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大辞典》荣获第十九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 关于《孙子兵法》的大全之作,即可给普通读者阅读、收藏,也可供专业读者研究讨论,查找相关资料。

▲内容严谨、规范,主编是研究《孙子兵法》多年的研究专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资源,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文献资料悉数掌握。

▲装帧精美,内文版式疏朗大方,便于阅读和检索查找。

《孙子兵法大辞典》既是一部工具书,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为工具书,它兼及普及性,作为学术书,又兼及提高性,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是这部书的主要特点。

全书包括《孙子兵法》词汇解释,这是主体部分,既包括《孙子兵法》原文和《孙子十家注》的词汇和战例,又包括《孙子佚文》的词汇。对《孙子兵法》本文的校勘和训诂等方面都有若干重要的新见解,同时也反映了一千多年特别是近百年来不同意见的争论。资料丰富翔实,解说文字明白易读。

第二个主体是关于《孙子兵法》研究的“文献概要”,从西周开始,一直到当下,它介绍、考证、评说了自古至今研究《孙子兵法》和其他古兵书四百余部,对于比较重要的文献,皆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体例撰写“提要”,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兵学发展大势作了鸟瞰式的概述。它对于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和其他兵书以及研究中国兵学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还包括《孙子兵法》研究信息,孙子传记、关于孙子的各项考证以及《孙子兵法》书录等内容,此次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本着更全面、更严谨、更科学的原则,为不同读者提供阅读、学习、研究之用,是关于《孙子兵法》及其研究的少有大全之作!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大辞典》(修订版)是在《孙子兵法大辞典》(上海科普1994年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的内容整理而成的,对一些提法和观点进行了修正,对一些文献资料重新进行了核查确认,以使内容更翔实,资料更严谨,论述更科学。

全书内容由《孙子兵法》的词汇解释、校译、研究文献概要、研究信息及书录等内容组成,约150万字。因为该书是以长期研究为基础撰写而成的,可以说它是一部实用的工具书,又是一部有科学价值的学术著作。正如主编在本书序言中所提出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本书既包括《孙子兵法》的原文、词汇解释,还包括研究文献和书录等。首列经过正副主编等人校勘过的《孙子兵法》和《孙子佚文》的原文和有自己的特色的今译(并附《孙武传》原文及今译),词汇解释也是以此标准进行,具有独到的学术观点和价值。

《孙子兵法大辞典》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年,此次增订再版增加以下相关内容: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关于孙子其人其书、孙子思想理论研究、孙子军事应用研究,以及孙子兵法在国外研究的专注和论文就有几百种,此次增订就是将这些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内容增补进来,同时对于原版在资料和文字方面存在的一些瑕疵,此次一并改定,使内容更丰富、全面。可供不同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之用,此书可谓是集《孙子兵法》各方面大全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主编古棣、副主编戚文及主要撰稿人,都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和其他中国古兵书的学者。

主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先秦哲学史为主线,发表过三百多万字的著述。如《王充哲学思想研究》、《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研究》、《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春秋哲学史论集》等。


【目录】

《孙子兵法》词汇解释
凡例
《孙子兵法》十三篇
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经之以五事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知之者胜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留之
计利以听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孙子佚文
前人辑佚
《临沂银雀山汉简》(下篇)

《孙子兵法今译》
说明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佚文

《孙子兵法》研究文献概要
先秦时期
两汉时期
三国至隋朝时期
唐朝时期
宋朝时期
元明时期
清朝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孙子兵法》研究信息
关于《孙子兵法》作者何著作年代之争
关于孙子鼓励之争
关于日本樱田本《孙子》的年代之争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孙子》简介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机构、学术讨论会与出版物简介
《孙子兵法》在国外

《孙子兵法》书录
遍例
《孙子》历代白文本
《孙子》历代注、译、校、解、评、译本
《孙子》研究专著
《孙子》国外译著
《孙子》研究论文


【前言】

序言(节选)

《孙子兵法大辞典》是一部工具书,同时又是一部学术著作。作为工具书,它理应兼顾普及和提高,既能适合于当前读者的需要,也能适合下一阶段读者的需求,譬如说十年或几十年以后提高了水平的一般读者的需要。因而它也必须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这样才能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我们认为,一般说来,辞典的编纂工作都应兼及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不独《孙子兵法大辞典》为然。*说:“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选集》二版三卷862页)这个普及与提高的辩证法,对于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都是适用的。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我们编著这部辞典力求达到的目标。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而“取法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兼顾普及与提高,兼顾当前需要和下一个阶段的需要,无疑是正确的。

