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2008 年,在一次科技会议上,我得知美国的《纽约时报》在PC 端已实现数字化传播,将不再印刷纸质报纸,这一消息对我触动很大。我想到,中国是世界人口多、报刊数量多的国家,每年全国报刊印刷消耗相当巨大。而报刊带来的产业链是砍树、造纸、印刷、发行,而这些都是非环保的。虽然国内己有不少报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移动终端的传播却无人问津,如能解决报刊的数字化出版将产生很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我意识到,未来新媒体的传播将会以手机及移动终端为首。

本着这一信念,我于2008 年下半年开始组建团队,着手研发,向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前进。当时的手机主要是Java、Symbian 系统。经历近一年的时间研发,我们成功地在诺基亚、摩托罗拉等2G 全系列手机上实现报刊的原版展示。2009 年7 月5 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手机媒体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鉴定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出任专家组负责人,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相关领导、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认为该项技术为“国际领先、国内”。当天,新华社刊发通稿《我国研发出手机原版阅读技术》,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播出相关报道,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开启了中国媒体数字化传播的先河,并有力推动了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随着技术的研发及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2010 年中国迎来了3G 时代。在3G 网速的助推下,数字化报刊急速发展。至2010 年5 月27 日,我们迎来了产品2.0 上线。与此同时,我们成功实现了近200 家报刊的数字化融合。2011 年8 月6 日,我们召开了中国第五媒体合作战略发展峰会暨3.0 上线发布会,当天人民日报刊登《联讯读报打造第五媒体引领未来传播方向》,新华社刊发通稿,百家媒体相继报道。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于2012 年7 月15 日实现4.O 上线并召开了中国媒体数字化转型发展峰会。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等领导与会,在讲活中给予充分肯定及支持。2014 年12 月7 日,“联合通讯5.0 ”在钓鱼台国宾馆上线发布。从初的原版报刊数字解决方案延伸到今天的即时新闻传播平台,历经了近7 年时间,“联合通讯”数字传播集团顺势而出。面对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迎来了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好时机。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联合通讯”正是遵循上述精神,为实现媒体融合发展这一发生在中国传媒领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奋斗不息。

本书从“媒体融合”和“数字化传播”的视角来切入,阐述当今媒体融合的机制、特点、历程等。自传播学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领域发展至今,其传播思想、传播形式、传播媒介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并且对社会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新闻传播的生产流程、传播结构、管理体系、知识框架等也随之发生改变。本人在纸媒行业工作多年,对传统报业的发展现状和传播模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着重探讨了传统报业的媒体融合与数字化传播。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从媒体发展角度看,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兴媒体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从意识形态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稳定。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面临这种严峻形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加快融合发展进程,这是“联合通讯”应肩负起的历史责任。


【媒体评论】
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在数字化的新时期,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给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未来媒体传播发展的方向,也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
  《新时期的媒体融合与数字传播》对新时期的媒体融合理论与数字传播进行全面的研究;反映国内外新时期媒体融合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媒介融合以及数字传播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新方向;内容详实,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益于相关研究者、从业人员、师生在新时代数字化的背景下对于媒介融合和数字传播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对我国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书摘与插画】

【作者简介】
毕书清,现任科技日报《中国科技财富》主编,记者、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手机媒体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无线报刊原版模式传播的发起创始人。十多年的新闻工作使其针对中国媒体发展现状及世界媒体传播格局,研发出中国媒体全球传播平台,在移动互联新闻传播方面技术超前领先,并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致力打造联合通讯传播集团,引领中国新媒体未来传播方向。
【免费在线读】

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形成,必然要有其社会和学科基础及需要。传播学的兴起与形成也是如此。首先,20 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其次,19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加上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立产业——传播业,这给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另外,传播学的形成还必须有科学发展做基础。到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实则经历了两次思想革命[1]。人类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能力以及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扩展。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因此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的初提出和形成是在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为发达的国家,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具体而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具体而言,传播学产生于美国,有其较为深厚的社会背景。首先,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在战争时期,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加凸显出来。美国传播学的产生与两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一战”期间,同盟国(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与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等)在战场上展开厮杀的同时,在另一领域也展开了较量,即“宣传战”。1917 年美国正式参战后,威尔逊总统便下令成立了一个机构,即“公共信息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简称CPI),专门负责美国的战时宣传。它为了宣传美国参战的意义,向社会发布了大量有关战争的广告、宣传小册子、新闻电影等。协约国之间为了协调战时宣传,还组建了协约国联合宣传委员会,定期召开宣传工作联系会议。

