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一经面世,即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
  作为一套陆续出版的丛书,《老照片》每两个月出版一辑。专门刊发20年前拍摄的照片,辅以意味隽永的文章,图文并茂,回望历史。辟有“故时风物”“旧事重温”“私人相簿”“名人一瞬”“事件写真”等多种栏目。
   2015年4月,《老照片》出满100辑。特此出版了《老照片》豪华典藏本,由1-100辑《老照片》精装合订而成,共20册,汇集了各种历史照片逾万幅、相关文字信息千余万言,为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具有极高的收藏性与文献性。


【免费在线读】

高跷上的中国

张鸣

1949年年初的一天,北方冬天的寒气尚未消退,北平这个古老的城市,已经换了主人。留在城市里敏感的法国记者,抓拍了这组照片,定格了解放军初进北平的场景。
 其中一张里,一队汉子,身穿戏装,踩着高跷,在欢庆共产党人的胜利。高跷有一米多高,名符其实的高跷,舞动的人,显然是行家里手;领头的,手里还拿着家伙,动作很大,神采飞扬。照片的说明是:“观者云集。公共浴室协会的人,被雇佣来踩高跷做宣传。”



原照片说明:“浴室联合会的成员作为宣传队员正踩着高跷走在游行的人群中。”

公共浴室协会,是老外的说法,用北京人的话说,是浴堂同业公会。人是不是被雇来的,不清楚。其实有更大的可能,是这个公会的人,自发出来干这个事儿的。围观的人很多,多数都是市民,也有军人,是解放军,还是傅作义的部下?从服装上看,好像应该是后者。虽然北平城被围了多日,而且居民一直在被恶性通货膨胀折磨着,但从外观看去,这些人倒不像是面有菜色的饥民。一些人很高兴,但是,也有一些面色凝重,看不到被解放了的欢欣。



  原照片说明:“在包围四十天之后,主要由满洲人组成的共产党将军林彪领导的军队在军乐队的引领下进入古老的中国首都。国民党使用过的美国卡车插着宣传的旗子、载着像在街上驶过。他()选择北京作为政府所在地。”


  跟这些照片相配的文字,题目是:“北京:中国共产党的首都。”法国记者写道:“北京,曾经是满洲王朝和宋朝的首都(显然记者弄错了,北京没有做过宋朝的首都),随着中华民国在1927年定都南京,丧失了她的政治地位。如今北京又粉墨登场,成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首都。几个星期前,结束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围城,林彪将军的部队开进了帝都。随后,共产党的军事接管也就此收尾。为了巩固胜利的成果,在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及军队领导人朱德、周恩来在这座城市站稳了脚跟。将建立一个更加亲苏,与苏联保持步调一致的政府。不久后共产党人将在北京与国民政府举行和平会谈。但是,共产党已经做出决议,新政府的组建不会将国民党包括在内。”(大意)
  这篇报道,加上包括踩高跷在内的这组照片,如果不是个,大概也要算是比较早地向西方人报道了,原来的北平将再次变成这个古老国家首都的消息。明确地告诉西方人,以这个古老都市作为首都的政府,所代表的是一个崭新的国家,国民党的游戏,game over,结束了。



原照片说明:“在画像前,共产党人庆祝占领北平。”


  踩高跷,尤其是踩很高的高跷,是北方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平时年节闹社火,断不了这样的表演。城里有,乡村更多。几年来,内战的战火纷飞,这样的热闹,已经不多见了。仗打完了,北平在无战事的状况下,换了人间。即使是各怀心思的人,对于和平的到来,还是乐见的。法国记者的文字不甚高明,观察和分析,却相当犀利而且准确,摄影的水平更高,他用镜头,捕捉住了一个时代转换的瞬间,把舞者、观者在大变动时代的表情,定格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画面上。
(图片由秦风老照片馆提供)


【内容简介】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丛书一经面世,即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老照片》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相继被业内权威媒体评选为:
  新中国出版业五十件大事;
  1978-1998二十年难忘的书;
  改革开放30年原创畅销书;
  改革开放30年来*影响力的300本书;
  共和国60年60本书。
  作为一套陆续出版的丛书,《老照片》每两个月出版一辑。专门刊发20年前拍摄的照片,辅以意味隽永的文章,图文并茂,回望历史。辟有“故时风物”“旧事重温”“私人相簿”“名人一瞬”“事件写真”等多种栏目。2015年4月,《老照片》将出满100辑。近20年来,《老照片》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万余幅、相关文字信息逾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
  “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曾这样评价《老照片》:“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著名艺术家、作家陈丹青则说,《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消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在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看来:“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

