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通过大悲观走向真实的大希望

除了《野草》外,还收录了鲁迅的一些杂文,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对于散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鲁迅的散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鲁迅的许多散文,我们从字面上看只是针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中的许多具体的人、事和社会现象,但他所表现的思想和精神却远远地超越了现实空间。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是和鲁迅的名字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前言】

前 言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是现代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也是20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巨人之一。从1907年发表篇文章起,直至逝世,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著述,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的译作,以及文学史著作、古代典籍的校勘与研究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以其极富创造力的文学创作,使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很高的思想与艺术起点,其作品不仅对于很多后辈作家,而且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艰难历程中,他的文学既显示出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又有着“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的自觉追求,一方面深切关注着本民族的现代前途,一方面也把它和对人类共同处境的思考联系在一起,因而很早就被视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在鲁迅的作品中,如果以创作数量而论,散文是其大宗,其中又可分为散文诗、回忆性散文和杂文等几种不同的类型,分别见于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16本杂文集。在这几个方面,鲁迅都显示出与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高超的艺

术创造力,他作为卓越的文体家的一面,在其中有非常充分的展现,而作为一位思想家,他的生命哲学和历史哲学,他对中国社会复杂现实敏锐的洞察与批判,也是在其中凝聚为极其深刻的表达。

《野草》完成于1924-1926年,是鲁迅所有创作中艺术独创性的杰构。它是高度个人化的心灵独语,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既富于浓郁的诗性,又体现出强烈的哲理化色彩,是鲁迅从他作为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的现实经验与生命体验中熔铸而成的诗与哲学的结晶。他创造的“死火”、“过客”、彷徨于无地的“影”等一系列瑰丽、阴伟的意象,极为出色地表现了他对自身作为“历史中间物”的意识,和他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对于中国从传统进入现代所遭逢的危机,及知识者在其中使命与命运的复杂体认,在鲁迅的思想中形成种种巨大的张力,这些思想的张力,在《野草》中得到集中的呈现,并被他创造性地转化为“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的摄人心魄的形象,这一“噬心”的形象深化了他“五四”时期作品中“礼教吃人”的主题,也构成了鲁迅历史意识与生命体验的核心图像。

在《野草》中,鲁迅综合地运用隐喻、象征、寓言等各种手法,把抒情与描写,梦境、幻想与自由联想交融在一起,使这部作品散发出迷人的象征主义的色彩。它也极大地拓展了散文的文体边界,而显示出散文的诗化(如《好的故事》)、小说化(如《颓败线的颤动》)乃至戏剧化(如《过客》)的倾向。而且,鲁迅也将他思想的张力贯注到语言的深处,在大量对立、互否的修辞中,在白话、文言、佛家语和自创新词的杂糅混用中,传达出一种语言的挣扎之感。《野草》在根底上是属于诗的,其现代性与同一时期在欧美出现的现代主义诗歌相比也毫不逊色。正是由于《野草》在艺术上这种高度的现代性,它也被一些诗人和批评家视为新诗的真正的源头性作品。

对于鲁迅的杂文,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些学者认为它们不能算作严肃的文艺创作,然而,它们在现代中国所产生的持久影响却证明了它们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固然与它们所批判的对象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有关,但更是由于鲁迅以其自由不拘的创造力,赋予了他的杂文以强烈的艺术性。对于鲁迅而言,杂文不仅便于思想表达,也是他发挥自身艺术才具的极佳载体。鲁迅的杂文鲜明地体现出他作为“精神界战士”的叛逆性,和不顾利害的“真的知识阶级”的精神品格。他的16本杂文集,是他在思想文化领域不断地批判、论战、反击的编年记录,因其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也成为观照中国现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一份无比生动的档案。“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是鲁迅对自己杂文特征的概括,非常准确地点出了他在杂文写作上的基本艺术方法,即通过形象化的命名,把个别、具体的对象与它所从属的类型相联系,一方面使批判超越于一人一事而获得更广泛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因其传神的形象刻画而予人难忘的印象。同时,和《野草》一样,鲁迅的杂文也常突破文体的边界,而表现出浓烈的抒情和隐喻的风格。此外,他的杂文语言也极具灵活性和实验性,对语言的文白、雅俗、庄谐之间规范与惯例的有意颠覆,往往愈益加深了所揭示的对象的荒诞性,而造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色。

为了使读者充分地感受鲁迅散文诗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我们在此完整收入了包括“题辞”在内的《野草》全部篇目,另外,又从鲁迅的杂文中选入了26篇,以略见其面貌。众所周知,鲁迅杂文名篇甚多,因篇幅所限,这里所选的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敬希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