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984》作者奥威尔散文经典代表作
翻译大师董乐山权威译本
首度收入《论体育的精神》一文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西方世界的良心,欧洲的鲁迅
有史以来*摄人心魂的对抗性作家
翻译大师董乐山亲自选编并翻译的权威译本
奥威尔,一个讲道德的天才

与他两本闻名于世的政治讽喻小说《1984》和《动物农场》相比,他的散文也毫不逊色:他的散文观点鞭辟入里、风格简洁明了,匠心独运,别具特色,尤其擅长把他的切身经历与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评论结合起来。
【内容简介】
《在巨鲸肚子里》收录了奥威尔有影响力的文学随笔31篇,翻译大师董乐山先生亲自选编并翻译的权威译本,是目前国内一本以《在巨鲸肚子里》这一具有特殊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篇名作为书名的随笔集,并首度收入“论体育的精神”一文。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记者,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现代文明冷静的预言家,二十世纪摄人心魂的对抗性作家。小说《1984》和《动物庄园》是世界文坛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在巨鲸肚子里》收录了奥威尔有影响力的文学随笔31篇,并首度收入《体育精神》一文,是一本以“在巨鲸肚子里”这一具有特殊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篇名作为书名的随笔集。
董乐山(1924-1999) 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历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译作《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西行漫记》等均有广泛影响。
李存捧,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供职于中国法学会。业余时间翻译出版了乔治·奥威尔的全部作品。
【前言】
天赋异禀——乔治·奥威尔的散文成就(删节)
Jeremy Paxman
heartsurge 译
(杰里米·帕克斯曼:新闻之夜的著名主持人,出版《英国人》;本文来自译言网)

如果你有志于学习散文写作,那你就应该多读一点奥威尔。虽然让他广为人知的是他的后两部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但在我看来,他有成就的作品,是他的散文。

他的所有散文读来无不琅琅上口。如果不下点苦功夫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文中告诉读者,他发现写书是“一次可怕的、让人殆精竭虑的拼争,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疾痛折磨”,即便给杂志或报纸写一个短篇,也是一件异常繁重的工作。其中,对文章主题的背景研究就占去相当的比重。奥威尔之所以能对查尔斯·狄更斯作出见解深刻而丰富的评析,是因为他不仅对狄更斯的13篇小说烂熟于胸,甚至对特罗洛普、萨克雷[译注4]、以及为数众多的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们的作品也都了如指掌。而为了写作那篇尖锐的《男孩周刊》,他更是呕心沥血,一头扎在堆积如山的杂志堆中进行准备。

正是出于这样的努力,那篇散文灵动诙谐,令人忍俊不禁。

奥威尔的散文不谈论时尚、议会政治[译注5]、八卦、人际关系、的小玩意儿和假期,它既不关注奉旨唱和的御用文人们含糊其辞的暗示,也没有一个字来自某个将被很快丢进故纸堆中的部长“身边的”匿名“消息人士”,更看不到让我们日益羸弱的报纸一页一页地消耗油墨的电视、流行音乐或者其它大部分话题。

反之,你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丰盈含义,从一个书评家的生活到如何看待一位被吊在绞刑架上的人。奥威尔作品展现出完美无缺的风格,这一点自然无需赘述。但如果让我总结奥威尔的散文何以能够如此吸引眼球,那就是它们总是能出乎你的意料。就说对主题的选择吧,有几个写专栏的肯屈尊俯就,为诸如列队等待收容的无家可归者一类的话题费笔墨呢?

更多时候,你会赞叹其作品中令人惊羡的洞察力。关于查尔斯·狄更斯,他洋洋洒洒写下60页,好像是在证明其是个旧时感伤的傻瓜,而后却笔锋一转,表达出他对狄更斯的挚爱,叫人大跌眼镜。当你穿越时空和他同行,你会时时处处发现自己见识之短浅,那种感觉的确相当震惊和喜悦。

关于狄更斯这篇是奥威尔长的一篇散文,它试图阐释狄之所以成为一名相当成功的作家的原因,并进而对此表达了忧虑。同他的任何一篇文章一样,此文同样也贯穿着独具作者个性的神韵。也就是那令人折服,让读者和他感同身受的的能力,这正是他的天赋所在。

