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

★亚马逊“二战”史畅销图书No.1

★《纽约时报》年度**图书

★《华尔街日报》年度**图书

作者荣获

★198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1983年利文斯顿新闻奖

★1984年冠军媒体奖

★1989年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1989年莫顿明茨新闻调查奖

★1990年玛莎·阿尔勃朗特别奖

★1999年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

★2003年普利策历史奖

★2003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2003年联邦政府历史学会亨利·亚当斯奖

★2007年杰拉尔德·福特杰出报道奖

★2009年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奖

★2010年普利兹克军事图书馆文献“终身成就奖”

★2013年诺威治大学军事史名誉博士

★2014年塞缪尔·艾略特军事历史“终身成就奖”

★2014年美国米德兰作家协会“年度**非虚构图书奖”


【内容简介】

盟军豪赌北非攻占突尼斯

摧毁轴心国大军的战略主动权

本书以险象环生的“火炬行动”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1942~1943年盟军两栖登陆北非,攻占突尼斯、歼灭轴心国非洲军团的惨烈战事。从侥幸登陆摩洛哥、阿尔及尔时的意气风发,到挺进突尼斯与凶狠老辣的德军恶战时的惊恐万状,盟军发现自己根本没做好战斗准备:后勤混乱、军事误判、争夺指挥权、英美军队各自为战……北非沦为试验场,突袭朱代伊德、凯塞林山口战役、突尼斯决战,一场接一场的血腥搏杀,将盟军,尤其是初出茅庐的美军,淬炼为一支虎狼之师!

书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战场上涌现的众多主角:艾森豪威尔、巴顿、布拉德利、蒙哥马利、隆美尔、凯塞林……无论是驰骋疆场杀伐决断的将军,还是为活命而冷酷杀戮的士兵,抑或战火中犹如蝼蚁的百姓,阿特金森笔下的战争显得尤为真实、恐怖!隆美尔兵败之际,北非战役终于为盟军登陆西西里、诺曼底锻造出无数精兵悍将,为解放欧洲大陆累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作者简介】

里克·阿特金森

曾任《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和编辑25年,获得16项与新闻报道、军事历史等有关的重量级奖项,是目前美国*代表性的军事历史学家。

里克·阿特金森生于德国,从芝加哥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便辗转世界各地,先后为《匹兹堡太阳早报》《堪萨斯城时报》《华盛顿邮报》负责国防、外交、情报方面的新闻报道。长期的战地报道生涯和与将士的亲密接触,使他先后写下《与士兵同战》《漫长的灰线》和《十字军东征》等超级畅销作品。

“二战”解放三部曲为其*力作,全面记录了“二战”中欧洲及北非战场大型战役,被公认为*重真实、重记述、重人性的史诗级巨作,对“二战”历史研究作了极大的补充。


【媒体评论】

引自2003年普利策历史奖颁奖词

《破晓的军队》凭着精湛的文字演绎,为“二战”北非战场这段被埋没的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将军和士兵们浴血战场的情景。

《纽约时报》

《破晓的军队》是一部非凡之作……作者的叙事技巧娴熟高超,对战场上那些重要的指挥官们的性格刻画得十分生动……令人读之心感愉悦。

《华盛顿邮报》

《破晓的军队》不愧为一部辉煌巨著……本书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战争时期戏剧般复杂而壮烈的往事。

《华尔街日报》

在《破晓的军队》中,里克·阿特金森用扣人心弦的文字与娴熟的叙事技巧,生动地记录了“二战”期间北非的战斗史……作为“二战”解放三部曲的*部,阿特金森试图为我们重现美军在欧洲战区的全部战事,本书不愧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开端。《破晓的军队》或将成为继科尼利厄斯·瑞恩的经典著作《*长的一天》和《遥远的桥》之后*好的关于“二战”纪实类文学作品。