【目录】

《老照片》总目录

老照片(辑)

姜舜源 沧桑天安门

李蔚红 老教堂

王学典 曾有一种“参照”

张 炜 古怪之美

冯晓春 天地间的女孩

何 月 圣者之死

锐 明 一页掀过的历史

吴 兵 与潘光旦

刘方炜 信息的权利

珍娜·苞索蕾 阿尔伯·肯恩的事业

伊 明 蒋介石与陈洁如

戚如高 王志良 洹上渔翁图

吴 禾 人生可问,命运不可问

李继锋 缪斌的秘密使命

丰 克 老友重逢

严 强 詹姆斯·理查顿的奇遇

钟敬文 荷塘忆旧

钱学敏 钱学森回国

陈之平 起步的年月

于 青 红装素裹

叶 涛 学演“样板戏”

高万隆 “忆苦思甜”

杨天亮 早期南京路

山 曼 老烟台

陶 冶 民初妇女的新装

季 风 1929:西湖博览会

汤伟康 旧上海的娼妓

王跃年 马振犊 民国时期三峡工程规划

姜 波 想起了马茂兰

封 二 山东曲阜孔庙西半壁街石牌坊(摄于1912年,法国阿尔伯·肯恩博物馆馆藏照片)

封 三 意大利费蓉纳市圣约瑟侬教堂门口一个小女孩Cuville(摄于1918年,法国阿尔伯·肯恩博物馆馆藏照片)

老照片(第二辑)

顾训中 “五反”回眸

邵燕祥 我有了一件文物

张 炜 选择

姜 波 三代人的合影

王振宇 50年前的一个话题

薛 方 那个年代

李绍明 为梭罗的意境写照

邱治平 珍藏在法国的清末民初照片

新凤霞 学艺

李蔚红 后的知青

向 禺 寻找梁德元

严 强 闯入长征队伍的传教士

杨天亮 上海的日军慰安所

王旭东 艺术家与志愿军

山 曼 彼时的女性服饰

汤伟康 上海外白渡桥

钟少华 北京中山公园的兴建

李 晶 美国禁酒

汪稼明 佛心相印——丰子恺与广洽法师

王少元 徐志摩与他爱过的三位女性

习 生 “一战”掠影

孙 洵 京剧名家与“三教九流”

刘德增 关于“凌迟”

宋遂良 从“坏蛋分子”说开去

孟凡明 死亡的意义

晓 鸣 沉重与轻松

冯克力 视角

封 二 沈阳城墙城门(法人斯提芬·帕瑟摄于1912年)

封 三 北京雍和宫喇嘛(摄于1912年)

老照片(第三辑)

刘德增 剃发令·蓄发令·剪辫令

杨宪益 我的一位加拿大朋友

陆 昕 祖辈的故事

陈之平 “站笼”的记述

李 辉 郁风与蓝苹

王泽群 难忘“格尔木”

戴天恩 展长卷,忆昔年

锐 明 胜者与败者

冯晓春 怵目惊心的大字

张 炜 安然与激越

杨 筱 日常生活里的红军战士

徐志良 母亲

姜舜源 清宫旧照赏析

范 用 一种普及性知识性摄影读物

白永达 80年前白洋淀边的女子小学

张复合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李惠生 从“提督楼”到“迎宾馆”

孙春山 流放潼关的日子

梅绍武 梅兰芳和丰子恺

孙 洵 罗振玉与王国维

马节松 孙中山济南遇“险”

史一兵 1931年的一个家庭

杨天亮 孤胆英雄尹奉吉

王伯敏 瞻仰鲁迅墓

杨士琦 地震亲历记

唐 希 知青“卡拉-OK”

楚 翘 一张照片 两个名字

珊 珊 1972年夏:我

李 晶 美国人的“冲劲儿”

王延平 后的“坏分子”

吴 宏 美国禁酒的启示

卞 奎 变味的“忆苦思甜”

竹 音 道是无情却有情

且说《老照片》

冯克力 “敝帚”理应自珍

封 二 语言训诂学家陆宗达(后立者)与家人合影(摄于本世纪20年代末)

封 三 济南汇波楼(摄于1912年)

老照片(第四辑)

