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内**部关于0-2岁孩子教育问题的专著。
  对0-2岁孩子从关注“喂养”到重视“教育”,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它帮助家长从孩子的**声啼哭开始,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目前市场上的育儿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倡导教育从0岁开始的书籍这是**部。本书打破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将儿童的教育推进到2岁之前,是对传统育儿观念的又一次变革。作者认为,孩子在3岁时已经呈现出非常大的个体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即源于他们从小被对待的方式不同。如果一个孩子一出生即生活在一个充满平等和尊重的世界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因此,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赋予。
  ●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开始的教育理念,具有非常强的实操性。
  作者是国内一流的早教机构乐融国际教育集团的执行总监,拥有多年丰富的从教经验,她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孩子的一个个生活细节入手,让家长从全新的角度去认知2岁之前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并给出具体引导方法。它将父母从繁琐劳累的看护中“解救”出来,将日常育儿转变为不断提升自我的课堂。家长们在日常育儿中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书中提供的案例中找到答案,对于家长们的实际操作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对处于茫然或焦虑中不知所措的新手妈妈们更有巨大帮助。
  ●PREC,以人本精神奠定孩子的**块人格基石
  作者倡导的教育理念,既非所谓的起跑线式教育,也非被大力鼓吹的快乐教育,而是人本精神与当下现实相结合的一种人格教育。尊重、参与,“养”中有“育”,都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尊重、平等、独立自主的理念融入到与婴幼儿的日常交流中,为孩子未来健康人格的建立埋下**块坚实的基石。当下的中国家长,无不为孩子未来可能面临的激烈竞争而焦虑。不论是起跑线教育还是快乐教育,都是走向了**。作者着眼于培养的是独立自主、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孩子。可以想见,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这样健康人格的孩子,并不着力于竞争却是有竞争力的;并不刻意追求快乐,也会是快乐的。
  教育的核心是赋予人格。这样的赋予,需要从孩子的**声啼哭开始。
  ●文本与视频完美结合的立体结构,丰富直观的案例资料让父母一目了然。
  本书还有一个**的特点在于形式上提供了超级链接,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观看对应的案例视频。这种文本与视频完美结合的立体结构,可以给读者提供*直观的一手学习资料,目前在业内也处于领先水平。这是本书非常值得称道的一大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郭曼妮运用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理论成果,深入探讨0-2岁婴幼儿的科学育养方法,总结出一套以PREC命名的看护理念和方法,即以“尊重(R)”与“参与(P)”为基本原则,以创设适宜的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E)为前提,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养育看护0-2岁婴幼儿的方法与技巧(C)。

PREC的育养法则告诉我们,看护品质直接影响着婴幼儿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尊重和参与式的看护体验,培养出来的是积极独立的婴幼儿,反之则是依赖性强的婴幼儿。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吃喝拉撒睡,既是养育孩子不可回避的环节,也是婴幼儿学习成长不可或缺的过程。我们需要把0-2岁的婴幼儿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愿的主体看待和尊重,在每一个生活细节展开亲子交流互动。婴幼儿的学习正是通过互动中的重复体验过程,形成对大脑、心理的深入刺激,使其不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并为日后成为快乐自信、自强自尊的孩子奠定坚实的基础。

运用PREC的育养法则,可以改变以成人意愿为主导的看护模式,改变婴幼儿的“被动”生活体验。成人慢下来,体会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到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换尿片、吃饭穿衣、玩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我们教育的契机。正是通过无数次的反复交流和互动,我们不仅可以为婴幼儿未来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日常育儿也会成为父母们的课堂,在每一次的互动与引导中,父母的观察力、共情能力、沟通能力等,也将取得进步,收获更高效轻松、充满喜悦的育养体验。

本书作者郭曼妮既有10余年的早教实践经验,又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几年间,她游学意大利、德国、瑞典、法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考察世界婴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及时将国际*的教研成果运用于她在国内的早教课程。本书凝聚着郭曼妮对儿童早期养育理论的探索,也是她实践过程的一次精彩总结。


