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6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以2015年山东省省属事业单位统考教育类考试教学基础知识真题为切入点,结合历年山东地区教育基础知识的考情和考试真题,力求涵盖教育基础知识的常考知识点,并在备考指导中对山东省教师招聘考情、真题题型和备考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以使本书读者在复习时更有前瞻性和针对性。本书从*基本、*重要的考点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帮助读者巩固知识要点,查漏补缺,稳步提升。具体来说本书有如下特色:
  《中公版·2016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特色一:立足真题。本书立足于真题,认真研究和比较总结出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的考查趋势及命题特点。
  本书特色二:体例科学。为了方便考生学习、巩固知识点,正文中设置考题再现、知识拓展板块,每章后更有高效提升练习方便考生自我检测。
  本书特色三:内容全面。本书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写作七部分内容,基本涵盖真题的常考点。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6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在潜心研究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立足建立应对山东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完备的知识体系,精心编写。在体系上,本书涵盖了教育基础知识的常考模块--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写作七部分内容。针对山东省各地考情略有不同,在编写中坚持知识的综合性和考点的完整性,设置了考题再现、知识拓展等模块,通过呈现山东省历年真题,帮助考生直接了解真题考点;在知识拓展中也对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知识点做了补充,力求完善知识架构,呈现全面、精细的备考知识。
【目录】
**部分 教育学
**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
高效提升练习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高效提升练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五章 教育制度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学制
高效提升练习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学生
第二节 教师
第三节 师生关系
高效提升练习
第七章 课程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第五节 中小学课程设置
高效提升练习
第八章 教学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 教学评价
第七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八节 教学模式
高效提升练习
第九章 德育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过程
第三节 德育的实施
高效提升练习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 班级管理
第三节 班级活动
高效提升练习
第十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高效提升练习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学习概述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高效提升练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学
高效提升练习
第六章 学习策略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培养
高效提升练习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知识学习概述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第三节 知识的遗忘与保持
高效提升练习
第八章 技能的形成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技能概述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高效提升练习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问题解决概述
第二节 创造性的培养
高效提升练习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态度与品德概述
第二节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高效提升练习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心理健康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第三节 心理评估
第四节 心理辅导
高效提升练习
第十二章 教师心理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师的角色心理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心理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高效提升练习
第三部分 心理学
**章 心理学概述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心理学基本知识
第二节 心理学的流派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二章 认知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注意
第二节 感觉
第三节 知觉
第四节 记忆
第五节 想象
第六节 言语
第七节 思维
高效提升练习
第三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 意志
高效提升练习
第四章 个性心理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个性
第二节 能力
第三节 气质与性格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
第三节 人际关系
第四节 群体心理
高效提升练习
第四部分 新课程改革
**章 我国课程改革概述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二章 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育观念的变革
第二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三节 课程组织的变革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五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高效提升练习
第六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章 教育法律基础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节 教育法律概述
第二节 教育法律关系
第三节 教育法律规范
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
第五节 教育法律救济
第六节 依法执教和对教师的法制教育
高效提升练习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教师资格条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
高效提升练习
第七部分 教育写作
本章内容框架
重要考点分布
本章考点梳理
高效提升练习
山东省教师招聘课程体系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免费在线读】
  **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不同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2018国考公务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