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的个体化之路,著名学者阎云翔*力作从“私人生活的变革”到“我的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作者简介】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化人类学教授,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近,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
【目录】
序言(凯博文) 导论:个体的崛起
章 农村改革对经济与社会分层的影响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权力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 夫妻生活的胜利:家庭关系的结构性转变
第四章 实践性亲属关系
第五章 农村的青年与青年文化
第六章 青年女性的崛起与父权的衰落
第七章 个体能动性与彩礼的演变
第八章 如何做一个工于算计的好人?
第九章 社会转型期的消费主义
第十章 麦当劳餐厅里的社会空间
结论:社会的个体化
附录:中国的个体化之路
英文版原始出版者名单
致谢
中文版致谢

【前言】

序言


凯博文(哈佛大学)


这本论文集的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名著,而这个村庄曾经是他在疯狂的“文革”期间生活过并在十多年后又重新返回做研究的地方。随后,他出版了另一部著作,考察在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情感、关系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通过探究经济与社会分层、权力、家庭关系、更广泛的亲属联系、家庭经济、婚姻、青年文化、女性地位、消费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的出现等众多领域的变迁,这本论文集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新塑造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阎云翔断言这一变革已经在下岬村的居民中发生(阎与这些村民朝夕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通常做民族志所需要逗留的一两年的时间),并主张该村的新社会现实是普遍发生在中国社会的同一变革的缩影。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生活中新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重塑人际关系、交换、制度和仪式中的文化;同时这些新价值观也在人们内在的主观世界形成一场重构运动并反过来撼动和迫使外在的社会世界向某种新的方向发展。父权制虽然没有彻底让位,但已渐渐被淡化;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敬重已丧失了优先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于新的夫妻关系与年轻人文化的倚重;计划经济体制所确立的社会身份等级正在被一种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所创造的新等级制度所取代;社会不平等正在被再造与深化。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云翔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发展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这种新的个体主义趋向和自我塑造的潮流先带来了物质欲望和消费主义实践,带来了自我中心的实用主义,从而将长久以来一直建立在文化道德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变成一种令人担忧的、可能会导致腐败的互相利用模式。新个体主义也带来了关于美好生活和什么是善的新理解。当然,中国社会一向都有留给个体的位置;但是,在过去,人们很难公开地毫无顾忌地追求个体的位置,因为它在文化表达上更趋向于社会中心主义。所以,阎云翔向我们展示,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层次梳理,这三者的完美结合令人钦佩。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确实,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 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1978年,我次去中国做调研。在此之前的10年中,我已经与家人一起在中国台湾地区生活和工作了3年,那段时间的经历对我影响深远。1978年的中国留给我的印象难以忘怀:“文化大革命”留下的苦果、摆脱“极左”政治的努力、新出现的商业行为的合法性。为深刻的印象还是人们的兴奋与机遇——虽然人们当时所处的社会是那样严峻、毫无生气,在过去的30年中与世隔绝并且仍处在穷困之中,但是他们正小心翼翼地在音乐、艺术、穿着、饮食、人际关系和社会体制上进行着新的探索。在此后的30年里,我到中国进行了难以数计的研究访问和私人旅行,每一次都让我为现代中国的建设步伐和建设程度感到惊讶。通过研究访谈和与中国朋友的来往,我能感觉到人们自己正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还不能完全领会,如果既不用过分简单的普遍性概括也不用自相矛盾但却符合多元化印象的并置比较法,我们该如何记录和阐释这纷繁复杂的变迁漩涡。似乎没有任何理论框架能够解释我所看到和经历过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噪声交杂的”的混乱,即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称之为真实的现实。发生在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国家,再加上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巨大的差异,这种令人目眩的复杂多元的真实现实似乎根本无法用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来解释。

所以,我起初怀疑阎云翔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内部含有一条提供逻辑一致性和分析精确性的金线。他描绘了社会生活在下岬村和其他地方是如何变迁的图景。正是这个图景中详细的民族志资料使我确信他找到了仍在形成之中的新现实的一个关键方面: 一种中国式的个体主义的浮现把全球进程与地方实践结合在一起。几十年前,台湾地区的两个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杨国枢和黄光国提出,虽然社会关系网中成员之间的联系是中国社会生活的核心,但是每一个关系网却以个体为中心。因此,哪怕在一个以集体关系为特色的社会中,个体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主张推动了社会理论的中国化运动。阎的工作所论证的是,个人的中心位置已经强化,在集体进程下个人实践的新合法性已经孕育出对自我利益的公开表达,而以前只有通过家庭主义或集体主义的语言表达才能在文化上被接受。阎具有人类学家的天赋,能够通过对一个情景接着一个情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的生动描述来阐明这个观点。


当然,描述一个村庄的地方性现实是一回事,推及到整个中国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阎的阐释如此具有说服力、他的分析框架如此条理分明(再加上他对中国其他农村和城市地区现实的对比分析),以至于熟悉今日中国的读者将会发现自己也可以提出额外的案例证明这个观点,即新的自我存在方式正在当代中国新的道德语境下浮现出来。


我们不应该指望一个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去界定这一个体化过程的层次和具体领域。这将是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所有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共同任务。不过,阎在以下各章中已经取得的成果足以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已经将我们引向关于中国人生活体验的一系列新课题;我相信这些新课题将改变中国研究领域,同时激励在人类学和亚洲研究中已经萎缩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或者,非自由主义的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这样,个体化就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在过去,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一直主导着关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阎的贡献是正在成长中的人类学研究的一部分,而人类学认为更加重要的发展——虽然建立在政治和经济变迁的基础上——正在以社会生活的方式进行着。理解中国的社会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长期指南,帮助我们认识中国正在建构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蓝图。我们必须记住,这座新的文化大厦的非同一般的基础也包含了新的做人方式、新的道德生活和对未来的新期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