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职务,以后近40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专业至今不綴。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不堪各级“婆婆”的审查管束,终于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思想步入异端,再难返回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



【免费在线读】

后 记

写作这本书的念头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1985 年我去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该系给了我读博士的奖学金,但我只读了一年半,凑够了获硕士的学分,就无意继续读下去了。因为走前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就在心底冲撞,只是因为办成出国实在不容易,我才终止了创作,以35 岁的高龄做起了留学生。一年半后这种欲望愈加强烈,当学生学业太忙无暇写作,搞研究又找不到资助,我便下决心回国写作。导师劝我留下攻读博士,因为他们以为培养了一个博士才是造就了一个人才,一个硕士只是半成品。亲友们也向我围攻。我还记得我向后一个劝我留下的亲友做出的解释。那是在洛杉矶堂弟的卧室兼工作间中,我旅游至他读书的城市,他在该地学习美术。每晚我卧坐床榻,他边作画边与我谈天,他再三劝我留下。后我说:“我现在感觉自己能创做出很精彩的东西,你是学艺术的,你应该理解这种感觉与冲动的宝贵和难得。一个画家怎么能够在渴望创作时被强求临摹呢?”他听后默然无语。我想我当时的心情,很多留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经验过,只是我更坚持自己的兴趣罢了。

当时在我脑子里一个明朗的计划是写作一本论述中国知识分子的著作。同时我也感到还有一些东西要写,但又说不清那些东西是什么。

回国不到一年我完成了《知识分子与中国》,惜因多种缘由,这本书没有问世。

这以后我写了一阵小说—打发一段空虚的时光,了结一段插队生活的恩怨,调整一下不平静的心情。1990 年写了一本《语言社会学丛谈》,副标题是:“礼语、咒词、官腔、黑话”。出版又是连番受挫。从归国至此时,我还组织、翻译、校对了一套“知识分子丛书”,1990 年年初已完稿十余种,至今一本未出。《语言社会学丛谈》,副标题是:“礼语、咒词、官腔、黑话”。出版又是连番受挫。从归国至此时,我还组织、翻译、校对了一套“知识分子丛书”,1990 年年初已完稿十余种,至今一本未出。

但我的写作欲反而更强,留学期间脑子里模模糊糊的那些观念日益成形:合作必有代价,冲突自然有代价,禁止冲突代价更大,没有一种伦理是无代价的—《代价论》一书的轮廓在不知不觉中清晰起来。前一段出版上的受挫,亦使我再不奔波出版社,免于无端受辱。只为兴趣写作,只为搞明白一些事理而思考,其乐也融融。

这本书自1991 年动笔,时断时续。“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一节因找不到爱森斯塔特的《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一书,“男女平等”一节因找不到《父权制的必然性》一书,都认为不看到这些同代人重要的成果不便动笔而中辍。“中庸”一节是除去上面两节外后写成的,当时觉得不太满意,亦无意立即修正,打算放一放。说不清为什么,1992 年、1993 年之交完成这部书的念头勃然再起。重读“中庸”发觉还可以。找到了《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一书,“特殊主义”一节一气呵成,其实参照该书的地方也不算太多。《父权制的必然性》终未找到,不知为什么有了一种勇气与充实感,将“男女平等”也一挥而就。我总觉得,创作的原初冲动与某种“充实感”(自然是高度主观的),在我写不写,写不写得下去中起着支配作用。

这本书写完了,回过头来看,觉得框架太大(虽然书很薄),其实每一节都可写成一本书。当然也可能不必那样写,因为代价理论只需抓住这形形色色的问题之间的某种共性。但即使这样,这部书也还需修正、展开、深入。可惜,我现在已感才思穷竭。是在接受读者的批判中充电的时候了。

本书的前四节是为明确定义,划清范畴,非社会科学专业人士大可不读或是后读。其他诸节,当不会令社会问题爱好者们感到枯燥。当然,尽管我想到了专业领域之外的朋友,本书绝不是为了媚俗的目的而写作的,如果说它有这种味道,那只能是因为作者本质上的平庸。