美联社

这部战争巨著足以与科尼利厄斯·瑞恩(代表作包括《*长的一天》《*后一役》和《遥远的桥》)和约翰·基根(代表作为《战争史》)等大师的杰作媲美。

《科克斯书评》

鉴于里克·阿特金森在现代军事史方面的成就,他对美国在1942~1943年登陆北非的战役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迄今*详尽、*权威的北非战役史。

《军事历史杂志》

阿特金森具有非凡的文字驾驭能力,他有化繁为简之才,以及丰富的知识积淀……这是一部让史学家们叹为观止的杰作。

《图书馆杂志》

阿特金森为我们献上了讲述“二战”解放三部曲的*卷。登陆北非是盟军指挥的首次联合军事行动,影响了很多未来的决定。阿特金森引用大量的战场报道和档案材料,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北非战役的精彩故事,即便历史结局早已人尽皆知,这本书也让人手不释卷。

《书单》杂志

继畅销书《漫长的灰线》之后,里克·阿特金森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二战”北非和欧洲战区历史的三部曲,读之令人心潮澎湃。《破晓的军队》为三部曲的*卷,讲述了1942年11月至1943年5月盟军在北

非实施的火炬行动,生动地描述了德军在突尼斯战斗至投降的那段历史,展示出作者在讲述战役时兼顾宏观战略和微观作战的高超技巧……作者对每场战役的背景都进行了精细的研究,读者可以从文字中得知:与初出茅庐的美军相比,久经沙场的德军在利用山地和公路方面拥有多大的优势。本书为三部曲的后续之作树立起令人期待的典范。

《书页》杂志

里克·阿特金森的作品让他如旭日初升,成为一位胸怀大志的杰出军事史家……他揭开了尘封于历史中的令人侧目的事实。

《芝加哥论坛报》

《破晓的军队》实为大师之作……这些以性格为导向的生动研究,兼顾政治、战略及战术各层面,重点讲述了那场将轴心国从北非驱逐出境的战役。

《堪萨斯城星报》

只有里克·阿特金森这样才华横溢、笔耕不辍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辉煌的战争史。

《密尔沃基哨兵日报》

里克·阿特金森的作品生动鲜明、干净利落……《破晓的军队》给人的一大享受是精心设置的细节描写,譬如:一枚枚嘶嘶入水的贝壳;“头发油光可鉴、须髯威严”的上校;来不及拔出枪便倒在血泊之中的士兵。

《罗利新闻和观察家报》

阿特金森的叙述独到之处,在于他把将领们的战术与前线作战官兵的体验融为一体。

北约前*司令官韦斯利·K.克拉克将军

《破晓的军队》是我读过的*令人信服的军事史,它将成为军事史和战略学的经典之作。里克·阿特金森的见解独到,观察细致入微,同时又能始终着眼于大局。上至政府*层,下至散兵坑,其描述面面俱到。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史学巨著。

戈登·R.沙利文将军前陆军参谋长

《破晓的军队》是一部旷世杰作,兼顾了小规模的战术行动和高层的作战指挥。上至将军,下至列兵,各级官兵都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一部军人的正史。

保罗·福塞尔《作战和战争时期》(DoingBattleandWartime)作者

里克·阿特金森的作品读来亲切、朗朗上口,又不失客观公正。《破晓的军队》不仅是一部军事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心理学研究著作。仅凯塞林隘口一役的描写就让本书物超所值,而它仅是随后恢宏篇章的一场激动人心的序幕。我衷心推荐这部充满人性、细致入微、不事张扬的作品。

卡洛·德斯特《巴顿与艾森豪威尔》(PattonandEisenhower)作者

《破晓的军队》是一部描述盟军登陆北非的鸿篇巨制。这是一场*为人所忽略的战役,里克·阿特金森却道出了它的精髓。

马克·A.施托勒《盟友和敌人》(AlliesandAdversaries)作者

《破晓的军队》是一部精彩的通史,其深入的研究和出色的写作技法,生动、细致地展现了“二战”中性命攸关却较易为人所忘的战役。1954年普利策奖获得者布鲁斯·卡顿和美国历史学家谢尔比·福特的三部曲着眼于内战,里克·阿特金森则致力于欧洲战场上的“二战”。