【作者简介】

郭曼妮,知名早期教育专家,乐融国际教育集团执行总裁,婴幼儿PREC教育理念创立人。她是国内首批双语早期教育指导师,曾在国际一线早教品牌担任高级培训师和教学总监,从事早期教育事业超过10年,成功帮助了10000多个家庭提升育儿理念。她还是知名早教品牌“枫叶儿童之家(现为乐融儿童之家)”初创团队的核心人员,在全国各地主持创建了8所国际幼儿园及亲子学校。她流利的双语教研能力及国际化的家庭背景,使得她在国际教育交流及课程研发上兼容并蓄,融贯中西,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她曾数次赴欧美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及学术研讨会,并作为嘉宾在会议上发言。2012年,她成为加拿大0—6岁早期教育非营利组织的国际研究员,并担任SFU(SimonFraserUniversity)学前教育研讨课题组负责人,与国外专家数次联手主持国际合作教研项目,并及时将国际*的教研成果转化为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国内早教课程的水平。


【媒体评论】

书中凝聚了作者多年来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实践精华,通过若干个育儿视频的精彩解读,深入浅出地向家长传达了鼓励参与、尊重孩子的先进育儿理念。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深知儿童早期发展的养育理念和方法是很难掌握和传达的,但本书的作者却都做到了。俗话说“育人先育己”,相信每位读到此书的家长都能从中受到启发,自己今天迈出的一小步,必将换来孩子未来发展的一大步!
  ——儿科学博士、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项目协调员关宏岩
  作者集自己多年的早期教育实践、理论学习和思考,倾注了巨大心血,写就此书。从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热爱和激情。这是一本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书,对婴幼儿家长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朱莉琪


【目录】

序言一项要在吃喝拉撒睡中完成的伟大任务
前言
*章PREC究竟是什么?
第二章PREC理念的两大原则:尊重 参与
 1尊重(Respect)
 事先告知,尊重婴幼儿的*步
 等待回应,不要扼杀婴幼儿的主动性
 不能哭的孩子,也很难笑得大声
 2参与(Participation)
 了解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尽力提供参与机会
 我们必须“慢下来”
 互惠互利的原则
第三章给婴幼儿一个本真的成长环境
 1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家里
 2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喜欢玩什么
 3早期音乐启蒙——多元音乐元素的“交响”
 4多子女家庭——难得的本真成长环境
 5从“手”传递出来的情感关系
第四章PREC看护理念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1用跳“慢三”的状态,协助婴幼儿养成规律生活
 建立规则,让婴幼儿更有安全感
 学会放松,从婴儿期的睡眠开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选择地干预
 哭闹是婴幼儿的交流方式
 2有品质的看护,与婴幼儿共同成长
 心无“杂念”,才能保证“有品质的看护”
 “看好”你的孩子——如何观察婴幼儿
 “辣妈”,“辣”在激情澎湃的思想“热度”
 3“养”中“育”,每一秒都是成长课堂
 ——育养中的经典案例分享
第五章婴幼儿发展如是观
 1三翻六坐八爬这样看
 ——论婴幼儿的体能发展
 2说多说少“看着办”
 ——论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
 3“我需要先整理好自己,再去见朋友”
 ——论婴幼儿的社交发展
第六章家长*关心的话题集锦
 人生的*课:学会如何如厕
 逆境商,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当孩子说NO!NO!NO!
 孩子不喜欢“无名英雄”
 孩子不需要你的“夸赞”
 如何为孩子选择成长教育机构
 2岁以后怎么办?
结束语
附录家长参加PREC课程的心得体会
后记


