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序言
居然有了下册
王 巍
《金融可以颠覆历史》成为 2013 年度的商业畅销书之一,还获得了2014 年第五届中国图书好书奖,这是意外的惊喜。这本书本来是在筹备 和经营中国金融博物馆过程中个人对于金融史的学习感悟,应牛文文社 长一再邀请,在他的《创业家》杂志上连载而得到各界关注。我在攀登 珠穆朗玛峰期间,被金融博物馆同仁为推广博物馆而编辑成书,得到周 其仁教授的长文推荐,加上拥有众多粉丝的任志强先生的推广,跃上龙门, 拔帜登场,博同好者议论。周其仁教授和任志强主席在《金融可以颠覆 历史》的序言中对“金融的本质”做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提炼,对于理 解本系列图书十分重要,因此放在书中,供读者参阅。
此书出版后,多蒙各界点评,众说纷纭。有上海《新闻晨报》大幅褒 奖,也有北京《新京报》整版批驳,炒作背后,也各见真知灼见的指教。 批评多在:其一,学术功力单薄,考据浅尝辄止;其二,更属六经注我, 议古论今,有失公正;其三,标新立异之论,理性思考不及。这正是诸 君明察之语,见则大喜过望,如逢知己。
博物馆与提升学问和考据的研究院不同,更重在面向公众启蒙,入门 指导,旨在激发公众关注金融和历史。六经注我和标新立异正是创新的 起点。
2013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利率管制的市场化进程,也就是 在20世纪80年代洗礼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互联网革命和伴随互联 网生态诞生并成长起来的 80 后和 90 后新一代人终于登堂入室,成为社 会的主流创新者和消费者群体。不仅金融观念,几乎所有社会观念和行 为都在颠覆和被颠覆中。笔者这本小书能够进入年轻人的视野,真是机缘巧合。
一本书能提供给读者的是作者的感悟和认知,但更重要的是更多问题 和对读者的知识体系的新挑战。到 2015 年 5 月,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已 经在各地举办了超过 200 场公益读书论坛,有 3 万多人参加。问题和挑 战便是我们的创办宗旨,启蒙就是一个修复自我并带动大众一起思考的 过程。我的这本小书得以提供一个重要话题和空间,令人欣慰。
2015 年,我参与创建的中国金融博物馆在北京又创立了第四家主题 博物馆:互联网金融博物馆。同时,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成立了理事会, 任志强、刘晓光、赵长甲、俞敏洪、潘石屹等众多企业家共同推动全民 阅读事业,在上海开办了首家外地分院,可喜可待。
非常感谢房亭河与黄犀两位从事出版的朋友坚持不懈地信任、催促和 指点,这才有第二册的问世。特别感谢秋离女士的协助,我个人的许多 观点是在与她交流和讨论中完善的,她的参与使得这本书更为丰满。


2015 年 5 月 10 日

【媒体评论】
金融市场惠及的不只是老百姓个人,也能影响国家的存亡、朝代的兴衰。当风险不能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分散时,君臣可能也难以左右国家的命运。
——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陈志武

本书涉猎的内容极其广泛,可以撞击流行观念的金融事件为数不少。若问正确的金融观念从何而来,我想在长期的金融事件与深入的思考之间来来回回,恐怕是一条可取之道。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
我之所以推荐王巍的这本书,正在于我们在许多问题上有着相似的认识。当我们共同举办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时,就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对沉睡的社会发起一场启蒙的“革命”。让社会重新认识曾被当作教科书的历史记录,用独立的思考和实践的检验纠正过去的错误,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
——北京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志强

货币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从发明货币开始,人类历史就与金融难解难分。然而,金融、资本曾长期被赋予了浓重的道德色彩,在历史叙事中往往成为“负面角色”,因此很难窥探金融在历史中的真正作用。在通俗、普及性作品中,这一点更为严重。本书拨乱反正,客观深入分析了金融与历史的复杂关系。更难得的是,本书通俗易懂却言之有据、洞见时出。简言之,本书毫无煽情,而以尊重史实、逻辑严谨的理性取胜。
——知名历史学者 雷颐

金融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当中国还在“历史三峡”游荡,还没有走出“三峡”的时候,金融对于中国,还是一个不完全的工具。据我有限的阅读,我们已经有充满阴谋情怀的“货币战争”,但我们还没有从现代金融理念解读中国历史的作品。王巍先生这部《金融可以颠覆历史》作了一个有益尝试,作者从人文主义视角建构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金融观念史,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颠覆了历史的传统叙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马勇

【作者简介】
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中国并购公会会长、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
自1982年以来曾在众多境内外金融机构担任要职;直接策划、组织了几十家大型企业的改制、重组、上市与并购业务,长期担任中欧和长江等商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得2012年美国并购论坛终身并购成就奖。2015年担任亚洲并购协会(AMAA)主席和全球金融博物馆协会(IFFM)联合主席。
2010年以来在天津、苏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分别创建了五家不同主题的金融博物馆,与任志强刘晓光等共同发起了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成为国内*社会影响力的读书平台。