约翰·S.D.艾森豪威尔《盟友和密林》(AlliesandtheBitterWoods)作者

从戏剧性的角度来看,突尼斯一役远胜“二战”其他战役。里克·阿特金森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这场战事的激情与残酷,《破晓的军队》将成为“二战”史诗中的里程碑。势诠释了这场战争的人性冲突和历史意义。本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

约瑟夫·L.加洛韦《我们当过兵,也曾年轻过》(WeWereSoldiersOnce…andYoung)作者

里克·阿特金森出色地创作了这本《破晓的军队》,生动地展现了北非战役——残酷丑恶、形同乱麻,充满个人恩怨、不称职和勉强称职的各色人物。这让我对他的“二战”解放三部曲充满期待。

罗纳德·斯佩克特《海战和空战》(AtWaratSeaandEagleAgainsttheSun)作者

里克·阿特金森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专注,娓娓地讲述了这场战事。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动人的历史,必将成为经典之作。


【目录】

上册

序幕北非:美国的发家之地1

第1章枪声响的地方就是前线21

“火炬行动”方案

调兵遣将

突击队的秘密任务

美军初出茅庐

战事中的政治博弈

第2章登陆77

“漆黑的晚上谁认得是黑猫白猫”

登陆北非

“村夫行动”

战斗到底

“我们的骄傲”

第3章滩头135

剑指阿尔及尔

奥兰上空蓝旗飘

“一派混战”

决战卡斯巴

“战争结束了”

第4章 东进187

希特勒:守住欧洲的门户

打响全面战争

与轴心国首次交锋

突袭朱代伊德,攫取门户钥匙

第5章德国第10装甲师的反扑223

与傀儡政府联姻

德美*场坦克战

瞎指挥害了*集团军

第6章关隘之国273

冷溪近卫团的致命失误

达尔朗上将被暗杀了

美军战术漏洞

下册

第7章战争是条分界线317

盟军智囊团齐聚卡萨布兰卡

撒出诱饵第2军

英美战略分歧白热化

美国佬失了一着

第8章前线“无”战事357

法军成了送去诱老虎的羊

D战斗群的小打小闹

隆美尔:这都是补给问题

今晚大开杀戒

第9章凯塞林之战403

西吉·布·吉特战役:来势汹汹的德军

哈姆拉山反击战

斯贝特拉的灾难

隘口失守:“沙漠之狐”的*过失?

隆美尔的手段

凯塞林传奇陨落

第10章早已名存实亡的世界469

雷德奥克的不眠之夜

巴顿“驾到”:第2军的福音还是噩梦?

“卡普里行动”与阿尼姆的乐观主义

元首的死命令:坚守马雷特防线

第11章分崩离析的联盟:英美联军的内部危机511

特德·罗斯福的勋章:血战加夫萨

铩羽而归:沃德的*后一场仗

巴顿的抗议

亚历山大无计可施:易守难攻的丰杜克

第12章*后的要塞:北非战场的终章569

地狱的犬牙:突尼斯桥头堡

决战前的决战:势如破竹的蒙哥马利

“阿道夫,来清点你的喽啰!”