【前言】

序言:
  一项要在吃喝拉撒睡中完成的伟大任务
  随着宝宝的*声啼哭,初为人母人父的我们,都会满怀无尽惊喜,迎接这个被我们带到世上来的小生命。我们关注这个小人儿的一举一动,看他(她)是不是吃饱喝足,有没有尿尿或拉,是眨眼了还是咧嘴笑了……宝宝一哭,更是牵动我们全身的神经,马上担心是没吃够还是没睡好?冷了热了?哪里又不舒服了?……我们甚至会仔细观察宝宝的气味、颜色和质地,以期从中确认宝宝身体是否安然无恙。
  初生的宝宝除了哭闹外,几乎不会任何其他表达。我们全身心地爱着这个宝贝儿,同时也被小家伙弄得精疲力竭,24小时准备着应付“突发事件”——莫名的哭闹、咳嗽、流鼻涕、饿了、拉了,等等。身为父母,我们全力以赴,毫无怨言,并且以为自己该是已经尽职尽责了。
  但如果此时有人告诉你,你的育儿体验完全可以不必如此辛苦劳累,你的付出很多时候其实是南辕北辙,你会吃惊吗?如果还告诉你,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对孩子未来人格的培养也要提上日程,万万不可错过孩子人生中*步的培养契机,你会不会一脸困惑?
  相信多数父母都会对此感到茫然。是啊,0-2岁的婴幼儿,每天的生活简单说来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吗,培养从何谈起?教育如何可为?再有,身为父母,小婴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悉心照料,摆脱日常的辛苦劳累又怎么可能?
  而这正是《教育,从*声啼哭开始》将给出的答案。本书作者郭曼妮运用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理论成果,深入探讨0-2岁婴幼儿的科学育养方法,总结出一套以PREC命名的看护理念和方法,即以“尊重(R)”与“参与(P)”为基本原则,以创设适宜的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E)为前提,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养育看护0-2岁婴幼儿的方法与技巧(C)。
  PREC的育养法则告诉我们,看护品质直接影响着婴幼儿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尊重和参与式的看护体验,培养出来的是积极独立的婴幼儿,反之则是依赖性强的婴幼儿。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吃喝拉撒睡,既是养育孩子不可回避的环节,也是婴幼儿学习成长不可或缺的过程。我们需要把0-2岁的婴幼儿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愿的主体看待和尊重,在每一个生活细节展开亲子交流互动。婴幼儿的学习正是通过互动中的重复体验过程,形成对大脑、心理的深入刺激,使其不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并为日后成为快乐自信、自强自尊的孩子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实生活中,多数父母都以自己的意愿为主,缺乏对婴幼儿的尊重,更缺乏让孩子主动参与的意识。比如,每天都会经历数次的给孩子换尿片的过程,父母或看护人悉心及时和手法娴熟,常常会得到人们的赞赏,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往往会忽略此过程中孩子的感受。书中有一个例子,描写当姥姥发现孩子尿湿了,赶紧把孩子拎去换尿片,书中分析这对孩子来说却无异于一次突然降临的恐怖行为,长期如此,便可能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按照PREC的育养原则,给孩子换尿片需要事先告知小婴儿,让他对换尿片这件事有一个心理预期。而在整个换尿片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熟悉每个步骤,并在动作上有所配合和参与。这种充满了温情的互动过程,会让孩子与外界建立起联结和信任。
  运用PREC的育养法则,可以改变以成人意愿为主导的看护模式,改变婴幼儿的“被动”生活体验。成人慢下来,体会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到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换尿片、吃饭穿衣、玩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我们教育的契机。正是通过无数次的反复交流和互动,我们不仅可以为婴幼儿未来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日常育儿也会成为父母们的课堂,在每一次的互动与引导中,父母的观察力、共情能力、沟通能力等,也将取得进步,收获更高效轻松、充满喜悦的育养体验。哈,那真是一个美妙的过程!
  当然,早期婴幼儿的看护培养,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实操步骤和细节。看护人的表情、手的动作、说话的语态语速、是否等待婴幼儿的回应,等等,都会给婴幼儿带来截然不同的感知体验。看护和培养质量的高下,*终体现在如何对待婴幼儿的细节中。0-2岁阶段的孩子是人生可塑性*强的时期,如果看护人有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孩子内在的本真生命便更容易得到充分的滋养和展开,未来良好人格的雏形也有了更坚实的基础,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可谓事半功倍。反之,则是另一幅景象,比如书中谈到的:孩子不愿意走路,就想让人抱;吃饭时要求看手机或视频;入睡困难,生活缺乏规律;所有事情都希望有人代办;喜欢黏在亲密的人周围,拒绝参加群体活动;等等。要知道,这些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在育养过程中方法失当造成的结果。
  孩子呱呱坠地,从浑然无知到渐渐开悟,人生早期的摸索、感知、体验,皆由看护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和看护环境决定,虽说“父母的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父母在孩子0-2岁时犯下的错误,却可能导致孩子在人格上的不完整,需要孩子在长大以后长期努力方可弥补,某些伤害的后果甚至如基因一样潜伏在孩子的人格中,终身难以修正。我们常说“孩子未来的路都是他们自己去走”,但孩子成长的*步,全部掌握在父母手中,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人生的命运密码,从他们的*声啼哭开始,身为父母就开始为他们写就,这实在是一项隐藏在吃喝拉撒睡中的伟大任务!
  本书作者郭曼妮既有10余年的早教实践经验,又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几年间,她游学意大利、德国、瑞典、法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考察世界婴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及时将国际*的教研成果运用于她在国内的早教课程。本书凝聚着郭曼妮对儿童早期养育理论的探索,也是她实践过程的一次精彩总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形式上的一个创新,即通过扫描对应的二维码,读者可以在手机等移动终端直接观看案例视频,17段0-2岁孩子在PREC课堂上鲜活的视频资料,加之文字的深入解析,把孩子的行为特征、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看护人需要具备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异常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非常便于父母模仿学习。
  感谢郭曼妮倾注极大的心力和热情,为父母奉献出这本《教育,从*声啼哭开始》,相信本书将有助于父母完成谱写孩子美好命运密码这一伟大的任务。也祝愿郭曼妮一如既往眼界开阔,稳扎稳打,在中国0-2岁婴幼儿育养的领域有更多建树,帮助更多的孩子完成人生美妙的*步!
  ——青豆书坊总编辑苏元