【免费在线读】
第五章 花 5400 万买来的美国

战争,总在以不和谐的节拍推进着全球疆域的分合。与此同时,工业革命让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在欧洲国家与殖民地之间开掘着“鸿沟”。 劳动分工在战争推动下激化国家矛盾,美国以债养战,在独立进程中走 出一条金融资本主义的新路。

因税而战
1763 年,长达七年的英法战争结束,新登基的英王乔治三世刚 25 岁, 尽管从法国人手中获得加拿大,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安然无恙,但是在军 费严重透支财政的债务压力下,他的决策是冒险的 ——向从未伸过手的 北美殖民地伸手。另一场战争的导火索点燃了。
1764 年,《食糖条例》颁布,要求北美殖民地大量购买英国食糖、咖啡、 酒等商品;同年,《货币法》则禁止殖民地发行纸币,只能使用英镑;1765 年,《印花税法》通过,对所有印刷品直接征税;1767 年,《汤森法案》开始对殖民地急需的日用品开征高额关税,包括玻璃制品、纸张、铅、铁、棉花、颜料、茶、食糖、朗姆酒。因为殖民地在英国议会没有代表权,他们喊出“无代表,不纳税”的 口号,断绝与英国的商贸往来,又通过加勒比海走私这些商品。抗议在 升级,殖民地有理由拒绝向英王支付英法战争费用。1770 年 3 月 5 日,“波 士顿屠杀案”英军射杀五个当地人。1773 年冬,英国东印度公司停靠在 波士顿的茶叶运输船被革命人士炸开,大量茶叶倒进海里。“波士顿倾 茶事件”促使英国通过“不可容忍法案”,封锁波士顿港,禁止各地集会。 届大陆会议成立,呼吁当地人武装起来,与英国作战,成为即将来 临的独立战争决策机构。
战争的枪,“莱克星顿的枪声”在 1775 年 4 月 19 日的波士顿远 郊打响。英军听说当地藏有革命者武装与大量武器,千余名士兵前往镇压 途中被当地民兵阻拦发生交火,百余人伤亡。8 月 23 日,年轻的英王宣 布殖民地反抗为非法,声言“宁可不要头上的王冠,也绝不会放弃战争”。
1775 年 6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选举华盛顿,后来的美国国父,任大 陆军总司令,行使对所有武装力量的指挥权。1776 年 3 月 17 日,英国皇 家海军 100 多艘战船、3 万多正规军,在纽约曼哈顿南端对抗没有战船、 没有正规训练的一万余人大陆军。战败后的大陆军且战且退,开始了长 达四年、辗转南北的拖延战术。

发行“大陆币”,为战争融资
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华盛顿常常为部队缺乏供给困扰,即便战事告急, 也要四处写信催讨军需。而各州对此或者没有回音,或者像新罕布什尔州派人送去300磅腊肠那样应付差事。 届大陆会议曾考虑通过征税来弥补军费不足,但是,战争初衷在于反抗英国的横征暴敛,再以征税 为手段必然出师无名。加之十三州无征税权、无公共财产,印制钞票似乎是选择。
从 1775 年至 1780 年,大陆会议在激进派的推动下,批准印制了 37 次、1.91亿美元“大陆币”,为战争融资。除大陆币之外,各州开始发行自 己的纸币,甚至多于大陆会议的发钞额。配合这一可兑换西班牙银圆的 新纸币,大陆会议强行禁止民间涨价,预防可能的通货膨胀。在印钞的 同时禁止涨价,长期看来政策失灵是必然的。
1775年6月,大陆会议票决通过发行 200 万元大陆币的决定,发行 纸币的闸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不断印发的大陆币越来越多,旋即贬值。1778 年 7 元 纸 币 换 1 元 金 币,1779 年 是 42 ∶ 1,1780 年 达 100 ∶ 1。
1780年3月18日,大陆会议,《独立宣言》发表后成为美国权力机构, 决定以 40∶1 回收旧纸币,废止不用,另发行 1000 万元新纸币,结果失败, 旧纸币也不再流通。一直以来,这些纸币无金银等贵金属作抵押,当地民众对独立的信心 才是重要的保证!如同独立战争之前这里发行的“殖民券”:按商业 和工业的需要来发行等比例货币,保证产品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手中, 并且保证其购买力,发行方不需要向任何人支付利息。这种新的政府信 用纸币必然导致殖民地脱离英格兰银行的控制,也是引发独立战争及之 前《货币法》出台的原因。