……
【内容简介】
本书从“媒体融合”和“数字化传播”的视角来切入,阐述当今媒体融合的机制、特点、历程等。自传播学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领域发展至今,其传播思想、传播形式、传播媒介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并且对社会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新闻传播的生产流程、传播结构、管理体系、知识框架等也随之发生改变。作者在纸媒行业工作多年,对传统报业的发展现状和传播模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着重探讨了传统报业的媒体融合与数字化传播。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从媒体发展角度看,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兴媒体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从意识形态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稳定。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面临这种严峻形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加快融合发展进程,这是“联合通讯”应肩负起的历史责任。
【目录】

目录:

Part1 传播学发展概述 001

节 传播学的起源 002

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002

二、传播学主要学术派系 006

第二节 传统传播理论思想 016

一、中国传统传播理论 016

二、外国传统传播理论 020

第三节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023

一、跨文化传播学 023

二、发展传播学 026

三、国际传播学 027

四、健康传播学 030

五、新媒体传播学 032

Part2 传播媒介 039

节 传播媒介的基本内涵 041

一、什么是传播媒介 041

二、媒介的类型及特点 042

第二节 传播媒介类型的演变 044

一、早期符号媒介 044

二、手抄媒介 045

三、印刷媒介 046

四、电子媒介 046

五、新媒介 047

第三节 传播媒介发展格局 050

一、西方传播媒介发展格局 050

二、我国传播媒介发展格局 058

第四节 传播媒介的特性与选择 062

一、传播媒介的特性 062

二、传播媒介的选择 070

第五节 媒体传播新媒介 072

一、新媒介的定义 072

二、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区别 074

三、新媒介的优势 077

四、新媒介的主要载体 082

第六节 媒介价值链 097

一、媒介价值链主要内容 097

二、媒介价值链创新发展 101

Part3 媒介融合 107

节 媒介融合的内涵 108

一、媒介融合的界定 108

二、媒介融合的分类 112

三、媒介融合的模式 112

四、媒介融合的意义 115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发展状况 120

一、媒介融合发展背景 120

二、国外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121

三、中国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135

第三节 我国媒介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155

一、 媒介融合存在的问题 155

二、媒介融合的认识误区 161

第四节 我国媒介融合发展的建议 165

一、加强媒介融合的科学化管理 165

二、完善媒介从业人员培训制度 166

三、构建高校媒介融合教育及课程体系 168

四、提供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持 171

五、积极引导和培育媒体消费者 172

Part4 新媒体数字化传播 175

节 数字新媒体 176

一、数字新媒体的内涵 176

二、数字新媒体的发展里程 177

三、数字新媒体的研究现状 180

第二节 数字新媒体的特征 183

一、数字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183

二、数字新媒体的主要优势 185

第三节 数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188

一、共生共存 188

二、交叉融合 189

三、共同信息传播 190

第四节 数字传播技术推动新媒介融合 191

一、前融合阶段:模拟传播技术时期的跨媒介协作 191

二、融合阶段:数字传播技术支持下的媒介融合 193

三、全面融合阶段:综合数字传播平台下的媒介形态统一 200

Part5 传统报业的媒体融合转型之路 205

节 传统报业媒体融合的背景 206

一、理论背景 206

二、现实背景 209

第二节 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212

一、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报业的挑战 212

二、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报业带来发展契机 214

三、传统报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思路 217

第三节 传统报业媒介融合的发展模式一:报纸网站 224

一、报纸网站的概念及特点 224

二、报纸网站的相关模式 225

三、报纸网站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231

第四节 传统报业媒介融合的发展模式二:手机报 233

一、手机报的概念及特点 233

二、手机报的相关模式 235

三、手机报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237

Part6 联合通讯的媒介融合与数字化传播实践 241

节 联合通讯产生的背景 242

第二节 移动新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现实意义 245

一、移动新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245

二、移动新媒体发展的现实意义 246

第三节 联合通讯的数字化传播功能 248

一、即时通讯 248

二、即时新闻传播 248

三、报刊原版阅读 249

四、图书数字化发行 249

五、历史资料查询 249

六、大数据分析应用 249

第四节 联合通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251

一、技术融合突破局限 251

二、内容融合发挥优势 251

三、渠道融合广泛传播 252

第五节 联合通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策略 253

一、内容导向型发展策略 253

二、用户导向型发展策略 253

三、产品导向型发展策略 254

四、服务导向型发展策略 254

五、资源导向型发展策略 254
【编辑推荐】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传统媒体面临受众人群流失以及影响力下降的局面。然而,传统媒体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声音,并拥有公信力强、权威性高等优势,并且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如何将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以及数字传播变得越来越迫切。

本书系统介绍了当前中国媒体形势下,如何实现多种媒体的融合与数字传播。全书从传播学发展概述,传播媒介,媒介融合,新媒体数字化传播,传统报业的媒体融合转型之路,联合通讯的媒介融合与数字化传播实践六大章节,全面介绍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并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是广大读者了解新媒体的实用读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