城市中心主要街道交通管制……如果这是一两个人的葬礼,谁有资格享受这几乎等同于伟人名人葬礼甚至国葬礼的殊荣?

答案只是普通的消防员,只因为与火灾搏斗而献身,成为万民尊崇景仰的英雄。

时光回溯到2011年5月10日,美国西部重镇旧金山市就弥漫了如此令人动容的人间温情。数千来自全美各地的消防员代表和本地同僚、市民代表聚集在圣玛丽大教堂,为一星期前在市区一场火灾中相继殉职的两名消防员(48岁的佩雷斯和53岁的瓦莱里奥)举行隆重葬礼。教堂外的场面也颇为壮观,在大教堂所在大道上,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被两辆消防车的云梯架起,蔚为壮观;数千消防员与警察列队,与在街道上观礼的人群静静恭候运载两位殉职消防员的消防车缓缓行进而来,棺木上端放着消防头盔和逝者的徽章;……加州副州长纽森、旧金山市长李孟贤、消防局局长怀特等政要出席葬礼,与民众一起聆听牧师感人肺腑的悼词:“(怀念)消防员所做的一切,他们生活在一起,一起笑,将生命和死亡连在一起。有时候我们一同死去,有时候我们一同被埋葬,而今天,我们一同悲伤……”

这样的场景其实不时在全美各地出现。其主角必定是遗爱人间为民现身的消防员、军人或者警察。

美国历年来都不乏“受尊敬的职业”民意调查,近些年位居盖洛普、CNN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民调排行榜榜首的几乎都是消防员。某机构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在受人尊重的职业中,消防员名列榜首,而总统则排在第26位。

在美国各地,消防员不仅要救火救灾,即使是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是有人心脏病突发急电911呼救,无论是市镇街巷还是高速公路,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乡野,接到民众报警后,消防车、救护车都会和警车一样风驰电掣般赶赴现场救援。消防机构甚至还承担类似民间保姆的职责,譬如可以在72小时内依法接收并短暂护理单亲妈妈(少女妈妈)遗弃的婴儿。消防员被民众信赖的程度始终高于其他公职人员。

统计资料也披露,在美国各类频发灾害事故中,因火灾死亡的人数位居第三(是车祸,第二是各类犯罪活动),每年由火灾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巨大,其中不乏在救火现场牺牲的消防员,被大火烫伤、炙伤的比例更高。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人民更是称呼随时随地都可能英勇献身的消防员为“平民英雄”。《云梯49》等有关消防员题材的好莱坞电影问世,各地殉职的消防员、警员都被人们和当局铭记,在重大纪念日里追思怀念。在旧金山2008年4月9日举行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的火炬手中,一位亲身经历过“9·11”事件的退休消防员里克·多兰奋力跑上343步,为的是代表并纪念在“9·11”事件中牺牲的343名消防员。

与消防员相比,工作性质同样充满危险,又是时刻忙碌在保护民众生命财产线的警察,却带给美国民众较多的负面印象。这多半来自被认为是“过度执法”“歧视性执法”甚至“暴力执法”的微妙状态。自从2014年因为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弗格森引发动乱后,蔓延全美各地的抗议警察执法不公示威活动此起彼伏,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暴力破坏活动,警民关系再度降到冰点。但在2014年12月20日两名纽约警察(包括一名32岁华裔警察刘文健)值勤时遭一名非裔男子“行刑式”开枪伏击而身亡后,形势逆转,同情和理解警察执法的呼声升高。一周后,更有数以千计来自全国各地的警察赶到纽约参加两名殉职警察的葬礼,悼念的人潮绵延数里路。在给予殉职警察礼遇的同时,全美国朝野都在反思,执法的公正与人和人之间的平等。这一刻,警察的形象也回归到大多数人通常所认可的职业定位,他们身为人民和城乡治安的卫士,面临诸多无法估计和防不胜防的袭击,他们理应获得更多人的尊重。

