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诗歌奖是一项民间诗歌大奖,它秉持“公开、公正、透明”与“网络性、公众性、学术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网络读者公开投票和评委团队投票各占50%的比例进行公开评选,在网络上影响空前。被广大网络读者和诗界人士誉为“诗歌史上参与用户*多、转载量**、影响力*广泛的文化事件之一。



【内容简介】
 《双年诗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是一部关于2013—2014年度中国诗歌创作、批评与翻译的重要选本,全书收录150余位当下*活跃、风格各异的海内外汉语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学者于2013—2014年度写作或发表的诗歌力作和诗学论文摘要。**部分“双年诗经”,主要收录2013至2014年度发表于纸媒及网络的优秀佳作;第二部分“纸上诗经”主要收录发表于国内各大诗刊的佳作;第三部分“网上诗经”主要收录发表于网络的佳作;第四部分“诗学文摘”,收录国内数位优秀诗歌评论家关于“诗学”的精辟探讨;第五部分“中国当代诗歌奖得主作品专辑”收录本届诗歌奖18位获得者的代表作品。本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史料性、鉴赏性与普适性,是各大、中学师生,诗人、批评家、诗歌爱好者,图书馆和有关学术研究机构了解、学习、借鉴、运用和研究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目录】
序:热爱是诗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唐 诗
**部分 双年诗经 暖 冬/陈 超
和喜阳之《生活隐喻》/郭力家
无序排队/商 震
又闻布谷/李 瑛
敬亭山记/李少君
独自走远/林 雪
父亲与草/汤养宗
如果我在这个冬天死去/南 鸥
安静的女人/倮 倮
鲸 鱼/阎 安
无人车站/雷平阳
我将死无葬身之地/卧 夫
书/晴朗李寒
隔着时差的城市 ——献给父亲/冯 娜
我的记忆放错了地方/唐 诗
女擦鞋匠/宁 明
旧皮箱/刘高贵
故乡的麦子熟了/林 平
一枚铁钉/宣家江
帷 幕/庞清明
台 词/金指尖
画外音 ——献给:在文字里泅渡已久的姐妹们/韩簌簌
水 鬼/金铃子
她没遇见棕色的马/杜绿绿
像蓓蕾周转不息/宫白云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体/吴投文
活 着/赵丽宏
关于秋天/郝子奇
纯粹的雪花/侯 马
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东 篱
悲 哀/哨 兵
菠菜地/邰 筐
第二部分 纸上诗经
我要把那一只蝴蝶喊出来/华万里
老灵魂/靳晓静
瑟缩的老母/陈美明
恬淡课/方文竹
杀鸡记/野 鬼
入殓师/绿袖子
莫高窟/王家鸿
新年好大雪/李尚朝
一分钟的鸟/左岸
人 间/东 岳
带父亲回北京/周瑟瑟
耳聋记/唐 欣
希默斯黑内/徐 江
冻疮女孩/黄亚洲
美丽呀/张晶
囚/邢 昊
鸽 子/西 可
祖国,有一片处女地/迪 拜
间瞬永恒急 ——题旅美艺术大师李洪涛先生同名油画/姚 园
细小苍茫/巩本勇
此去经年/赵目珍
追 杀/二月蓝
只是安静这个词/鲁 橹
三角梅/肖仕芬
佛 手/周开兰
亲 人/王更登加
告 别/梦 凌
铁一样的内脏/文佳君
立春的下午和一场雨交谈/王祥康
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一把愤怒的刀子/李文武
我的手/蒲秀彪
抽刀断水/包容冰
季羡林/页水山
永兴,荷叶珍珠/洋 滔
大海图像/林忠成
鲁迅故居/刘 年
残 韵 ——给陈佳露/袁行安
空 巢/王佑国
卖凉粉的汉子/赵 应
那么多鸟声令我欢欣/郭毅
焉支松/文立冰
某个轮回里我也是一颗草莓/吉祥女巫
母亲很多次偷偷读我的诗/左 右
把我的江山好好爱一遍/王 妃
倒 叙/保定老乐
春天火葬场/杨章池
母亲的病灶/陈 颉
星 逝 ——雪山观星/曾尚尉
山沟沟里的夏天没有风/左秀英
德令哈的早晨/孙万江
突然停电/苏 勤
忠 告/流 泉
第三部分 网上诗经
除 夕/韩庆成
柳树下的铁匠/向以鲜
梦与青海/田 原
妹妹的饭馆/第广龙
隧道之诗/李 荣
摆 渡/安殿荣
等待的心如同无数只甲虫在爬动/向天笑
荒 芜/陈计会
内心的山水/成都凸凹
尝试用量子物理解决庄子在漆树下苦思之难题/谢长安
中年生活/朱立坤
换个朝代我也能认出自己/老 巢
无从驯服的斑马/安 琪
在怒江缘/和慧平
彬 ———等着我的三个女人/喻子涵
大海之处/毛惠云
吐火罗斯坦女郎/曹 谁
松鹤恋/廖诗蝶
我是山里的彝人/海 讯
对一座小山坡的远观/赵兴中
泯 灭/高亚斌
我只有在纸上寻找故乡/秦时月
我 们/转 角
石庄村六十九号/童天鉴日
嫦投湾的秋天/王富举
裂 口/徐 庶
胡氏大院/蓝 雨
父亲的葬礼过桥/方 刚
数字中国史/周庆荣
