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凡属那些有关人生教训的话,我总感到亲切有味,时时盘旋在心中。我二十四五岁以前读书,大半从此为入门。以后读书渐多,但总不忘那些事。待到中学大学去教书,许多学生问我读书法,我总劝他们且看像《曾文正公家训》和《论语》那一类书,却感得许多青年学生的反应,和我甚不同。有些人,听到孔子和曾国藩,似乎便扫兴了。有些,偶尔去翻《家训》和《论语》,也不见有兴趣,好像一些也没有入头处。在当时,大家不喜欢听教训,却喜欢谈哲学思想。这我也懂得,不仅各人性情有不同,而且时代风气也不同。对我幼年时有所启悟的,此刻别人不一定也能同样有启悟。换言之,教训我而使我获益的,不一定同样可用来教训人。

因此,我自己总喜欢在书本中寻找对我有教训的,但我却不敢轻易把自己受益的来教训人。我自己想,我从这一门里跑进学问的,却不轻易把这一门随便来直告人,固然是我才学有不足。而教训人生,实在也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

“问我何所有,山中惟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中白云,如何堪持以相赠呢?但我如此读书,不仅自己有时觉得受了益,有时也觉得书中所说,似乎在我有一番特别真切的了解。我又想,我若遇见的是一位年轻人,若他先不受些许教训,又如何便教他运用思想呢?因此我总想把我对书所了解的告诉人,那是庄子所谓的“与古为徒”。其言:“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这在庄子也认为虽直不为病。但有时,别人又会说我顽固和守旧。我不怕别人说我那些话,但我如此这般告诉人,别人不接受,究于人何益呢?既是于人无益,则必然是我所说之不中。纵我积习难返,却使我终不敢轻易随便说。

……

一九五五年五月钱穆识于九龙嘉林边道之新亚书院第二院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免费在线读】

1. 人生三路向

西方人生

人生一般的要求,普遍而又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恋爱又是偏情感,软心肠的;而追求财富则是偏理智,硬心肠的。

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

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人生逐步充实。随带而来者,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

近代西方人生,足表明像上述的这一种人生之情态。

然而这一种人生,有它本身内在的缺憾。

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印度人生

印度人好像自始即不肯这样干。他们把人生向往彻底翻一转身,转向人生之内部。

……

内向的人生,是一种洒落的人生,后境界则成一大脱空。佛家称此为“涅槃”。涅槃境界究竟如何呢?这是很难形容了。约略言之,人生到达涅槃境界,便可不再见有一切外面的存在。

中国人生

中国的禅宗,似乎可以说守着一个中立的态度,不向外,同时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可是这种中立态度,是消极的,是无为的。

……

中国禅宗则似乎没有向往。他们的向往即在当下,他们的向往即在“不向往”。若我们再把禅宗态度积极化,有为化,把禅宗态度再加上一种向往,便走上了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

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因此儒家思想不会走上宗教的路,他不想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他只说“人性由天命来”,说“性善”,说“自尽己性”,如此则上帝便在自己的性分内。

儒家说性,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上求。他们亦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们不反对人追求爱,追求富。但他们也不想把人生的支撑点,偏向到外面去。

他们也将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肯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力”。他们只肯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只肯说“天人合一”。

2.建寺的秘密

大约在二十一年前,我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在苏州近郊登山漫游,借住在山顶一所寺庙里。我借着一缕油灯的黯淡之光,和庙里的方丈促膝长谈。我问他,这一庙宇是否是他亲手创建的。他说是。我问他,怎样能创建成这么大的一所庙。他就告诉我一段故事的经过。他说,他厌倦了家庭尘俗后,就悄然出家,跑到这山顶来。深夜独坐,紧敲木鱼。山下人半夜醒来,听到山上清晰木鱼声,大觉惊异。清晨便上山来找寻,发见了他,遂多携带饮食来慰问。他还是不言不睬,照旧夜夜敲木鱼。山下人众,大家越觉得奇怪。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所有山下四近的村民和远处的,都闻风前来。不仅供给他每天的饮食,而且给他盖一草棚,避风雨。但他仍然坐山头,还是竟夜敲木鱼。村民益发敬崇,于是互相商议,筹款给他正式盖寺庙。此后又逐渐扩大,遂成今天这样子。所以这一所大庙,是这位方丈,费了积年心,敲木鱼,打动了许多别人的心而得来的。

我从那次和那方丈谈话后,每逢看到深山古刹,巍峨的大寺院,我总会想象到当年在无人之境的那位开山祖师的一团心血与气魄,以及给他感动而兴建起那所大寺庙来的一群人,乃至历久人心的大会合。后来再从此推想,才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事一物,莫不经由了人的心、人的力,渗透了人的生命在里面而始达于完成的。我此后才懂得,人的心、人的生命,可以跳离自己躯体而存在而表现。我才懂得看世界一切事物后面所隐藏的人心与人生命之努力与意义。
【内容简介】
《人生十论》系钱穆先生所撰有关人生问题之文稿结集。钱穆先生从中国旧传统、旧观念归纳人生义理,紧随时代新潮流、新趋势,阐发了人生立身处世之要旨。书中“人生目的和自由”“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中国人生哲学”“谈谈人生”等文章,对读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着莫大的启发意义。
【目录】

自序

新版序

一 人生三路向

二 适与神

三 人生目的和自由

四 物与心

五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六 如何完成一个我

七 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

八 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九 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

一〇 道与命

一一 人生三步骤

一二  中国人生哲学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一三 人之三品类——桴楼闲话之一

一四 身生活与心生活——桴楼闲话之二

一五 人学与心学——桴楼闲话之三

一六 谈谈人生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或本书独特卖点):

1.九州版《人生十论》以《钱宾四先生全集》版本为底本,较其他简体单行本增加了《人之三品类》《身生活与心生活》《人学与心学》《谈谈人生》四篇。

2.钱穆先生将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宗教思想等多方面相对比,阐释我们所遇到之人生问题之由来,并教人们如何看待人生之苦痛与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

3.本书是钱穆先生集中讨论“人生”问题的重要著作,书中不仅概括了“人生”概念,更包含钱穆先生对生命本身以及特别是中国人自身的思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