胜利的欢呼:攻陷突尼斯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第1章

枪声响的地方就是前线

罗斯福启动了“火炬行动”,意在歼灭北非的德意军队,占领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后夺取突尼斯。但法国在此三处驻军20万,他们是否会抵抗盟军的入侵?崭露头角的美军将领、七拼八凑的美国杂牌军,在1942年11月8日午夜,和英国混合成10万大军,搭乘500多艘舰艇,兵分三路奔赴北非。如此招摇的舰队如何躲过精明狡诈的纳粹侦察机?一场*规模的两栖作战在前方等候他们。

“火炬行动”方案

1942年10月21日星期四上午10点左右,一架双引擎海军运输机冲破华盛顿天际密布的阴云,在流经华盛顿的波托马克河上空一摆机身,斜刺飞向阿纳卡斯蒂亚机场。在远方国会大厦的圆顶隐约映入眼帘之时,亨利·肯特·休伊特少将轻轻舒了一口气。黎明前,休伊特决定从诺福克附近的司令部乘机飞抵华盛顿,免受驱车5小时横穿弗吉尼亚之苦。突然,阴云笼罩,机身在首都上空焦急地盘旋了一个小时,寻找云层中的突破口。这一耽搁,即便是极有耐性的休伊特也按捺不住了。罗斯福总统亲自召见他前往白宫密谈,虽说这次会议不过是礼仪性的召见,但身为“美国解放欧洲打头阵的大将”的休伊特认为,自己万不可让总司令久候。

从外表看,休伊特不像个军人,时年55岁的他额头凸出,头发花白,一副双下巴形同挂在脖子上垂下来的鱼篓。一身军常服的他出现在军舰驾驶台上,一位英国海军上将曾亲切地称其为“穿军装的肥佬”,似乎也不无道理。即使这天早上他身着礼服,袖口上饰以海军将领的金穗带,但仍略显窝囊。休伊特是土生土长的哈肯萨克人,父亲是机械工程师,祖父是特伦顿钢铁厂前董事长,一位叔叔是纽约市前市长,另一位则任大都会博物馆馆长。但休伊特却选择了从军。据说,在安纳波利斯帆具舱做海军军校生的日子,患有恐高症的他恨不能“挤出索具中的焦油”。年轻时期的他喜欢跳一步舞,近几十年来却爱摆弄量尺或出入共济会。

然而,休伊特*终成为一位老练的水兵,曾乘美军军舰“密苏里”号,随西奥多·罗斯福的大白舰队环球航行了15个月。他精通航海,且运气非常不错。身为“一战”中的驱逐舰舰长,他骁勇善战,获过海军十字勋章。此后,他也曾担任海军学院数学系主任,在德国入侵波兰后的两年间,他负责护送来往纽芬兰和冰岛、运输战争物资横渡北大西洋的船队。

1942年4月,休伊特奉命前往汉普顿锚地(位于弗吉尼亚州,是世界*的海军基地,包括诺福克海军基地、诺福克海军造船厂、小克里克海军两栖基地、奥申纳海军航空基地和约克敦海军武器基地。——译者注)任大西洋舰队新组建的两栖作战部队指挥官。那年夏天,罗斯福启动“火炬行动”,意在夺取北非。两支舰队要将10万余人送往登陆海滩。一支舰队要从英国远渡2800海里去阿尔及利亚,多半是运送美军的英国舰只。另一支命名为第34特遣舰队,隶属休伊特的麾下。他要带领100艘美国军舰,33843名美军,从汉普顿锚地等美国港口出发,航行4500海里远赴摩洛哥。10月13日的一条电报中,“火炬行动”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将这次任务总结为一句话:“此次行动的整体目标是占领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尽快夺取突尼斯。”罗斯福和丘吉尔早就为盟军确定了“火炬行动”的大方向:控制大西洋到红海一线的北非。

透过机翼上方的一扇小舷窗,可见首都小阳春的美景。从林肯纪念堂四周的榆树到国家大教堂外的橡树和枫树,都染上了猩红、橙黄、琥珀色和枯黄等斑斓色彩。飞越波托马克河的途中,可见阿灵顿公墓与波托马克河之间新建的五角形建筑。谈起这座五角形的庞大迷宫,民众已经开始打趣道:西部联合电报公司的见习生周五走进五角大楼,下个周一出来就成了中校。尽管如今它号称世界*大建筑,但军方仍在市区租了35座办公楼,看不过眼的人揶揄道,军方要是像迅速占