本辞典的主体部分之一,是《孙子兵法》“词汇解释”(包括《孙子兵法》原文和《孙子十家注》的词汇和战例,也包括《孙子佚文》的词汇)。它是以古棣、戚文、晓桐、周英等撰的《孙子兵法会通》(未出版)为基础编写的。《孙子兵法》《孙子佚文》的校译和“词汇解释”包含了《孙子兵法会通》的研究成果。当然因为它是一部工具书,也反映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本辞典的主体部分之二,是有关《孙子兵法》研究的“文献概要”。它主要是以我拟写的《中国古代兵学发展史》(由西周到清末)提纲为基础,并以此为写作的主导。“文献概要”不仅包括各种《孙子兵法》注解书和《武经七书》中除《孙子》以外的其他六书的注解书,以及关于《武经七书》各书的作者与时代考证文献,而且还包括了大量的《武经七书》以外的兵书,以至明末和清代关于以热兵器为特征的新式战争的兵书。《孙子兵法》研究文献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深入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来说,如此广泛的文献,无疑是必要的。如果是学习和初步研究(实际上认真学习和初步研究分不开)是不是必要呢?我以为,也是必要的。例如对“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谋攻篇》)这句话,了解了赵宋时期“将从中御”、“以文制武”错误方针所造成的危害和兵家对其所作的分析,才能深刻地理解它的意义;再如“穷寇勿迫”(《军争篇》),阅读了《百战奇法》关于对“穷寇”缓追取胜,区别“追”与“迫”的不同意义之论述,才能深刻地理解它的意义;又如“战胜不复”(《虚实篇》),阅读了《运筹纲目》关于北宋王则农民起义军、南宋邵青农民起义军机械地重复运用田单火牛阵战法,因而被官军消灭的论述,才能懂得它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性。阅读清代关于以冷兵器为主的中国军队败于以新式火器装备的外国侵略军的论述,才能懂得冷兵器、热兵器两个不同时代的战争,因而才能懂得“围师必阙”(《军争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九地篇》)的真正意义,懂得它们是冷兵器时代或以冷兵器为主、旧式火器为辅的时代的可用的战术,到了新式火器战争的时代,它们就已经过时了。清代用传统的方法研究《孙子兵法》和其他古兵书,他们的研究同当时的现实战争产生了一个断裂带,因而对现实战争基本上不起作用,懂得这一点,才能引起思索,总结教训,研究采用什么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在冷兵器时代初期产生的《孙子兵法》,解决如何把《孙子兵法》基本原理或这些原理的一般意义运用于当今高技术战争的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形而上学的孤立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参见本书“导言一”)。这就是本辞典关于《孙子兵法》研究文献如此广泛、包罗兵书众多的主要理由。

“《孙子兵法》研究文献概要”除“总述”外,分作九个历史时期著录兵书,其中重要的,尽可能地作详细的提要,并作分析与评说,甚或引述其重要原文,使读者略知其书,在学习和研究中应用(至于作深入的研究,当然需要找原书认真阅读)。每一个历史时期,*后都有简短的“结束语”,以说明这个历史时期的兵学发展大势。由于执笔者对各个时期兵学著作的研究很不平衡,又受水平限制,评述上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对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兵学著作又多是只述不评或述多评少,这些要请读者见谅。我们希望读者、专家不吝指教,以期将来有机会弥补这些缺点。


【免费在线读】

计篇

举行战争之前(或进攻敌国或防御敌国的进攻),国君召集大臣于祖庙会商,对战争全局作总体谋划,设计总的战略方针,*后由国君决定。《孙子兵法》题名为《计篇》,这是孙武阐述他的总战略方针的。此篇是孙武兵学*基本的原理之所在,并体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唯物主义观点。“计”字本义是“总合,合计”,引申义为计算、计谋。此篇篇名“计”,即用“计”的本义。十家注本题名作《计篇》,孙武的故书当是如此。武经系统本作《始计*》,乃宋人把《孙子》编入《武经》时所改,盖因“计”的引申义“计谋”、“计算”通行,而“计”的本义少为人知,故加“始”字,序号亦为“武经”编者所加。汉简本各篇题目下皆无序号,此篇题目缺文。“校之以计”、“将听吾计”之“计”的含义与此不同。参见“校之以计”、“将听吾计”、“庙算”等条。