向国外借钱打仗
只能在国内流通的大陆币无法向国外购买军火,1775 年 6 月 3 日, 大陆会议授权发行首批 600 万英镑公债,筹集金银等硬通货,用于购买 军火。1776 年至 1778 年间,又向私人债权人发行约 6700 万美元债券, 利率 3% 至 6% 不等。
当时推销债券的手段层出不穷。比如,1776 年 11 月,“大陆借款办 公室”专门成立通过出售彩票来融资,中奖者得到的不是现金,而是一 些年息 4% 期限 3 年以上的公债。这种通过彩票销售为独立战争借债融资 的方式,在头几年很是成功。
债券与大陆币不同,这些债券都是私人用金银购得,同时政府承诺以 后用黄金和白银赎回,或者以减免税收的办法取消。州政府也发债,有 些商人更相信州政府,愿意购买州政府债券。
内债之外,政府同时发行外债,向英国的敌对国法国、荷兰及西班牙 借得价值超过 1200 万美元的硬通货贷款。早在 1777 年以前,政府多次 派代表出使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磋商借贷事宜。其间,美国获得法国贷 款 635 万美元,向西班牙借款 17 万美元,向荷兰贷款 130 万美元。
“敌人的敌人”的支持,让作为债权方的大陆会议更有底气。法国也 希望借债给革命军,通过在英国殖民地的战争牵绊住英国的力量。1778 年,美国与法国结成同盟,法国承认美国独立。随后,法国对英国宣战, 两国海军多次发生海战。而对于法国借出的 600 万金币,新生的美国政 府延续设计“殖民券”的超前思路,没有立即购买军用物资,而是用作 硬通货担保,发放 2700 万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因为有法国 600 万金币担保, 债券认购十分踊跃。
然而,至 1780 年下半年,战场上华盛顿的军队获胜希望渺茫,大陆币随之不断贬值,多印钞票不再是出路。政府债券无人买单,各州不愿再发债券支持政府。多数士兵的服役期到年底也将结束,不愿继续接收 借条作为军饷。军费只有靠外借了。
华盛顿临危授命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已近 70 高龄,靠着任法国大 使时在社会各阶层积累的好名声,再度前往法国,说服法国国王再借 250 万金币。这些金币还未到岸,后来成为美国任财政部部长的亚历山 大汉密尔顿已先行将其作为抵押,通过国内贷款获得“救命钱”,让大陆军坚持到 1781 年 9 月。似乎是一种 互换。富兰克林驻留法 国期间,一位法国青 年拉法耶特 不惜易容辗转从西班牙来到美国乔治 城,在华盛顿麾下 任军官,为独立战 争立下汗马功劳。 由于参加美国独立 战争、经历法国大 革命,他被称作新 旧 两 个 世 界 的 英 雄!在他和当时法 国外交大臣等法国 亲美人士策动下, 法国国王才得以从 资金与军事层面, 毫无保留地支持当 时各方并不看好的大陆会议。
终,在法国 海军增援下,美国大 陆军在南方港口城市 约克镇打赢 了 关 键 一 战, 迫 使 英 军 投 降,一举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面。1783年9月3日,英国签署《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没有美国当地的私人投资 者、法国国王、西班牙国王,以及荷兰投资者的债务支持,我们熟悉的 美国可能根本不会存在。