你更像是一座渔村/朱朝访
第四部分 诗学文摘 论“诗家语”/吕 进
陌生化与亲近化:两种诗语张力?/陈仲义
“先锋诗歌”的前世今生 ———从地方性知识和家族相似性的视角考察/霍俊明
白话为诗与新诗正统的确立/颜同林
“女性诗歌”:性别概念与书写可能/龙杨志
多样性的诗学和声:民间文学志的可能性/吴新峰
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思潮对我国/当代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赵 彬
早期“新格律诗”运动比照下的/1950年代新诗形式问题讨论 /张桃洲
“功用与审美”的“二律背反” ——中国新诗的政治文化价值考辨/张立群
百年汉诗本土性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赵思运
关于1990年代以来先锋诗歌中/“个人写作”的概念研究/姜 玉琴
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创新/熊辉
中国诗学言说方式现代转型原因初探/李思涯
中国现代诗歌曾经的三大考验/薛世昌
网络诗歌,拿什么来拯救你? ——也谈网络诗歌的困境与出路/向天渊
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恶之美/吕周聚
类比诗性思维与中国现代神话诗歌的兴起
——以“启蒙”为中心考察/刘长华
被遮蔽的诗学现代转型/陈希
大众文化视野下的“90年代诗歌”批评与论争/邢晓飞
新诗与歌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转折/刘继辉
阐释之“度”与中国新诗的阅读困惑/乔琦
第五部分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 得主作品专辑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创作奖/马启代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创作奖/龚学敏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创作奖/唐 毅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批评奖/王 珂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批评奖/芦苇岸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批评奖/庄伟杰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翻译奖/苏 菲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翻译奖/高 兴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贡献奖/金 迪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贡献奖/任 立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贡献奖/罗继仁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新锐奖/高作余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新锐奖/王立世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新锐奖/紫 影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诗集奖/洪 烛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诗集奖/三色堇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诗集奖/北 野
附录1 诗事纪要
附录2 第三届当代诗歌奖评委及获奖名单


【免费在线读】
  暖冬
  陈超
  这个冬天
  我埋首于一本书的写作
  (一本有关人性与诗的书)
  噢,石家庄的冬天像是只有两天
  (一天淡雾氤氲。
  一天阳光慵懒。)
  白杨树言简意赅的枝丫上
  一只雀儿茕茕孑立
  (它是哪一只?是不是昨天那只?)
  内蒙古派来的风
  翻扑着妻子晾晒的乳白羽绒衣
  (但风儿是心意暖和的)
  院子里采暖锅炉多余地哼吟
  烟囱喷吐着都市的肺病
  (窗外,女孩们为输掉的“斗地主”彼此埋怨)
  数日不出,自行车座子上落满尘土
  谁在上面画了一条小鱼(或小龟)?
  (画家不超过五岁,我向抽象派大师敬礼!)
  第二个冬日,书已出版
  朋友们说它温和得有些诡异
  (是否一个暖冬影响了我的心情?)