领华盛顿那样拿下敌军地盘,准能在一个星期内结束战争。飞机降落在跑道上,缓缓滑向机库。休伊特扣上夹克,匆匆下了舷梯,走向一辆等在柏油路上的海军指挥车。车驶出机场大门,过了安那考斯迪亚河,直奔宾夕法尼亚大街。踏入白宫前,休伊特尚且有充分的时间取道市内的海军部去查看情报。

他常说:“竭尽全力,然后往好处着想。”自接到第34特遣队这一绝密命令以来,他可谓殚精竭虑。每天都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要不断纠正错误,安抚士兵的焦虑情绪。“火炬行动”登陆演习十分仓促、混乱。鉴于轴心国一个月内击沉了近200艘盟军舰只,其中不少是在美国沿海被击沉的。因此,一切两栖作战训练都转移到了切萨皮克湾内,那里潮缓浪平,不像摩洛哥沿海那般惊涛骇浪。演习中,切萨皮克湾内风平浪静,星稀月朗,还有一座灯塔,但却只有一艘船抵达指定海滩,其他船只则四散在马里兰沿海数英里处。在诺福克以北90英里的科夫角的一次训练中,纪律涣散,士兵们蜂拥上岸,迎接他们的是一位颇有经商意识的冰激凌小贩。在苏格兰,准备登陆阿尔及利亚的演习也好不了多少:训练时并没有真船真舰等“累赘”作演习之用,部队只能徒步穿越一片假想的海洋,登陆假想的海滩。

维希政府在北非的8个法国师是否会抵抗?无从知晓。盟军情报部门估计,这些部队倘若拼命抵抗,艾森豪威尔的部下前往突尼斯的行程就要耗时3个月。倘若法国的潜艇在大西洋航线上攻击一艘美国的运输船,那需要多少艘驱逐舰才能救起生还者?休伊特不敢肯定,自己能否作出痛苦的抉择,以避免危及特遣队。一想到要抛弃落入水中的士兵,他不禁心如刀绞。远征军的行动是否会走漏风声?每天他都接到报告称某人在某地正对此事津津乐道。两栖作战部队成立*初几个月,登陆被封的机密一直被严守,彼此通讯时也仅用一个邮箱作通讯地址。了解休伊特作战目标的人屈指可数,但一支意在夺取敌军海滩的庞大舰队,要想深藏不露,简直比登天还难。就在几个星期前,休伊特还收到了沃尔特·迪斯尼的一封信,信纸的信头凸印着“斑比:一段美妙的爱情故事”,信中提出要为两栖作战部队设计图标。休伊特秉持一贯的绅士做派,在10月7日的回信中礼貌地表示了谢绝。指挥车缓缓驶过国会山,往独立大道而去。全国范围内的汽油限额配给即将开始,但近3年来,华盛顿的人口翻了一番,如今街上人满为患。咖啡的限额配给可能来得更快,每人定量一天一杯。有些饭馆为了日后多招揽顾客已经开始做咖啡储备,就像非法经营的酒吧在禁酒令之前囤积白酒那样。街角的报童吆喝着当天来自各个前线的头条新闻:瓜达尔卡纳尔岛落潮时分之战;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击退纳粹坦克的进攻;又一艘美国商船在大西洋沉没,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来被潜艇击沉的第500艘美国船只。国内新闻也脱离不了战争的主题,不过相对还是显得较为平静:纽约首个没有肉类供应的星期二平安无事;身负重罪指控(仅一项)的犯人被敦促保释,以便其报名参军;华盛顿百货商场调查显示,“无论拉关系还是花钱,都买不到一双尼龙袜”。