消防员的薪资福利待遇相当不错,不仅超越蓝领阶层,比之一般的白领甚至科技界打工族,也算优越。因此在政府埋单的公务员薪酬支出中,消防员、警察通常都占较大份额,倘若是财务状况欠佳的小城市,那就难免会遭遇麻烦。譬如北加州只有12万人口的小城市瓦烈霍市(Vallejo),从2008年起到2011年,一直挣扎在破产的悬崖边(该市在2008年5月根据美国破产法规定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很大因素是该市的消防员和警察的开支消耗掉全市五分之四的财政预算。为了应对财政赤字,瓦烈霍市不得不关闭三个消防站,并且裁掉40%的警察。据悉,该市98名消防员的年薪(含福利)超过10万美元,另有10名超过20万美元(包括超时工作薪水),比旧金山市的消防员平均收入还高。而美国地方公立大学一位普通教授的年薪,不过四五万美元而已。


皮蛋风波


中国土产并被相当多海内外华人视为佐餐佳品之一的皮蛋,一段时间内也像股市般地经历“过山车”的大起伏,纵然在“美食”还是“恶心食品”两端被世人扯皮,知名度大升则是不争的事实了。

先是2011年6月28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其网站上发布“我尝过的恶心的食品”排行榜,其中“中国皮蛋”位居。网站博客写手丹尼在文中及视频中“亲身体验”,并抱怨皮蛋“像魔鬼煮的蛋”,味道古怪,成为CNN评比的依据和实例,其视频被CNNGO旅游专区选入“全球恶心食物”专题,丹尼也被读者和观众误以为是CNN记者或专栏作家,遭到铺天盖地来自华人的抨击,甚至称之为“无知、肥胖的美国人”“种族主义者”。

而在8月5日,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网站也发布了“十大恶心食品”排行榜,皮蛋位列第八,其他的中国或东方食品如燕窝、醉虾、蛇酒等也榜上有名。《福布斯》的专栏作家杰夫·贝尔科维奇坦言道,全球化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接触各种陌生“菜肴”。尽管这些菜肴可能在它们的家乡广受好评,但对外国人来说只能归咎于“排斥”两个字。他同时指出,鉴于一般的经验法则,一些东方食品可能会挑战西方人的“美食概念”,譬如皮蛋、燕窝之类。

奇异的是,《福布斯》的这份排行榜没有像CNN先前那样遭遇潮水般的冲击,也许《福布斯》专栏作家“美食概念”挑战说言之成理,抑或激进的华人美食主义者也懒得再打“口水仗”了。CNN的评选,上榜食品还包括菲律宾木蛀虫、印尼天贝、韩国狗肉狗肚、柬埔寨炸狼蛛、泰国炸金蝉、菲律宾炸青蛙。亚洲食品居多,不清楚其国家的民众反应如何,反正面对“华人世界”狂轰滥炸般的指责,丹尼唯有道歉投降。只是他也不无委屈地强调:“我只是个普通人,一个想和儿子尝试新东西的父亲。”“……我对你们的文化并无冒犯之意。我很喜欢几种中国传统食品。”

饮食爱好,大多只是生活环境培养的不同族裔的个人习惯,其实无所谓对与错,因此也不必过度计较他人的评价与感受。再说,美国媒体的这类排行榜,也只是一部分平民和专家的感受,即使是民意也仅仅是美国人的体验观感,至多只是给某一领域提供参照,替生活添加些乐趣而已。如果说反映了饮食文化的差异,那也很正常,但要给人家上纲上线斥之为“种族主义”,未免太小气了。据悉,皮蛋的“粉丝”们在微博上也搞了一个“西方恶心食物”投票,结果是负有盛名的臭奶酪“荣登”榜首,有网友直言那岂是食物,简直就是“生化武器”。这样的举动也许可以出出气,倘若其他族裔人士反弹,也要你道歉,又怎么办?