  对,那个冬天显得不太真实
  (有如热和冷对弈,走出平局)
  我阴郁的心,学会了大度
  (我已进入写作的“慈祥期”了吗?)
  当暮色像古巴糖撒满又一个暖冬
  在薄甜和微凉里,我淡然入神,调侃自己。
  (选自《诗刊》2014年7月号上半月)
  导读:陈超如转世的桃花一样飞升,离开这个让他眷顾也让他痛苦的尘世。诗题“暖冬”,然而这个冬天对于那么多人来说却无比寒彻。正如诗人自己所说,“这个冬天显得不太真实”。陈超的诗歌中有一部分带有元诗的性质,这些诗歌指向自我的同时也对写作报以独特的感怀。诗人提醒自己寒冷对于慵懒的重要性,可是有时会有更强大的东西降临。正如短短几天,自行车上已经铺满了灰尘。这是时间的力量,而与此有关的也将是时间之诗,命运之诗。写诗既是面向内心沉静温暖的部分,也是重新撕开寒冷黑暗的时刻。它们几乎同时在诗人这里现身。而如今你已决绝地转入另一个尘世,你是否在那里的冬天继续写下温暖与痛彻同在的诗行?(霍俊明)
  又闻布谷
  李瑛
  北京,春雨初停,窗外忽传来少有的布谷鸟的叫声,猛然想起1942年我在河北老家小村初学写作时发表的**首诗《播谷鸟的故事》,到今年整整七十年了。
  绿油油的五月,细雨初停传来声声布谷的啼鸣多么熟悉的乡野的歌声今天竟啼在喧嚣的大城是七十年前催我播种的那只么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直唤得咯血,也无人出耕断垣残壁间疯长着野草丛丛世界这么大,时间又这么久你怎么会来到这里找到了我为寻找,你一定奔波得很苦可好?你的翅膀、趾爪、眼睛七十年过得可真不容易如今,我已年老,你却依然年轻感谢你使我又遇到当年的自己风停雨霁,可是一场真实的梦(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4月)导读:这首诗和诗人七十年前的诗歌《播谷鸟的故事》有一个对照,这里面时间的洪流是凝固的波浪,让人惊心。一声布谷鸟,让一个老人的思绪回到了七十年前,今夕何夕的生命感油然而生。“世界这么大,时间又这么久”,这是一种强烈的空无感,一种漫长的煎熬,而布谷鸟作为一个精灵又出现了,它找到了诗人。这寻找的过程让“我”联想到太多苦痛,然而到头来依然是一场空,犹如布谷鸟唤不来播种的人,无论是七十年前的断垣残壁,还是现在喧嚣的大城,都没有谷粒生长的土地,也没有等待“我”回归的家园。(李娜)
  诗学文摘
  论“诗家语”
  ◎吕进
  一、作为言说方式的诗家语
  各种门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现成的(自然的或人工的)媒介。艺术媒介给某一艺术门类带来局限性,但是也带来独特性与丰富性。征服媒介、驾驭媒介是艺术家的**成功。文学的媒介是语言,诗歌的媒介却不只是语言,心灵体验与情绪状态给诗歌出了一道千古难题。
  论及诗的媒介,古今大体有三种看法。其一,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其二,诗使用的是一种与散文语言不搭界的特别语言。其三,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存在层次上的区别。这三种见解都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应该承认的是这三种说法都没有说破诗歌语言的美学特质。
  诗歌语言不是一般语言,诗人要排除语言中一般的东西,就得用一般语言来创造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这就是宋人王安石说的“诗家语”。“诗家语”就是指诗的言说方式。诗家语来自一般语言,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词汇、语法、逻辑、修辞,它是一般语言的**程度的提炼与强化。形成这个“独特”,大致有三个原因。首先,一般语言长于表达外部世界,而诗家语表达的是体验世界。其次,诗在想象世界是**自由的,它上天入地,不为外部世界所局限。*后,诗以体验为直接内容。
  诗家语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要把握它实非易事。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
  诗家语是超越一般语言的一般语言。诗家语产生于一般语言,但是前者却抛弃了后者的内涵而获得了另一种生命———诗的生命。它是一般语言的非一般语言化,不接受通常“文理”的管束;它又是非一般语言化的一般语言,不喜欢把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
