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目录】
目录
推荐序一(杨海成)
推荐序二(吴霁虹)
序一(夏妍娜)
序二(赵胜)
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 001
不确定时代的三大关键因素 002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005
一切互联网的优势都是效率的优势 007
共享经济成为主流 011
连接和融合创造价值 015
产业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 021
未来黄金十年,**的风口在“互联网+制造” 025
全球工业革命新趋势 031
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 033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 039
智能制造是核心 045
工业4.0在德国诞生 047
美国再工业化国家战略 054
为什么要选工业4.0 057
第四次工业革命实施路径图 063
第四次工业革命两大目标 065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五大特点 077
九大技术支柱 091
第四次工业革命**实践 147
布局中国制造2025 167
开启中国制造2025 169
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 177
“地方版”中国制造2025 190
新工业革命的中国路径 201
中国版智能制造 203
智能制造的中国案例 213
中国制造2025的管理挑战 233
结语 241
参考文献 243
作者简介 245
【前言】
推荐序一
迎接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春天
杨海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历经30年的风雨激荡之后,中国制造开启了迈向"智造"的征程。如果说制造业的春天再度来临,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搅乱了一池春水。
伴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早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是对互联网应用的增强、升级、超越和集中,它并不是简单的互联互通,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与产业的跨界融合。
当与互联网为伍的虚拟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时,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也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传统产业的制造模式。如今,"互联网+制造"已被视为释放中国工业新红利的风口,制造大国的发展动力不再单纯地依赖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而更多地在于依靠信息技术、智能硬件进行创新驱动。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正在颠覆千篇一律的同质产品。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从产品的设计到销售服务,充分融入互联网基因,将用户个性特点分析作为重要参考,以用户需求来推动商品的每个生产销售过程,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体验,并由此激发消费潜力,实现生产经营的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看到,工厂变得越来越少人化、无人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设备均物物相联,自动运行,工厂的生产组织调度,原材料供应都可通过智能物流、智能生产管理来控制。人逐渐被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系统代替。机器换人和无人工厂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在逐步走向分散化。过去的制造生产是大规模集中式的,从厂房到设备,再到工人,缺一不可。如今,工业生产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把全球的制造资源汇集在一起,实现全球异地协同生产。此外,制造资源也在走向云端化,就如同水和电力一般,制造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按需分配,只需将这些制造资源和制造装备联网构成资源池,形成云化的资源,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可以按需付费试用,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我们还可以看到,工厂的运营模式也正在被改造。过去,工厂仅仅关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产品的卖出就是收益的结束,而现在,产品的卖出只是销售的步,工厂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远程支持、维护、运营、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构建"互联网+制造"全产业链的新路径。
正如本书作者夏妍娜和赵胜所言:"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未来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30年'。"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不仅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更加稳健,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产业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好机会,而"中国制造2025"规划,恰是中国政府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做出的积极举措,它不是否定中国制造业过去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新常态"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认真谋划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从发展趋势、技术支持、发展路径等角度全面地解读了中国参与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并值得深入思考的。
千帆竞发,万木迎春。希望奋进的中国企业能够乘上产业互联网的东风,加速生产方式变革,推动行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由量到质的提升。

推荐序二

未来已来
吴霁虹
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中心主任
众创共享商业生态圈模式的创建者
《众创时代》作者
年末,正值大家思考2016年的新年规划,好友赵胜约我为这本《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写序,备感它的现实意义不一般。赵胜一直关注跨界全球创新,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或是丹麦、以色列,都有他的足迹,这本书将为中国制造业当下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具有全球视野的参照系统和指导中国实践的积极作用。
制造业好比一个国家的脊梁,中国要从第三阵营提升进入第二阵营,必须立即开始从国家、企业,甚至个人进行智慧布局,当下的一切就是未来的开始。而中国制造2025,可能就是今天的美国制造。美国制造怎么了?举一个我正在研究的例子说明吧。
过去,美国军方一直需要库存百亿美元以上的零部件,以供应全球各地随时需要的出货。从竞争角度看,时间就是作战战略重要的要素,供应的延误就有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甚至输掉战争。
但是今天,美国军队可以不用从美国制造商那里订购急需的配件了,大型航母可以通过海水处理和废水脱盐手段来提取所有的化学和金属元素,然后将它们输入到特殊的3D打印机,就可以现场即时生产导弹、飞机、步枪,甚至可以更换皮肤和制造食物。曾经是科学家想象的未来场景,已经成为现实,未来已来!
作为方阵的美国制造,其特点是技术尖端、体系完备、模式先进。也因为此,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角色既是引领者,又是规则制定者。美国一方面牢牢占据着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可穿戴技术、3D打印、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原创,另一方面将生化、宇航、医疗、软件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留给自己,而将纺织品、服装、家电、家具、商品化了的机械设备等产业分配给其他国家。在模式方面,美国从基于信息网络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如Google、Facebook等,走向整合万物连接技术驱动的众创、共享经济模式公司,如Uber、Airbnb。这些公司的创新折射出美国的国家创新和未来趋势。
今天的美国就是未来的中国,想要超越美国,我们必须抓住本质。那么,本质是什么呢?站在产业互联网的入口,无论是企业、产业或国家,应该将我们创新的焦点放在用户和客户身上,围绕他们,值得回答的关键问题包括:智能制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让人类的生命有终极意义?为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智能制造能解决什么痛点问题?智造未来是硬件与软件、制造与服务、技术与模式的融合,我们能通过何种创新方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愿景和目标呢?
工业4.0、3D打印和产业互联网并不可怕,这恰恰是中国从"制造"到"智造"的契机,可怕的是我们闭门造车,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从需求变消费的核心诉求,以及对众创共享的创新模式视而不见。幸运的是,这本《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你在新年部署未来发展规划,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指导。



