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当我**次读完初稿的时候,说心里话,我并不是非常的震惊。虽然日军在远东的罪行骇人听闻,令人发指,但相对于日军在中国作的罄竹难书的恶来说,不足以让我大惊小怪。但是,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我依然对作者们和他们的作品刮目相看。
一、作为学者,他们的观点是客观的,虽然情绪上有时候不免义愤填膺,但是在作出评价的时候,依然会尽可能还原事情的真相。重要的是,他们敢说。
二、他们引用的资料和数据是真实的,是一手的,甚至为访问当事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跑了很多地方,都有可靠的来源。
三、作者关心的重点不是战争对一个国家的伤害,也不是关注战争破坏了多少钱财,而是把重点放在战争中主题——每一个军人本身。对军人个体的伤害,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家庭的影响,后遗症等,这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四、他们很注重对绝境下真实人性的分析。比如作者写有的年轻的战俘做梦中会哭着喊妈妈;饿极了时候,切开同伴的喉咙,靠喝同伴的血维持生命;战俘船沉没,盟军的潜艇救援时因承载的人数有限,只能把部分同伴留在茫茫大海,这是怎样的绝望和撕心裂肺?还有,今天,日本是美国的盟友,当美国人读到日军残酷对待美国战俘的这些往事的时候,会作何感想?有些人可以口述、写作自己的战争经历,另一些人却守口如瓶,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近数十年里,那些曾经的战俘为什么又终于敞开心扉? 这些问题,我们中国的学者都很少涉及。我们更对的是写日军的残暴,写我们对日军的恨,写我们抗日的英勇,对深层次的分析很少见。我觉得这是大家应该读读这套书的原因之一。
这套书值得关注的地方还有:我们在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日军怎样对待同为黄皮肤的中国人,还要看看战争中他们如何对待美国人、英国人。日本在世人的印象中是懂礼貌、守纪律、勤奋、干净,小小国家有那么多世界**公司,怎么*后成了法西斯?即使日本是“恶人”,我们能不能把他们教化成“好人”?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在这方面,作者是做了有益的分析的。
*后,也是我重点想说的,西方战俘体现了很多优点,在**困难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对自己的人格和身份的肯定、认同,以及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当今,美国和日本成了朋友,而日本与我们的关系却还是有很大的隔阂,这是为什么?德国人对自己历史进行了诚挚的道歉和反悔,而日本人为什么说不?为什么敢说不?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在这几本书中,希望读者能得到一点点的启示。
【内容简介】
《不义之财》一书主要研究日军在本土、朝鲜、中国东北、台湾等地大量使用白人战俘和平民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争罪行。大约25000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战俘被迫在日本的私人工业企业中从事苦役,他们被迫与自己的祖国与袍泽为敌,以他们的劳力维持日本战争机器的运转。战俘营中充斥着殴打、疾病、饥饿以及营养不良,成千上万人在这样惨无人道的虐待之下死去。日本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日内瓦公约》,他们为此负有不可推卸也不容抹杀的战争罪责。
作者大量查阅了美国和日本档案,采访了众多美国战俘老兵,写成了这部不朽的力作。本书不仅对日本使用白人战俘的规模和死亡率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精确到具体的日本公司。她用专章分别对三井、三菱等日本财阀进行揭露。很多内容在过去是被美国政府严禁封锁的。
凯利?E.克拉格通过查阅美国国家档案馆以及 “失落的营”成员的口述,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
作者着重研究了来自得克萨斯第131野战炮兵团第2营的战士们在成为日军战俘后的悲惨遭遇。这个群体从参军、作战、被俘、经地狱航船到樟宜战俘营、被迫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直到*终获得解放,无一不得到充分的描述。来自得克萨斯的这些战俘们,要与饥饿、疾病作斗争,要与日本看守加诸在他们身上的不平等作斗争,要与日本看守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作斗争,要与日本看守随时随地的残酷虐待和肆意杀戮作斗争。他们有一部分长眠在战俘营中以及缅泰死亡铁路的工地上,但他们以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相互照顾、永不放弃的精神与行动,创造了84%的存活率。他们——无论是死难者还是幸存者,都是当之无愧的勇士。
新加坡樟宜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的战俘营。它是作为日军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的中转基地的身份而存在的,关押在这里的战俘被陆续地送去修建缅泰死亡铁路,这里成了他们的中转站。
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收藏于英国伦敦的公共资料办公室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大量政府档案,还包括大量战俘撰写的档案资料、回忆录和日记,记录了各国战俘是如何密切团结、有组织地与日本看守抗争的。**冷漠与残酷的日本看守,食品与药品的短缺,经常性的打骂与人格侮辱……这个战俘营的苦难兄弟们跨越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始终以一种团结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残酷的日本看守斗智斗勇,争取更为人道的待遇,并取得了成效。妥协与抗争、智慧与勇气、希望与死亡,在这里可以看到战俘们在时刻受到生存威胁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樟宜精神”。
《地狱航船》是**部专门描写地狱船上战俘生活的书籍。主要研究日本大量通过货船、商船和军舰转运战俘和平民劳工到日本本土、朝鲜和中国东北、台湾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争暴行,其聚焦的焦点在于转运途中。由于运输条件非常恶劣,战俘们将这些船只称之为“地狱航船”,或者“死亡航船”。
这本《地狱航船》深度揭露了日本的战争罪行,详细描写了日军违背国际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残酷地虐俘、杀俘的种种细节,还写了生存绝境对人性的考验——既有同伴间互相帮助,也有相互间的自相残杀,正因如此,地狱航船愈发充满了罪恶。
关于地狱船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则与潜艇密切相关。数以千计在陆地战俘营幸存的战俘,在日本船上遭到了盟军潜艇的鱼雷攻击而命丧大海。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在盟军情报部门的指引下,很多“友军炮火”多次故意袭击这些船只。因为盟军破译了日军密码,盟军很可能了解船只运载的货物、目的地、每天的位置,这让截击变得更加容易。日本船并不清楚盟军对自己的行踪已了如指掌,也不知道盟军利用潜艇发动攻击。在海上死亡的约 21000名战俘里,其中 19000名死在了盟军潜艇或者飞机的“友军炮火”之下。
【目录】
中文版序/1
英文版序/1
致谢/1
说明/1