  二、清洗与选择
  诗歌创作的基本要义是黑格尔所说的“清洗”。诗的内蕴要清洗,诗家语也要清洗。诗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白”艺术,清洗杂质是诗的天职。常见的有时空清洗,诗不在连,而在断,断后之连,是时间的清洗。诗在时间上的大步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对诗人而言,时间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连绵不断的“现在”。他发挥感受力(对现在)、记忆力(对过去的现在)、想象力(对未来的现在)去达到对时间的诗的把握。诗不在面,而在点,点外之面,是空间的清洗。诗人的空间却不止于三维空间。他“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除了时空清洗,常见的还有形象的清洗。形似的形象是实象,它有再现性与直接性的品格。当然,实象再实,也已经是意象———它已经经过了诗人的“清洗”,不遗其形似,又妙在形似之上;它不失于表现对象,又不窘于表现对象。在清洗的同时,建构诗的言说方式就要从一般语言里进行诗意的选择。其一,词的选择。福楼拜的“一语说”道破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普遍规律:诗与散文各自有“**”的词。这里的主要缘由,在于诗的旨趣不在反映生活,而在反应生活;散文是醒的艺术,诗是醉的艺术。其二,词的组合的选择。这是由诗的本质所决定,诗中词的组合也常常有别于散文,由此而达到精炼美。词的组合的独特性尤其大量表现在动词与名词的组合上。在新诗里,动词名词的组合中,动词常常是实,名词常常是虚。虚实照应,大大扩大了诗的容量。对于散文是不正确的组合,在诗歌语言中恰恰构成传神之笔。其三,句法的选择。诗是感情的艺术。它力求依照感情逻辑而跳跃着(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前进。它往往随着诗人感情由一个事物迅速跳跃到另一个事物,跳跃带来省略。诗歌语言的句法总是尽量省去一切可以略去的成分,因此它常常有别于“精制的句法”。从“精制的句法”着眼,诗歌的句子往往时有残缺。但正是这一残缺,带来高度的纯净与精练。
  三、音乐性与弹性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与非诗语言的主要分界。所谓音乐性,指诗的节奏。节奏是诗与生俱来的属性。从诗歌起源学着眼,诗脱胎于原始时代的混合艺术。舞、乐、诗三者的分离,造成三种独立艺术的发展。舞以形体为媒介向具象发展,乐以声音为媒介向抽象发展,诗以特殊语言结构为媒介向具象化的抽象和抽象化的具象发展,但三者都保留了一个共同的要素———节奏。时代的变迁,艺术的发展,赋予诗以新的节奏,然而有如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诗歌是有节奏的语言这一点并没有变化。
  诗家语与散文语言相比,另一特点是弹性。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是诗家语的美学。弹性是诗相对其他文学样式的明显优势,是诗的能量与生命的显示。弹性技巧是写诗的基本技巧,弹性技巧致力于事物之间、情感之间、物我之间在语言上的联系与重叠,致力于语言的“亦一亦万”、“似此似彼”的“模糊”美,这种诗篇的炉锤之妙,全在“模糊”。
  *常见的弹性技巧有四种。一是这一形象与那一形象的联系与重叠,落墨于诗笺上的是一个完整的诗歌形象。借助弹性语言做桥梁,它又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世界,那里,有另一个或纷呈迭出的一群形象在等候。二是具体与抽象的联系与重叠。诗的使命在于使心理结构模型化,在于使情感成为可见的东西。但是,许多情感活动和情绪状态难以为语言所表达。于是,诗人求助于形象。具体与抽象在语言上的联系与重叠,寄抽象于具体,寄思维经验于鲜活形象,寄万于一,寄远于近,就构成弹性。三是不同语法现象的联系与重叠。诗歌语言是从日常语言“借”来的。它要隶属于三种系统:意义系统、韵律系统与形态系统,因此行动的自由很少。弹性技巧正是给诗歌语言以较多自由的技巧。汉语语法不十分严密,这正为弹性技巧提供了用武之地。诗人们在词类跳跃、词序反常、造句奇特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劳动,为读者提供了弹性技巧的大量范例。四是这个词语与那个语词在语音上的联系与重叠。意大利语“干杯”一词的语音类似汉语的“青青”或“清清”等,艾青在诗歌《祝酒》中想通过意大利友人的敬酒表现中意友谊,他当然宁愿把“干杯”音译为“亲亲”和“轻轻”,这样就构成诗的弹性,使“干杯”之声容纳了许许多多内涵。
