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们一思考,一开口,一提笔,就和语文相遇了。学语文的法宝,绕不开“书”:爱读书,善读书,是一种“必须”。“必须”——多有分量的两个字!它意味着要花充分的时间,下足够的工夫。直到阅读如一日三餐,书本为良师益友,才算摸着了门道。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学生都适合阅读本书。它会帮你在脑瓜里敏感起“语文”的弦儿,获得一种“语文”的眼光。比如喝饮料的时候,你看到了瓶身上的字,陌生的就去查一查。几次下来,你发现这些字有它的规律……诸如此类,随时随地留着“语文”的心眼儿,养成有意识地观察、倾听、实践和体验的习惯,将语文学习和大千世界搭在一块,彼此互通,彼此相长。这是一个观点,更是一个事实。课堂上:游览过黄山的孩子,学《黄山怪石》时眼里闪着火花;收藏贝壳的孩子,上《拾贝壳》时小手举得第1……学习语文,太需要“背景”的支撑了。仅仅一味读书,割裂书本和心灵的呼应,阻塞书本和生活的联系,再用功也只能读到僵化的“死书”。孩子们,从题海的练习和电子产品的诱惑中出来一会儿吧,多彩而广袤的语文舞台,在向你们招手!因此,在本书“读读与做做”板块里,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家庭亲子活动。家长们能够以此为参考,让孩子带着阅读的积淀,去更深刻地阅读自己,阅读生活,阅读自然……您的收获,不仅是纸上的经典文字,还有一种语文的生活方式。有了这样的改变,学习就不会沉溺在抄写,狭隘在题目……孩子会自发地感悟到语文原来是好玩的,是我需要的。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部分内容,总共汇编了中外名家近50篇文章,有巴金、席慕容、周国平、庞龙、汪曾祺、罗兰、林清玄、老舍等名家,有〈我和野生动物交朋友〉〈小王子〉〈苏菲的世界〉〈窗外的小豆豆〉〈巷〉等名篇,或节选,或全文。文中有导语、有读读与做做等小栏目,提升了小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
【作者简介】
毛煦静,从教二十余年,担任学校教研组长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家庭教育指导都有深入的研究。曾在《新民晚报》、《童心童言》、《中文自修》设有专栏,是《小学生写作学本》的编写者之一。
  王英飞,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在国际学校执教。
  提倡当今的语文教学应扎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展开国际视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理解文学作品。
  黄玉峰:1946年12月生于浙江绍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华东师大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和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教学生活得像个“人”》《说苏轼》《说李白》《说杜甫》等。
【目录】


前言
*章 人与自然
一 落花意,草木情
白色山茶花
寄小读者
林中大战
梧桐树
巨人树
二 那些特别的朋友
草丛里的歌唱家
火烈鸟
声东击西
我的老伙计兵果
我和野生动物交朋友
三 同一个母亲
敬畏自然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我为什么要住在乡下
北平的秋
第二章 人与社会
一 生命中的太阳
鞋匠父亲
我的母亲
再塑生命的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 *重是相知
两粒芝麻(节选)
贤哲不苟合 择友须知情
爱的教育(第六章节选)
笔 友
小王子(第21 章节选)
三 好一本无字书
口味?耳音?兴趣
茶味(节选)

雀儿飞来
中国人与山水
四 玩着玩着长大了
星期日
踢毽子(节选)
民间文艺我的启蒙老师
开学致辞
运动会
五 到处都有乐子
**课:“点”,高峰坠石
莱茵河畔的琴声
幽默的叫卖
北京话(节选)
地 图
第三章 人与自我
一 我从哪里来
人类历史舞台的形成(节选)
中国人故事的开始(节选)
苏菲的世界(**章节选)
*后的对话(节选)
老 黄
二 求知的渴望
广义的科学精神(节选)
星 座
新的节律(节选)
“不懂”的召唤
思想的诞生
三 心灵的选择
悼念玛丽?居里
走运与倒霉
冷静的理想主义(节选)
给长腿叔叔的一封信(节选)
不管怎样


【前言】
语文太重要(序)
  孩子呱呱坠地,父母便要为孩子的起名冥思苦想。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的名字,就是苏洵根据儿子个性精心打造的。一个凭“轼”而“瞻”,一个“由”“辙”而行。还特意写了一篇 “名二子说”来教育孩子。
  一本书的问世,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在命名中寄托着厚望与祝福。本书定稿之后,起名就颇费斟酌,凡四易其名。*初名为《怎样学好语文》,虽四平八稳,未免寡淡无味,且有说教之嫌,商量后改为《语文好玩》。陈省身当年提出“数学好玩”,影响很大。“好玩”意味着有趣,兴趣**,学习和研究在“玩”中完成,而且,“玩”字本身有研究的意思在,比如“古玩”,就是研究古董的意思。这很好。不过仍然觉得不满意。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钻研是深入理解的途径,并没有没把我们编写此书的真正的意图表达出来。后来又想到改成《语文真酷》,觉得太现代,而且不明确,到底酷在哪里?总之是转辗反侧,苦苦寻觅,不得其名。
  有一天,与一位家长闲聊,他不经意中说:“黄老师,我知道语文重要,但是拉不开分数距离。”此刻,我感到灵光乍现,沉潜了心里多少年的一句话,从我的脑海深处跳了出来:“语文太重要”!太好了!而今天,人们太不把它当回事了。就把它作为书名!