写作本书时,很少就其中内容与朋友们切磋、争执、讨教,尽管尽可能地参阅了多种著作。因此我要感谢的著者甚多,却难于一一指出。在此请恕罪。


写于南礼士路住所

在此特别要感谢苏国勋和赵一凡先生,他们在审读拙

稿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一九九五年元月二十日补记


【目录】

1 社会行为中的代价 // 001

2 理性、非理性与代价 // 005

3 决定论批判 // 013

4 目的论批判 // 021

5 合作与团体生活 // 028

6 竞争与否认冲突 // 034

7 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 // 041

8 经济平等之妄想 // 056

9 男女平等之困惑 // 063

10 伦理的诸种得失 // 075

11 标准之缺憾 // 084

12 分工与专业化 // 093

13 完善与停滞 // 100

14 传统与反传统 // 106

15 歧异与一致 // 117

16 顺境与逆境 // 127

17 风险与保障 // 135

18 乌托邦—否定代价之代价 // 143

19 代价的界定与比较 // 153

20 中庸与极 // 157

后记 // 170

余波:观点的演变与批评之回应

1. 导言 // 173

2. 腐败与社会生态学 // 180

3. 三种平等:终点、起点与游戏规则 // 183

4. 就男女平等问题答九学者批评 // 185

5. 经济学家可以垄断“代价”的概念吗 // 197

6. 答王小波 // 199

7. 城市:它的起源与功能 // 201

8. 物种的适应与文化的进步 // 207

9. 人类与一夫一妻制 // 211

参考书目 // 215



【内容简介】

《代价论》从社会学角度立论,通过大量日常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社会行动后果评估中的代价问题。立意新颖,主题鲜明,问题意识明确。书中理论铨释和经验分析结合得紧密,许多见解发人深省,一反时下社会学著述中只有现象描述不见观点的流弊。评估社会行动的代价,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价值进行综合思考,权衡得失利弊,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



【编辑推荐】

★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郑也夫代表作,提高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获奖书籍。

★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对人类文明的再思考。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 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学勤、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丁学良、《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敬重推荐!

★罗辑思维十月全线热推,各大媒体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全面力荐



【媒体评论】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代价伦》至少有两个特点:,把“代价”或“成本”这一常常被认为属于经济学的范畴,重新纳入社会学的视野,充分显示以社会学的眼光把握和权衡各种制度与行为的代价,是大有裨益的;第二,写作深入浅出,将高深的学理娓娓道来,丝毫不带有当今学术论文的八股气息。一是深刻,二是好读。单凭这两点,就颇值得一阅。


王小波 本书作了比较充分的文献准备,文本亦好。更重要的是所论的问题都经过了一番思考,这在现今的学界颇为难得,所以应该算本好书。好书需要批评,这才算正常的学术生活,坏书需要炒作,这才能骗到老百姓的钱。……(本书)中,让我不满意的是论及乌托邦的一章。……乌托邦的弊端在于它是种*的管束主义,这种管束常常要了人的命。(摘自其1997年书评)


陈心想(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资深研究员):这书一读就永远难忘。本书当年在大学生中很火,我本科就读的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一个师弟,把这本书认真读了很多遍,感想和心得写得密密麻麻。那是几年后我见到的,也次领教一本书能读“破”到这个程度。我读时已经是1998年,没想到和那位师弟一样,阅读心得也密密麻麻写满全书。


田方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代价论》是我在学生时代读过的有启发性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从宏大的制度设计到微观的个体决策,作者深入剖析了众多案例中的得失与取舍,为我们理解社会的常态与变迁提供了一种可贵的理论视角。在社会研究日趋实证化的今天,《代价论》却饱含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趣味。它提醒读者社会科学不仅属于科学家族,也是哲学和艺术的产儿。

罗辑思维 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确信,而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怀疑精神。在飞速变动的时代,父辈的教条指导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恰恰是社会学敏锐地捕捉和认识这种变化,穿透和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郑也夫先生给了我们另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