  当然,诗的弹性有时也来自读者的创造。有时候,诗人无意于弹性技巧,诗篇却因为遇到读者饱满的想象力而饱满起来,诗篇在读者的鉴赏活动中获得比诗人的抒情初衷更大的内涵。扩展地说,不同鉴赏者的不同审美规范的交替带来了诗义的更大丰富。(张蕊摘自《文艺研究》2014年第5期)陌生化与亲近化:两种诗语张力?◎陈仲义张力的神奇在于把诗意引向**化,诗意的成立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陌生化,而陌生化的获取常要凭借张力的运作,三者处于一种有趣的“三角恋爱”关系。陌生化*早的经典说法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这段话的核心是“延缓接收”以制造奇特化,故陌生化的艺术使命,在于抵制自动化的天然习性,对日常生活的钝化进行反向刷新,在延长感知的过程中制造差异和独特性。诗因其体制短小,形式独特,较之其他艺术门类,的确容易被陌生化猎中。诗因情感与想象功能发达,内指性特强而“不及物”普遍,常远离科学、逻辑指涉,独享自身的分量与意义,容易为奇异的表现提供便利,所以陌生化既是诗的生疏的缔造者,又是诗的“熟视无睹”的掘墓人。就语言层面来说,陌生化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简而言之,一个世纪的诗语陌生化一开始就接受什克洛夫斯基的精彩执棒,因其特别符合诗语的刷新天性,陌生化的合唱一浪高过一浪,陌生化*终成为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的之一,惊奇感亦成为掂量诗语质量的重要砝码。而要从陌生化抵达惊奇感进而收获诗意,*便捷的管道非张力莫属。这是基于:陌生化以前在性为潜在前提,但又力求消解、解构这种前在性。须知张力所维护的惊奇感是与诗意同步的,两者有一种唇齿相依、形影相随的密切关联。陌生化所制造的惊奇效应,已然被长期的诗歌实践证明,它指向诗意,融入诗意,也成为检验诗意的一种“刻度”。正当整个现代诗学向陌生化与惊奇感脱帽致敬时,中国大陆大概只有一个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抗拒。苍耳批评陌生化理论本身是跛足的:高度变形的语言恰恰对深入本体世界构成了一次障碍,一种抵消。它只是揭示了诗歌语言的一极,而忽略了潜在的另一极: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朴、归真。苍耳的目的在于用亲近化“置换”出原本陌生化与自第四部分诗学文摘动化对立的两极,大力提升亲近化的作用,从而构成三角鼎立关系,以便使亲近化成为与陌生化抗衡与互补的另一“主力”。在笔者看来,将现代诗语言运动的两极,置换为三极或者四极都有相当的合理性,未尝不可。仅就语言层面上看,笔者以为还可以再探讨一个与亲近化密切相关的熟络化问题。如何在熟络化的语境操作中,利用惯常、俗套反衬出灵性、活脱。换句话说,无须惧怕自动化语境,也大可不必借助人为的暴力修辞,而可直接启用生命感悟,来强化熟语、熟词、熟音、熟调中可利用的一面,即在“烂熟”的磨损中保留一点“不熟”,亦即聚焦当下的物境现场,瓦解陈腐的形而上学污渍,达到语言的亲在投射,语境澄明而不隔。在某些语境下的熟络语言,处理得好,一点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为何熟络得体的诗语也有能力防范自动化,止于流俗、浅俗、陋俗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源于*广泛的普世的生命经验与自然体验,只要“匹配”恰切的传达媒介,体验所唤起的元初冲动,将大大盖过“不起眼”的烂熟语词,促使平常语焕发出原真质朴之光,同样能引发诸多联想。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熟络化相当靠拢于亲近化、平常化、平淡化。不过,笔者依然主张陌生化效应还应继续占据主导诗语接收的首席位置,它不仅具备成熟的理论根据,还与张力配合得天衣无缝。陌生化导致张力升值,插足的亲近化或熟络化因与自动化相对靠近,确有削减张力之嫌。但不管怎样,追求诗歌和诗歌语言的张力,是绝大部分诗人的愿望。