序一
连接中德,未来已来
夏妍娜
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
德国工业4.0研究院常务理事
华制智能工业4.0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
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当下这个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席卷全球的新工业革命,汹涌而来的产业互联网,开启了数十万亿的新市场,也奏响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行曲。
深耕德国,做"中德超级连接器"
百余年来,德国一直以"工业强国"的称号闻名于世。德国制造专注于研发、打磨高精度的品质,被誉为"制造背后的制造";"Mede in Germany"早已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意味着质量保证、工艺精湛和技术先进。
回首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虽因物美价廉的商品而风靡全球,但其辉煌的背后是沉重的付出、畸形的结构和较低的回报。而市场和竞争格局的变化,更是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中国制造的重心向中高端产品和"创新驱动"转移。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纲要,这一份十年规划成为了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如今,"中国制造2025"是当下炙手可热的战略概念之一,谁能站在这个风口翩翩起舞,谁就是这个时代的赢家!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往返中德两国,一直在尝试构建中德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在过去的5年里,我所带领的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及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众多德国机构展开了深度合作,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了办公室,在多特蒙德收购了德国Dort机器人公司。深耕德国,连接中德,我们致力于成为"中德超级连接器"。
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
次工业革命诞生于英国,英国因此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都诞生于美国,美国由此开启百年之路。2013年,德国率先向世界推出"工业4.0国家战略",与美国争夺全球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权。这,是一场未来之争。
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企业的脚步一日千里。如今的制造不再是简单的流水线生产、机械式复制,工业4.0的到来,让科技的力量更加凸显。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都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复杂无比的巨系统,是互联网和物联网对工业的颠覆和再造。推进智能制造,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打造智能工厂,是加速传统制造迈向智能智造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蜕变之旅!
开启与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合作的新模式
"中国制造2025"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抓手在于"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即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型。在通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变革之路上,既需要政府牵头和引领,也需要企业参与和探索。
为此,华制智能开启了与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合作的四种模式:(1)与地方各级政府共同编订"地方版制造2025",为区域智能制造转型提供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2)组织专家团队对地方制造企业进行调研、诊断,并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形成一批智能工厂示范基地;(3)与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建立工业4.0和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帮助地方各级政府连接全球,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4)评估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的新技术、新项目,投资有潜力的项目和创业者。
2015年,我们与泉州市政府合作建立了工业4.0孵化器;与佛山市政府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联盟,并启动了"制造强国,佛山探路-中国制造2025对话世界新工业革命"跨国大调研;与沈阳市政府共同推进"沈阳制造2025",构建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条;与吉林市政府合作,为吉林的"互联网+制造"规划和机器人产业布局提供助力……未来,我们将与更多地方政府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
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基金
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未来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30年"。从美国、以色列、中国等国投资领域的情况来看,2C领域投资比重逐渐下降,而2B领域投资比重持续增长。互联网时代开始从"小C时代"逐步过渡到"大B时代",新一轮产业互联网将开启数十万亿的市场。
而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则是对产业互联网这个时代风口的确认。我们要以"全球视野-产业研究-实践-资本加速"为链条,布道和布局产业互联网;推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资本、企业四轮驱动,紧跟前沿技术趋势;加快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挖掘制造新蓝海,促进产业再升级。此外,我们自身正在通往资本市场的道路上全力冲刺,争取2017年登陆中国资本市场。
当下,美国创新技术汹涌而来,志在改变世界;以色列暗流涌动,并购高潮迭起;德国则闲庭信步,一如过往百年之严谨,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制造之美。而中国,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概念的出台,迎来了产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崭新时代。未来,将会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新世界,中国有机会重新演绎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弯道超车"。
站在时代的前沿,你就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视野。我与华制智能的伙伴们将坚守在新时代的风口,以星星之火,助力中国制造形成燎原之势!

