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王灿明编著的《儿童创造教育新论》内容涉及创造教育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儿童创造意向的发展与教育,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育,儿童创造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儿童创造人格的发展与教育,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实践路径与条件分析,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与模式建构,活动课程的儿童创造教育资源开发与路径选择,儿童创造型班集体的组织设计和建设路径,创造型教师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儿童创造教育的测量与评价,等等。同时,本书还有来自中小学 线的创造教育个案研究。


【内容简介】
《儿童创造教育新论》是王灿明教授以14年心血精心书写的精品力作。在《儿童创造教育新论》中,他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创造教育的时代使命和现实困境,系 统建构儿童创造教育的核心理念、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着力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是一部有独特学科视角、有独到见解和时代气息的学术专 著。
  《儿童创造教育新论》在作者多次演讲基础上提炼而成,语言亲切自然而富有激情,书中精选的一些热点事件和真实案例更是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尤其适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王灿明,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在《光明日报》《教育研究》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合著和译著25部,曾应邀在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20多所高校作学术演讲。研究成果荣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由于对儿童创造教育研究作出的突出贡献,20lO年被授予“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编号:BHA120051)的研究。


【媒体评论】
★《儿童创造教育新论》不是枯燥地讨论什么叫创造教育,而是从实际出发来论述什么是创造教育,怎么进行创造教育。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抑制了儿童的创造力。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
  
  ★这是一本难得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创造教育研究著作,读者从这里能够悟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找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张武升(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理事长)
  
  ★儿童创造教育的理论构架与实现方式是王灿明教授用14年时间精心打磨出来的研究成果,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推进理论创新,敢于研究和解决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体现出一个知名学者的勇气、智慧和执著。
  ——胡卫平(中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组长
【目录】


章 创造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
一、三个“非常现象”的深层透视
二、基础教育的偏差遏制创新人才的成长
三、创造教育的探索历程、多重困境与突破路径
拓展阅读导航
第二章 指向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
创造教育
一、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研究进展
二、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动力模型
三、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理念
拓展阅读导航
第三章 儿童创造意向的发展与教育
一、创造意向是创造过程的驱动力
二、儿童创造意向的发展特征
三、激发儿童创造意向的实践路径
拓展阅读导航
第四章 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一、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心理的核心
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征
三、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践路径
拓展阅读导航
第五章 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一、创造性行为是创造心理的外在表现
二、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发展特征
三、儿童创造性行为训练的创造技法
拓展阅读导航
第六章 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与教育
一、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
二、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特征
三、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实践路径
拓展阅读导航
第七章 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理念与路径选择
一、掌握性教学不利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
二、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理念
三、推进创造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拓展阅读导航
第八章 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与实践路径
一、维持性学习阻碍儿童创造心理发展
二、儿童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三、激发儿童创造性学习的实践路径
拓展阅读导航
第九章 让活动课程成为激发儿童创造
潜能的平台
一、活动课程在儿童创造教育中的地位
二、活动课程中的儿童创造教育资源
三、推进活动课程的路径选择
拓展阅读导航
第十章 创造型班集体的组织设计和
建设路径
一、班集体与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
二、创造型班集体的组织设计
三、创造型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拓展阅读导航
第十一章 创造型教师与儿童创造
心理发展
一、教师阻碍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病理学分析
二、创造型教师的成长过程
三、创造型教师自我修炼的路径选择
拓展阅读导航
第十二章 儿童创造教育的测量与评价
一、尽快改变测量与评价滞后的现象
二、走出儿童创造心理测量的困扰
三、儿童创造教育评价的多元路径
第十三章 田野研究:来自中小学线创造教育的调查报告
一、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二、让乡村少年插上创新的翅膀——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三、让创造成为一种习惯——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
四、让儿童的创新思维飞起来——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拓展阅读导航
附录一 全国主流媒体刊发的部分教育随笔(2005-2014年)
1.观念革新“给力”创造教育
2.让课堂成为儿童创新的沃土
3.玩是儿童的精神旅行
4.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5.网络文化挑战创新型教育者
6.情境教育:基础教育的新方向
附录二 中国出版的创造教育研究著作辑录(1983-2014年)
后记


