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近距离观看古希腊城邦的艺术生活,直抵西方艺术传统之源头
透过分析雕塑、日用陶罐、小型艺术品、祭品、珠宝首饰以及大型城邦纪念碑等艺术品制造的语境,以及与宗教、神话、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呈现古希腊艺术与城市生活如何互相影响

牛津艺术史系列

西方当代前沿、权威的艺术史丛书

中文版由美术史家易英主编

世界*尖学者集体智慧的宝库,填补国内相关主题读物之空白

每册超百幅精美图片,引领中国读者深入理解西方艺术

奥斯本是古风与古典希腊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本书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选择的案例,对于艺术学生及爱好者来说,既激发了兴趣,又提出了挑战。

——琼·康纳利(Joan Connelly)

对于古典艺术史全新的的解读。

——杰里米·坦纳博士(Dr. Jeremy Tanner)


【内容简介】

  公元前800年至前300年,即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时,古希腊艺术家们开创性地实验了一种再现人体的方法,使得古希腊艺术从此成为西方自然主义造型艺术的基本参照,并主宰西方艺术传统至今。
  《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试图打破传统的解读模式,将艺术的历史,融入到作为艺术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希腊人的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经济史之中,去发现艺术表达不断变化的本质,同时探明艺术表达与使用艺术品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通过研究私人与公共语境中的古希腊艺术,作者更进一步表明了,在理解古希腊艺术所处的社会位置方面,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罗宾·奥斯本(Robin Osborne) 牛津大学古代史教授,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会员及导师。其著作包括,《居民点:对古典阿提卡的发现》《有形象的古典风景:古希腊城市及其乡村》《塑造中的希腊,公元前1200年至前479年》等,编著作品包括《古希腊文化中的艺术与文本》等。

  (译者)胡晓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现供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从事中西方现当代艺术、西方中世纪艺术,特别是艺术史与文化史的跨学科研究。曾参与翻译《加德纳艺术通史》等译著。


【媒体评论】

奥斯本是古风与古典希腊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本书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选择的案例,对于艺术学生及爱好者来说,既激发了兴趣,又提出了挑战。
——琼·康纳利(Joan Connelly)纽约大学教授

对于古典艺术史全新的、好的解读。
——杰里米·坦纳博士(Dr. Jeremy Tanner)伦敦大学学院


【目录】

中文版序
引言
章 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史
遗失的古希腊艺术史
承担现实功能的艺术史
古典时期艺术在雅典的地位
艺术与私人生活
第二章 从祈祷到玩乐:公元前8 世纪的艺术
塑造马之形象
塑造人之形象
作为装饰元素的具体形象
故事与陈述
紧张状态
第三章 东方之镜中的映像
想象的入侵
头、身体和众神
第四章 以神话为尺度
神话与同情:米科诺斯岛广口陶坛
目睹神话与死亡:波吕斐摩斯双耳细颈罐
神话与仪式:极北乐土之少女
实现的革命
第五章 扩展的生活
启示的艺术
展现神、审视男人、奉献女人
第六章 图像的销售
程式的转变
面向市场
沉思的观众的创造
雅典以外的多彩戏剧
第七章 进入政治
政治进入圣殿
死亡、政治,以及运动场
第八章 同性恋的放纵
交际酒会上的角色扮演与身体
红绘技巧的发明
身体与肌肉
标注姓名的游戏
绘画名家之作的展示
单独的形象
性、酒与众神
第九章 崇拜、政治与帝国主义
从分歧到极权主义
性征与男性立像
私密意象中的身体
开启身体的故事:奥林匹亚宙斯神庙雕塑
结束身体的故事:帕特农神庙雕塑
再现的暴力
第十章 逝者的要求
坟墓祭品
使逝者适得其所
艺术与来世
第十一章 城邦之内的个人和没有城邦的个人
打破古典模型
面对痛苦
生命故事
肖像与权力
第十二章 艺术的感觉
身体语言
感觉的艺术家
第十三章 回顾
变革的进程
希腊图像的力量
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大事记
译名对照表