马大正 “夺权”斗争亲历记

罗以民 黑龙江1969

胡 静 百姓人家 

王传宏 寂静的心跳

孙 珉 外交官·诗人

叶芳骐 严复、叶祖珪、萨镇冰三位的交谊

王建民 秋瑾就义前后事

史 建 圆明园遗影

郑 岩 丹尼尔“鲜汁”及玉函山造像

王世龙 一张照片的是是非非

董 时 尼古拉教堂被毁纪实

李梅彬 护送李达经香港去北平

谢 泳 一个人和一本周刊

王旭东 我为周总理带路

朱 邈 庐山上的人与事

苗淑菊 仅存的父亲的几张照片

唐宁平 一张照片与一把调羹

罗维扬 黑白人生

史耀增 在宣传雷锋的日子里

高冠农 “文革”中上学

武立金 异域祭英魂

胡昌健 法国乔治·拉比博物馆收藏的几幅中国历史照片

钱宗灏 记录国耻的相册

姜 波 济南旧影

屈春海 光绪皇帝梓宫出殡

邵盈午 南社雅集

孙 洵 扬州名士吉亮工

弘 石 中国位女电影演员

马起来 魂断巴黎的王守义

刘 敏 梁桂华的故事

杨秀利 人性的暴虐

孙永康 准确地诠释历史照片

江修惠 一点补正

冯克力 照片的独立话语

封 二 清末官吏(本世纪初摄于烟台)

封 三 泰山南天门(摄于1912年,法国阿尔伯·肯恩博物馆馆藏照片)

老照片(第五辑)

孔 迈 我所知道的切·格瓦拉

孟祥文 1967:援越抗美

马大正 劳动亦乐

崔港珠 心殇

夏侯叙五 冯玉祥赴美前的合影

张祖道 1947:北平天桥见闻

王晓梅 剪发的故事

李石田 半个世纪前的一所私塾

史耀增 46年前的婚礼

叶 涛 泰山的山轿

丁乐年 亚东海关及其他

张 炜 淳朴和坚定

徐城北 凝望梅兰芳

张 杰 山雨欲来

徐宗懋 蒋经国与他的家人

董国瑛 我的母亲董竹君

赵萝蕤 我与陈梦家

菡 子 两套军棉服

蒋光贵 怀念远逝的亲人

林 萍 拜访“保尔夫人”

张建英 童年纪事

野 莽 两张老照片

弘 石 重叠的悲剧

仲向平 “西湖会谈”的见证

金伯宏 “砍头”质疑

管崇英 也谈80年前白洋淀边的乡镇女子小学

李爱社 卅载辛勤真译匠

张晓良 对《剃发令·蓄发令·剪辫令》的补充

周 颖 一张照片的遭遇

袁 庆 我的母亲:《妇女生活》记者寄洪

吴 兵 怀念

封 二 女孩合影(1932年春摄于金陵庐山照相馆)

封 三 蒙古一窝尔伽牛车队(Passet摄于1913年)

封 底 马克·吕布眼中的中国(法国人马克·吕布1965年摄于沈阳)

老照片(第六辑)

宋家珩 威廉·史密斯和他的中国老照片

玛丽·葛讷露 为承认非洲达荷美:1930年

张良皋 五千译员

马大正 民族、民风与民情

梅宝康 蹉跎岁月

祁子青 1958年:深耕地放“卫星”

董 边 为工作的日子

叶延滨 家

白 水 把握一瞬

张 炜 公民激情

李永康 旧天津九国租界

吴步乃 本辑封二照片的故事

王勇则 90年前中国的西洋乐队

史耀增 天水乡党

韩金荣 不甘当“新娘”的奶奶

陈 宇 从费正清拍的一张照片说起

李 宁 再也见不到的石碑

雷 霆 神枪手说:建设新中国靠你们了

傅作梅 心系“不系舟”

王炳君 干校纪事

孙 欣 难忘一家照相馆

邱 锦 牧 野 孔祥熙的德国之行

徐宗懋 抗战前夕的四川饥荒

姜舜源 故宫文物南迁

汪稼明 《老照片》的文字

封 二 丽人照(摄于30年代)

封 底 马克·吕布眼中的中国(1965年摄于广西)

1958年的台北街头(秦风) 1935年:金陵女子大学校园即景(宗懋) 并非“硕果仅存”(王幼敏) 妓女的营业执照(曹宝明) 外婆外公的“汽车梦”(唐希) 亚当斯谈摄影 1936年的泰山南天门(高建中)苏联专家视察粮仓(许景旺)

老照片(第七辑)

徐宗懋 1957年台北的反美风潮

王学典 失却理智的年代

丁 佑 “文革”中的聋哑人

孙晓燕 一张剧照

冯群力 22年前的一次“实话实说”