就如西方人吃不惯皮蛋、臭豆腐、醉虾、狗肉、蛇肉乃至海参之类东方食品那样,东方人大多对半生不熟的牛肉、蜗牛等西方美食难以恭维。只是“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按中国人的“美食概念”排不上号的三明治、汉堡包、热狗等西式快餐食品,这十年来也被国人接纳了,甚或成为派对的“时尚”食品。

鲁迅先生曾经称赞说:“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丑陋凶横,初见令人畏惧生厌,若没有那个吃螃蟹的人,天下人岂不都要错过这无敌的美味?!

回过头来看那个生活在得克萨斯州小城拉布克的男子丹尼,这位喜欢折腾些“搞怪项目”的银行IT项目经理,他在2014年4月几乎每晚都和孩子一块品尝一种“异国食品”,同时用摄像机拍下这段温馨有趣的时光,其实是很可爱的举止。据报道,丹尼对自己设计的这个“美食项目”相当满意和投入,从中也不时发现一些其貌不扬的食物鲜美异常,譬如说凉拌海蜇、红烧鳗鱼与腌制猪蹄。只不过对他来说,通过维基百科了解到皮蛋的生产过程,又近距离看到从超市买来被切开的皮蛋那“透明咖啡色的蛋白”,感到实在难以“下口”。报道披露,他6岁的儿子拿出了放大镜,自个儿研究了一会儿后,也捂着鼻子离开了餐桌。

对这样一位认真而执着的美食品尝者,对喜欢带孩子一起尝试不同国家食品的普通美国人,我们即使不会也不愿心生敬意,至少也无须排斥他的切身感受和味觉习惯,甚至抱持敌意。

说到饮食文化,人类进食史既是一部生存试验史,是长期渐进的剔除食品糟粕、探索精髓美味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消除偏见误会和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历史。不同国度、地域、环境人类之间的交流,饮食文化的交流本应该是有趣多元的融汇和享受,也是容易察觉不同族裔之间饮食差异嗜好的互动。尝试不同的饮食,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权益。欣赏对方的发现、创造和呈现,尊重对方的习俗爱好,也是我们这个地球村一切行为的游戏规则之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皮蛋风波,可以休矣。

CIA又成众矢之的

2014年岁末,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在联合国酷刑问题专家的要求下,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公开了调查中央情报局(CIA)在2001年“9·11”袭击后对疑为恐怖分子者酷刑逼供现象的报告摘要。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网站在2014年12月9日上载了包含20个特定羁押犯盘问个案调查的报告摘要,指出CIA盘问人员使用了“强化审讯手段”,逼迫囚禁于海外秘密监狱的疑为“基地”成员招供;称所用审问手法显然逾越了白宫、CIA或司法部律师授予的权限。

这一525页的文件详列了CIA人员动用多种心理与生理虐待方式对付受审者,除了早已被揭发的水刑、禁睡、禁食、“冰浴”等方式外,还曾动用电钻威胁蒙面疑犯,以扫帚作性侵犯恐吓,甚至恫吓性侵受拘押者的母亲。其他常用酷刑包括用嘈吵乐声折磨,或把疑犯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环境,长时间蒙眼或塞耳令疑犯产生焦虑、幻觉或压迫感或撞墙等。在一个案例中,盘问人员暗示囚犯,会当他的面将其母亲性侵;而另一个案中则威胁割断囚犯母亲的喉咙。

CIA酷刑情况调查报告摘要披露后,引发美欧媒体聚焦关注,舆论一片哗然。《赫芬顿邮报》的文章标题直言“酷刑组织”(TORTURE SQUAD),今日美国网的标题则是《酷刑报告披露毛骨悚然的细节》,法国《费加罗报》称CIA“玷污”美国形象,英国《每日邮报》指为“西方之辱”……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Josh Earnest)强调,奥巴马总统支持公开文件。民主党参议员麦克卡斯基尔(Claire McCaskill)称报告凸显了美国审视自身问题的勇气。

