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教授。1992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
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土地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等。任IPCC减缓气候变化评估第三次(1997—2001)报告主编、主要作者,第四次(2003—2007)和第五次报告(2010—2014)主要作者。发表中英文论(译)著300余篇(章、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和二等奖(2000,2013)、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

【内容简介】

  潘家华所著的《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天花板”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与区别,揭示了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表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认知、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分析与解读,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成就和风貌,反映了中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的矛盾与和谐的必然性。本书指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的积极贡献。


【目录】
前言
章 生态容量的格局与适应
节 资源环境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气候容量与气候移民
第三节 顺应自然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发展范式
节 工业文明批判
第二节 生态文明溯源
第三节 生态文明内涵
第四节 生态文明的定位
第五节 对工业文明的否定
第六节 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章 可持续工业化
节工业化进程
第二节 工业化阶段
第三节 规模扩张的空间
第四节 污染治理的范式转型
第四章 和谐城镇化
节 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 可持续与宜居城市
第三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节 城市规划格局
第五节 协同均衡和谐发展——燕效镇的案例
第五章 资源关联与生态安全
节资源关联
第二节 生态功能定位
第三节 生态退耕
第四节 木桶效应
第五节 生态安全
第六章 低碳能源转型
节 消费格局
第二节 能源需求
第三节 能源革命
第四节 转型实践
第五节 转型战略
第七章 经济增长的生态转型
节 增长的态势与动力
第二节 外延增长的三重约束
第三节 生态增长
第四节 稳态经济
第八章 生态文明的消费选择
节 消费选择的自然属性
第二节 生态公平的消费价值取向
第三节 生态友善的理性消费
第四节 生态文明消费的政策导向
第九章 生态制度创新
节 体制创新的动力
第二节 生态红线制度
第三节 生态补偿机制
第四节 生态治理
第五节 生态法制保障
第十章 展望生态文明新时代
节 生态繁荣
第二节 经济稳态
第三节 转型挑战
第四节 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