债务立国
今天的美国金融博物馆里,一句汉密尔顿 1781 年的名言,点明了美 利坚建国之基:“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
独立战争以 5400 万美元债务为代价换来成功,那么,如何避免“打 江山”的负债拖累“守天下”?曾经在商业银行工作的汉密尔顿有丰富 的经验,他知道,多印纸币来偿还债务无异于饮鸩止渴,引发社会波动 的通胀将是必然,并将威胁英法两国围困中的脆弱新政府。面对债券、 借条和政府及州政府发行的纸币,身兼中央银行功能的财政部决定发行 新纸币,旧纸币可按票面价格 1 ∶ 1 兑换,同时规定只有新纸币可购买 政府债券,这样旧纸币迅速退出市场,新纸币很快回流财政部。不到一 年时间,财政部用新发行的政府债券回购战争期间遗留的近三分之二旧 债务。
对债权人,旧纸币兑新纸币,新纸币购新债,旧债换新债;对负债累 累的政府,新纸币购旧纸币,新债兑新纸币,新债换旧债。新旧两个时 代的历史遗留问题就这样被汉密尔顿的“旋转门计划”体面地解决!
如果当初通过征税来还债,美国必然成为左手征税、右手发债的“大政府”;因为有华尔街配合,以新债换旧债,美国才有今日的“大市场”。
当时华尔街如同一座活火山,平静之下按捺不住发现金矿的喜悦。经 纪人们从各地以票面价格十分之一回购旧纸币,期待着按原价兑换美利 坚合众国的批纸币。尽管此时,“旋转门计划”甚至还未被国会通过。 始自美国建国之初的货币及债券流通,促成了一个循环流经财政部金库、 经纪人皮包、公司账簿和家庭主妇衣兜的资本市场,其繁荣景象在英国 依靠政府征税、民间金融机构自律的分裂体系中是无法见到的。
这样,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资本市场在这里初具雏形,直至规模与 影响力无可比拟,美国乃至世界经济重心遂向华尔街转移。由此,美国 与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路径亦在分野:
尽管没有发债就没有现代资本主义,欧洲的传统资本主义强调重商主 义 ——东印度公司,以及为其“护航 ”的战争绵延近一个世纪,倚靠着 为军费而生的英格兰银行,加之随后巨额资本和海外市场触动的工业革 命,这是一切的关键,尤其是这家百年公司的使命与历史代表着欧洲对 国富民强的理解;而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大不同,以发债独立、以债还债 的国家,更能够理解资本市场的深意 ——债务,是革命中凝结力量的利 益纽带,是新生的合众国得以巩固并收获信誉的可持续手段,在共赢中 美国迎来属于它自己的世纪。
1791 年,政府债券市价已超过面值。1803 年,通过向国内外发行公债, 美国融资买下路易斯安那,使领土面积翻一倍。交易兴旺的证券市场随 后为工业革命、科技创新成功融资。至 1804 年,53% 的美国政府公债由 欧洲人购得,美国银行 62% 的股份也在外国投资者手中,正如今天的美 国公债也多由中国、日本持有。
这一切可以归功于汉密尔顿的债务证券化重组方案!汉密尔顿天才 般地将之前数以千计混杂的债券置换为少数几只政府债券,又推出“美国银行”股票,直接促成了随后股票交易所、投资银行和经纪机构的兴起,为证券购销提供了成熟的平台。
被誉为“美国金融之父”的他却在此时淡出政坛。1804 年夏,汉密尔 顿划船从纽约州前往法律允许决斗的新泽西州参加一场决斗。此前,他的 政敌,前任副总统阿伦伯尔竞选纽约州州长落败,将脾气发泄在汉密尔 顿一篇批评自己的报纸文章上,于是致信给他要求决斗。那里是一片临河 的公园,恰好是三年前汉密尔顿的 19 岁长子决斗丧命之地。或许,这可 以解释为什么他在掏枪关头失去了当年创造资本市场时的决断力。3 秒钟的迟缓,子弹击中汉密尔顿胸膛。47 岁的他与世长辞,而有 关资本市场的理想在自家所住的华尔街延续。

政府的债权边界
汉密尔顿同时是“美国宪法之父”,在启发日后美国法律体系的《联 邦党人文集》中,他和制宪会议的召集人们提出,“如果人类都是天使, 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进行统治,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 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试图厘清不是天使的政府,与不是天使的市场, 应该如何相处,同时论证政府的边界在哪里。
债权界定了政府的权力,维系着与本国民众及国内外投资者的信任关 系,在给予债务人信心的同时赋予其监督权。漫无边际的、无债券约束 的政府权力,在美利坚建国者们看来,只会是低效率的代名词。美国选 择发债而不是征税,以解决独立前后的财政困局,市场在这里发挥主导 作用毋庸置疑。随之而来的,政府权力被约束在发债权限内部,越过这 一债权约束构成的边界,属于非契约关系,不是政府的权力或义务,因此不应该属于政府治理体系的一部分。
债务无非是适度的问题,至今中国仍是美国大债权国,对于双方 的利弊或者解决方式,是值得思考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波 罗涅斯说,“不要向别人借钱,这将使你丢弃节俭的习惯。更不要借钱 给别人,你不仅可能失去本金,也可能失去朋友”。更多时候,债务不 是借或不借的问题,贸易中的出超国借给相应的入超国是一种必然,正 如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才会具有购买中国出口产品的实力;正如只 有提高英国殖民地的民众收入,才会有能力消费英国机器制棉布。出口 减少,必然意味着购买外债的减少。适度的国家间债务,取决于适度的 出口与内需比例。
无论历史上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如何谴责负债或者更具负面色 彩的高利贷,要知道债务作为一种工具,于国于民都可以是日常的朋友, 合理的处理债务可以让我们提前品味幸福,激励我们更合理地规划人生。

第六章 胜家缝纫机与消费金融

“美国文化一直推崇简朴生活,并将其当作民主的标志。”对于如何处理独立战争遗留下的债务,杰弗逊曾经与汉密尔顿争吵不休。前者是 沉迷于“做农活、造钉子”的典型清教徒,出身富裕,对于后者提出的 交由华尔街进行国债经纪业务,无论如何也放心不下这条“人性堕落的 大阴沟”,更难以想象自由的美利坚合众国需要联邦政府出面发债。对 债务的看法不同,竟然触发了美国政党制的产生。杰弗逊的支持者自称“民 主共和党人”,汉密尔顿一方称作“联邦主义者”。大至国债,小到借贷, 胜家牌缝纫机此时试图用人人可接受的方式解开心结。