【免费在线读】

  ●我们要把婴幼儿当成有完整人格的正常人去对待,把给他们读书变成跟随他们的兴趣一起读书;把给他们洗澡变成让他们尝试着拿起喷头自己参与,摸摸水温感受热、冷这些抽象概念;哺乳的时候给他们机会去寻找乳头,而这本来就是婴幼儿天生具有的觅乳反射能力;将换完的尿片给他们看看,让他们更有成就感,理解更换尿片的原因并予以配合,等等——总之,尊重婴幼儿的参与权,把“养”和“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着实是件一举多得的“美事”,而且是*直接、*简单、*效的课程!
  ●一个有着真情实感的人,活在一个不被告知的环境中,会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他(她)的世界是完全不可控、随时会被颠覆的。特别是婴幼儿,他们需要了解周围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们能参与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这样才能有相应的心理预期,从而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结,*终培养起安全感。
  ●尊重孩子,就应该赋予他们体验真实生活的权利,让他们参与到真实生活的细节和情感中来。既然能开怀大笑,同样也有权利去尝试“眼泪”。像成人一样,他们需要多长时间去释怀,就会多珍惜欢乐的来之不易。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去体会争夺、矛盾,体会拥有、失去。其中有欢笑,有哭泣;有强势,有回避;有努力,有舍弃;有得意,有失望……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而太多的婴幼儿却被“剥夺”了生活在这种“本真”环境中的权利。这些不被“尊重”的体验,将会给他们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了解这个世界,更谈不上如何去应对这个世界!


【书摘与插画】

第二章 PREC理念的两大原则:尊重 参与

1.尊重(Respect)

很多人问我,尊重婴幼儿具体应该如何操作?怎样才能算得上是尊重婴幼儿?

的确,这是一个听上去有点复杂的话题,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尊重的理解不同,对尊重程度也有着差异化的感受。但是,我们也会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大家不妨换个角度,从共同的“不被尊重”的体验来思考这个问题。

比如:

你在跟对方说话,对方却一直盯着手机不看你;

*次跟某位异性见面,对方却强行跟你亲近拥抱;

原定晚上6点共进晚餐,都10点了对方还没来,也没有打电话告知爽约缘由;

当你跟对方哭诉自己的痛楚时,对方不予理会,也不给你表述自己想法的机会;

……

如果每天的生活都以上述方式运转,相信你很难有美好的人生体验,也很难喜欢上对方。不仅如此,你也很难建立起“安全感”。

可是,这却正是多数婴幼儿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看护人大多对此习以为常,而婴幼儿也只能被动接纳,直至他们长大后有能力去“反抗”,*终演变成叛逆。

回想一下,你是否对下面的情形感到熟悉?