面对这样一个碎片化的后现代语境,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坚持张力的轴心论呢?诗歌与诗歌语言存在不存在反张力、无张力现象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从来没有认真研讨过,但实际写作中已留下一长串“去张力化”的足迹。这些去张力说,归纳起来有两点:⑴清除二元思维架构,清除张力赖以存活的哲学与逻辑基础;解除诗语在多重关系中的紧张关系,让诗语如同走出警报长鸣的防空洞,松弛为*直接的平面化语象。⑵远离诗意、远离诗的元素、远离人为化的修辞;只有保持原物态,写得越不像诗的,才有可能越接近诗。近年大规模兴起的口语化诗歌,加剧了无张力、非张力的流窜。辩护者会说,各行其是的展露,或许反而会显出某种莫可名状的张力。对此我们的回应是:总体上,多数无张力的诗语是不可成立的,但仍有少量———一种表面貌似无张力的张力,或极为稀薄的张力(少张力),倒是可以考虑收编为隐匿性张力之一种。相信人们可以逐步取得反思性共识:根本无张力的诗语肯定行之不远;少张力的诗语一般还可以被接受;隐匿性的张力常常被忽略,却需要我们特别加以甄别。在陌生化的“半路上”,其实平淡并不是坏事,平淡是丰腴与绚丽的反面,但不能是平得没劲,淡得没味的那种。它在自然、单纯、清轻中保留“寄味于淡泊”的本在美、内蕴美,不失为诗之高格,同样指向诗意的另一极。质言之,在诗语接收的终端上,少不了惊奇与平淡之间的角力,这样的“拉锯战”会像钟摆那样来回摆荡,让人受用不尽。但笔者相信,重力会倾斜于陌生化张力这边,因为它更多地维系着惊奇的诗意。
  (刘亮亮摘自《中国诗歌》2013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唐诗,本名唐德荣,重庆荣昌人。管理学博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荣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三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村庄与星斗》、《穿越时间的纸张》等十余部,主编诗文集十余部。诗作入选大学教材和国内外数十种选本,翻译成十余种外国文字。荣获台湾薛林怀乡诗奖、重庆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诗歌奖、黎巴嫩纳吉·阿曼国际文学奖、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奖等国内外多种奖励。个人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诗人、国际**诗人称号。

【前言】
  热爱是诗歌巨大的推动力
  ——序《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 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2013—2014)
  一
  诗歌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化的骄傲,这种骄傲足以让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感到自豪。但是,在当代中国,诗歌正在大面积地退出人们的阅读视野。无论是新诗还是旧体诗歌,都已经蜷缩在比较狭小的空间里生存。 以至于有人把写诗和评诗的人们戏称为有文化的“稀有动物 ”。
  毋庸置疑,在当前,就诗歌而言,一方面广大读者已经从喜爱到冷淡,从仰望到不置可否地转身离去。的确,广大的诗歌读者集体离开诗歌已经很久很久,不约而同地走向了离诗歌现场很远很远的地方,当然也有读者偶尔会回首向诗歌现场打望。另一方面,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我们发现一批有责任感有进取心的诗人、诗评家和诗歌爱好者们,仍然陶醉在写诗、评诗、译诗和读诗的浓浓氛围里,过着我行我素的日子。他们对于逐渐远去的广大读者并不指责,仍埋头于与诗歌打交道的乐趣中。有的诗论者说,这才是诗歌本来 的正常状态,诗是属于小众的精英艺术,那种全民皆诗的时代本身并不正常。何况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一年的变化几乎是过去所有时代变化总和的时代,读者可选择的可阅读的东西太多太多,读者也在进行着正常的分流。唯有真正 热爱诗歌,才会执着而孤独地读诗、写诗、评诗、译诗和为诗歌做着惊人的贡献,因为他们的努力,诗歌这驾古老的马车依然载着叮当作响的文字和节奏悠扬的诗行,沿着诗意的道路前行。因为他们热爱诗歌,才让诗歌在这个不被大众热爱的时代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为诗歌本身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丝缝隙,就能闪烁出耀眼而又迷人的光芒。