张洪杰 旧北京内城城门

李茂贤 青岛的洋车

华一民 外滩的铜像

刘骆生 她,生活在两个大国之间

李根红 不堪回首的往事

章济塘 50年风雨

林 洙 我与梁思成的合影

艾明萍 当兵的父亲与当兵的母亲

沈建中 祖父与祖母

徐 明 照片背后的故事

薛燕平 并非演员的合影

刘振峰 后的缠足者

罗宏才 忍看花好月难圆

高文元 胡耀帮与我们的一段交往

刘勋华 马寅初的两张照片

程业学 黄麻起义前后病中的郑位三

廖增益 程砚秋务农

李 倬 胡适的照片不见了

闵枕涛 1933年:冷口视察记

简·艾略特 19世纪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士兵

散 木 险 峰 剪发女子钟复光

刘树森 往事感言

封 二 在河道竣工典礼上担当司仪的女孩(摄于1943年)

封 三 野餐的英国人(摄于1900年)

封 底 马克·吕布眼中的中国(1965年摄于北京)

识其大与识其小(胡适) 照相(黄永玉) 拥戴赫氏的女人(谢铁良) 头发与政治(明启) 进驻学校的“工宣队”(刘重来)

老照片(第八辑)

华孟阳 驼铃叮咚北京城

马小弥 当过参赞又当领班的舅舅

孙灵之 三英嫁三良

安裕惠 满族姐妹俩

陶荫培 家人国事

白永达 旧时学友

李大清 难忘的蜜月

高 华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

谢 泳 后的聚会

陆 听 朱家溍先生儿时的照片

崔港珠 唉,那年月

叶延滨 头一次见到死神

陈林群 拉练去外白渡桥

徐宗懋 美军驻台面面观

张安福 一段鲜为人知的作战经历

林 洙 林徽因少年时代的两帧照片

英 子 我与酆妈妈的奇缘

孔 迈 51年前的一次采访

丁 聪 一张照片的失而复得

王桂珍 缺角的结婚纪念照

贾 杼 我们与纳西族房东

李根红 飞鸿寄情

李养玉 爷爷的肖像

陈汉书 已经“陌生”的照片

吕 芃 我的“矿工生涯”

唐 希 三代琼斯的中国情

曲 宏 清末烟台全景明信片

封 二 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的合影。她们身上穿的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摄于1916年)

封 三 好莱坞影星费雯丽

封 底 马克·吕布眼中的中国(1965年摄于北大)

路遇(张洪杰) 邓世昌便装照(屈春海) 魏来国致读者 1976年:山东博山街头(孟宪文) 照片与岁月(孙维屏) 童生的准考证(湾世平) 石碑与历史(任冀华)

封 面 母亲陶黄希立1935年50岁时摄于天津

老照片(第九辑)

王建民 根据地的宪政建设

栾 禹 张志新殉难24年祭

群 力 有病

胥 弋 寻找回来的小方

周文志 五卅运动时北京的几次示威活动

李 辉 一个中国村庄的毁灭

张永芳 劫后残存的几幅照片

梁爱华 外婆与其家人

远 帆 天配良缘

陈永锵 父亲

梁 平 苦儿

刘秀臣 缅怀岳父岳母

王丽明 打鱼寨的回忆

张承志 草原往事

齐家璐 一张来之不易的合家欢

大 虬 千里步行上延安

徐宗懋 一对连体婴的分割

陈道章 李鸿章重赏马江败将

周 轩 皇亲载澜流放新疆

夏侯叙五 未曾发表过的冯玉祥的照片

黄可美 黄警顽二三事

李梅彬 赵盛铭在美蒙难记

费锦昌 写在天安门城墙上的“注音字母表”

王加本 西湖旧影

闵枕涛 睹旧照忆故人

章亚昕 衣冠与亲疏

冯克力 由张志新想到的

封 二 京杭大运河边上的母子(摄于1937年)

封 三 50年代初,北京十三陵神道上(耶娃·萧摄)

封 底 马克·吕布眼中的中国(1957年摄于湖南)

师生缘(陈伟君) “猫王”的照片(胡腾涵) 难忘母校(周启纯) 也说“站笼”(顾诤)


【编辑推荐】
  《老照片》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相继被业内权威媒体评选为:
  新中国出版业五十件大事
  1978-1998二十年难忘的书
  改革开放30年原创畅销书
  改革开放30年来**影响力的300本书
  共和国60年60本书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

2015年4月,《老照片》出满100辑。近20年来,《老照片》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一万余幅、相关文字信息逾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文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