序二
站在硅谷,看看未来的样子
赵胜
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
以色列洼地科技创始人

2015年4月,我与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妍娜女士合著的《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一书甫一出版,便在中国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工业4.0"这一源自德国的国家战略概念,像一把热得发烫的利剑,切开了"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产业互联网这块巨大的蛋糕。
2015年下半年,我从美国硅谷回到中国,接受了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省组织部、沈阳市人民政府、吉林市人民政府和正和岛等众多地方政府和机构的邀请,为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了"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演讲和分享。随后,我接受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和吉林市人民政府的邀请,担任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工作顾问,吉林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全国巡回演讲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产业互联网是中国的"新风口"吗?中国制造能否"弯道超车后发先至"?虚拟现实在制造中的应用场景是什么?人工智能会是人类社会的终极技术吗?还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追问与探索。鉴于此,我们决心撰写一套技术趋势系列丛书,包括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和硅谷未来技术趋势四大主题。而《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正是这"未来四部曲"中的第二部。接下来,我们还将与美籍华裔学者、《众创时代》作者吴霁虹教授合著"产业互联网"以及"硅谷未来技术趋势",期望能够强强联手,一起站在硅谷,分享对未来世界的感知和画像。
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源于德国,启于硅谷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过去的十年我飞遍了全球,游历了百余国家,也看遍了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中心。在美国,我走访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李杰创办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波士顿的综合型孵化器剑桥创新中心;在德国,我参观了弗劳恩霍夫协会、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在北欧,我参访了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瑞典创新发明研究院;在以色列,我拜访了以色列理工学院、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在与这些世界科研机构的深入交流中,我懂得了什么是"站在技术趋势上看未来",也重新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和技术观。
2013年,我参加了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当"工业4.0"这个略带"科幻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时,其描绘的未来制造场景深深震撼了我,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概念的未来性,坚定地将它带回了中国,开始向中国政府和企业推广"工业4.0"概念。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随着中德双方的官方合作不断深入,智能工厂的成功样本也为"工业4.0"战略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支持。全球主流国家纷纷推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战略规划,这就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感受过这个世界的轮廓,方知当下的潮流去向何方。如今,我们已重押硅谷这一"全球接近未来的地方",从极客孵化器到创客资本,从石墨烯技术到全球脑计划,我们在技术的方阵上押下所有筹码,赌一次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更赌一个"亮瞎"世人的全新未来。
"三个时代""四次工业革命"的逻辑梳理和脉络溯源
在我的研究体系中,我将人类社会500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这三个时代的区别在于"基础设施"的不同:农业时代的基础设施是"土地",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是"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1784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机在伦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建设计划,则标志着人类从工业时代跨入了互联网时代。
在过去的230年里,这个世界一共发生了四次科技或工业革命:
次工业革命始于1784年,以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870年,以美国辛辛那提电力的投入使用为标志;
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1969年,以美国硅谷台可编程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
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2013年,以德国汉诺威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智能制造诞生为标志。
每一次工业或科技革命的发起,其根本原因都是人类相对滞后的生产手段与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是对这一矛盾的缓解,都是基于先进的技术变革带来的效率优势。而生产力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不论是基础扎实的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然开始快速行动。
2012年,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两大制造强国开始了无声的角力赛。而中国也紧随其后,于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标准之争,更是美国、德国之争,而中国是德国标准的追随者。当然,中国的雄心绝不限于此,中国一直在寻找机会,以期实现"弯道超车"。
供给侧改革和产业互联网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以"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为两大核心概念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什么是"新经济"?什么又是"旧经济"?"旧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水、电、高速公路、机场",以"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全国性的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矛盾日益凸显,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无法奏效。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以要素驱动(人口红利)的"旧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技术红利)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核心手段是"供给侧改革"。而互联网在供给侧起到的作用,正在让"扩大有效供给"这一经济发展新措施找到坚实基础。
可以说,互联网从来就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时代,未来所有的商业逻辑都将架构在新基础设施的互联网逻辑之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再次推动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的良性健康、供需协调发展。
过去20年,是中国消费互联网肆意生长的黄金年代,BAT等互联网巨头异军突起;如今,风口逐渐转向了掌握实体资源的产业互联网。互联网在改造了消费服务业之后,正快速而坚定地横扫工业领域,以"互联网+"之名,掀起了中国再造产业的新工业革命。
从汉诺威到柏林、从旧金山到辛辛那提、从泉州到佛山……这场革命的大火在上千个不同的地方和场景被不断点燃-从汉诺威工业展上令人惊叹的产品到逐渐智能化的生产工厂,再到车库里热火朝天的创客空间,产业互联网的无穷魅力让人热血沸腾。
硅谷的未来技术趋势
眺望太平洋彼岸,硅谷的"先知"们更是率先带来了科技的力量,为人类的未来打上了一幅充满想象留白的草稿。
2002年,谷歌尚未上市,《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问谷歌CEO拉里佩奇:"你为什
【媒体评论】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从发展趋势、技术支持、发展路径等角度全面地解读了中国参与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并值得深入思考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海成教授