**章 “一场种族战争,一场肮脏的战争”/1
第二章 “我们不承认红十字会” /17
第三章 “热切盼望使用白人战俘” /35
第四章 地狱航程/53
第五章 “我们将把你们送到大牟田”/71
第六章 三井公司:不为人知的恐惧,不为人知的财富/89
第七章 在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日日危险/105
第八章 日本钢管株式会社(NKK):艰难困苦无处不在/115
第九章 三菱:剥削战俘劳工造就的商业帝国/133
第十章 川崎重工:从奴隶劳工使用者到地铁线路建造者/157
第十一章 有水分的“援助”/163
第十二章 “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183
第十三章 东京审判:不吠之犬/203
第十四章 人生价值有几何?/217
结论 平衡账目/227
附录一 1942—1945年间曾使用过美军战俘的日本公司/234
附录二 1942—1945年间曾运输过战俘的日方商船/237
附录三 日本政府公布的1942—1945年间运送战俘成功的船只/244
附录四 日本政府公布的1942—1945年间运送战俘失败的船只/247
附录五 正文中提到的相关档案材料/249

注释/271
参考文献/284
译后记/287

中文版序 1

英文版序 1

**章 成为战士 1
第二章 横跨太平洋 19
第三章 爪哇岛保卫战及其惨败 31
第四章 成为战俘:学习阶段 43
第五章 “地狱船”和樟宜 67
第六章 深入雨林 83
第七章 “加速运动” 113
第八章 走出丛林,走向解放 139
第九章 阴晴圆缺 163

注释 178
参考文献 232
译后记 242
中文版序 1

英文版序 1

1942-1945年 樟宜战俘营岁月
关于樟宜战俘营的描述和观念 5
本书之目的 10
资料来源注释 13
樟宜战俘营简介 15

**章
投降与囚禁:1942年2月15日
新加坡的陷落 19
新加坡投降 22
囚禁生活的开始 35

第二章
战俘生活初适应:1942年3月至8月
从士兵到战俘 53
马来亚战役的余烬 54
对囚禁生活的初步适应 59
食物与疾病的困扰 63
念家之情 71
铁丝网内的樟宜:战俘营终成监狱状态 79
教育与娱乐 88
盟军高级军官离开樟宜 90
囚禁感想 91

第三章
史拉兰战俘营广场事件

第四章
樟宜:1942年9月——1943年9月(一)
“战俘劳工团”的离开 121
抵达樟宜 129
营内调动 136
樟宜的怪异之处 141

第五章
樟宜:1942年9月—1943年9月(二)
对未来的猜测 146
健康与饮食:缺乏与对策 152
接收邮件、与家庭联系 158
日军与战俘之间的相互影响 167

第六章
从缅泰铁路归来:1943年9月至1944年5月
机场建设 183
“内地”劳动队的归来 184
日本人行为的变化 196
斋藤少将的到来 200
移押至樟宜监狱 203

第七章
樟宜监狱:1944年5月——1945年9月
樟宜监狱 209
1944年圣诞节 227
1945:*后一年 229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238