《射象》记述了作者在缅甸当警察时的一件事。这篇作品之非凡处当首推它的语言。当作者刚见到那头大象时,据说它才撒完野,正停在那里,“为大象式的怡然自得、气定神闲的慵懒所笼罩”,卷着一捆青草拍打自己的膝部。在抠动枪机后的那一刻,大象虽然还是站着没动,但是“某种神秘、可怕的力量主宰了大象……他身上的每一根线条都起了变化……他蔫了、仿佛缩水了一般,瞬间变得无比衰老”。之后这头大象瘫倒在地,口涎横流。然后就是华彩的句子:“如同被一个耄耋之年的庞然大物灵魂附体。”

奥威尔当然不会放过利用此事影射政治,嘲讽皇家计划之虚妄的机会。他告诉我们“每一个在东方的白人男子的生活,不外乎是一次只求不被人耻笑的、长时期的挣扎”。在文章后一句,奥威尔袒露心扉,说自己“仅仅是为了不被当地人当傻瓜看”而杀死了这只大象。是的,您瞧,多么完美的隐喻。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则是一杯红茶,于无声处暖人心田。以上两篇文章都写作于——现在回头看来——英国式生活正在变得日益稳定并少了交易性质,同时变得日益亲切并少了迷惘不安的时代。而当读到象《书店回忆》这样一篇文章时,你会立即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陷入挥之不去的烂外套和腐败烟草的气味之中。凡此种种,奥威尔不曾写给地球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家。

当然,奥威尔现今是以“政治”作家的身份为人所熟知的。《1984》出版六十年来一直是伟大的鞭笞极权主义的虚构作品,而每个用功读书的12岁小孩子都能理解并阐释《动物庄园》之寓意。但实际上他成功的作品几乎全部与政治相关,无论是小说类还是非小说类。他的作品指向的永远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

奥威尔的散文之所以有别于其它政治类文章,不单在其品质,还在其精神力量。这是从何而来的呢?假如不是他的份蹩脚的工作、假如他不曾在可怕的预科学校饱受那些呆瓜们的羞辱[译注6]、假如他没有经历多年的郁郁不得志,他还能写出这些熠熠生辉的作品吗?我想,答案是“不能!”

荒谬的是,生活在残酷年代对奥威尔而言也算好运。身处或奋笔疾书或沉默苟安之世,奥威尔从不曾向法西斯主义作丝毫的妥协——从西班牙内战开始一直到身故,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同一的、紧迫的、抵制极权主义的诫命。其中有些话显然是被愚蠢地过度解读了。说奥威尔在1940年时笃信“只有革命才能拯救英格兰,多年来这一点昭然若揭……我敢说伦敦的阴沟将不得不淌满鲜血,”这可能吗?但是残酷的年代迫使人们作出了草率的判断。

比起大多数人,奥威尔更有资格讲类似的话,因为他的杰出不仅是因为写作才能,同时还因为他有切身经历。讲起社会底层的生活,他就表现得如同那些下人或者流浪汉一般[译注7]。谈到战争和死亡,他就表现得如同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并目睹人们死去的战士一般[译注8]。他的经历足以将其对权威的天然憎恶翻译为种种政治宣言。

奥威尔的经历——既有权威的身份,又曾是个下人——激发了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鲜活的理解。正因其根植于现实,他的作品被赋予一种深刻的政治本能,这是某些高喊口号的狂热分子所不能企及的。他的才识,让他执著于为历史的小卒——那些被利用、被这样或那样的伟大的主义所认可、忽略或碾压的人们呐喊。这给了他非凡的才干,使他能够达到每一个记者或散文家所孜孜以求的境界。

他可以一语道破事实。
【媒体评论】
单从文学艺术上来说,我觉得奥威尔好的作品是他的essays(随笔)他的文笔清爽流畅,见解独到,让人羡慕。读他的文章得益实在太多了,每一次都是充满惊喜的旅行。不过这些文章*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也不是单纯的政治,但是渗透了他的道德敏感性。

——陆建德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