孩子兴高采烈地把皮球推向你,期待你推回来互动,你却在聊微信。不管你如何声明爱自己的孩子,你的实际行为都在告诉对方:手机比他(她)更重要。也许有一天,他(她)也会玩着电脑游戏不理你;

他(她)正专心致志地捏着橡皮泥,同事带着小朋友来家里拜访,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他(她)被迫和不熟悉的人亲吻拥抱。这时,你忽视了孩子自己的社交原则、他(她)对“亲密”“信任”的界定。孩子会感到,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见人随便就可以拥抱,即使自己不愿意抱也必须抱;

你答应孩子晚上出去半小时就回来,结果他(她)一直在等你,直到困得上床睡着了你才回来,之后他(她)将很难再信任你;而出于内心愧疚,你很可能在其他时候例如物质满足、制定规则时妥协,并*终造成他(她)的任性;

当孩子哭着告诉你心爱的小汽车弄丢了时,你轻率地回答“没关系”——他(她)的感受被你轻易否定。他(她)*在乎的你却不在乎,有一天你在乎的,也许他(她)也会刻意去忽视并回应说“没关系”。

认真思考之后,我们会不寒而栗:原来我们就是以这样不公平的方式对待我们*爱的人的。

有一句非常通俗却是至理名言的话,那就是:如果你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得首先学会尊重别人。相信大部分成人都能在社交中做到这点,而我希望的是,把这个法则也运用到对婴幼儿的看护中。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尊重你,就请你从他(她)出生的*天起学会去尊重他(她)。

因此,我们不妨参考与同事、朋友、家人和谐流畅的交往模式,来思考如何具体做到尊重你的小人儿。

那么,对婴幼儿的尊重如何具体实施呢?

事先告知,尊重婴幼儿的*步

在阐述这个观点之前,我想跟大家先分享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对比案例。

案例1 婷婷突然旋转的世界

婷婷正处于站立行走的敏感期,她独自站在休息区的认知墙前,来来回回专注地拨弄着墙面上的串珠,时而流露出欣喜的表情。外婆就“守卫”在她的身后,双手一直挨着她的后背,时刻准备着一旦婷婷站不稳或者站累了,能扶她一把。不一会儿,外婆很自然地把手摸向婷婷的尿片部位,自言自语道:“尿了!”然后“不假思索”而“娴熟”地从后面抱起婷婷,转身走向母婴间。

婷婷的世界突然旋转起来,她“飞”了起来。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她不情愿地“飞”进了母婴室。她奋力摆动双腿哭闹着,倔强地反抗着……

10秒钟的时间,她被外婆“成功”地按在尿布台上,然后才听到外婆解释道:“我们要换尿包了,换完了再玩,你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好吧?!”婷婷好几次挣扎着想起来,外婆微笑着哄着否定了她:“你不要动啊,我给你换‘包包’,换好你就舒服了。”“乖,不哭不哭,哭就不是好宝宝了。”

就这样,万般无奈下,婷婷被不情愿地脱掉了裤子。外婆手忙脚乱地“操作”着(我猜她也希望快点完成,一个人带孩子她显得有些忙乱),匆匆换上了新尿片。外婆喘了口气,抱起了婷婷,习惯性地轻拍了一下她的屁股说:“完事儿啦,你去玩吧。”

婷婷终于解脱,可以去玩她喜欢的玩具了,她却不动了。她依偎着外婆,举起一双小手,示意外婆“抱抱我”。外婆回应道:“你不是喜欢自己走吗?”婷婷依然举着双臂,紧紧地抓着看护人的胳膊要求抱起来,外婆很无奈,*后只好选择把婷婷抱起来。

案例2 备受尊重的小泰迪

吃完晚饭后我下楼去遛弯,走到绿植广场中央时,听到一位女士温柔地对着中心花坛说话:“妞妞,你玩够了吗?我们要回家喽!妈妈饿了,要回家吃饭了!”我很好奇,这位妈妈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独自钻进50厘米高的灌木丛玩呢?