车停在海军部坚固的灰色大楼前,大楼就在国家广场南面。休伊特下了后座,匆匆走上台阶。他知道尼龙袜的去向。当天早上座机从诺福克起飞,他看见码头工人将5万吨食品、汽油和军需品推进停泊在汉普顿锚地的船舱。密封在那些箱内的秘密货物中,有6吨女袜和亚麻睡衣等,是用来和摩洛哥当地人换购的物品。军需采购人员暗中将东海岸沿线商场的货架扫荡一空。

对休伊特来说,要保守的是另一个秘密。

自从7月30日罗斯福发出*后指示以来,“火炬行动”的形势愈发复杂,计划文件装满了整整两个邮包,每个重达50磅。其中有两大问题让英美战略家伤透了脑筋,而自称“固执的荷兰人”的罗斯福总统对这两个问题均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且毫无商量的余地。其一,他坚持*波登陆不要英军插手。维希法国的反英情绪在过去两年来不断高涨,因英法之间有过几次过节。皇家空军轰炸机打击巴黎郊外的雷诺发电厂期间,意外炸死了500名无辜的法国平民。英国插手法国海外领土叙利亚和马达加斯加的独立,唆使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进攻法国设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港,结果以失败告终,戴高乐被贝当元帅和法国官员斥为傲慢的叛徒。*要命的是,1940年7月,英国军舰向驻阿尔及利亚奥兰市附近的米尔斯克比尔港的维希舰队发出*后通牒,要求各舰舰长立即驶往英国或中立国港口,以免舰只落入德军之手。该通牒遭拒后,英军立即开火。5分钟内,军屠杀了1200名法国水兵。

8月30日,罗斯福致电丘吉尔时说道:“我有理由相信,英美同时登陆,势必会遭到非洲法军的全力抵抗。反之,如果英国地面部队不参与*波登陆,那么法国人就不会抵抗,或者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为检验这一说法,罗斯福总统委任新泽西普林斯顿一家公司审慎调查北非的民意。一份受调查人员不足150人、不十分准确的民意调查结果坚定了罗斯福的信念。伦敦方面也不乏持怀疑态度者。一位英国外交官认为,罗斯福的“拉法耶特式气概”(马奎斯·德·拉法耶特,1757~1834年,法国将军、政治家。美国独立战争时,曾率领法军援助美军。——译者注),不过反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美国佬的巴黎情结,“那里堪比美国人希望死后到达的天堂彼岸”。

然而,在登陆非洲还是法国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赢得一局的丘吉尔,这时候站到了总统一侧。“我愿听从你的号令,”他致电罗斯福,“这是美国的事业,我们是你们的助手。”总统进一步提议,要英军等登陆一个月后再去北非,但遭到婉拒,因为这项计划需要英国兵紧随美国佬进攻阿尔及利亚。

其二是登陆地点。英方战略家大部分都建议,须在轴心国从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赶来建立一个桥头堡前,盟军就要登陆非洲,并在两周内控制突尼斯,这一观点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支持。一份英方电报指出:“‘火炬行动’能否成功,就取决于盟军能否尽快占领突尼斯。”一旦拿下突尼斯,盟军就等于控制了地中海的航运。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将困死在利比亚,如此一来,盟军在南方就拥有了一个进攻西西里或欧洲大陆的跳板。

这些理由证明,英美应将登陆大军部署到阿尔及利亚沿地中海的海滩,甚至是东至突尼斯的*大港比塞大。英国三军司令指出,先落脚突尼斯,“我们势必要冒极大的风险”。越往西的登陆地点,越应避之如“瘟疫”,因为之后“向东推进将极为缓慢,给了德军大批抵达突尼斯的可乘之机”。8月末,艾森豪威尔拿出了“火炬行动”的初步方案,登陆地点集中在地中海,即奥兰、阿尔及尔和波尼三个阿尔及利亚港口。