第八章
结论:低头,但是没有卑躬屈膝

附录 1 263
附录2 264
附录3 265
附录4 266
附录5 267
注释 269
参考文献 308
译后记 319

中文版序 1

英文版序 1

致 谢 1

1942年:安置战俘
关 岛 3
威克岛 4
新加坡 8
爪哇海的战俘 9
日本的战略 17
北上缅甸、泰国 19
往来于新加坡 23
来自俾斯麦群岛的战俘 29
占领菲律宾 33
从菲律宾运送战俘 35
10月航行 45
1942年的*终航行季 81
1942年的战争局势 90

1943年:不安的停滞
红十字会建议书 94
救济和遣返 96
1943年的**次运输 99
海上屠杀 109
发往婆罗洲的战俘 111
发往摩鹿加群岛的战俘 114
离开新加坡 118
铁路工作 123
1943年末完成的泰缅铁路 125
原来的状况 126
长尾鳕号的磨难 136
暴 行 138
海牙、日内瓦、武士道 140
苏伊士丸事件 143
绝密介入 149
冲鹰号的沉没 151
1943年的趋势 159

1944年:迅速避开盟国
死亡之海 164
在印度洋的行动 168
修建另一条铁路 169
**批去日本的战俘 176
与潜艇的关系 187
夏季船只 190
第二批去日本的战俘 205
第三批去日本的战俘 213
救 援 224
*后去日本的第三批战俘 235
地狱月 239
10月份的船只 259
12月份的船只 274

1945年:地狱船的末日
从台湾到日本 280
地狱船的末日 283
战俘们的命运 290
还会有多少? 294

结 论
死亡率 300
战俘待遇 302
航行的持续时间 306
地狱船上的杀人犯 308
生还者 309
友善之火 312
地狱船/奴隶船 317
战争犯罪 321
地狱船的经历 326

附录:地狱航船和战俘伤亡情况329
注释 337
参考文献 359
译后记 375
【免费在线读】
**章
投降与囚禁:1942年2月15日
本章是关于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在新加坡投降后的经历。试图找到伴随这些人进入樟宜的主要关注事项,并探究这些关注事项如何促成了他们对囚禁的*初反应。显然,在这一过渡期中,马来半岛战役和新加坡投降的性质实际上不可避免地与这些新战俘对囚禁生活的反应态度密不可分。同样明显的是,这些战俘的行为与被彻底打败的士兵应有的行为大相径庭。在探究导致投降的事件过程中,紧张无力的领导和守卫者缺乏战斗精神等传统看法并不足以解释参与者自己如何看待投降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同样明显的是,这些关于投降的残存感觉相应地直接转化为他们作为刚刚被俘的战俘较为坚定而自信的行动。尽管这一部分可以用樟宜的特殊条件来解释,日本守卫或指导的缺位显然很重要,但在新加坡被俘的士兵在日记中称:“许多人感到,这次失败对于他们作为士兵的能力并不具有代表性。”许多人认为,突然投降剥夺了他们作为守卫者与日军决战从而*后证明自己的机会。鉴于英军、澳大利亚军队和印军投降前的多次军事逆转经历,这一说法也许看起来不可能,但在新加坡战俘中颇为流行。而且,暂且不论其真实性,这一说法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对囚禁的影响。本章首先探究投降的影响,然后继续检视战俘们对囚禁生活的*初调整。

