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二十世纪*重要的一部作品,开创意识流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堪称文学***伟大的回忆之一。1919年荣获法国文学**奖——龚古尔奖。
2、法语翻译名家周克希,以五百万字传神译文享誉译坛。
3、王安忆、陈村、赵丽宏、孙甘露、陈子善、毛尖诚挚推荐。
4、随书附赠精美藏书票。
5、装帧典雅,精装珍藏版。
6、全新校订,译本精益求精。





【内容简介】
《在少女花影下》为《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该卷是《追寻逝去的时光》中*青春气息和诗情画意的一卷。正是在这一卷,主人公开始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少年与青年,体验爱情的滋味、艺术的启示、友谊与社交的乐趣。
《追寻逝去的时光》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于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家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议论。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庞大交响乐。
【目录】

在斯万夫人周围

第二部
地方的名称:地方

梗概

附录:金色晨曦中的玫瑰(涂卫群)
【免费在线读】
是得离开巴尔贝克了,在这个没有壁炉和取暖设备的酒店里,寒风淫雨让人有了萧瑟之感。再说,后这几个星期差不多已经被我置之脑后了。当我想起巴尔贝克时,眼前浮现的几乎永远是那些晴朗的夏日,我因为下午要跟阿尔贝蒂娜和她的女友一起出去,外婆遵照医嘱,非要我早上在拉上窗帘的房间里躺着不可。经理特地关照,在我这一层楼不许弄出声响,并亲自督察命令是否执行。光线太强,我吩咐把房间里那幅晚对我满怀敌意的紫色窗帘尽量拉上。为了不让光线透进来,弗朗索瓦兹每晚都把毯子、印花红桌布和杂七杂八拼凑起来的布料用别针别在窗帘上,可还是没法遮得严严实实,仍然会有光线透进来,在地毯上洒下银莲花花瓣似的红红的光影,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赤裸的脚踩在这光影上。
朝着窗户的那面墙半明半暗,一个金色的圆柱无所依傍地竖立着,有如在旷野中引领希伯来人前进的光柱。
我重又躺下,一动不动,仅靠想象去品味游戏、海水浴和步行所有这一切在上午的阳光下可以享受的欢乐,我的心因欣喜而猛烈跳动,有如一部开足马力却又无法移动的机器,只能原地打转来卸却速度。
我看不见那些少女,但我知道她们在大堤上,在翻卷而上的海浪跟前行进,逢到天气暂时放晴,可以在大海远处蓝莹莹的浪尖之间望见里弗贝尔小城,这座小城矗立在波涛之上,犹如一座意大利小镇,每个细部都在阳光下勾勒得很清楚。我没看见这些女友们,但是(当报贩,也就是弗朗索瓦兹所说的那些“吃报纸饭的主儿”的叫卖声,洗海水浴的游客和孩子们玩耍时发出的叫喊声,如同海鸟的鸣叫那般,为轻轻碎成浪花的波涛打着节拍,一齐向着我的房间里而来的时候)我悬想着她们的倩影,谛听着她们的笑声——它们犹如涅瑞伊得斯的笑声,被柔和的浪涛裹着,传到我的耳畔。
“我们来过,”那天晚上阿尔贝蒂娜对我说,“想看看您是不是会下来。可是您的窗板一直关着,音乐会的时候也没打开。”
确实,十点钟那会儿,乐声在我窗下轰然响起。在海水涨潮时,海水会趁着乐器演奏的间隙源源不断地涌来,席卷而上的海浪仿佛在把小提琴的乐声裹进它晶莹的浪头,把泡沫溅在某种海底音乐时断时续的回声之上。
我不耐烦地等着给我把衣服送来,好让我穿起来。正午的钟声响起,弗朗索瓦兹总算来了。一连几个月,在我原来想象成暴雨不断、浓雾弥漫,因而令我心向往之的这个巴尔贝克,晴朗的天空明亮清澈,从不变色,所以弗朗索瓦兹来开窗的时候,我总是十拿九稳地等着瞧见折射到外墙上的一方阳光,它那恒定的颜色并不像一个夏日标志那么令人感动,倒像一件匠气很重的彩釉工艺品,色泽有些黯淡。弗朗索瓦兹取下窗帘上的别针,去掉布料,拉开窗帘,露出的夏日犹如一尊华丽的千年木乃伊,死寂而邈远,我家这位老女仆只是小心翼翼地除去了裹在它身上的衣料,让它在显身前,沉浸在金色袍子馥郁的香气之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出生在巴黎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家庭。二十世纪法国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代表作《追寻逝去的时光》在其生命的后十五年中完成,是二十世纪西方乃至世界文学*伟大的小说之一。该书由七部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成篇的小说组成,超越时空概念的人的意识、潜意识活动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小说在题材、技术、表现方法上开辟了新途径。
译者简介
周克希,浙江松阳人,生于1942年,著名法语翻译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期间赴法国巴黎高师进修黎曼几何。回国后一边从事数学教学,一边从事法语文学翻译。1992年调至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编审。精于法国文学翻译,译有《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三剑客》、《费代》、《不朽者》、《小王子》、《王家大道》、《幽灵的生活》、《古老的法兰西》、《成熟的年龄》、《格勒尼埃中短篇小说集》以及《追寻逝去的时光》卷《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五卷《女囚》等。著有随笔集《译边草》、《译之痕》。
【前言】
金色晨曦中的玫瑰