【前言】

中文版序
  
  艺术史的写作方式各异。就西方传统而言,20世纪的艺术史倾向于将重点放在形式分析。艺术史的叙述从一位艺术家过渡到另一位,简述生平,并从形式方面解释为何每位艺术家之作都与之前的有所区别。此种写作不免暗示艺术家在承前启后,不断地向着某种艺术的理想迈进。
  古希腊艺术史曾用同样的常规方式书写而成。由于无法辨认具体艺术家之作,学者运用同样的写作技巧,将艺术家的代代相传纳入一个整体叙述。在那些故事中,形式的转变被讲述为受到愿望的驱动,即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希望越来越达到“自然主义”,在绘画或雕塑中“自然地”再现人体。
  细致考察之下,艺术总有诸多形式特征可以言说。正是由于我们对艺术家再现世界创造的形式提出问题,才敦促我们自身仔细观看。但若将关注点完全聚焦于形式转变则存在如下的危险,忽视这样的事实:艺术家是人。他们的生活与其他人、与周遭世界的联系不仅在于形式,而是与做事的人和事情发生的地点相关。
  在我之前,研究古希腊艺术史的其他学者,强调利用艺术探查个人与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如何相互作用。我本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波利特教授(J. J. Pollitt)所著《希腊古典时期的艺术与经验》(Art and Experience in Classical Gree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一书的启发,但波利特教授主要试图将古希腊绘画和雕塑置于与同时代古希腊文学的关系中,我则希望鼓励读者将古希腊绘画和雕塑植入更为广阔的历史时期,与其说将艺术品与其他同时代的文化产品或历史事件并置或联系,不如说是考察艺术自身向周围世界提出问题的方式。
  每件艺术品都表达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反应。没有艺术家,或者说没有人,能对其周围世界的每个特征都逐一回应。观看艺术作品时会发现,一些作品较为肤浅,一些令人感动或振奋,一些则难以理解或使人不快。在所属时代受到赞美的艺术,在后人看来却常常显得颇为片面或无趣。同样地,有些在当时未曾得到认可的艺术,之后却呈现出非同寻常的洞察力。
  过去的艺术和今天的艺术不可避免地用不同的方式反映着在这个世界的生存体验。艺术史学家的任务则是帮助读者去理解并确实地看到,艺术家想做的是什么,他或她的创造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干预。做到这一点,重要之处在于全面观察:当前辈艺术家借以探索世界的形式被后一代艺术家用另一套不同的形式取代后,有必要了解其中失去的是什么。在本书中,我一方面试图强调某一世纪的绘画和雕塑与之前或之后的艺术相比,反映出的世界观差异如此明显;另一方面,我也强调后出现的世界观与之前的相比未必见得更好。一件艺术品参与世界的方式与我们当代的艺术实践完全不同,我们却往往能够从该艺术中收获颇丰,过去的艺术能使我们的体验如此丰富。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艺术史的根本,初在希腊化时期的中东和近东地区被接受、改变和传播,之后影响到整个罗马帝国。希腊古风和古典时期形成的艺术传统,此后不断地被欧洲和西方世界的艺术家以各种形式进行模仿和复制。研究希腊艺术因而成为研究西方人如何看世界的重要的根源之一。由于艺术远不仅仅是形式,西方艺术如何看世界的历史同样也是西方如何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
  正是在此种语境下,我非常高兴《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能翻译为非西方语言的中文。虽然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再现,东西方的传统截然不同,但希望中文版在东西方进一步的相互理解上能有所促进。

罗宾·奥斯本
剑桥
2015 年12 月


【免费在线读】

  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毫无争议地位居一系列西方艺术史著作的开篇。正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300年,古希腊艺术开启了主宰西方艺术的传统并延续至今。希腊艺术在古风时期之前被认为是近东艺术的一部分,但在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五百年间发生了转变,其间古希腊艺术家开创性地实验了一种再现人体的方法,不仅使古希腊艺术脱离了东方艺术,而且使它从此成为西方自然主义造型艺术的基本参照。古希腊视觉再现方式的转变与西方艺术基础的奠定是本书的主题。
  西方世界延续至今的艺术传统起源于古希腊艺术,尤其是古希腊雕塑。这一定位,以及多少倾向于用古希腊范例作为再现男人体与女人体标准的做法[图1],都遮蔽了古希腊艺术史写作的困难,并经常使古希腊艺术从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孤立出来。长久以来,在传统考古学研究中,学者们试图通过寻找艺术家不同的手艺痕迹,或者推测作坊风格差异的方法来建构陶罐的历史,对常常显得较为粗陋的研究对象作出判断。此外,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研究古典时期的专家,还是古典时期之后艺术史的研究学者,都将文艺复兴及其对中世纪艺术的转变,作为理解古典时期与之前古风时期艺术差异的标准。本书则试图不再从文艺复兴,不再从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视角来理解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在导读性的本章中,我将探索研究古希腊艺术的不同方式,这些视角必然不同于对文艺复兴及其之后西方艺术的研究。通过研究处在私人与公共语境中的古希腊艺术,我还将进一步表明,在理解艺术所处的社会位置方面存在着丰富的可能性。