二战期间**的谜团


艾伦?罗杰斯(Alan Rogers)是澳大利亚陆军上尉,在医疗队服役期间,他坚持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个人经历,也记录下他对当时形势和其他人员的感想。1943年5月29日,星期日,罗杰斯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对上个星期所做事情的感想:
星期三晚上,我们很幸运,得到了几张演出票,我们到帕拉丁(Palladium)剧院去看《我杀死了法官》,这出戏非常棒,演员表演相当出色。
我们从这几句简短的日记摘录中可以得出许多结论。首先,罗杰斯上尉或许是在悉尼或伦敦度假,他努力想忘掉战争,他的努力进展顺利,尽管只是暂时忘掉。
但是,这些假设都错了。罗杰斯上尉确实是远离战斗前线,远离战争,但是他同样也远离悉尼和伦敦,远离那些常规想法,虽然罗杰斯日记中详细记录的内容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些。过去,罗杰斯上尉一直跟随澳大利亚军队在马来亚丛林中作战。1942年1月至2月间,“固若金汤”的新加坡遭到日军围攻,罗杰斯也目睹了全过程。罗杰斯上尉与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和其他国家的数千名盟军将士一起亲历了新加坡投降,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称之为“英国历***沉痛的浩劫,规模**的投降”。
从许多方面来讲,新加坡投降只不过是另外一场厄运的开始。在接下来的三年半时间里,罗杰斯一直生活在日军战俘营中。罗杰斯上尉的日记并不是老生常谈式地讨论战时的回忆,而是记录战俘营里所发生的事件。这个战俘营被称为“亚洲*臭名昭著的战俘营”,也就是新加坡樟宜战俘营。
就樟宜战俘营而言,这些矛盾和反差非常常见。有人说樟宜战俘营的实际情况与许多常见看法不同,这个观点本身就非常有意思;有人说樟宜战俘营与日军其他战俘营相比非常独特,这个观点更加难以得到认同,因为五十多年来人们对日军战俘营已经形成了固定看法。同样重要的是,在战争期间,这些关于樟宜战俘营的概念和自相矛盾的表述也让人难以理解。事实上,罗杰斯和其他人在日记中记录下的这些矛盾和反差可能暗示着樟宜战俘营隐藏着一个惊天动地、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谜团。
人们对于日军战俘生活状况的看法简单明了,众所周知:在双方都不退缩的文化冲突中,盟军战士被俘,遭到日军管理者毒打、挨饿、强迫劳动致死。对于日军而言,投降是令人厌恶的,是无法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简单的看法不免有些夸大其词,而且确实也没有人站出来反驳:作为日军战俘,他们没有遭受到上述虐待。那些关于日军战俘生活的记录无一例外地只关注那些较大规模、众所周知的虐待事件。“巴丹死亡行军”就是一个例子。当然,修筑缅泰铁路*能证明日军的残暴,这条铁路常常被称为“死亡铁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修筑这条横穿泰国到缅甸北部的铁路被誉为土木工程奇迹。英国勘测人员认为修筑这条铁路根本不可能,但是,日军凭借其意志力、12000名盟军战俘的生命以及从当地征用的大批劳工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4这条铁路是个悲剧,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残暴的象征。缅泰铁路在战后回忆中占据了中心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56年上映的电影《桂河大桥》,这部电影是根据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le)的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并没有忠实于原著,确实,原著本身也没有声称书中的事件真实发生过(在原著中,这座桥并没有被炸毁;而在电影中,桂河大桥被炸毁了,故事也达到了高潮)。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也代表了缅泰铁路本身,代表了战俘与日军之间的交流方式。虽然这部电影为那些没有掌握**手资料的人描述了战俘的经历,但是它仍然没有完整呈现。没有战俘站出来说电影很真实,他们常常会说,修筑缅泰铁路的条件“根本没有那么好”。
就像罗杰斯的日记一样,有些资料宣称,除了残暴和苦难这些标准描述之外,日军战俘的生活还有另外一面,这些资料难以得到认同。
樟宜战俘营位于新加坡*东端,从地理位置上讲远离缅泰铁路,但是它却不可避免地与缅甸和泰国发生了联系。原因有两个。**,绝大部分从事修筑铁路的战俘都在樟宜战俘营生活过,要么在去修铁路之前,要么是在铁路竣工之后,对于许多战俘而言,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对于那些修筑铁路的战俘而言,樟宜战俘营是他们的出发点。第二,让人感觉意味深长且富有争议的是,樟宜战俘营的经历不可能不在修筑铁路过程中体现出来。在如何应对战俘生活方面,从樟宜战俘营出来的战俘的独特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就在新加坡投降后不久,数千名被迫放下武器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军人根本没有想到要去修铁路。战俘营未来的生活是个未知数,他们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在投降之前,盟军宣传时就关注过日军的“其他方面”,没有人知道,作为“东方人”的俘虏,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事实上,未来非常黯淡。被日军俘获的盟军军人的死亡率说明了命运的悲惨:日军关押的澳大利亚战俘有36%死在战俘营里;沦为日军战俘的英国和美国军人的死亡率分别是26%和33%。相比之下,沦为德军战俘的澳大利亚军人的死亡率仅有3%。
这些统计数字并不能说明一切,就樟宜战俘营而言,这些数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樟宜战俘营与众不同,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为日军管理的方式不同;其次,也是*重要的,战俘本身应对战俘生活挑战的方式不同。
本书尝试向读者讲述1942年至1945年间樟宜战俘营里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重要的是,本书希望把在此期间樟宜战俘营里发生的事件拼接起来,让人们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本书还探讨了战俘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比上述两个问题更重要的当然是“为什么”:是什么驱使并迫使他们那么做?在战俘营背景下,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似不言而喻。很显然,生存是主要目的,也是战俘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的问题。虽然对于樟宜战俘营而言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突如其来的投降