顺着灌木丛望去,只见远处有只小泰迪犬正欢快地用爪子拨弄着花草,玩得正酣——原来它就是这位女主人的“孩子”。

女主人悠闲地等待着,微笑着看着小狗。过了两分钟,她走向小狗,轻轻地抚摸它的毛发,温柔地说道:“你这么想玩儿啊,可是我们要回家了……我再等你一会儿吧。”就这样,她又等了一会儿,小狗也绕着花园快乐地小跑起来,但*终摇着小尾巴,顺从地跟着主人回家了。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两个案例有什么感受。

一个是“不告知”对方、我行我素的处理方式,一个是明知对方不具备语言能力,还要坚持与它进行交流。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宠物当孩子来养,也会用把孩子当“宠物”养来形容对孩子的宠爱,上面的对比案例,却生动地展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有时我们孩子的生活体验,还不如一只小泰迪犬。小泰迪犬在回家之前会被主人询问,得到主人*充分的尊重,而在案例1中,外婆表达爱和付出爱的方式,却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一个有着真情实感的人,活在一个不被告知的环境中,会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他(她)的世界是完全不可控、随时会被颠覆的。特别是婴幼儿,他们需要了解周围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们能参与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这样才能有相应的心理预期,从而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结,*终培养起安全感。

刚刚出生的婴儿,在生活上是非常被动的。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衣着、住所、看护人,但是看护人却可以做到尽可能地告知,向婴儿提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是湿纸巾,我用它来给你擦手。”“我要把你抱起来,我们出去晒晒太阳。”“你需要再吃一块西瓜吗?”“今天我带你去公园,我们10分钟后出发。”这些不费力却贴心的交流,会大大改善看护人和婴儿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也许有人怀疑,小小的婴儿能听懂这么复杂的话吗?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不跟他们讲,他们会永远也听不懂;相反,如果你每次行动之前都提前告诉他们,会极大地帮助他们理解周围的世界。婴幼儿的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习得的。

当然,一开始,新生儿可能仅仅把你的提前告知当作纯粹的声音信息来处理,但这也已经足够给他们传递一个信息——有事情要发生,而且是跟他们有关的事,接下来他们就会密切关注你和将要发生的情况。对于新生儿,这是建立安全感的一个关键。渐渐地,重复的交流加上日常行为的示范,他们会记住这些声音,并慢慢地在大脑中把不同的声音与事物甚至动作连在一起。

看护过程中的语言,都伴随着相应的事物和动作。这种语言方式能够给婴幼儿留下*直观的印象,有效地帮助婴幼儿理解词语的含义。比如说,你抽出一张干净的尿片,一边展示给孩子看,一边告诉他(她):我们要换“niaopian”了。久而久之,他(她)就会习得“niaopian”这个发音跟尿片之间的指代关系。

语言就像滚雪球的游戏,*初手心里的小雪球,会随着滚动不断变大,进而把更多的雪滚到一起。当孩子懂得越来越多,你们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有效。

所以,如果你尊重婴幼儿的感受,就请你在抱起他们之前,提前告诉他们你要做什么;在你把他们放下来之前,同样也事先告知。这个小小的动作,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它是尊重婴幼儿的*步,和谐的亲子关系将由此建立。

从长远来看,我们这样“繁琐”的做法,也是把婴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是在改变他们的“被动”生活。这为他们日后成长为一个自信、积极的人,早早地埋下了一颗种子。

等待回应,不要扼杀婴幼儿的主动性

以尊重为原则与婴幼儿沟通相处,作为看护人,除了提前告知外,我们还需要学会等待回应。通过我们看护人的耐心等待,给予婴幼儿充足的时间去理解、揣摩和做出选择。

许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竭尽全力为孩子着想,可孩子却并不领情。当然,低龄阶段的反抗方式,还只是表现为拒绝配合和哭闹。问题就出在大人没有“慢下来”去等待孩子的反应上。

相对于成年人,婴幼儿的反应比较缓慢,他们需要充分的时间去理解你说的话,从而对即将发生的事形成一定的心理预期。但很多婴幼儿却并没有得到允许他们慢慢做出反应的时间,他们的反应被视作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的。这种不被尊重的体验导致的结果,就是婴幼儿对看护人的抗拒。