CIA于2002年8月开始拘捕、盘问恐怖分子,时为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报告称,被秘密囚禁的119名囚犯中,至少有26人是无辜者,而CIA纪录显示,39名遭逼供的拘留者中,有7人没能提供任何情报;其余能提供明显而准确情报的被拘留者,通常是在受酷刑之前,或不用任何酷刑下就提供情报了。前副总统切尼及一些前情报高层强调严刑逼供所获情报对反恐大有帮助,但该报告的终结论却是:没有一个关键情报是只能靠严苛审问手段获取的。

在读者和网民的眼里,报告虽然谴责中情局误导华府决策层及公众,其盘审手段远较其对外披露的残暴;但报告大部分篇幅是说酷刑无助于获取情报,而非谴责酷刑。似乎CIA使用酷刑只是“技术错误”,而不是道德和人类良知底线的毁灭。

联合国酷刑问题特别报告员门德斯(Juan Méndez)说,我们对于全球反恐战争起初几年里酷刑使用之普遍及其残酷性和破坏性的担忧得到了证实。他也强调根据《反酷刑公约》,美国必须对每一个应该对此负责的人调查、起诉和惩处。

CIA甚至被媒体爆料,称其支付了高达8000万美元的报酬,予以帮助其设计“强化刑讯”项目实则即酷刑的医生。美国《发言人评论》(The
Spokesman-Review)披露,在“9·11”事件发生后,有两名费尔柴尔德空军基地(Fairchild Air Force)的心理医生帮助CIA设计并实施了酷刑项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报道也佐证了这一内容,称CIA通过Mitchell, Jessenamp; Associates公司,对那些总共七名帮助设计“强化刑讯”项目的心理医生和专家支付了高达8000万美元的报酬。那些人原本在美国空军等机构担任心理医生,负责指导执行特殊任务的军人如何在被俘后应对敌方酷刑,强化他们的“生存、躲避、抵抗和逃脱”能力,结果在天价的报酬下却成了替CIA设计酷刑的帮凶。其中的细节在参议院的报告也有介绍:2006年,CIA与该公司签订总价值达1.8亿美元的合同,后来由于项目提前在2009年终止,这些酷刑的设计者拿到8100万美元。在合同履行的初步阶段,两位心理医生杰森和米切尔每天能分别从CIA拿到1000美元,而且免税。

CIA的酷刑,甚至使一位负责审讯事务的主管也感到后怕,而对酷刑项目及其对犯人的效果持“强烈保留态度”,并要求退休。他说:“酷刑项目就像是一个等待发生的列车出轨事件,我打算在列车出轨前跳下去。”幸运的是,他被批准提前退休了。

不过,此前一直否认存在虐囚现象的前副总统切尼则自辩说,CIA采用的审讯手段与恐怖分子的行径“在道德上不具可比性”。他例举“非自愿肛门喂食”等手段,认为算不上虐待而是一种医疗手段,但此荒谬论调被医学专家否认。美国有线新闻网披露,切尼还放话称“将分分钟再搞一次(虐囚)”(I would do itagain in a minute.),毫无悔意之间流露出惯有的杀气。

与此同时,切尼还否认时任总统小布什对虐囚毫不知情。他强调,正是小布什授权CIA采纳这些手段。“我们获得了总统的授权、司法部的授权,得以开展这一项目,它管用了。”可见,小布什政府对CIA违背人权和人伦的酷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难怪网民们声讨说,为何不追究小布什?!