1942年2月15日,英国殖民地新加坡落入日本之手。这一失败衍生的后果十分严重。日军的胜利预告了英国从远东的*终撤退,并对英国与其殖民地的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参与该战役的日本军官辻政信(Masanobu Tsuji)上校写道:
新加坡的沦陷确实是亚洲人民命运的转折点。
A. A. 莫里斯(A. A. Morris)回忆道:“大约1400小时后,我**次听说投降。当然,我当时并不相信,并认为那是敌人的诡计。”皇家诺福克(Norfolk)团5营的列兵C. 卡朋特(C. Carpenter)也对事件的转折感到困惑。他评论道:
从投降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后,我们惊愕地看着彼此,一分钟前我们还准备战斗到底,一分钟后我们却被告知停火并放下武器。
澳大利亚人阿尔夫?蒙特福特(Alf Montfort)军士的日记表达了相似的感受:
2月15日,周日。俯冲轰炸和炮击,有谣传说正在讨论和平条款。据说下午4点签署和平条款,我们并不相信这些谣言。但到7:30这看起来是真的了,晚上8:20,我们无条件投降了,所有战火都停止了。
参谋军士E. W. 巴瑞(E.W.Burrey)也回忆了2月15日这个周日的重要:
这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天。从拂晓,俯冲轰炸、机关枪扫射和炮轰,直到大约下午5点,几乎停火……我们猜想战斗快结束了。当晚上8:30听到我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时,我并不吃惊,尽管有点受打击。简直无法描述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感受。我只记得把一瓶上好的威士忌一饮而尽……

新加坡被俘的盟军士兵投降后,他们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然而,对军士霍奇森(Hodgson)来说,敌对状态的停止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我)正在奢侈的环境中写这些……雪茄和啤酒,隔壁放着无线电。我们一听说一切都结束了,(我们)让自己在空房子中舒服下来……睡了大约两周来**夜好觉。

这种解脱感显然很普遍。通信兵赛利尔?库姆斯(Cyril Coombs)说:“(战斗)尽管只进行了一周,能再无干扰地舒服睡一觉真是太好了。”准下士约翰?柯尔施(John Korsch)写道:
2月15日夜,当战场上一片寂静,有两个人对我说:“感谢老天,一切都结束了。”
肖恩(Shean)少校坦率地写道:
这是一个可爱的夜晚……我坐在莱福士(Raffles)学院前,想想这一切是多么奇怪。


日本人也不知所措

起初*为担心的是初次见到日本人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对长期囚禁的预期。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是一个想象中的想法,主要是基于宣传图片和在战斗中遭遇日军留下的可怕经历的扭曲结合。然而现在,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要与日本人见面,不是士兵对士兵,而是胜利者和失败者。这种不平等的关系给战俘们带来的刺激在当时看来非常突出,特别是在马来和新加坡的大部分战斗所进行的种族战争的背景下。炮兵下士佩里在日记中提及他对未来的恐惧时说:“如果日本人像人们所说的一半那样阴险,就足以令我们毛骨悚然。”
对于等待日军到来的大部分人来说,此类传闻是他们所掌握的全部信息,他们只能通过这些传闻来推断他们可能受到的待遇。英国人很了解日本人在马来的暴行。1月22日日军在巴力士隆(Parit Sulong)对印度和澳大利亚伤员的大屠杀,以及就在他们投降前几天日军在新加坡亚历山大(Alexandra)医院杀害病人和参谋人员的情况,都是众所周知的。想着这些,预测的氛围十分浓厚。结果没有预测的那般恐怖,几乎没有人直接遭遇过日军,大部分是成为战俘一些时日后才**次见到了日军。上尉H. F. G. 马利特(H. F. G. Malet)与日本人交往的经历很有教育意义,尤其是在日本人为庆祝胜利而组织了胜利大游行后他所写的那些笔记:
我们的敬礼总能得到一丝不苟的回敬,而且看起来并没有对敌人的“幸灾乐祸”,尽管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作战的成功感到自豪(和一点吃惊)!另一方面,我们却丝毫不感到奇怪,我们知道自己在空中和海上防御方面的能力!
不同的英国人对遇到的**个日本兵留下了不同的印象。联邦马来国志愿军(FMSVF)军士长罗姆尼(P.H.Romney)对他与日军的初次接触印象不深。他认为他们“不是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但他们确实给人留下了强健的印象”。A. A. 莫里斯对他接触的**批日军提供了更为生动的描述,他说:“他们太脏了!他们喉咙里发出不雅的声音,看起来十分邪恶,这是我**次见到日本人。”? 他在日记中写道:

他们大约都是5英尺高,没有特例。我只见过两个像我一样高的,而且他俩都是日本军官。他们大部分外表野蛮。他们脑袋的形状与大猩猩相仿。他们穿着没有领子、打满补丁的卡其色衬衫。卡其色短裤盖住了膝盖,塞在布绑腿里。他们的布绑腿很长,他们的靴子和我们的相似,只不过是用黑布做的,只有鞋底是橡胶的,没有鞋跟。他们中有些人现在穿着我们的……装备,哨兵使用着我们的步枪……他们戴着软布帽……他们的头发都剃光了……他们的声音是喉音而且他们有些人讲话听起来像是动物的叫声。79
很奇怪,莫里斯的这些描述符和了投降前英国宣传的当时的日军图片。对于初次见到日本人,炮兵下士佩里说他们是:
丑陋、外表肮脏的讨厌家伙,使用的是我所见到过的看起来*粗糙的装备,但他们还是把这些破玩意带到了这里……
威尔金森(Wilkinson)上尉也评论称:
他们……都始终极有礼貌并且经常给我们香烟。?
军士罗克斯博格在新加坡植物园附近扎营时做出了这样的评论:
我遇到了一对战友,自称曾是战俘,但已被释放。他们说他们被日本人得体地对待,与他们吃同样的食物,并且得到了**的医疗。我们迄今所见到的日本人对我们都相当得体。
阿历克?霍奇森认为:“这些日本人并未像我预想的那样矮小,平均约有5英尺3英寸并且肌肉发达,相当强壮。”
阿尔夫?蒙特福特在投降后立即写道:
我们过去没见过太多日本人,现在一个接一个……他们对我们还好。一名军士问我年龄、是否已婚,并说他为我们感到遗憾。能逃离狂轰滥炸当然是个解脱……但在此刻,我们没有一个十分光明的未来,因为我们是战俘,也只能接受这样的对待。84
对于处理这么多战俘,日本人其实没有制订真正的计划,起初就如何对待他们显得不知所措。这些新加坡前守军被赶到一个地方,就是位于岛东端的城市——樟宜的原来的英军营地。该地距新加坡城15英里,对这么多人**的选择就是步行。上尉汉南(Hannam)写道:
日本人让我们步军14英里到樟宜,我们第二天早上到达那里。我们每10人分到一根黄瓜和一听上好的牛肉作为行军口粮。
尽管处于被征服的状态,行进队伍还是被迫尽可能有序前进,他们被命令“不得与政府人员或平民交谈,除非通过日军”,并且“部队指挥官会严密注意,保证这一命令传达到全体人员”。86盟军部队被迫以一队长长的绵延的队列行进,有些部队要好几个小时才能通知到。后来,阿历克?霍奇森记录道:
昨天不得不行进到樟宜,只能携带我们能够携带的物品,所以只带了食物……行军很可怕,但*终在午夜抵达了樟宜,睡在了水泥地上。?
尽管大部分人本来对于囚禁生活会怎样并不清楚,但很快就明了了。来到樟宜,他们才发现对战俘生活的许多*初预想都是错误的。在樟宜的一位匿名的澳大利亚军官的日记包含了他对囚禁生活和樟宜这个地方的*初印象:
我们的部队……主要任务是给整个战俘营提供医疗服务……因此,安排我们像一个完整的战地救护队那样工作,包括我们所有的运输和装置都像往常一样。
他继续写道:
伯特(Bert)和我在车里,我想,他的一句话一定代表了我们当时的心声。他说:“我真的从未想到我们*后会成为战俘,但如果我曾想到,我也想不到会是现在这样。如果有人曾告诉我,作为战俘,我们会驾着自己的车到自己的战俘营去,完全用我们自己的装备,以及我们所有的物资,甚至没有一个日本看守陪同,我们会笑死。”
【前言】
丛书总序一
从全球视角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的典范之作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反省和道歉,尤其是近30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甚嚣尘上,右翼政客屡屡在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问题和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挑起事端。当前,安倍政府正在一步一步地动摇日本“和平宪法”的根基,重新武装日本,走军国主义的老路。只要右翼政客当政,他们修改“和平宪法”,让日本重新拥有战争权力是不可遏制的趋势。对此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史学界深入研究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战争罪行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史学界推出了许多纪念抗战的著作。然而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中国以外地区制造的战争暴行却研究不够。
2015年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同志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手资料。”
*同志的讲话为中国抗战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指出在加大力度整理我国抗战史料的同时,要加强面向全球的抗战史料征集工作。二战期间,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广大占领区曾经制造了众多的战争暴行,并且对俘虏的美、英、荷、澳、新等西方国家的战俘和平民也犯下了严重罪行。对于这些战争暴行,中国史学界、东南亚史学界、国际史学界都应该加以关注。
我个人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可以说见证了新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前进的步伐。我深感国内对于抗战史学的研究还比较局限于中国视角,对日本侵华战争暴行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对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慰安妇、细菌战、毒气战等日本侵华罪行的研究都有了丰硕成果,然而对于中国以外地区的战争暴行,中国学界关注得不够。仅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明确提到的日军远东三大战争暴行——南京大屠杀、缅泰死亡铁路、巴丹死亡行军来说,其中后两者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相关的研究专著,发表的论文也非常少。除此以外,对于马尼拉大屠杀、新马华人检证大屠杀、山打根死亡行军等日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制造的战争暴行,国内更是鲜有学者关注。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理解重庆出版社出版《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这套丛书可以说是响应*书记的号召,从全球视角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的重要著作,而且它还是由季我努学社这一民间学术团体翻译出版的,是这一民间学术团体做出的有益贡献。