  二
  因为热爱诗歌,著名诗人、文学博士、本书执行主编张智对上万首诗歌佳作及其导读文字进行了严格筛选,将入选本书的诗作及导读分别以“双年诗经”“纸上诗经”“网上诗经”三个栏目予以呈现。
  同样因为热爱诗歌,诗人陈超、郭力家、商震、李瑛、李少君、林雪、汤养宗 、 南鸥、倮倮、阎安、雷平阳、卧夫、晴朗李寒、冯娜、唐诗、宁明、刘 高贵、林平、宣家江、庞清明、金指尖、韩簌簌、金铃子、杜绿绿、周庆荣、宫白云、吴投文、赵丽宏、郝子奇、侯马、东篱、哨兵、邰筐在*近两年时间里,将常人的敏感和诗神的灵性集于一身,将对尘世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渴盼交织一起,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诗意的追求熔铸一体,创作出了不少诗歌佳作,诗评家们从数以千计的诗歌中将他们创作的诗歌佳作遴选出来,给以认真品读,认真赏析,认真推荐,我们在《 双年诗经 》 这一栏目中,将这些诗作及其导读特别呈献给读者。
  因为热爱诗歌,诗人华万里、靳晓静、陈美明、方文竹、野鬼、绿袖子、王家鸿、李尚朝、左岸、东岳、周瑟瑟、唐欣、徐江、黄亚洲、张晶、邢昊、 朱朝访、西可、迪拜、姚园、巩本勇、赵目珍、二月蓝、鲁橹、肖仕芬、 周开兰、王更登加、梦凌、文佳君、王祥康、李文武、蒲秀彪、包容冰、 页水山、洋滔、林忠成、刘年、袁行安、王佑国、赵应、郭毅、文立冰、 吉祥女巫、左右、王妃、保定老乐、杨章池、陈颉、曾尚尉、左秀英、 孙万江、苏勤、流泉等创作了一大批风格迥异,玉质金声的佳构,对人生的生与死、历史的分与合、社会的简与繁等,进行了诗意的解构和再创,将其所感所思转化成诗歌发表在纸质书刊,引起人们广泛的流传和吟诵。我们在《纸上诗经》中集中的展示,相信会使读者体验到去深山探宝,去海里淘珠一样的阅读惊喜。
  在网络时代,谁不会运用网络,谁就脱离了这个时代。出于对诗歌和网络的双重热爱,我们的诗人们充分运用网络写作和发表诗歌,有的创办诗歌网站,有的开办个人诗歌博客、微博和微信,从事网络诗歌的创作、发表和研究。诗人韩庆成、向以鲜、田原、第广龙、李荣、安殿荣、向天笑、陈计会、成都凸凹、谢长安、朱立坤、老巢、安琪、和慧平、喻子涵、毛惠云、曹谁、廖诗蝶、海讯、赵兴中、高亚斌、秦时月、转角、童天鉴日、王富举、徐庶、蓝雨、方刚等,在网上发表的诗歌备受人们的追捧,并以*快的速度被广为传播。我们以《网上诗经》这个栏目给以集中展示,相信读者会从中寻到自己喜爱的诗歌和导读文字。
  因为热爱诗歌,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歌评论家,殚精竭虑,各展奇才,研究和撰写了一大批有创新、有见地、有胆识、有影响的诗歌批评文章,本书的执行主编蒋登科教授及一批年轻的文学博士和硕士,按照严苛的程序,从浩如烟海的诗学文章中,将吕进、陈仲义、霍俊明、颜同林、龙杨志、吴新峰、赵序彬、张桃洲、张立群、赵思运、姜玉琴、 熊辉、李思涯、薛世昌、向天渊、吕周聚、刘长华、陈希、邢晓飞、刘继辉、乔琦等*近两年的诗学研究成果以摘 要的形式集中推选了出来, 让我们对这两年的诗歌批评和诗学研究水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因为热爱诗歌、诗人、诗评家、诗歌翻译家和诗歌贡献者们,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诗歌活动,出版了各式各样的诗歌刊物和诗文集,涌现了不少新的诗人,也有一些诗人离开了我们。对此, 本书的执行主编胡亮和他的合作者张丹,将大量的诗歌信息展开条分缕析,把两年中的所有诗歌事件逐月进行整理,为我们的诗歌史留下了宝贵的**手诗歌资料,我们以《诗事纪要》这个栏目,专门呈2013—2014 年的中国新诗大事记,相信读者会从中 获得自己喜爱的东西。  
  三