不过,马歇尔将军和陆军部参谋却另有打算。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东部在西西里轴心国作战飞机的打击半径内,而身在直布罗陀的盟军战斗机却鞭长莫及。在德国空军打击半径内的地点登陆极其危险。况且美军担心希特勒借道中立国西班牙,关闭直布罗陀海峡,犹如收紧麻袋口,将他们困在地中海,来个关门打狗。他们认为摩洛哥的大西洋沿线至少要有一个登陆点,以确保大西洋上有一条不受限制的补给线。

几个星期以来,电报来往频传,艾森豪威尔戏称之为“横跨大西洋的作文比赛”。皇家海军深信,虽然直布罗陀海峡*窄处宽仅8英里,一如英吉利海峡,但绝不会受敌军控制。英方计划人员同时推测,即使马德里同意德军借道西班牙(不过英方认为马德里不太可能同意),德军要想夺取直布罗陀,至少也得出动6个师,且耗时不下2个月。不过,在美方看来,这样做代价太大。马歇尔认为,“火炬行动”必须成功,否则美军*次大规模反击战落败只会“落人笑柄,动摇军心”。

罗斯福表示认同。“我要强调一点,”8月30日他致电丘吉尔,“其中一个登陆点必须在大西洋沿岸。”总统一口驳回了轴心国可能于盟军登陆前在突尼斯建防守阵地的观点。他在另一封给首相的电报中重申:“我方认为,*波进攻后的两周内,德国空军和伞兵部队不可能大批抵达阿尔及尔或突尼斯。”丘吉尔再次默认,尤其是因为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将军和美国人一样忧心忡忡,认为让“休伊特的舰队转而去摩洛哥”是个更为明智的方案。

就算不明智,从短期来看也较为稳妥。但打仗不能急功近利,实施“大锤行动”,无异于让英军去法国海滩自杀;此举将彰显美国人鲁莽到了愚蠢的地步。休伊特手下的第34特遣队要在突尼斯1000英里外招募三分之一的兵力。登陆大军要兵分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打破一度奉为金科玉律的集中歼灭原则,斩断敌人的手脚。在伦敦,艾森豪威尔转变了“可迅速攻占突尼斯”的观点,认为该目标将遥遥无期。

9月5日,盟军*终决定在摩洛哥的3个地点以及阿尔及尔和奥兰附近的6个海滩登陆。“请务必在大选前落实。”罗斯福指示马歇尔。在这一点上,总统要失望了。因为种种原因,登陆时间的确定一拖再拖,9月21日,马歇尔才终于将时间定在12月8日星期天早晨,即国会大选5天后。

“火炬行动”之大胆令人叹为观止,其凸显的领导人的才智和胆识亦超乎想象。但在这关键的一刻,盟军已无暇多想。

★★★

从海军部出来已是下午1点,休伊特发现天气已经转暖,温度接近21摄氏度。指挥车接上他,往东上了独立大道,然后向北经过位于第15大街的国家广场。

到了白宫,一名特工指挥司机进了东南角的大门,然后领着休伊特兜了个圈,避开了八卦记者。穿过一条狭窄走廊时,这位海军少将看出这座大楼为防止战火而进行了加固。窗户拉上了窗帘,天窗统统上了黑漆。这座易着火的老楼,每个房间都准备了一桶沙子和一把铁锹,外加一个个叠好的防毒面具。乱糟糟的“鱼舱”收藏了总统参加钓鱼大赛的奖品,让这位海军少将想起*近一次见到他的情景。1936年12月,任“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长的休伊特带罗斯福踏上了为期一个月的南美之旅。他清晰地记得,这位乘客从艇甲板上抛下鱼钩,不久就哈哈大笑地拖上来两条鱼。罗斯福给两条鱼取名为“缅因”和“佛蒙特”,因为当时竞选连任他在这两个州吃了败仗。按计划,等待在椭圆形办公室一间拱顶小接待室内的是一位作战司令——小乔治·S.巴顿少将,休伊特将登陆大军送上岸后,将由巴顿来指挥摩洛哥的美军。为了避开媒体记者,他同样绕了个大圈才被送到这里,但巴顿的形象想不引人注目都难。一身笔挺的红绿色军装,裤缝仿佛刀锋般坚硬,他形象高大,外表整洁。他左手拿着一副手套,十足一位准备开赴疆场的军人。