季我努学社在社长范国平先生的带领下,近几年一直从全球视角来加强抗战史料的整理工作,除了重庆出版社的《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之外,他们还整理翻译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抗战影像丛书》。这是精选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抗战照片,翻译出版的30卷大型画册,收录照片1万多张,绝大多数在中国尚未发表。三年来,季我努学社翻译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海外抗战史料已经超过了400万字。我一直鼓励国平等年轻朋友利用自身外语优势翻译整理出版国外抗战史料。季我努学社将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争暴行作为未来几年的主攻方向,对此我非常支持。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公司一直重视抗战史料的整理和出版,此次《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顺利出版,与他们的辛勤努力分不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也高度重视,该丛书已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此次出版的《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共四册,是季我努学社与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公司规划的《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的**阶段成果。重庆出版集团在整理日本战争罪行领域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他们要从全球视角来整理出版抗战史料和研究成果,从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视角来整理和研究日本战争罪行。目前本丛书第二阶段的工作已在规划,并开始付诸实施。作为丛书的总顾问,我与国平及重庆出版集团计划全面汇集国内知名学者关于日本战争暴行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且力图对日本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战争暴行和对平民的摧残的战争暴行史著进行翻译、整理和出版。
季我努学社还邀请了步平、汤重南、关捷、王斯德、王晓秋、荣维木、苏智良等二十多位著名学者撰写了分卷序言和推荐语等。我作为《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的总顾问,对于他们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批出版的四本书是研究日本战争暴行的代表性成果,都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其中,《太阳旗下的地狱》一书通过对参加修筑缅泰死亡铁路的美国战俘的档案和口述史料的研究,还原了美国陆军36师131野战炮兵团第2营和美国海军休斯顿号被俘官兵修建惨无人道的缅泰死亡铁路的全过程。日军动用了61000名盟军战俘及20万名东南亚国家的劳工修筑这一铁路。战俘和劳工的死亡率极高。战俘的死亡率在20%左右,劳工的死亡率更达50%,这是一条用白骨铺成的铁路,每公里死亡人数超过250人。
《樟宜战俘营》一书主要研究了樟宜战俘营在日军整个战俘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该战俘营充当了日军大规模战俘劳动力的中转站。虽然樟宜战俘营中的死亡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此地辗转到缅泰死亡铁路及日本工矿企业的战俘死亡人数非常惊人。樟宜战俘营的日军看守人员多次将战俘斩首,并且逼迫战俘签署不逃跑的协议。这本书除了叙述史实外,还对战俘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究。作者作为英国军事史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樟宜战俘营的战俘们虽然“倒下了,但是并没有屈服”。他们虽然向日军投降,但是一直在与日军抗争以维护国家的尊严。
《地狱航船》一书主要研究日本大量通过货船、商船和军舰转运战俘和平民劳工到日本本土、朝鲜和中国东北、台湾(朝鲜从1910年起,台湾地区从1895年起,直到1945年8月15日,一直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编者注)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争暴行,其聚焦的焦点在于转运途中。由于运输条件非常恶劣,战俘们将这些船只称为“地狱航船”,或者“死亡航船”。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海军史专家,他按照年份阐述了日本地狱航船转运战俘的规模和极高的死亡率,并对此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日军是随着战局的需要不断调整转运规模,但是恶劣的条件和极高的死亡率是从来都不变的。
《不义之财》一书主要研究日军在本土、朝鲜和中国东北、台湾等地大量使用白人战俘和平民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争罪行。作者是被誉为“当代约翰?托兰”的美国著名女记者格特兹?赫尔姆斯。赫尔姆斯女士大量查阅了美国和日本档案,采访了众多美国战俘老兵,写成了这部不朽的力作。本书不仅对日本使用白人战俘的规模和死亡率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精确到具体的日本公司。她用专章分别对三井、三菱等日本财阀进行揭露。她的结论是日本公司利用白人战俘和平民积累了大量“不义之财”。
以上四本书都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日军罪行证据链。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已经过去,然而从全球视角整理、研究日本战争罪行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关注日本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战争暴行,以及对战俘和平民的暴行,使日本侵略罪行史的研究更加深化。