  因为热爱诗歌,我们创立并坚持举办中国当代诗歌奖。本来诗歌评奖历来备受争议。官办评奖尚且难以让人人满意,何况我们以民间的姿态进行评选,其中甘苦,唯有参与者方知。对于少数刁难者、指责者、 批评者,我有一句话回答他们:“如果您不满意,请您在不满意后,去做一件让人人满意的事;如果您愤怒,请您在愤怒后,去做一件让人人不愤怒的事。”种树者必培其根,评奖者必养其心。本着这样的心态, 我们坚持举办的中国当代诗歌奖,就这样迎着诗歌界的各种风雨一路走了下来。我们在接受少数人的指责和攻击的同时,更多的是看到人们对于这个奖的肯定和鼓励:有论者认为,因为不发奖金这是中国的龚古尔文学奖;又因为每届都有全国著名的书画家赠送价值上百万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作为奖品,有论者认为这又是含金量**的诗歌奖;有褒扬者认为这是中国当代*综合*全面*权威的诗歌奖项之一; 也有的认为是读者(网络)与专家评选结合得*好的诗歌奖项。我们不会因为批评而停步,也不会因表扬而沾沾自喜。唯有把对诗歌的热爱转化成认认真真为诗歌做事,才是应有的心态。经过广泛的征稿,严格地初选,激烈的读者两轮(网上)和专家两轮的同步评选,以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的方式公开候选者的得分。*终以下18位诗人 、诗评家、翻译家和贡献者荣获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其中,创作奖:马启代 、龚学敏、唐毅;批评奖:王珂、芦苇岸、庄伟杰 ;翻译奖 : 汪剑钊、苏菲、高兴;贡献奖: 金迪、任立、罗继仁;新锐奖:高作余、王立世、紫影;诗集奖:洪烛、三色堇、北野。评选出来的本届 18位得主,都是中国当代诗坛重要的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和贡献者。
  四
  因为热爱诗歌,才有那么多相识或不相识的诗人、诗评家、翻译家、 艺术家和商界精英,慷慨为本书的出版和中国当代诗歌奖的举办默默地付出。本书的出版和诗歌奖的如期举办,除了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外,还得到了著名诗人、诗评家、 翻译家杨志学、吴投文、张智中、张智、胡亮、高亚斌、蒋登科、谭五昌、霍俊明、南鸥、 梦凌(泰国)自始至终的全程参与编选和评选,得到了第二届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著名诗人、《中国诗人》杂志社社长陈美明,本届诗歌奖获得者、著名诗人、《 诗品 》 主编金迪,著名诗人包容冰,甘肃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岷县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洮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本书责任编辑张春晓,著名书画家易华伦及其高足彭伦,统计学者陈德娜、李玉婷、姜丽娟、韩娟等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帮助。正因为有着大家的精心呵护和无私奉献,才使得这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在同一本书中聚集,在同一个诗歌奖中竞技。我相信,像这样相同的名单,除本书外,不可能出现在第二本书中,相同的获奖者,除本次诗歌奖外,也不可能出现在第二次评选中。唯有有缘者,方可聚集在一起。唯有对于诗歌的热爱,才让我们变得纯粹。世界上,凡是有所成就的事业,无一不是热爱在推动。因为热爱本身具有极大的价值。因为有价值的热爱诗歌,我们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攻讦。任何壮举的成功,都离不开热爱。 任何诗歌大家,都诞生于热爱,任何诗歌的伟业,都是真心热爱诗歌的人们在推动。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热爱是诗歌发展巨大的推动力。


【媒体评论】
  一部关于2013—2014年度中国诗歌创作、批评与翻译的重要选本收录150余位当下*活跃、风格各异的海内外汉语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学者的诗歌力作和诗学论文摘要从4000多名海内外诗歌读者、诗人、批评家推荐或自荐的16000余首(篇)纸质版本和网络来稿中精选而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