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从学霸到铁娘子,她的蜕变惊艳了时光

面对探究者她说:这就是我原本的样子

她是默克尔,谜一样的欧洲新女性

【内容简介】

通过对东西德从分立对抗到融合统一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的介绍,本书描述了默克尔从一位自然科学工作者蜕变成为优秀当权者的仕途历程。她是一名来自德国东部的女博士,在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在短短15年中,一举成为德国历史上的*位女总理。那么,她有着怎样的传奇之路呢?

本书从默克尔的童年着笔,内容翔实细腻,为读者讲述了默克尔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政治生涯以及执政表现。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不仅向读者呈现了政坛上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总理风范,还用了一定笔墨描写了褪去总理光环,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默克尔的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
周璇,山东潍坊人,大连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硕士。自幼热爱文学创作,具有多年的文字撰写及图书编辑经验,并已参与出版多种图书。写作风格多变,语言生动,思维缜密,能够将文学内容与活泼生动的创作形式融为一体。尤其擅长养生保健图书以及人物传记的创作。
【目录】

1平民时代

非常时期的牧师女儿

带着信仰去东德

“必须永远比同龄人出色”

被“冤枉”成叛逆少女

2政治上的“看客”

“杠上”物理学

莱比锡的青葱岁月

科学家的“政治嫌疑”

西德“穷游”

养肥政治幼苗

3我是默克尔

柏林墙的“新奥义”

出彩的新闻发言人

出人意料的选举

冒尖儿的联邦部长

“常胜将军”的眼泪

政坛,要有自己的“领地”

4泥泞的政坛“独木桥”

“轻量级”环境部长

用成绩说话

“黑金案”之殇

与“恩师”的决裂

重压下的反击

“杀”出一条血路

5纷争中历练前行

半路杀出的施托伊伯

以退为进,攻守相宜

失利后,转身再战

在纷争中历练

6吹尽狂沙始到金

找一条自己的政治路

接招儿,施罗德

默克尔“军团”

持续12年的信任

7左右逢源的“德国铁娘子”

“计划”经济/

外交砝码去哪儿了/

金融危机中的“炼金术”/

政治“婚姻”破裂/

妇女之友/

8难缠的“欧债”/

欧债风暴/

危机“太极拳”/

“施瓦本主妇”/

平静面对,主动出击/

9外交有术/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价值观外交打碎的“瓷器”/

重地,要出重击/

全球环保“代言人”/

10那些年,那些风波

冒德国之大不韪/

来自总理府的宴请/

核风波下的决断/

“棱镜门”带来的两难境地/

低胸礼服/

11一波多折的情路/

从“卡斯纳”到“默克尔”/

精神导师与灵魂伴侣/

神秘的“先生”/

不为人知的温馨生活/

12“女总理”的点滴趣事/

克勤克俭的德国总理/

德国足球队的第“12”人/

跟政要们拼“刷屏”/

掌勺学川菜/


【前言】

当今社会,女性越来越多地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说起世界上有权力的女人们,默克尔一定是榜上有名的。2013年9月22日,安格拉·默克尔第三次赢得了德国总理的大选,即将开始自己长达12年的执政之路。这意味着,默克尔将超越撒切尔夫人,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长的女性领导者。

默克尔骨子里渴望拥有权力,在这一点上,她与德国前总理科尔和施罗德是共通的,所以她会用十倍的努力去获得或者实现目标。这是她生活的追求,在这种目标中,她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她觉得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无论默克尔身处什么样的位置,她都想做到完美,像她的学生时代那样。

默克尔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她不受“思想体系”约束,但即使这样,她仍然是一个没定型的全才。她只从社会运转的必然性出发,自然低估了经验和行为的重要性。

默克尔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民主德国时经历的专制环境、在政治导师科尔领导下积累的内阁经验和党与议会党团的双重主席职务,使她得到了应有的锻炼,故此她已经为胜利做好了准备。

默克尔在政治斗争中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因为她是半路出家,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

默克尔性格的形成和她的牧师父亲有关,她的父亲在家里拥有的权力,他那冷漠如同冰山的面孔、严厉以及专制的作风,给默克尔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默克尔的行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生活在民主德国的父亲的影响。尽管这样,默克尔还是愿意为了父亲的愿望而努力争取权力,当然,这也是向父亲证明自己的直接的方式。

默克尔是牧师的孩子,可她没有想过学神学,而是选择了物理专业,这令父母非常吃惊,因为当时在民主德国,牧师的孩子一般要接替父亲的担子。显然,默克尔在政治上的发展与父亲的想法是相异的,可并不代表她没有受到父亲的影响,或许,她是想向父亲证明她能够有所作为。

父亲在默克尔30岁生日时曾经来柏林,到过她住的地方并留有一句话:“你现在还没有做出点儿像样的事。”这句话她一直铭记于心,直到今天默克尔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父亲,她能行。

在一个几乎男权主宰、男性占大多数的政党内,妇女代表往往得不到民众支持,尤其是得不到妇女的支持。受民主德国深深影响的默克尔,与西德女性政治家常保持着一定距离。故而,外界对默克尔这个女政治家的看法,真是众说纷纭。

她来自东部,还是一个女性,在政治中行走的每一步都特别艰难。处于领导岗位的女性容易引人注意,不仅在政治领域,在男人统领的经济界或科学界也是如此。

常给默克尔照相的女摄影师克贝尔,在默克尔50岁生日派对上说:“德国次有了一位女性成为大党的主席和党团主席,这个地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您的脸庞已经讲述了所经历的一切。您从来不刻意去突出女性的一面,但您已经进入世界上少有几个权力达到的女性行列,您与撒切尔或者果尔达·梅厄的距离不远了。”