  表面上看,语文是雷打不动的“主课”。语文课上的阅读分析和配套作业、习题、考试,占据了学生一大块时间。然而,这外表的风光,却掩盖不了语文在很多家长学生的心目中已沦为“鸡肋”的事实。
  语文的分数差距不大。再差的学生也能保底,再好的学生也高不到哪里去。有时还会倒挂。高考也好,中考也罢。能够拉开十分二十分已经非常了不起。所以,与其在语文上花功夫,还不如把时间精力用在抓分的刀口上,用在数理化外语上。在特别重视“信价比”的今天,人们不重视语文,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不能转化为分数的“无用”的东西是不被重视的。没竞争力,也就没有意义。这一点,学生和家长们“心照不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照不宣”的轻视,已经渐渐堂而皇之起来。在一些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干脆只考数学、英语。理由是:“搞学术离不开查国外资料,英语不好没有前途”。而语文呢?反正“考不出差距”,大家都是中国人,哪有不会说话写字的?普通人只要能写会说大白话就行。
  然而,他们忘了,语文的差距,本来就不是分数的差距。语文的差距,是人生的差距,是一生的差距,是生命的差距,是生命质量的差距。这个差距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很大很大。它将跟你一辈子。你的生命是不是有厚度,有宽度有高度,你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精神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精神上独立自由的人,你的一生,生命的质量如何,这一切都和语文密切相关。
  语文太重要了!
  当然,所有的知识科目,对于培养思维、塑造人格都是有好处的。培根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但是没有一种学问比得上语文那样无处不在,没有人能够离开。不论你是搞数学物理,搞经济政治。所有的书,都是用母语来表达,来思维的。即便是外语书,*终要让国人能够理解、运用,真正对中国产生影响,还是要或多或少转化为母语。
  语文太重要了!
  实际上,不重视语文的后果。已经时有显现。多年前,有北大的教授出过一本人类学译注。被指出许多译名极不规范。*滑稽的是书中出现了这样一段:
  门修斯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以适用于所有大型帝国所建立的界域。
  这位“门修斯”看着十分唬人,叫人以为是哪位高端的洋大师。殊不知,这Mencius即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而这所谓“格言”,就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翻译外国学术著作,到头来却在自己的文化上栽了跟斗。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的学术著作中,出现了“常凯申”这一号人物。大谈特谈这位“常凯申”如何如何。后被人指出,所谓的“常凯申”,竟是“蒋介石”的误译。粗制滥造,已臻极矣。
  这些学者坐镇清华北大这样的**学府,终日“查外国文献”,其外语水平绝不会差。为何会闹这样的笑话?搞学术真的只要外语就行了吗?
  语文太重要了!
  众所周知,民国时候出了很多的大家,学贯中西者有之,文理兼通者有之,无不以坚实的语文,尤其是大量的经典为其基础。数学家苏步青,在少年时代就熟读《左传》,并写得一手好绝妙的古诗词。
  植物学家胡先骕,古体诗写得极棒,著有《忏庵诗稿》,钱钟书赞他的文字“抱弓力大,琢玉功深。”获得若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文化涵养也很深,在交通大学演讲时,他化用杜甫的诗,“细推物理即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让物理的研究成为一种诗意,一种追求真理的境界。
  语言,尤其母语是思想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语文太重要了!他的重要超乎人们的想象!
  可是,既然语文“太重要”,又好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抱有误解,觉得语文课“太鸡肋”,“太无聊”?