不但发明缝纫机,还发明分期付款
如同蒸汽机之于工业革命,被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称作“改变人类 生活四大发明”之一的缝纫机,在消费文明领域发动着一场革命。在19世纪的美国家庭,常见的是木制或金属家具,还没有一件可代表“机器 时代”的产品。直至 1851 年,机械工人列察克梅里瑟胜家发明了这样一种代替手工缝纫的精巧机器。1853 年,胜家牌缝纫机在纽约的工厂 投产,尽管一台售价 65 至 150 美元,相对于普通家庭 500 美元的年收入 仍称得上奢侈。市场很快接受了这一家庭消费的“大件”,却又在短时 间内跌入销售低谷。
1856 年,胜家公司的市场营销总监爱德华克拉克找到了原因,不 仅仅因为它的售价是家庭年收入的逾七分之一。当时,家庭主妇多为全职, 在使用缝纫机后,一件衣服费时仅需手工的五分之一,多余的时间也是 空闲。为什么需要一台如此售价不菲的机器来代替她们空闲的双手呢? 他换位思考后,让美国家庭先用上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首付仅需 5 美元,以后每月再付 3 至 5 美元,三年之内全款付清。轻松的分期付款 方案在今天再常见不过,当年却威力巨大,二十年里胜家牌缝纫机共计 销售26万余台,超过同行们的总和。
由此,一种以预期收入分期支付现期需求的创新方案,在这一年里开 创了崭新的消费金融时代。它延续了 18 世纪末出现在为农业工人添置马 匹、收割机等生产资料所设计的分期付款赊销方案,又在非生产工具领 域的生活日用品方面,契合了消费者心理 ——即使是可有可无的奢侈梦 想,也可以依据预期中的收入,通过买卖双方的理性约定提前实现。需 要克服的,仅仅是传统伦理强加于人的罪恶感,或者说是一种对满足非 刚性需求的自我惩罚机制。当人们度过了收入不可预期的垦荒年代,为 什么仍需要坚守这一不必要的“痛苦”? 19 世纪末,分期付款销售已经 在美国市场立足,“享乐主义”不再是一种主义,它可以是一种金融安排。
而作为家庭“蒸汽机”的发明者、兼致力于满足享乐主义的金融创新 家,胜家公司一直命运多舛,它在 1986 年抽身退出自己开创的行业,转 向煤气表、电动工具,以及各种国防电子系统等多元化业务。它的缝纫机制造部门被分拆出售,两年后独立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因新股东涉嫌证券诈骗又急于出手。一位上海出生的加拿大籍香港人丁谓看到了价 值: 近 150 年 历史 的 品 牌、与 散 布 在 100 多 个国 家 的 3 万个 经 销 商。这 位同行称誉的“收购专家”和“公司医生”,终以每股 38 美元,共计 2.8 亿美元价格收购了胜家缝纫机公司 76% 股权,将其私有化为自己的美善 集团,随后以一连串过高估计未来利润与股市溢价的多元化并购,将音响、 电冰箱、CD 机、钟控收音机尽入囊中,试图打造以三菱集团为标杆的家 用电器帝国,并且在国内复制分期付款体系,在国际市场推出各类“胜 家牌”日用品。
遗憾的是,如同分期付款不可不了解手上与未来的现金流,在全球五 个股市成功上市融资之后,美善集团因业绩不力和造假账,导致其香港 上市公司创下有史以来亏损纪录,包括胜家在内的两个缝纫机品牌 又被转卖。今天的胜家缝纫机已经由美国一家并购基金控股,属于持有 胜家、Viking 以及 Pfaff 三大缝纫机品牌的 SVP Holdings 公司。

消费创新引发三重革命
缝纫机在起居室里掀起的革命,如同蝴蝶扇动翅膀引发万里之外的 一场龙卷风。产生的革命效应首先发生在劳动力市场:没有缝纫机之前, 家庭主妇们可能只能做烤面包之类的工作,这些烦琐的家务活足以填满 她们的时间,甚至比丈夫们更忙碌;有了缝纫机,而且是可轻松实现的 分期支付方案,她们得以有空从事全职工作。美国的劳动力供给市场随 之成倍扩容!
这也是一场了不起的革命。缝纫机的大规模应用,让美国女性首先得到解放。随后以缝纫机消费为标志的分期付款,因导致一些家庭陷入债务困境,女性又多为耐用消费品购买的决策方,首当其冲地被指责为非 理性地消耗财富,这显然是传统文化中性别歧视在金融领域的反映。
消费原本是单纯的消耗,存在于买卖双方现金转移的一瞬间,以及随 后商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但是,分期付款使消费行为中产生的 现金流可持续了 ——人们可以用未来的收入支付今天的消费,支付过程 因时间跨度增长而每次支付额降低,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心理负担得以减 轻,美 国市 场上 的家 庭消 费开 支随 之加大。1850 年, 美国 人只 有 2% 左 右的收入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随着分期付款模式的推广,1880 年这一 比例已提升至 11%。此后,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增速每年达到 4.7%,远远 高于耐用工业品的增速。
分期付款规模化直接促成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除了零售商提供零 售消费信贷,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消费者财务公司、销售财务公司 等金融机构开始提供现金消费信贷。其中,商业银行自 1946 年起就占据 了全美消费信用贷款中 35% 的汽车贷款、60% 的房屋贷款。一些中介机 构随之而来,为消费信贷的提供方搭建消费者信息平台,他们包括消费 信贷报告机构,以及调查性的信贷报告公司。机构之间往往签有相互使 用资料库的合作协议,即使消费者搬家,也不会影响到当地信贷提供者 对其信用记录的获取。
通过涵盖越来越多商品与服务的消费贷款,人们可以缓解在不同年龄 段收入不均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各类基金 等金融品种
【内容简介】
作者在筹建中国金融博物馆的过程中,系统地研究和梳理了金融史,根据三十多年金融经验,创作了《金融可以颠覆历史》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并获得了2014年第五届中国图书好书奖。
作者再接再厉创作了该系列书的第二册。追溯地理大发现的金融驱动,美国独立战争的*能力,次贷危机的“缝纫机效应”等。你还可以看到:摩根、洛克菲勒、米尔肯和克拉克的金融传奇……
金融是我们的朋友,不是我们的敌人。2015年的中国股灾更让我们了解金融的真正魔力。