即使和巴顿握了手,彼此微笑示意,休伊特仍然不能理解这个怪人。他显然是一位天赋异禀、魅力四射、为荣誉而战的军人。但那种魅力维持的时间十分短,他很快就会口出狂言,露出桀骜不驯的一面。战争后期,参谋们提出,从发布登陆指令到舰队启程,至少要6个月时间准备;而眼下这个慢半拍的决策,只给了第34特遣队7周时间准备,而这是美国*复杂的一次军事行动。看来乔治·巴顿故意要让每时每刻都变成煎熬。尽管巴顿口口声声骂“华盛顿那帮该死的白痴”,但他非但不将司令部迁至汉普顿锚地,反而继续待在华盛顿国家广场军需大厦顶楼宽敞的办公室里。休伊特怒不可遏地写道:“我已经多番写信告知,请你务必尽快来见我们!”陆军谋士完全没有咨询海军的意见,就提议了摩洛哥的登陆地点:一处没有海滩,另一处则是布满诡雷的浅滩。

*近几天,巴顿终于从华盛顿“移驾”诺福克,但他仍质疑海军军官们,说他们是“一帮响尾蛇”,其中矛头直指休伊特。休伊特先是困惑,继而恼火,*后恐慌起来。8月的满腹牢骚*终升级为9月中旬的正式抗议:“陆军不肯合作。”艾森豪威尔亲自为老朋友的人格做担保,才免了巴顿遭开除、辉煌的生涯尚未开始就结束的命运。私下会见巴顿时,马歇尔责备他说:“不要吓唬海军。”

另一次尴尬局面是,12月8日拂晓的潮汐预报是落潮,因此休伊特提出“火炬行动”推迟一周,趁涨潮时登陆,以免舰只遭遇海滩搁浅。巴顿大臂一挥,表示反对,就连休伊特的海军上司也认为不能再推。奇怪的是,巴顿似乎对休伊特的怨言和他们在战略上的异议不计前嫌。更怪的是,休伊特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人,他怀疑巴顿也喜欢自己。

对这段不打不相识的友谊,休伊特不禁暗自发笑。2点整,罗斯福打开了椭圆形办公室宽敞的大门,说道:“请进,舰长和老骑兵,请告诉我好消息。”总统在没有扶手的轮椅上落了座,微笑着指了指室内的空椅子。巴顿不知道休伊特和罗斯福早年在舰艇上共事过6年,尴尬地看着这位海军少将将自己引荐给总统。“请说吧,先生们,”罗斯福一挥手中的雪茄,说道,“二位有何高见?”休伊特对此很有想法,然而他只是简明扼要地总结了“火炬行动”的方案。300艘军舰,外加近400艘运兵船和货轮要送10万余名士兵登陆北非,其中四分之三是美军,其余是英军。第34特遣队将于星期六起航,开赴摩洛哥。另一支舰队不久后将从不列颠开赴阿尔及利亚。如果一切顺利,统治北非的维希政府不会抵抗登陆军。不论如何,盟军将以东部为支点,趁敌人赶到前直取突尼斯。

绿色的四壁给椭圆形办公室蒙上了一层船舱的格调。巴顿以浓重的鼻音插空嚷道:“先生,我只想说一句,离开海滩时,我要么是个征服者,要么是一具尸体。”

罗斯福露出微笑,高兴地仰起头(马歇尔私下称之为“烟嘴姿势”)。他问巴顿,将军难道要将坦克炮塔当作马鞍,亲自挥刀冲向战场?谈话漫无边际,但保留的东西更多。休伊特不想谈及“火炬行动”的种种风险。与多数高级将领相反,获悉不正面袭击法国海岸后,他觉得如释重负。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