默克尔很害怕别人把她比作撒切尔,这种比较常常让她感到心寒。《明星》杂志曾把她比作“现代的玛格丽特·撒切尔”,默克尔立刻表达了自己与撒切尔之间的不同,并强调自己与撒切尔的首相职位截然相反,她只是拥护德国统一的人。

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默克尔代表了这个世界的政治家常常更换的潮流。默克尔的很多决策常常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她的政治风格与传统基民盟(基督教民主联盟)的表现大相径庭,她的风格属于现在型或者说是与时俱进的那种,这些政治家不受传统的思想和一些民众的影响,而更注重结果。

默克尔善于隐藏真实的自己,习惯言不及己。她可以侃侃而谈自己,却不会让别人了解到什么,她懂得应该展示自己的哪个方面。克贝尔在默克尔50岁生日时还曾对她说过:“希望私底下的默克尔与她目前完美的面具有所不同。”

默克尔的经历是整个德国发展的写照。

被称为“统一总理”的科尔与东部同胞的关系很密切,他希望市场经济在东部的发展能够顺利。同样,默克尔的想法也一样,她的生平是德国统一的写照。

默克尔在政治领域上选择的道路,体现了她不肯苟且偷安和向往自由的精神。她在东西部都获得了成功,她的生活显示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德国统一以后,默克尔还能获得如此高位,不正是用另一种方式说明了一切吗?


【免费在线读】

西德“穷游”

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前,东德人民被禁止自由前往西德。终,难以忍受的东德人“用脚投票”——脱离东德,进入西德,以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

默克尔没有参与脱离东德的自由活动,并非因她对东德的体制有所认同,而是逃离东德需要付出的代价太昂贵,有时甚至会搭上生命。虽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这样铤而走险,对从小就练就一身伪装技能、性格谨小慎微的默克尔来说,还是有点不值当。

事实上,身在东德的默克尔还是比较“吃香”的:虽然牧师女儿的身份给她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也正因父亲是神学院的院长,她得以在父亲的藏书屋里看到大量西德“禁书”;她在汉堡还有一个姨妈,因为有西德亲戚的缘故,她接触了大量西德的商品、音乐、书籍等,所以她对西德并没有到无比向往、不去不行的地步。默克尔说她从小没有穿过东德的衣服,想来也是真实可信的。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申请合法前往西德旅行的机会几乎为零。颇为戏剧性的是,在这样的状况下,默克尔还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获得了一次前往西德的机会:汉堡姨妈家的表妹要结婚了。这在当时算是为数不多可以通过的理由之一。于是,默克尔在32岁那年,踏足联邦德国。

表妹婚礼结束后,距离返回的期限还有数日,这一次默克尔乘坐了西德的特快列车,前往博登湖地区的康斯坦茨看望一位逃离了东德的同事。默克尔被西德的火车深深地震撼了,舒适、整洁而且平稳,飞驰在原野中的西德火车和慢腾腾的东德火车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过西德人好像并不懂得珍惜,他们穿着鞋站在椅子上的做法让默克尔很生气,这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中途站的闲暇空隙,面对商场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并不富裕的默克尔还是大肆购物了一番,享受康斯坦茨夏季购物的种种打折福利,她共花费了50马克,这笔钱对于东德人来说并不算少,可她仍位属穷游者行列。

1988年时,东德人均年收入仅为1270东德马克,而西德人的人均年收入为3850西德马克。即使不考虑东德马克的贬值等问题,一比一兑换,东德人的收入也不到西德人收入的1/3,且在默克尔前往西德旅行时,西德马克并不允许随意兑换,当局只允许兑换可怜的一点点。

旅行途中,默克尔遇到的大部分西德人都很友善。当时,西德人对于东德同胞的遭遇寄予了相当大的帮助与同情。在柏林墙西边,有大量的西德民众帮助逃离东德的同胞。可凡事有例外,小部分西德人的言语令默克尔很受伤。这些人嘲笑东德经济落后,每次东德人来西德商场,就是购买一些廉价的水果、衣服、玩具等商品。他们认为自己高东德人一等,这让默克尔感到反感和挫伤。

默克尔此次的西德之旅发生在1986年,被柏林墙分开不过25年,这个曾经统一的国家,已经存在严重的内部歧视。直到数十年后的今天,情况依然如此。虽然现在德国在体制、法律等层面已经统一,但在东、西德人民内心依然还有心结。曾经的东、西德人民,需要更多的时间磨合。

默克尔终没有选择以非法滞留的方法留在西德,她带着50马克的商品,以及对西德经济的赞叹,还有对柏林墙的思考回到了民主德国,继续着淡如白水的科学院生活。

其实,离开了东德并不意味着获得新生,虽然得到自由,可也意味着东德工作、事业的牺牲,家人朋友难以再见,以及进入西德后的歧视等。脱离东德的人,在东德追随者眼中是“背叛者”,在部分西德人眼中则是“失败者”。

年轻的默克尔依旧扎根在东德,依然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不过,在东德政治环境和周围同事、亲友的影响下,默克尔的政治理想开始慢慢展现出来。她利用闲暇时间,开始大量收听阅读来自西德的广播和政治读物,以此来思考东德的政治体制等社会问题,考虑东德的未来出路,保持自己的头脑清晰,不被东德当局洗脑,不至于被压力压垮。可以说,是这次旅行点燃了默克尔的政治火把,她体内的小宇宙也准备爆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