遗失的古希腊艺术史
  古希腊各地的富人订购绘画作品,挂在城镇或乡村的别墅。画家们竞相引起公众的关注,他们的画室吸引着慕名而来的人们。关于艺术家的流言传播甚广,如他们的野心、竞争、私生活、与主顾的争吵、对模特的激情,等等。但对于我们来说,古希腊绘画史却只是一部毫无艺术家生气的历史,对私人主顾所起的作用也无从知晓。古风时期或古典时期的希腊木板绘画没有一张保存下来,也没有一幅现存壁画可以确凿无疑地归为古代作家曾经提及的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能够书写的是瓶画的历史,然而大部分瓶画家的姓名已不可考。即便可以说出某位艺术家的名字,名字本身也无法提供更多信息。
  对雕塑的情况我们亦所知甚少。虽然有时能把流传至今的古希腊雕塑与雕塑家的故事与古罗马时代的复制品对应起来(见[图88]、[图140]、[图141]),但这些写于公元前3 世纪有关古代雕塑史的论述集中于独立式青铜雕塑。青铜雕像总是不易保存,相对来说容易搬运,也可被轻易熔化。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学者对艺术家及作品准则的创造性研究,只是进一步鼓励了富裕的罗马人去收购希腊艺术,古代文献记载的青铜雕塑没有一件保存下来,目前幸存的青铜雕塑大都是从海底打捞上来之后被重新发现。这一切并非完全出于偶然。大理石复制品虽然使我们对于遗失的青铜雕塑名作多少获得了些感性认识(见[图88]),但在相对于原作的质量及可信度上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而我们关于古希腊雕塑史的任何书写,占据主要篇幅的必然是保存至今的纪念性原作。这些纪念性雕塑大都从属于建筑和墓葬,鲜有古代作家关注,评论文字也很少见。
  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关于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希腊艺术的叙述,对于我们来说是已经遗失的艺术的故事。不过,若是对古代作家自罗马时期开启并延续至今的艺术史写作传统进行分析,研究的空间会更大。从古代作家自身评判艺术的角度探索,或是围绕他们对艺术的目的、本质及影响展开的、多少过于哲学性的辩论进行研究,亦将成果颇丰。但是,探索后来的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如何看待之前的艺术,探索当时的人如何分析艺术,并非是去发现古希腊艺术史。古代对于艺术创作目的展开的讨论,使人们关注到其中的自我意识。这一点对我们理解一件现存古代艺术品的创作可能涉及哪些因素确实非常重要。但仅凭哲学探讨保存至今,并不意味着古希腊艺术家所需解决的只有哲学问题。古代作家告诉我们的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他们讲述了现已遗失的艺术的一个故事。尽管过去的学者往往很想这么做,我们仍旧不能将古代作家所述转变为现存古希腊艺术史的确切版本。

承担现实功能的艺术史
  如果既无法写出一部私人赞助的历史,也无法将艺术与个体艺术家的生活建立关联,那么我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古希腊艺术史呢?不过,失去了古希腊艺术作品生产的个人语境,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很少为了艺术藏家的崇拜目光而创作。艺术承担现实的功能:在公共的一面,艺术传达逝者的信息,有助于建立人与神的联系,彰显体育或者政治的成功;在私人的一面,艺术进入到了话题广泛的私人聚会的对话之中。那些古希腊宴会后的交际酒会是机智、智慧、自我控制、歌唱与性征服的竞争。对大多数现存古希腊艺术品展示的整体语境,我们已相当了解。
  这部古希腊艺术史是承担现实功能的艺术的历史,是一些联系紧密的小范围社团图像交流方式的历史,是与口头和文字交流相关的视觉交流方式的历史,也是艺术与社会和政治生活联系的历史。我们要书写的是数以万计的瓶画而非区区数百幅木板油画的历史。这一点既产生束缚亦带来自由:我们得以从并非仅仅个体的层面观察到不同的趋势——从场景选择、构图本质、素描风格,到色彩运用以及技巧;可以确信的是我们所观察的是购买者群体趣味的改变,而非某个特定主顾的古怪需求,或是具有前卫思想的个体艺术家反对落后市场进行的斗争。我们要书写的是神庙与墓葬雕塑的历史。这一点使我们不得不去探究雕塑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这些关联既是普遍意义上的(如死亡、神灵),也是具体环境下的(与同一建筑或者墓地的其他雕塑在规划上的关联)。艺术的社会史与艺术形式的历史并非隔离:对于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所处语境掌握的丰富信息,将使我们看到,当社群成员在同辈人之中、在众神面前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时,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接下来的论述将涉及两个个案研究。案例一是在公共语境竖立的一组纪念碑,案例二则是处在私人语境中的艺术。两个案例研究将表明,一旦我们把古希腊艺术置入所在语境进行考察,艺术再现内容与再现方式所具有的社会与政治重要性将被凸显出来。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