1919年12月,一战结束不久,普鲁斯特以《在少女花影下》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由此掀开他的长卷《追寻逝去的时光》出版与接受的新的一页。这一卷的获奖,使普鲁斯特的作品成为读者与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不但激发了人们重读卷《去斯万家那边》的热情,而且为随后各卷的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
这是整个七卷本小说中青春气息和诗情画意的一卷。正是在这一卷,主人公开始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少年与青年,体验爱情的滋味、艺术的启示、友谊与社交的乐趣。而从下一卷《盖尔芒特家那边》开始,伴随主人公的成长(步入德·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沙龙、经历德雷福斯案件、目睹外婆被疾病夺去生命等等),小说家开始用更冷静的笔法描写爱情与社交幻想渐渐走向破灭,以及人世的各种沧桑之变。
1916年,普鲁斯特在写给他的出版商加斯东·伽利玛的一封信中,对《去斯万家那边》之后各卷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题目(《在少女花影下》)是临时的。我不太喜欢。但是如果后面有太多的所多玛与蛾摩拉,那么在开始时,在底部安置这块布满鲜花的基座,以使上面有些骇人的两层楼坐落在正常的东西上,并冠之以完全是纯洁的和哲学的后一卷(《寻回的时光》),应该不错。”在此,小说家以所多玛与蛾摩拉,指从第四卷开始处理的同性恋主题。
仅就爱情主题而言,与卷中出现的“斯万的爱情”(主要写成年人的爱情)不同,这一卷的部“在斯万夫人身旁”全面展开主人公少年马塞尔与斯万的女儿吉尔贝特的爱情。卷部马塞尔与她初遇在粉红色的山楂花篱前,第三部马塞尔在香榭丽舍公园与她相识并开始单恋她,在这新的一卷里吉尔贝特主动写信邀请马塞尔去她家喝茶。小说家主要从马塞尔内心体验的角度,细腻地描写了这场爱情的每一阶段,直至由于种种阴差阳错的原因而不了了之。第二部“地方与地名:地方”转而描写两年后马塞尔在外婆陪伴下前往海滨城市巴尔贝克度假。在那里他们遇到从资产者、贵族到艺术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小说家继而用大量笔墨描写马塞尔对在海堤上遇到的一小群少女的迷恋、与她们的游戏和对其中的一位——阿尔贝蒂娜初生的爱情。也许正是基于普鲁斯特对恋爱中的痴情少年丰富而激荡的内心世界的精彩描写,1920年雅克·里维埃就《在少女花影下》获龚古尔奖撰文称赞普鲁斯特“更新了心理小说的所有手法,在新的层面重组这门人类心灵的研究”。
这一卷中所描写的马塞尔与少女们的交往,尤其令人想起《红楼梦》前四十二回里贾宝玉与身边姐妹们的缠绵关系;在这一时段,爱情失落、家族衰败的阴影尚未全面侵入,贾宝玉距离悼红轩里的曹雪芹尚远。就《追寻》而言,在接下去的几卷里,主人公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继续发展,直至《女囚》与《失踪的阿尔贝蒂娜》。不过在后两卷里,在小说家笔下,爱情的幻想让位于对情人之间的嫉妒、谎言、互相伤害等负面情形的描述;与此同时,凡特伊的音乐向主人公发出召唤。小说家为马塞尔终走出爱的迷雾、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进行后的铺垫。
《在少女花影下》中对少男少女的爱情的描写,同样不时有焦虑、猜疑、嫉妒等负面情感掠过,但同时充满浪漫幻想、青春活力,以及某种懵懂而痴迷、天真幼稚却又故作老成的情趣。无疑这一阶段代表了人生为瑰丽的时期;普鲁斯特经常以玫瑰与蔷薇和它们的粉红色彩比喻少女和她们的肌肤,并不厌其烦地描写少女之美艳:与马塞尔嬉戏时的吉尔贝特“颧颊涨得绯红发烫,像樱桃那般又红又圆”;火车站站台上为旅客送来牛奶的少女,“朝霞映红了她的脸,看上去比玫瑰色的天空更娇艳”;在马塞尔眼里,包括阿尔贝蒂娜在内的海滨少女,“红扑扑的脸掩映在清晨朦胧的红霞之中”……在这一卷中,我们可以读到普鲁斯特笔下爱情描写,乃至全书各类描写中一些美丽动人的片段。
在这一卷里,普鲁斯特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将他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深思、小说家塑造人物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它是在普鲁斯特的才华处于为平衡与充盈状态下完成的一卷。从文本与版本的角度来看,这一卷的文本相对而言比较确定,版本则经过普鲁斯特本人的认可。七卷本的后三卷在作者去世后出版,有些部分他并没有完成或者尚未改定。而初几代出版者为了向读者提供一部看似完成的杰作,并未按照他原初的设计和后的修改出版他的遗稿。关于普鲁斯特遗稿出版的某些实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渐渐为人所知。因此可以说,《在少女花影下》是普鲁斯特留下的较完美的真迹。