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
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
张宪文
2015年9月11日



【媒体评论】
铁证如山,罪恶滔天。日本法西斯对美国战俘劳工的残酷非人虐待,与对待亚洲被侵略各国人民一样,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晓秋
历史被忘记了就不是历史了。历史如何不被忘记?这取决于如何记住、纪录历史。《不义之财》一书提供、引用了许多日军侵略世界研究中被忽略的、被遗忘的重要历史细节和资料。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庞中英

本书利用多方面文献,对日本在“二战”期间违反国际法,迫害英美等国战俘的罪行进行了深度发掘,有助于增进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和反思。相信其他读者也会有同感。有道是:日寇披猖,亚太遭殃;后世反省,前事莫忘。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玉

作者对日军强征白人战俘劳工的调查,打破了施害者对历史的主动掩盖与受害者对往事的被动沉默,同时开辟了讲述日军对西方受害者施暴的新工作面。向人类残害同类的黑暗历史角落,照进一股耀眼的阳光,必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免除受害者的二次凌辱,让和平的意义更为厚重。
——人民日报评论版主编曹鹏程

二战期间,在东南亚战场,日军罔顾国际法公约,将大批战俘作为免费劳动力残酷使用,美英荷等国战俘也概莫能外。《不义之财》一书翻译、整理和编辑了大量相关资料,对日军的这一暴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东南亚研究》杂志主编邓仕超
缅泰死亡铁路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是与南京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并列的日军远东三大战争暴行,国内尚无任何一本学术专著介绍这一惨绝人寰的日军暴行。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教学问题》主编王斯德

缅泰死亡铁路的修建过程,是日军在二次大战中犯下的所有重要罪行中*有计划的一项,也是*能反映战时日军暴虐性格的案例。回顾这一重大暴行,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军国主义的危害,也可以激发我们阻止历史重演的决心。
——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程兆奇

作者忠实地记录了美国陆军36师131野战炮兵团第2营和美国海军休斯顿号重巡洋舰上的幸存官兵参与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的全过程,用“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来评价本书,恰如其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张生

本书以崭新视角对缅泰死亡铁路的日军暴行进行了全方位、实景式的纪录和再现。记住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永葆和平,不是为了沉湎于悲愤,而是为了更加觉醒。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孟祥青

翔实再现美国“失落营”官兵在被俘期间遭受日军残忍摧残的著作,读来令人义愤填膺。中国的抗战史学界、世界史学界、国际关系史学界应该关注诸如缅泰死亡铁路这样的日军远东战争暴行,中国的传媒界也应该加大对日本远东战争罪行的发掘。
——著名日本问题专家、世界知识杂志社社长罗洁
《樟宜战俘营》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好书:该书充分证明日本法西斯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抗日战争是世界性的抗战。
——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汤重南
樟宜战俘营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行之一。如今,我们在阅读这些暴力、血腥的文字的时候,更期待着日本迟到了70年的真诚道歉。
——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苏智良

二战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是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到的地方,都存在他们残害战俘和平民的罪行。《樟宜战俘营》这部著作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点,这也再一次警醒我们,要对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保持警惕。
——南京师范大学抗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齐春风

《樟宜战俘营》让人们在温暖的热带阳光下直视战争的残酷,直面法西斯的丑恶,让人们于鸟鸣中聆听历史的哭泣。
——著名军史专家、《国破山河在》作者萨苏

历史给我们怎样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带给未来怎样的历史。围绕樟宜战俘营和缅泰死亡铁路挖掘“二战”日军暴行,重现战俘们的苦难和抗争,就是要用史实昭告世界:追求和平、自由和正义,反对战争、奴役和邪恶,是人类拒绝自我毁灭、延续文明进步的道德底线。
——《人民法院报》编委、总编室主任张守增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践踏了被侵略国的尊严,也践踏了人类的尊严,它对广大的占领区的人民和盟军的战俘进行了非人的迫害。地狱航船就是他们罔顾国际公法迫害战俘劳工的铁证之一。这样的历史悲剧决不允许重演!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荣维木
本书所披露的内容,再次证明,日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惨无人道的,其本质是反人类的。为了人类的和平,必须彻底清算日本的战争罪行。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红民
日本的战争暴行具有普遍性,地狱航船就是日本有计划战争犯罪的典型,本书对此都有详细的数据加以说明。加强日本在中国以外地区的战争暴行的研究,可以有力地回击日本右翼否认战争暴行的无耻谰言!
——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所所长金立昕
日军转运战俘和劳工的运输方式是一个很小的选题,然而作者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构建起日军大规模转运战俘的四个阶段的全景图。在这幅全景图中,读者朋友们可以看到日军罔顾国际公法和人道精神的残暴本性,以及被转运的战俘和劳工所受到的非人待遇。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左双文
揭露日本战争罪行,追溯日军在战争期间所显露的人性之恶,无疑是一个*为直接的视角,但对于史料挖掘与写作功力也提出了高要求。这两方面,作者充分发挥了作为历史学者以及军史专家的独特优势。
——《时代周报》编委顾锦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