【目录】
序 言 居然有了下册 王巍
推荐序 为什么金融观念很重要 周其仁
推荐序 对沉睡的社会进行一场启蒙的“革命” 任志强

章 地理大发现背后的黄金梦 /001
从 15 世纪到 17 世纪,在大西洋、印度洋远至太平洋的海面上,“地 理大发现”的风暴正席卷而来。往往能带来几倍乃至几十倍利润的远洋 冒险,令欧洲各国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的船只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世界 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追求土地、奴隶、 黄金为目的的航海热激荡了整整三百多年。

第二章  吹响工业革命号的东印度公司 /011
在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下,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帝国主义的马前卒, 剥削压迫亚洲人民的商业机器,尤其是罪恶的鸦片战争的帮凶。这固然 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简单否定会有片面性。东印度公司是人类历史上 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跨国公司,它在造就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市场 全球化和股份公司制度上都是奠基者。从更宏观的历史维度上,我们需 要了解东印度公司的真相。

第三章  中央银行的起源与争议 /021
中世纪的欧洲,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港口城市,常常 可以看见坐在长板凳上的人在翘首等待,等待远航归来的商人从各国带 回金属货币。这些货币的品质、成色、大小堪称五花八门。“坐长板凳 的人”负责货币兑换,手中一部分沉淀下来的现金,则用于借贷给急需 用钱的人,以赚取利息。拉丁文“Banco”意指“长板凳”,银行的英文 名称“Bank”一词由此而来。

第四章  蒸汽机与英国崛起 /033
很难想象一瞬间的灵感会如何改变世界。1765 年,詹姆斯哈格 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将只能运转一条棉纱一个纱锭的纺织机,升级 为可同时运转八十条棉纱和八十个纱锭,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69 年,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则成为这次革命的标志和动力。这场革 命为欧洲的兴起和殖民地国家的发展安上了“发动机”,以欧洲为核心 的崭新文明影响全世界。

第五章  花 5400 万买来的美国 /045
独立战争以 5400 万美元债务为代价换来成功,那么,如何避免“打 江山”的负债拖累“守天下”?曾经在商业银行工作的汉密尔顿有丰富 的经验:对债权人,旧纸币兑新纸币,新纸币购新债,旧债换新债;对 负债累累的政府,新纸币购旧纸币,新债兑新纸币,新债换旧债。新旧 两个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就这样被汉密尔顿的“旋转门计划”体面地解 决!这样,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资本市场在这里初具雏形,直至规模 与影响力无可比拟,美国乃至世界经济重心遂向华尔街转移。

第六章  胜家缝纫机与消费金融 /057
乘坐五月花号横渡大西洋的批美国人,带来的节俭传统,在这 片新大陆播下《圣经》福音——“借债的人就是痛苦的人”。然而,无 论是东海岸修筑铁道的工人,还是南方的种植园主,避免债务似乎是不 可能的。他们对“美国梦”的追寻,伴随着以债务之桥直达理想的向往 与本能节俭之间的长久纠结。

第七章  金融大玩家摩根 /069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这位垄断时代后一位金融大佬,被称为“华 尔街的拿破仑”,就其两次拯救美国经济的伟绩而言,这个头衔并不夸张。 在民间演绎的文本中,他被塑造为贪婪的代名词,他的商业创新被认为 是巧取豪夺之举,他对财富和权势的追求被视为阴谋和贪婪,他的生活 方式当然是腐化和堕落的。当我们学会摒弃道德的有色眼镜,开始正视 摩根的贡献,才能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更多的养料。

第八章  专利法与美式创新 /08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国家,它的思想、 民主、生活方式,甚至名字都是被创新出来的。从本杰明富兰克林时 代开始,尊重知识就成了这个国家鲜明的特征。可以说,在这片被平 民精神激发出了无穷能量的土地上,无论你出身于任何阶层,只要有才华、 有能力、有专长,不需要依赖于所谓的家世背景或政治权力,通过个人 的勤奋、勇气,决心去奋斗,就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这就是 “美国梦”。它为所有渴望逆袭的人提供人人均等的机会,而它的基础, 则是源于对知识、创新、发明和思想的尊重,或者说,源于对专利的保护。