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简称CIA)是美国的情报机构(美国政府的间谍和反间谍机构,是美国庞大情报系统的总协调机构)。1942年组建的战略情报局(OSS)堪称中央情报局的前身。可以说,导致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的珍珠港事件催生了后来的CIA。当时的罗斯福总统迫于严峻形势着手组建情报机关。1947年,战略情报局合并到新成立的中央情报局(CIA),宗旨是“整理、评估和发布美国其他部门的情报,并向美国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建议”。

随着冷战格局进一步明确和激化,1948年6月,杜鲁门总统签署NSC-10/2文件,明确规定中情局可以在国外从事各种秘密行动,“作为美国政府公开外交活动的补充”。秘密行动的方式不限,包括策反宣传、心理战、破坏、反破坏、颠覆、暗杀、准军事行动、策动和援助叛乱等等,几乎囊括了除发动大规模正式战争的所有方式。

中情局的局徽造型独特警醒,在蓝色镶金边的圆形底盘中心,是一面银色的盾牌。盾牌中心是一个有16个红色尖角的罗盘图形,盾牌上面是一只美国秃鹰的头。外圈写着“美利坚合众国中央情报局”的英文字样。银盾象征中情局是保护美国安全的一道盾牌。罗盘图形的16个触角象征中情局的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秃鹰则象征机警、灵敏和冷酷——这正是中情局的风格。

CIA与FBI(联邦调查局)的关系很微妙。CIA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公开和秘密地收集外国政治、文化、科技等情报,协调国内各情报机构,向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报告和资料。

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FBI)隶属于司法部,是联邦政府的反间谍机构。主要任务是调查违反联邦犯罪法,保护美国调查来自于外国的情报和恐怖活动,其中五大影响社会的领域享有优先权:反暴行、毒品、组织犯罪、外国反间谍活动、暴力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FBI当年在打击三K党的行动中,曾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对于马丁·路德·金的调查则留下臭名昭彰的口碑。

中情局(CIA)成立之初,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开展了一项旨在限制CIA权限的行动,尤其限制其在国内领域的权限。印证CIA成立之初,就和更早成立的FBI结下了梁子,是联邦政府分别跑在两条跑道上的两架情报、间谍马车。面对强势的胡佛,CIA一开始就没示弱,当杜勒斯于1953年接掌CIA后,更处处逞强,欲势压FBI一头。在韩战、越战中不断遣派间谍,窃取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计划暗杀卡斯特罗,颠覆那些美国所不喜欢的国家政权,都是伴随着CIA无数丑闻的“战绩”。

中情局局长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同时担任总统和国会的高级情报顾问。前总统老布什在1976年1月30日至1977年1月20日出任过中情局局长。

今天,CIA又一次因为自己的倒行逆施而成为众矢之的,这对于世界而言早就不是新鲜事,也不会让CIA的种种酷刑和不择手段的行事方式从此销声匿迹,因为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以刺探他国的机密,策反别国的要员,来达到捍卫自身国家安全的目的,而不会顾忌是否触犯人权底线和国际法。事实上,CIA不乏把策反“敌对国”特工甚至把“基地”恐怖分子嫌犯改造成为美国服务的双重间谍的实例,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清楚CIA究竟使用了哪些伎俩和酷刑?!

美国人的“三无”

2011年岁末及2012年初,美国社会甚至包括华人社区流传一段信息,其中引用一位美国牧师讲的笑话,说2011年美国人过圣诞节特别没劲没盼望,因为对美国人来说,过去四十年来相当崇拜的三位偶像级人物都在过去几年中逝世了。这三位人物即:苹果公司的创办人、IT界传奇天才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乡村音乐歌手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 1932年2月26日-2003年9月12日)和谐星鲍勃·霍帕(Bob Hope 1903年5月29日-2003年7月27日),所以,美国人如今过节过年沦落到“三无”境地:没工作(no jobs), 没钱(no cash),没希望(no hope)。

这个“三无”的说法,固然不乏美国式的幽默,却也与自金融风暴扫荡全球以来、美国经济迄今衰退的大情势下的心境不无关系。可以说是黯然的灰色调侃,是落寞的自求解嘲,不啻是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