兵者,国之大事

《说文》:“兵,械也。”“兵”本义为兵器,即作战的武器,引申为战争、战斗、军事,后又引申为士卒、士兵。孙武这里用“兵”的引申义“战争”。杜牧注:“《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杜牧所引此语见《左传》成公十三年。意为: 国家大事有二: 即祭祀和战争。这是春秋时代多数政治家的观念。但孙武只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而根本不谈祭祀。《孙子兵法》全书毫无迷信神鬼的观念,在《用间篇》中还明确地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死生之地

承上而言,指战争是“死生之地”。“死生之地”的“地”字,贾林解释为场所,曰:“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阵)之地,得其利则生,失其利便死。”明戚继光曰:“地字虚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大学经解》)戚说是。他所用的“兵”字为引申义:“士兵,士卒”;意即战争是士兵生死所系之事。

存亡之道

承上而言,指战争乃国家存亡之道。“道”,道路,此指国家的走势、走向,言战争或胜或败,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都是说明战争对国家的*重要性,亦即战争之所以为“国之大事”的两个根据。把“存亡之道”的“道”释为“政治之道”——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或“战争之道”——战争的规律,都不符合原文意思。

不可不察也

这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一完整的语法句的结语。“察”,《说文系传》“察,复审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察“复而审之”,取“必详察之意”。“不可不察”,就是说: 对于决定兵士之死生、国家之存亡的战争这种大事,不可轻率决定,随意发动,而当反复审慎地予以考察研究。

经之以五事

“经”为动词,义为度量,用今语就是思量、分析、研究,“经之以五事”,即以五件事进行分析、研究。“五事”,指下文所说的“道”、“天”、“地”、“将”、“法”。有人把“经”释为“根本”,从下文看,孙武确实把这五件事当作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但这个“经”字,是动词,不能释成“根本”。这句话,版本歧异颇多,对了解孙武的本意有重要意义,故须辨之。武经本及武经系统本皆作“经之以五事”,现存南宋十一家注本、明道藏十家注本以及明集注本亦皆作“经之以五事”;杜佑《通典·兵部》引此作“经之以五”,与下文“校之以计”连为一句。孙星衍校本据《通典》删去“事”字,并删“以”字,作“经之以五校之计”,并谓“盖后人因注内有‘五事之言’下文有‘校之以计’句,故臆改之也”。此说非。“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是两个自然句,“经”、“校”皆动词,“事”、“计”皆名词;“五”为数词,数词之后不能没有名词,故“校之以计”可省“计”的数词,而“经之以五事”却不能省数词“五”字后的“事”字。作“经之以五”不合语法。孙星衍删去“以”字,作“校之计”亦无根据,传世各本此句皆作“校之以计”,汉简本亦作“校之以计”(参见“校之以计”条)。但汉简本作“轻之以五”,无“事”字。因此一些研究者从汉简本,并认为孙星衍校删“事”字被证明对了。其实,汉简本距孙武写作《孙子兵法》之时已三百余年,辗转传抄,漏一个“事”字并不奇怪,汉简本漏字也有多处,这一句的“轻”字显然是抄错了。所以校书绝不能唯汉简是从。语法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否则就不成为思想交流的工具,就不成为语言了。所以,按照汉语语法本句应作“经之以五事”,作“经之以五”不合语法,显误。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承上文“经之以五事”而言,大意是,在五事的基础上进行思量、分析研究,分成条目对敌我双方进行比较,从而求索它的本质,亦即谁胜谁负。“校”,比较、较量,古代“校”“较”通用。此句的“计”字与篇名“计”之意义不同,《说文》:“计,会也,筭也”,这里用“筭也”之意。“筭”,古代用以计数、算术的筹码,《说文》:“筭,长六寸,计历数也”,古代筹算,后来发展成为珠算。“校之以计”,即比较敌我双方对于“五事”各占多少筹码,以此推断谁胜谁负(参阅“多筭胜,少筭不胜”条)。杜牧注:“此言先须经度五事之优劣,次复校量计筭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胜负之情状。”大体不误,唯似有把“经度五事”与“校量计筭”机械分开之弊。上引杜牧注据南宋十一家注本,孙星衍校本“筭”作“算”,误,参阅“庙算”条和“多筭胜,少筭不胜”条。


返回顶部