第九章  垄断的功与罪 /091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美国,可谓美国独立以来的“英雄时代”, 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飞速发展,逐渐赶超了老牌工业强国英国,其 中资本在追求利益化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分散到高度集中的历史进 程。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在很多方面挑战着人们的观念,垄断与反垄断 之争起就是其中突出的矛盾,洛克菲勒便是这场争端中站在风口浪尖的 代表性人物。列宁曾经强调,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垄断,帝国主义是垄断 资本主义的阶段。在这种语境下,垄断在一代中国人中被妖魔化了。 在国内反垄断又掀高潮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到历史的源头,通过 个被《反垄断法》定罪的洛克菲勒财团的故事,重新认识垄断的功与罪。

第十章 庚子赔款真相 /101
1901 年 9 月 7 日,经过艰难谈判,清政府终于与德﹑法﹑俄﹑ 英﹑美﹑日等 11 国驻华公使达成了屈辱的《解决 1900 年动乱后议定 书》,即《辛丑条约》。其中第六款规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 日、意、奥 8 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 6 个“受害国”的军费、 损失费共计 4.5 亿两白银,赔款期限为 1902 年至 1940 年,年息 4 厘, 本息合计 9.82 亿两白银。这就是著名的“庚子赔款”。

第十一章  《凡尔赛和约》引发多米诺效应 /113
1918 年 11 月 11 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 历时 4 年零 3 个月的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次年 1 月, 协约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会议,商讨向德国等战败国索取赔偿、惩罚 条款及限制军事发展事宜,随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这次会议是中 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契约的方式完成对世界大战事 宜的处理,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乃至现代金融的发展,均有不容忽 视的影响,唯有从细节上进行追溯,才能获取历史的价值。

第十二章 红色政权与金融 /123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金融这一重要的工具一度被赋予了太多特殊 的含义,严密的金融监管体制,让金融行业难以发挥本应有的作用。回 顾红色政权的建立过程,金融其实并未缺位,在革命的每个阶段,金融 对革命目标的实现均有特殊的贡献。如今我们重新梳理红色金融史,对 认清金融作用以及未来的金融改革方向都有助益。

第十三章  美联储与大萧条 /137
1907 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紧急关头,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挺 身而出,凭借巨大的个人影响力力挽狂澜。事后,美国政府意识到倚靠 某个人的能力解决危机的方式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成立中央银 行以履行稳定金融市场的职能。1913 年在奥尔德里奇等人的推动和规划 之下,美联储成立。1929 年,美国爆发了大萧条,美联储也迎来了 次“大考”,不幸的是,考试并不及格,大萧条肆虐了十余年,甚至间 接诱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乃至全球遭受了极大的经济和政治灾 难。“大萧条”成了学界的热门话题,对于其经验和教训一直是众说纷纭, 关于美联储存在的必要性的争论更是延续至今。

第十四章  民国金圆券改革的失败 /149
在抗日战争期间,货币滥发,国民政府法币系统信誉受到损害。抗 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内部即开始酝酿币值改革,挽救法币的信用。根据
1946 年年初的统计,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拥有 500 多万两黄金,9 亿美元的外汇,还有美国偿还国民政府的驻军费 14 亿美元,改革币值 挽救民心,取信于民还是完全有机会的。然而,国共和谈的失败及随后 战争的爆发,打碎了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愿景。

第十五章  布雷顿森林会议与美国经济霸权 /163
1944 年 7 月 1 日,在美国的邀请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 之际,44 个国家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作布雷顿 森林的小镇上。经过 3 周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 定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 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此次会议的影响堪与雅 尔塔会议相媲美,前者界定了世界政治格局,后者则确定了世界经济格局。 主流观点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经济霸权确立的标志,所幸它在
20 世纪 70 年代崩溃了。实际上,作为二战后国际经济环境稳定的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未失败,而是升级了。

第十六章  公私合营与社会主义改造 /17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工商业 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 制的既定目标,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大改造”中,工商 业的改造是重点。工商业的改造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将私营企业改 造为公私合营,一个是将私营企业主(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 劳动者。在中国共产党强力推动下,甚至出现了资本家敲锣打鼓庆祝公 私合营的景象。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价值的规律、商业 逻辑以及未来的方向。