产业互联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闭门造车,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从需求变消费的核心诉求,以及对众创共享的创新模式视而不见。幸运的是,这本书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你在新年部署未来发展,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指导。
――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中心主任、众创共享商业生态圈模式的创建者、《众创时代》作者 吴霁虹教授

经济环境在变,发展模式在变,竞争格局在变,消费者在变,消费方式在变,商业模式在变,人口结构在变,网络化和智能化更是在飞速变化。你跟得上吗?阅读此书,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变革的大时代。
――智造大讲堂创始人、前海尔智能制造负责人 曾玉波

一场完美风暴正席卷企业界,如果将2011年移动互联网降临为起点,则2025年是一个阶段性的终点。因为这一年,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成果将接受检验。生产与消费,组织与个体,实体店与线上店等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全部打碎重塑,未来十年,互联网*的机会就来自传统产业的这种重塑。全球视野下的新工业革命一书,格局开阔,资料丰富,论证缜密,是一本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好书
――《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 何伊凡

在“中国制造”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进入由大转强之际,智慧互联成为转型升级并催生新兴产业的关键,势将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引擎。本书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清晰展现了“互联网+制造”的发展蓝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吴晓波教授

中国制造企业亟待建立一条敏捷、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供应链系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此提供了革新的基础,以横向集成实现价值链间的资源整合,以需求端到供应端集成达到供应链生产流程的整合,从而为企业打造出全新的集成化供应链。本书从全球化的视角恰为建立新型供应链系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华中科技大学 马士华教授


【作者简介】
夏妍娜
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德国工业4.0研究院常务理事、华制智能工业4.0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往返中德两地,2013年率先将"工业4.0"概念引入中国,并提炼出九大技术支柱: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赵胜
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以色列洼地科技创始人。游历过百余国家,拥有广阔的全球视野,能够从全球宏观经济角度观察经济运行,对未来技术趋势和产业变革深有洞见,投资侧重点聚焦在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领域。现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工作顾问,吉林市人民政府顾问、吉林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免费在线读】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从发展趋势、技术支持、发展路径等角度全面地解读了中国参与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并值得深入思考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海成教授

产业互联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闭门造车,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从需求变消费的核心诉求,以及对众创共享的创新模式视而不见。幸运的是,这本书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你在新年部署未来发展,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指导。
――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中心主任、众创共享商业生态圈模式的创建者、《众创时代》作者 吴霁虹教授

经济环境在变,发展模式在变,竞争格局在变,消费者在变,消费方式在变,商业模式在变,人口结构在变,网络化和智能化更是在飞速变化。你跟得上吗?阅读此书,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变革的大时代。
――智造大讲堂创始人、前海尔智能制造负责人 曾玉波

一场完美风暴正席卷企业界,如果将2011年移动互联网降临为起点,则2025年是一个阶段性的终点。因为这一年,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成果将接受检验。生产与消费,组织与个体,实体店与线上店等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全部打碎重塑,未来十年,互联网的机会就来自传统产业的这种重塑。全球视野下的新工业革命一书,格局开阔,资料丰富,论证缜密,是一本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好书
――《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 何伊凡

在“中国制造”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进入由大转强之际,智慧互联成为转型升级并催生新兴产业的关键,势将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引擎。本书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清晰展现了“互联网+制造”的发展蓝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吴晓波教授

中国制造企业亟待建立一条敏捷、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供应链系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此提供了革新的基础,以横向集成实现价值链间的资源整合,以需求端到供应端集成达到供应链生产流程的整合,从而为企业打造出全新的集成化供应链。本书从全球化的视角恰为建立新型供应链系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华中科技大学 马士华教授

【内容简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带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与洗牌,而与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交汇,也迫使中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一条主线: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八项战略对策: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编辑推荐】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路径图。
未来10年,将会有1000家以上的产业互联网概念公司进军全球资本市场,总市值超万亿美元,它们聚集于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技术供应商三大领域。
新工业革命全局性的蓝图指引,洞悉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升级脉络。
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全球看中国,为制造业提供未来趋势指引
零基础就可以理解的通俗化、逻辑化、结构化的概念、解决方案和案例。
关于“中国制造2025”招商引资“一本通”。
告诉你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公司和组织是什么样的。
产业互联网时代职场人士装备书,不了解时代将被淘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