  那是因为,如今我们学的不是“大语文”而是“非语文”;不是“真语文”,而是“伪语文”。我们常说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语文本身包涵了文史哲,包涵了我们的生活思想,是何等的丰富。语文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人的素养的提高!可是我们已经把语文窄化为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异化为为了应付知识点考试的零星的碎片,而这一切又成了束缚人的思想的绳索。我们教的和学的甚至是反语文。真语文重读书,伪语文重做题;真语文讲感悟,伪语文讲灌输;真语文成一家之言,伪语文凑标准答案;真语文解放人,伪语文束缚人。这样的语文自然不会引起具有强烈好奇心,不断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孩子们的兴趣。
  法国教育家阿兰说过:“怎样学语言?向大作家学,别无他途,向*严密*丰富*深刻的语句中去学,而不学那会话课本的平庸语句。”大量的阅读,阅读原著,并且记忆之、运用之,正是学语文*快也*有效的方法。中国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等。这些记忆,在发挥运用思考中得到不断的巩固。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在学与思中,用前人思想的财富陶冶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终得到一种生命的幸福感。
  我们这套书正是基于的这样的信念而编写的。我们希望为语文学习,也即是人的成长,开一扇小小的窗口,让青年学生得以窥见“大语文”“真语文”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本书的编著者,是来自一线的老中青三代的语文教师,有近八十岁的宿儒,有三十出头的少壮派。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知名度。这样一支强大的团队,有着广阔的视野,选文抛开固定的程式的做法。比如文言不循《古文观止》那一套,而是选一些似乎冷僻但活生生的、别人很少选的、十分有趣的文章。现代文则大量引入当代西方经典性的美文,重思想、重前瞻、也重文采。至于作文的指导,则与生活贴得更近更紧。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的读物,都是精心选择的成果。
  *后,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从来没有把提高语文素养与应试对立起来,我们相信,这套读物对于提高应试能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我们在编写这套书时,经过认真考虑的。
  但愿孩子和家长们喜欢这套书。
  复旦附中语文教师黄玉峰
【免费在线读】
导 语
  人类,只是万物之一,却被称为“万物之 灵”。
  如果我们真的智慧超群,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善待……
  选 文
  草丛里的歌唱家
  [法]法布尔 著 梁守锵等 译
  蟋蟀清亮的声音可与蝉声比美,却没有蝉声的嘶哑。更妙的是它知道抑扬顿挫。它的前翅各自在侧面伸出,形成一个宽边,这便是制振器;宽边放低,便改变了声音的强度,根据它们与柔软腹部接触的面积,蟋蟀可以时而柔声轻吟,时而放声高唱。
  两个前翅完全相同,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清楚地看到上面的右琴弓和琴弓所振动的四个发音器的作用;但是下面的左琴弓用来做什么呢?它不搁在任何东西上,它的齿条没有接触点来敲打发音,是完全没有用处的,除非发音器官的两个部件
  上下颠倒过来。把下面原来无用的琴弓变成上面的琴弓,由它来奏出声音,它所唱的曲子还是一样的。那么,蟋蟀能不能轮流使用这两支琴弓,让其中一把休息休息,好延长歌唱的时间呢?或者有没有一种用左翼琴弓唱歌的蟋蟀呢?观察的结果与我想象的相反。我观察了许多蟋蟀,全都是右前翅盖在左前翅上面,无一例外。
  我甚至人为地用镊子耐心而巧妙地把左前翅放到右前翅上面。一切都进行得很好:肩膀没有脱臼,翅膜也没有折皱。我希望乐器颠倒放置蟋蟀也能唱歌,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它开始忍耐了一会儿,但不久就感到不舒服,便使劲把乐器扳回原位。我又实验了几回,仍然白费工夫,前翅总是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我想如果在前翅刚长出来时,在若虫a 刚蜕皮时就进行实验,可能会好些。五月初,一天上午,11 点左右,我看到一只若虫正在蜕皮。这时,未来的前后翅像四个极小的皱薄片。前翅一点点胀大、张开、伸出,还丝毫看不出哪片前翅要盖在 若虫:指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另一片上。慢慢地两片前翅的边缘碰到一起,过一会儿右边的就要盖到左前翅上了。这时我进行干预了,我用一根草轻轻地把左前翅的边缘盖在右前翅上。左前翅开始往前长,虽然只有一点点,但它终于按我所希望的那样发育,终于全部把右前翅盖了起来。我希望看到不久这个艺术家,能用它家族成员从来没有使用过的这个琴弓来演 奏。
  第三天,新歌手初次登台,我听到了几声短促的吱嘎声,像是机器的齿轮没啮合好的响声。它正在调节它的齿轮,调节好后,歌唱开始了,唱出了平常的音调和节 奏。
  捂起你的脸吧,愚蠢的实验者,你太信任那根草的魔力了!你以为创造出了一个新式的乐器,事实上你一无所获。蟋蟀挫败了你的计谋:它还是拉它的右琴弓,始终拉右琴弓。它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努力把被颠倒长起来的前翅恢复原位,结果肩膀脱了臼,但它终于把该在上面的放在上面,该在下面的放在下面 了。
  乐器已经讲得够多,现在听听它的音乐吧!蟋蟀总是在暖洋洋的阳光下,在家门口而从不在屋里唱歌。前翅发出“克利克利”的柔和的震音,圆浑、响亮、富有节奏感,而且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整个闲暇的时光,它就这样自得其乐地歌
  唱。这隐士首先是为自己歌唱:它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它赞颂照射在它身上的阳光,赞颂供它食物的青草和给它遮蔽风雨的平静的退隐所。它拉起琴弓首先是为了歌颂生活的幸 福。
  选自《昆虫 记》
  读读与做做
  你有没有和法布尔一样,对蟋蟀的发声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呢?
  虽然法布尔的实验失败了,但并不影响他享受这位歌唱家的音乐。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感觉到其中的闲暇和赞美,就足够美上一阵子了。
  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让他们同意你在来年秋天也饲养一只秋虫做朋友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