第十七章  米尔肯与垃圾债券 /183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垃圾债券”(junk bond),大多数的页面将 出现一个名字——迈克尔米尔肯。在今天的美国康普顿百科全书里, 迈克尔米尔肯的名字亦与“违法操作”“内部交易”等关键词紧密相 连。面对指控,他表示这是历史理解问题,未来终将还他清白。2011 年 和 2012 年他在家里和北京两次与我见面时都强调,当年与他一起被起 诉的几个同案嫌疑人经过近 10 年的抗诉,后都胜诉了,也就证明了 他本人无罪。我问他为什么当时认罪?他笑着说,我有钱,他们没有钱。 我可以交钱认罚,换来时间办我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浪费在教育 法官和不懂金融的一批人身上。现在,米尔肯建立了一个米尔肯研究院, 每年邀请全球重要的思想家举办论坛,每次都有 2000 人左右,影响巨 大。他非常认可中国金融博物馆的创立,也表达一起推动金融教育的愿望。

第十八章  中国早期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自来水厂 /193
1907 年秋,军机大臣兼外务尚书袁世凯入宫觐见慈禧太后,刚入 殿不久,一个小太监就慌慌忙忙地跑进来汇报宫内某处又“走水”了, 走水即失火。北京向来干燥少雨,房屋又多为木材建造,极易发生火灾, 皇宫大内也是如此,为了预防火灾,宫廷曾在武英殿前设置激桶处,组 织了一支 200 人左右的激桶兵,所谓激桶就是专门装灭火用水的大水缸。 这次宫内失火,虽然被激桶兵奋力扑灭了,但是因为取水不便,还是造 成了部分宫殿损毁。慈禧太后颇为无奈地问袁世凯:“防火有何良策?” 袁世凯赶紧回答:“以自来水对。”慈禧便将筹建自来水厂的工作交给 了袁世凯,袁世凯又推荐周学熙来具体办理。于是,北京自来水厂的一 段传奇经历就此拉开。

第十九章  日本“广场协议”真相 /201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日本是对美国言听计从的跟班, 无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可言,一旦日本敢于挑战美国的权威,后果不 堪设想,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所谓的“广场协议”。在广场协议之前, 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美国经济则停滞不前;而广场协议之后,形势出现 逆转,美国经济欣欣向荣,日本就此开始了“失落的十年”,陷入一蹶 不振。广场协议成为美国打压日本成长的武器,由此形成了国际资本市 场阴谋论的来源。

第二十章  庞氏骗局和温州跑路潮 /211
次贷危机爆发后,华尔街成为千夫所指,而麦道夫的锒铛入狱,被 认为是给了华尔街又一个“响亮的耳光”。伯纳德麦道夫这位曾经德 高望重的资深人士,被指控犯有证券欺诈、洗钱、伪证等多达 11 项罪名, 在 20 多年的时间中,从成千上万的客户中骗取了超过 500 亿美元的资金。 其欺诈的手段被简化为“庞氏骗局”再现,用我们习惯的说法即“拆东 墙补西墙”。结果,麦道夫接受了所有指控,承担了所有罪责,坐实了“惊 天巨骗”的封号。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空前发达的当下,近百年前的 古老把戏是否还能玩得转?所谓麦道夫“庞氏骗局”背后,又有哪些值 得商榷与思考的成因?

第二十一章  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 /221
次贷危机之后,我曾邀请时任美国金融博物馆馆长 Lee Kjelleren 来中国讨论合作事宜。在中国期间,他在北京国宾酒店做了一场演讲, 讨论次贷危机。那次的演讲很成功,他把复杂的金融问题用老百姓能够 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幽默有趣。在提问环节,有人问次贷危机是不是 华尔街的阴谋?他的回答很简单,美国为什么要隔着自己的脑袋去向别 人的脚开枪呢?无疑,美国才是次贷危机的受害者。

第二十二章  KKR的杠杆收购
KKR 和杠杆收购,这个早期低调的公司屡屡刷新着收购交易的记录,不出意料的,它的名字常常和这样的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的、疯 狂的、冷酷的……若干诸如此类的渲染形容之后,人们往往将其所作 所为盖棺论定为“恶意收购”。在金融乃至商业领域,我们似乎已经习 惯了“巧取豪夺”“贪婪”等“义正词严”的形容词,却往往会忽视事 实背后的“真相”——如果抛开那些道德领域的指责,可能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被视为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恰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十三章  将世界甩在身后的风险投资家 /239
在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吉姆克拉克连掘数井,完成了一项史无前 例的创举——创办了三家市场价值均在 10 亿美元以上但又风格各异的 技术公司,大大改变了计算机业的面貌,因此被评价为“今后 20 年内硅 谷有影响力的名字之一”。作为一个有目标的叛逆者,他一直在改变 和打破原有的规矩,改变了人们对于投资动力的认识,让“风险投资” 这一观点真正被大家所认识,激发了投资者们对新兴企业的巨大热情—— “将世界甩在身后”,亲手拉开了一个新的创业时代的序幕。


【编辑推荐】
1. 长江商学院MBA总裁班金融课堂受欢迎课程。
周其仁、任志强作序,马勇、雷颐等诚意推荐。
2. 大国崛起的金融逻辑。
一本书梳理大国崛起背后的财富力量与金融逻辑
3. 透过大国崛起的历史和金融家的故事,可以获得正确的金融观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