对照成年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我们就能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家人之间的沟通,一来一往的互动是*基础的交流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有时候倾听比表达更为重要。因为倾听是暂时地将自己放在次主体的位置上,给予对方充分的表达权。比如在公司,你提出自己的工作议案,需要等待同事们的讨论回复,而不是自己贸然行动;和朋友相约出游,你需要倾听对方的建议,而不是单方面制订约会计划;和家人,我们就更需要有商有量,规划经营共同的生活,而不是一意孤行。

对于婴幼儿而言,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我们需要等待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甚至需要去引导他们主动表达。自然,这也要求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

2岁以下的婴幼儿,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想法,只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性不足,很容易被大人忽视。他们的表达可能是单字短语,咿咿呀呀,也有可能是丰富的肢体语言。我们只有“慢下来”等待,细心解读他们的回应,才能更清晰地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这一点格外重要!

一次,我在早教中心无意中遇到一对母子,孩子大概18个月,妈妈对他说:“儿子,快走,Andrew老师来了,我们要上课咯,赶快进教室!”但不知道为什么,小男孩就是不愿进去。于是,妈妈便直接把他抱到教室里,放到了Andrew老师面前。

“你在家不是天天吵着要见Andrew吗?他就在这里,Andrew老师好,你抱抱老师吧。”妈妈一连串地说道。小男生有些迟疑,一直想往外走,趁着妈妈不备,机灵的小家伙冲到了教室外的大门旁,用力地按着放在那儿的免洗洗手液。

直到这时,妈妈才意识到,原来刚才孩子想洗手——这是老师每次都强调的,先洗手再进教室上课。孩子记住了并坚持遵守,妈妈反而忘了。小男孩洗完手后,满意地走回了教室。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多等待一会儿孩子的反应,不要扼杀孩子的主动性。

如果我们能付出多一点耐心,尊重他们的意愿,就会发现这种交流方式虽然有点“慢”,但其实是在鼓励孩子建构他们的自我人格。

不能哭的孩子,也很难笑得大声

我想特别地谈一谈对婴幼儿哭泣的尊重。

所谓尊重婴幼儿的哭泣,主要指的是我们要正视并接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保留他们对真实情感的体验,协助他们更好地学会认知自己的情绪,并习得自我修复的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育儿专家劳拉·马卡姆博士在她的著作《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中所说:“孩子也需要体会自身情感,然后才能排解,让它们消失。”

因此,就像我们不会禁止婴幼儿快乐开心地笑一样,我们也需要适当地保留婴幼儿哭泣的权利,而不是忙于禁止和扼杀。

通常情况下,下面几类情况看护人会阻止婴幼儿哭泣。

*种,根本不给婴幼儿哭泣的可能性。也就是在生活中不让婴幼儿有任何受挫的可能,不会让他们饿一分钟,也不容许他们跌倒,生怕其他小朋友“抢”他们的东西,总之极度“操心”地呵护着孩子。

第二种,口头禅是“别哭”或“不哭”,习惯用这两个词制止婴幼儿的情感表达,认为哭是一件坏事,哭就不好。事实上,当孩子失落或者受伤的时候,他们拥有表达和宣泄情感的权利,哭泣能帮助他们更快地修复自己的情绪。

第三种,当婴幼儿哭闹时,总是用其他事物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认为这是一种既轻松又好用的方法,其实是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第四种,直接用成人的价值观去判定婴幼儿是否应该哭,尤其是男性家长,喜欢用“你是男子汉”来要求一个对性别还没有概念的婴幼儿。“别哭,没关系”“别哭,你很坚强”是他们的口头禅。这固然是一种好的意愿,希望孩子成为坚强的人,但是未必会达到效果。

下面是一则比较典型的案例。

案例3 从没有摔倒过的孩子

有一次,在早教中心,一个正在学步的孩子由看护人牵着小手过一座小木桥。一不留神,孩子的脚踩空摔了下来,哇哇大哭起来。看护者立刻脸色苍白,她一把抱起孩子,快速地坐到了角落。我猜测她应该不是孩子的妈妈,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