【免费在线读】
《儿童创造教育新论》:
   众所周知,任何复杂的意志活动都可以大致分为前后相连的五个阶段:意向、需要、愿望、目的和行动。意向是人的生理 性和社会性的本能,例如维持生存的自卫,延续种族的生育,有目的的定向反射,人际交往,模仿和自我表现,等等。北京师范大学章志光教授认为意向“是一种未 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它使人模模糊糊地感到要干点什么,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都还是不太清楚”。意向是萌芽状态的需要,它在意识中反映 不明显。需要是在意向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具有社会历史性,反映了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随着需要的增长,意向就变成了愿望。愿望是 思想上形成的需要的内容,在意识中有明显的反映。从愿望就产生动机,而且常常产生若干个动机。意志活动在这个阶段能够对这些动机作出抉择,把愿望变成行 动。
  要真正认识创造意向,还必须把它与“创造意识”一词进行比较,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心理学认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人的成长而发展。意识是借助于整个认知过程尤其是抽象思维在人脑中形成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较完整的图景、经验与知识的总和。人通过社会交往,产生反映客观现实的日益丰 富和不断概括的主观意识。它同时伴随着各种认识过程,例如,感觉、知觉、记忆等。此外,意识能够对人自身及其心理活动进行审察,人与四周的环境交往时,可 以从别人的言行表现和对自己的反应中产生“镜子自我”,从中可以认识到自我,进行自我反思;意识通过情感、态度来联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中会 产生种种的需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往往不可能得到满足,这时就会产生各种情感。意识还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例如人们发明互联网,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活 动,是为了让多台计算机实现共享。因而,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尽管意识和意向仅有一字之差, 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意识是人的一种认知结构,而意向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清晰的反映,而意向是一种模糊的心理;意识有觉察的意 思,而意向有意图的意思,带有某种倾向性和指向性。
  意向和意识有区别也有联系,意识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意向的基础上,可以说意向是意 识产生的初形态。在本章导言中,格登伸出自己的手指问:“老师,为什么长在手上的手指会动而被砍掉的手指却不能动?”这个问题显示出格登具有很强的观察 力和好奇心,但他当时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包含的科学价值。换句话说,尽管是“惊天一问”,但他和他的老师或许都没有意识到它的意义,所以还处于意 向阶段。幸运的是,格登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终因为对此问题的精妙解法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此相似的还有爱因斯坦,16岁的 时候,他提出了一个当时可能有预见性的问题:“如果一名观测者和一束光线一起做等速运动,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人能否超越光束?”不久后他又开始思考, 如果一个人随身携带一个盒子,盒子里有某种物品,当这个人沿某个方向下落的时候,盒子从人的口袋里掉了出来,然后盒子里的物品又从盒子里掉了出来,那么这 些物品将会掉到地上还是悬浮在空中?当时他还是一名中学生,他喜欢想象和提出令人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老师不能回答,爱因斯坦也无从回答,但正是这样的 “想象实验”一步一步地引导着他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终提出了相对论,彻底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给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所 以,在创造活动中,人产生某种创造意向,在其逐步地学习和认识深化过程中,才逐渐实现了明朗化,形成人的创造意识,再通过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终形成创 造成果。当然,格登、爱因斯坦的事例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实际上,这里的每一步转化都绝非“易如反掌”之事,都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真正能够将创造意向 转化为创造性成果的为数极少。因为创新更多地发生于那些未知的领域,所以,身为人师,如果我们还不能理解和欣赏它们的价值,不能跟学生一起思考和研究,至 少也不要对他们提出的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冷嘲热讽、恶意打击。今天我们交给儿童一个探索和成长的空间,或许明天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丰盈而自豪的未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