周克希先生的译文的独到之处,尤其在于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普鲁斯特多方面的才华,从而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与原作的贴近。从法文原本过渡到周先生的译本,诗情、哲思、小说的世界依然如故,但却另有一番愉悦与快感,它来自译者的文字,那是译者成功地会通文学境界的产物。
以原作诗情的传达为例,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题目的翻译上。我们不妨将中文的题目《在少女花影下》与原文标题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进行一番比较。在原文标题里,短语à l’ombre de指在某人、某物的荫庇之下;其中的l’ombre的含义是“阴影、影子”。接下去出现的是阴影的主人、荫庇的提供者,les jeunes filles,其含义是“年轻姑娘、少女”。后出现的en fleurs是表示状态的短语,通常指鲜花盛开的状态,其中的fleurs指的是复数的“花”。《在少女花影下》包含了原文中所有的要素,却又并不拘泥于文字上的对应。更难能可贵的是,整个标题华美、蕴藉,熟稔而不俗。美感主要来自“少女花影”四字,它们似乎含蕴了少女即花,少女的身姿如花影般轻盈、飘逸,与少女交往如赏花般轻松愉快、如置身花荫般清凉安适等多重含义,这些含义确实存在于这一卷小说中;另一方面,这个标题还可能唤起对中国古诗里吟咏花影的诗篇的朦胧记忆。
周克希先生的译文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他所显示的小说家的语言天赋。人物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人物语言实现。普鲁斯特十分注意让不同人物说不同的话。在这方面周先生的译文同样实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转换。诸如外交官德·诺布瓦先生无关痛痒的言辞:“拉贝玛之所以成功……那就是选择角色时高雅的品位,所以她经常能赢得名副其实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举止有些粗俗的女观众对同一位演员的评说:“她这下可卖力啦,拍打自己使的劲够猛,又是满场那个跑呀,这才叫演戏哪。”狡黠而贪玩的吉尔贝特邀请马塞尔继续与她嬉戏的话语:“哎,您要是愿意,我们还可以再这么玩会儿”……这些出自不同人物之口的灵动、鲜活,甚至不时流露出滑稽色彩的千姿百态的话语,显示了与叙述者优雅迂曲的长句完全不同的风格。
也许我们可以借用周克希先生翻译的普鲁斯特对巴尔贝克海滩上那群行进中的少女的描写,来表达阅读他的译文的总体感觉:“这群少女有如一团谐美的浮云,透过她们身上,散发出一种变幻不居的、浑然一体的、持续往前移动的美。”书中所有的语句都经过了一以贯之的精心加工。无疑,需要年轻的心灵、充盈的爱意、出世者的超然与平静、入世者对凡俗之人的理解与深切同情、小说家摹拟不同人物的语言的天赋、优秀作家细致入微的打磨文字的功夫……才能传达出普鲁斯特寄托在作品中的一切。
青春年少时懵懵懂懂、梦幻般的爱情,如同在我们走向茫茫黑夜的生命之旅中那道瑰丽的晨曦,转瞬即逝,一去不返。而我们的梦中人,哪怕已与我们失之交臂,仍如同一个美丽的幻影,承载着青春的憧憬与迷惘,依稀留存在内心深处。旅途上日积月累的苦涩与无奈有可能渐渐使其褪色、淡忘。不过,无论是否曾亲历或依然享有这样难得的爱情,阅读周克希先生翻译的《在少女花影下》都会让我们重新沉迷其间,体验、寻回一段美妙时光。

涂卫群
【媒体评论】
从研究数学到痴迷文学、翻译文学,多精彩的人生之路。——陈子善(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我看见周先生的一字一句,看见他努力在中文里找出和原文相称的节奏。他的译文是可以读的。我曾出声地读,很舒服。他的文字不夸张更不嚣张,肯用真嗓平常地说,把功夫做到了内里,贴心贴肺。——陈村(著名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

现在我们终于读到了全新的普鲁斯特汉译本,周克希没有辜负读者的企盼。这是一部精心翻译的书,周克希先生在语言的转化上,颇费心思。——赵丽宏(著名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

无论是否曾亲历或依然享有这样难得的爱情,阅读周克希先生翻译的《在少女花影下》都会让我们重新沉迷其间,体验、寻回一段美妙时光。——涂卫群(中国社科院资深研究员,普鲁斯特研究专家)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